《高校新媒体运营与创新》杨乾坤|(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新媒体运营与创新》

【作 者】杨乾坤
【页 数】 165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021.01
【ISBN号】978-7-312-05070-1
【价 格】36.00
【分 类】高等学校-传播媒介-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杨乾坤. 高校新媒体运营与创新.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21.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高校新媒体运营与创新》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的要求,致力于探索高校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从团队建设、微博运营、活动宣传、权益维护、标题技巧、选题策略、内容引流、微视频、微调研等层面,系统梳理了高校新媒体运营应该具备的意识、思维、技术和能力等,为提高高校新媒体运营与创新能力提供了相关解决方案。本书既适合高校新媒体运营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高校新媒体运营与创新》内容试读

第1章以粉丝为中心你永远不能强迫粉丝“关看转评赞”

主管:小新,咱们平台有多少粉丝了?

小新:主管,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平台有8000名粉丝了。

1章

主管:我们学校有3万名学生,怎么才这么点的同学关注?小新:我们再继续努力。

主管:别费劲了,发个通知让每个学生都关注下。

以粉丝为中

小新:…

00

主管:小新,最近咱们的微信阅读量怎么这么低,排行榜上都看不到了小新:大家最近创意不足,我们再继续努力。

主管:别费劲了,发个通知让每个学生每天都点击下,每篇不就“30000+”了

小新:

上面的两段对话,看似是笑话,却时而在现实中上演。

本章将首先从新媒体的定义及特征、高校新媒体的定义及运营模型等方面展开,让读者对新媒体及高校新媒体产生基本认知;接着围绕“以粉丝为中心”论述,帮助高校新媒体建立用户思维,明确高校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对象及定位等。

1.1天天说新媒体,你知道它的定义吗

很多人天天在说新媒体,但如果你问他“什么是新媒体”或“新媒体的

定义是什么”,通常很少有人能答出来,或者本能地以为新媒体就是指微信、微博或抖音。

1.1.1新媒体的定义

在介绍“以粉丝为中心”前,先看下新媒体的基本定义和特征。

“新媒体”一词最早源于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

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1969年,时任美国传统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的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提交

高校

的报告中也多次使用了“new media'”一词。由此,“new media'”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很快扩展至全世界。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的确切定义,业界和学界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营与

共识。

创新

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

002

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这个定义,虽然能帮助我们理解新媒体的内涵,但不能算是一个经典的定义。

从狭义上讲,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新兴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这个定义有助于我们从现阶段理解新媒体,但称不上是一个科学的定义,容易被误解成“新出现的传统媒体”。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各执一词。

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清华大学熊澄宇提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在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且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其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它

是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是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别于传统媒体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方式。

笔者认为,高校里所说的校园新媒体更多的是指以单位(学校或校内各单位)和师生员工个人名义建设、认证并作为单位信息平台运行的新媒体平

台,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网络电台等社交网络

平台。

1.1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

的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属性,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

为中

(1)技术上的数字化。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技术上的数字化,一是指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它集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可用一种或几种表现形式组合来进行传播,体现出新媒体载体的丰富性。

(2)传播上的互动性。传播上的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核心特征。与传统媒

体最大的不同是,新媒体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的双向信息传播模式,即互动性模式。因此,“没有互动性的媒体不能称为新媒体,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等不能称为新媒体”。

(3)订阅上的个性化。“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使媒体平台数量更加庞大、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受众分化更加明显。传统、权威媒体平台的定位可能会被颠覆,用户可自行选择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媒体平台,如微信订阅号。从大数据的角度上讲,平台也会根据用户的上网行为习惯,运用大数据技术主动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

(4)内容上伪虚拟性。有这样一幅漫画:一条大狗坐在电脑旁边上网,旁边还有一条小狗。大狗对小狗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事实是人们不仅知道你是谁,而且知道你早餐吃了什么、穿着什么衣服;你

拿着手机到处转转,他们就知道你在哪里、你说了什么。你的隐私没有了,也许是在无意之间,但隐私就是没有了。“今天,你独处时在互联网上做的每

一次点击,每一条消息发布,甚至每一次删除,不管你有没有加密或者设置访问权限,都会被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而且存放在某个服务器角落里,无

一遗漏,分毫不差。”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把新媒体的传播者限定为个人时,他们就成了自媒体(we media),如个人博客、个人主页、个人日志等。当强调接收者由所有人变成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播对象时,它们就成了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高校

如基于兴趣社交的微博、基于熟人社交的微信、基于知识社交的知乎等。

新媒

下面以微信为例,通过介绍其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帮助读者加深对新

媒体的定义及主要特征的理解。

运营与

微信(V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

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

微信功能发展大事记

2011年1月21日,上线微信1.0测试版,仅有即时通讯、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

2011年5月10日,2.0版本新增了语音对讲功能。

2011年8月,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

2011年10月1日,3.0版本加入了“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增加了对繁体中文语言界面的支持,并增加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用户绑定手机号。

2012年3月,4.0版本增加了相册功能,并且可以把相册分享到朋友圈。2012年7月19日,4.2版本增加了视频聊天插件,发布了网页版微信界面。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

2012年9月5日,4.3版本增加了“摇一摇”传图功能、语音搜索功能。2013年2月5日,4.5版本支持实时对讲和多人实时语音聊天,并进一步

丰富了“摇一摇”和二维码的功能,支持对聊天记录进行搜索、保存和迁移。

2013年10月13日,5.0版本添加了表情商店和游戏中心,扫一扫(简称313)功能全新升级,可以扫街景、扫条码、扫二维码、扫单词翻译、扫封面。

2014年1月24日,微信订阅号增加自定义菜单功能。2014年3月,开放微信支付功能。

2015年1月21日,6.1版增加了“附件栏发微信红包”功能。

2015年2月4日,微信团队在其公众平台发布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第一次删文并警告、第二次封号7天、第三次封号15天、第四次封号30天、第五次永久封号。

2016年9月21日,微信小程序正式开启内测。2017年1月9日,微信第一批小程序正式低调上线2018年1月31日,6.6.2版本支持双账号一键切换登录。

粉丝为中

2018年2月,微信全球用户月活数首次突破10亿大关。

2018年8月7日,别除机器等非自然阅读带来的虚假公众号文章阅读数。2019年4月5日,将公众号文章“赞”改为“在看”,其他用户能够在“发现”下的“看一看”中看见你的“在看”和相对应的文章,如果在被你标注为“好看”的文章中进行评论互动的话,你的微信好友将能够在“看一看”中收到通知。

2019年11月,开始灰度测试公众号文章底部新增“相关阅读”功能。

2020年3月21日,微信i0S7.0.12版本上线,提供深色模式下使用微信的功能。

2020年6月17日,微信上线“拍一拍”功能。

2020年6月29日,微信公众号文章恢复“,点赞”功能,新增“分享”按钮。

00044000000

微信是什么?微信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你可以说微信是电子商务网站,因为你可以在上面购物;你可以说微信是信息门户网站,因为你可以在上面阅读新闻;你可以说微信是搜索引擎,因为你可以在上面搜索信息;你可以说微信是视频网站,因为你可以在上面观看视频;

你可以说微信是款运动手环,因为它可以记录运动信息

微信是一个“半成品”,需要通过每一个人的想象力、智慧去把它变成属于自己的“成品”。准确地说,微信不只是平台,更是一种思维。图1.1为微信公众平台与用户的关系模拟图。

平台

用户

高校新媒体

注:实线代表粉丝单向关注平台,虚线代表没有关系,圆圈代表用户间私密

“朋友圈”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同一个系统内,微信公众平台账号越多,运营创

合力越分散。

图1,1微信公众平台与用户的关系模拟图

006

微信的基本属性有以下三点:

(1)通信属性。微信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款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可以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2)社交属性。微信是基于熟人间的封闭的、私密的社交平台,微信好友添加是双向的,微信朋友圈只有好友才能看到彼此的留言。微信的社交属性也决定了微信是网络舆论的关键战场,且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3)平台属性。主要包括微信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三大类平台。微信订阅号主要定位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重媒体属性,每天可以推送1条群发消息(部分平台每天可推送多条消息),显示在“订阅号”文件夹中;微信服务号主要定位是为用户提供服务,重功能服务,1个月(自然月)内仅可以发送4条群发消息,显示在聊天列表中;微信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

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本质上是轻量的APP。

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排名大多参考微信传播指数(WCI)计算。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