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县志》青海省平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平安县志》

【作 者】青海省平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丛书名】青海省地方志丛书
【页 数】 759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96.09
【ISBN号】7-224-04256-0
【价 格】180.00
【分 类】地方志(地点: 青海省 地点: 平安县) 平安县 (青海省(学科: 地方志)
【参考文献】 青海省平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平安县志.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09.

图书目录:

《平安县志》内容提要:

《平安县志》内容试读

总述

总述3

平安县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流域。东与乐都县相邻,南与化隆县接壤,西和西北与湟中县、西宁市毗连,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东西23公里,南北

33.6公里,总面积769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0210',北纬3615'~36°34'。海拔最高点境南阿伊山顶峰4166.7米,最低点境东张家寨河湾2066米。

地理地形呈南高北低。南有拉脊山为屏,北有湟水为障,小峡居境西之塞,东营川遥对乐都县大峡之关,构成形胜迥异山相间的河谷地形。拉脊山脉耸立着阿伊山、八宝山等5座巍峨的山峰。峰峦间有大小12条沟岔,汇集小溪,形成西沟河、三合沟等4条河流,自南向北注入湟水。山川沟谷形成的地貌,呈现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特征。县境总利用面积115.37万亩,其中河谷阶台川水地10.94万亩,占总面积的9.49%;丘陵浅山地77.70万亩,占67.34%;中位脑山地26.73万亩,占23.17%。

境内气候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雨滋润,冬季寒冷漫长。年均日照时数由南向北递增在2462.42880.8小时之间。平均每天光照6.87.9小时,年总太阳辐射量变化在

587.4~638.5千焦/平方厘米之间,年均气温0.3一6.8C。县城年均最高气

温24.7℃,年均最低气温-14.4℃。有记载极端最高气温34.8℃(1966年6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一23.7℃(1967年元月2日)。作物生长期:川水地区210~235天,浅山地区190~210天,脑山地区170~190天。受高原季风和南部山区地形影响,降水量南部多,北部少,年降水量南部脑山地区可达500毫米,北部川水地区在350毫米以下。境内以农为主,林牧为辅,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县城平安镇,为海东行署所在地。东距乐都城关28公里,西距西宁市中心3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2°0621”,北纬36°3000”,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31417人。甘青公路(109国道)、兰青铁路东西贯穿城区,民航西宁机场东距县城8公里,交通方便。

平安地区历史悠久,境内30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500~5000年,先民已在湟水沿岸生息繁衍。

4平安县志

汉元鼎六年(前111),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在今平安镇附近置安夷县,历经魏、晋两朝,北魏时撤废,今平安地区为西都县辖地。隋开皇元年(581)属湟水县辖。唐至德二年(757年)至大中五年(851)为吐蕃占据。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至崇宁三年(1104)为河湟吐蕃唃厮啰地方政权辖地。元属西宁州,明属西宁卫。元、明两朝在今平安镇设平戎驿。

清末至民国时期,平安现辖区先后属西宁县及湟中县第二区。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平安地区。同月12日成立湟中县第二区人民区公所。1960年4月至1962年4月,为西宁市平安区(县级),后又划归湟中县辖。1979年5月,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行署。

平安为羌戎故地。继两汉时汉人开始迁入平安地区后,魏、晋与隋唐时,先后又有鲜卑、吐蕃等族迁入。元明时期,回族徙居,境内逐步形成以汉、回、藏、蒙古、土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1949年,平安地区有5891户,3959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各民族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发展迅速。1990年普查统计,人口达到21199户,102013人(男51895人,女50118人)。其中汉族78342人,占76.8%;回族18122人,占17.76%;藏族4629人,占4.54%;土族535人,占0.52%;蒙古族120人,占0.12%;其他少数民族265人,占0.26%。人口密度平均为133人/平方公里。

先秦时期,平安地区的羌人以牧为业。西汉驻兵开始屯田,种植谷粟。迨至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致使该地区生产发展极其缓慢,农业耕地稀少,产量低,手工业方能铸铧制醋,商业仅有少量土布杂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回顾40年来的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岁月峥嵘,道路崎岖,建设成就来之不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各项事业全面得到发展,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大跃进”中出现了“浮夸风”、“共产风”,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发挥,经济比例失调,生产力受到挫折。1962年,开始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

的述5

实、提高”的方针,落实《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平安地区经历了长达10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经济建设受到影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平安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全会精神,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纠正“左”的错误,实行安定团结政策,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农工商三业并举”的发展战略,调动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1990年,社会总产值达6285.59万元,国民收入2921.08万元,国民生产总值5240.4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253万元,财政收入1007.5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20.29元(均为1980年不变价,下同),综合经济实力大增。

农业是平安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1990年末,农业人口7744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6.89%。农业总产值达2241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5.65%。农业的快速发展,以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为动力。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1982年实行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集体和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增加农业投资,改善生产条件。至1990年,共建成水库4座,库容量达320万立方米,修建、扩建干渠2条,总长50公里。新修、复修沟岔水渠117条,总长267.8公里。钻机井48眼,建电灌站72座,改善了灌溉条件。累计平整土地3.98万亩,扩大水浇地1.86万亩,建水平梯田2.58万亩,优化了地力条件。普及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条播、机耕、地膜种植等新技术,提高了种植水平。购置拖拉机2063台,农用汽车135辆,大型农机具131台,增强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生产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农产量大幅度增加。1949年平安地区粮食总产642.68万公斤,亩产47公斤,油料总产30.96万公斤,亩产24公斤。1990年粮食总产达3010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3.7倍,亩产197.6公斤,增加3.2倍;油料总产达192.2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5.2倍,亩产80.4公斤,增加2.35倍;商品蔬菜达326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600倍;果品产量达12.1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19.16倍。畜牧业发展较快,不断改良品种,改进饲养技术,防治畜禽疫病,畜禽数量大幅度增加。1949年平安地区共有马骡驴牛猪羊43428头(只),1990年达114306头(只),增加1.63倍。1949年鸡兔共有20000余只,1990年达114592只,增加4.73倍。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林业生产亦有大的发展。1990年全县有林面积11.08万亩(其

6平安县志

中森林面积0.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6%。1989年开始渔业生产,现有鱼塘47亩,养鱼4.5万尾。民国时期,农村“铁、木、石、泥、皮”五匠农暇为业,收入菲薄;1956年,组织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副业生产;1965年,发展为社队企业;1982年发展为乡镇企业,从事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二、三产业。至1990年,全县有乡镇企业43家,工商联户、个体户2149户,从业人员6978人,年总产值2509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9.92%,发展势头强劲。

平安地区民国时期有“炉院”(铸铧)、铁匠铺、醋坊等作坊,煤炭开挖窝坑20余个。工业年总产值仅2.4万银元。1956年,实现手工业合作化,成立农具、服装、铸造、制粉等集体所有制厂家。1984年开始进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至1990年,工业企业有53家,联户、个体户1289户,总产值2012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2.01%。其中全民所有制12家,产值432万元,集体所有制11家,产值266万元,乡镇企业30家,产值771万元,联户、个体户产值543万元。工业门类有纺织、缝纫、冶炼、金属制品、机械加工、化工、建材、粮油食品加工、饮料、家具、工艺品、印刷、煤制品等,形成门类齐全,全民、集体、私营个体竞相发展的局面。

平安县地系古代一个时期“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整修甘青公路。1959年建成的兰青铁路穿境而过。至1990年,全县有过境公路3条,连接西宁、互助、兰州、化隆、循化、临夏、黄南等地。有乡村公路9条,连接全县8乡1镇,形成境内外交通网络。民国时期,运输主要靠畜力木车和人背畜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车运输逐年增加。1990年全县拥有汽车329辆,全年汽车客运量达75.8万人(次),货运量达27万吨。早在汉元狩二年(前121),湟水流域就开设邮亭,传递军事与官方文书。明洪武十九年(1386),设平戎驿递运所。民国24年(1935),设平戎驿邮政信柜。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电事业发展迅速。1953年12月17日始通公众长途电话。1982年元月1日,海东地区邮电局在平安镇成立,开办通向全国各地的电话、电报、投递、汇兑等业务。至1990年,有农村投递路线7条,投至9个乡(镇)的49个行政村。电话装机882部,乡村电话单机19部,年长话11.85万次。

民国时期,平安地区仅有土杂货铺44家。平安、三合、古城每年有庙会1次,交流小农具。货郎担肩挑针头线脑,走乡串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1955年,36家个体商户经过社会主义改造,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