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汉语方音纲要》(美)柯蔚南著;张建军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西北汉语方音纲要》

【作 者】(美)柯蔚南著;张建军译
【页 数】 333
【出版社】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 2018.04
【ISBN号】978-7-311-05342-0
【价 格】43.50
【分 类】西北方言-方言研究
【参考文献】 (美)柯蔚南著;张建军译. 西北汉语方音纲要.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8.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西北汉语方音纲要》内容提要:

《西北汉语方音纲要》是美国爱荷华大学著名汉藏语言学家柯蔚南(CoblinW.South)于1994年发表的,刊登在王士元先生主编的The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杂志上。英文原题为“ACompendiumofPhoneticsinNorthwestChinese!”。《西北汉语方音纲要》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西北汉语方音纲要》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

绪言

导论

20世纪汉语历史音韵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种文本材料。这两种材料应该反映了两个时期的语音,即公元前900年(传统上称为“原始”或“上古”汉语)和公元600年(传统上称为中古汉语)两个时期。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两个语言时期表明汉语从最初的形式到多种现代方言的发展是连续的、直线型的,但这一看法仍有争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方面的最新研究主要是关于现代汉语方言语系的研究和原始汉语音系的重构,如原始粤语、原始闽语、原始客家话,原始吴语等。这种类型的研究主要针对南方汉语方言群。在几乎缺乏早期书面文献记载的情况下,唯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比较。但是,用比较法来研究这些已被公认历经千余年外界影响的语言是否可行,已逐渐成为本学科领域讨论的主题。

相较于南方方言的研究情况来说,针对北方或“官话”方言的长期历史的研究则较少。这或许是因为人们认为,它们能自然而然地被纳入“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成规之下,尤其对于西北方音研究而言,这无疑是个遗憾。因为我们恰好拥有关于西北方音的大量的、悠久的文献资料。现阶段,有好几个大规模的方言调查研究材料可资借鉴。在大约公元900至1000年,我们不仅有丰富的汉语材料,而且还有大量的藏语、于阗语、粟特文等语言的文字手稿。它们记录

的不只是一种方音,还集中记录了一些略有差异的方音。在早期的几个历史阶段,我们有一些不完整的用藏语书写的材料,也有本地的汉语材料,以及大量的佛教抄本。在这些材料中汉字常被用来记录人名、短语,以及用梵语和各种古印度语书写的大段经卷。实际上,这些抄本可以追溯到公元400年。一些关于西北地区的零星材料,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300年。总之,西北汉语方音为历史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同时避开了干扰其他汉语方言研究的一些“陷阱”。

然而上面的讨论并不是表明,西北汉语方音是一块完全未开垦的处女地。正相反,特别是我们从之前10世纪藏汉对音材料的研究中获益良多。在这方面,罗常培(1933)①和Csongor(1960)②的早期研究成果尤其重要。他们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已经弥补和替代了高田时雄(1988)③的研究。特别是高田时雄近期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了解9至10世纪西北汉语方音音韵做出了重要贡献。最近,我们已经尝试勾勒西北方音中世纪晚期的情形,并试图追溯到上面提到的早期阶段。④在此,我们主要做的是考察一些特殊的理论问题,因此必须有选择地引用我们的材料来解释一些问题。但这个方法并不能凭借大量未发布的材料向读者揭示西北方音的全貌,致使读者也无法亲自评判这些语料。目前的研究工作旨在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

因此,我们研究的意图是以一种实用易懂的方式呈现这些材料,同时尽可能地与高田时雄先生构建的框架结构保持一致。鉴于此,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

一些相关历史问题和分析呈现材料的结构框架。第二部分进行历史回顾。第三部分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所搜集到的材料,并直接与高田时雄先生的材料进行比较。高田时雄通过传统等韵图的“摄”来安排这些材料。我们在本书中会用汉语拼音索引来作为补充。

①罗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上海

2 Csongor B.1960."Some Chinese Texts in Tibetan Script from Tun-huang".in AOH 10.pp.97-

140.

③高田时雄.1988.敦煌资料和汉语史的研究.创文社,东京

4 Coblin W.South.1991.Studies in Old Northwest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4.Berkeley.1991.

第1章关中和河西走廊一带历史概况

·003·

第1章关中和河西走廊一带历史概况

可能曾经在某个时间存在着一些语言社团,它们跟外界完全隔绝,因此其语言的演变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但是显而易见,大多数语言或方言在其历史进程中或多或少与外界有过接触。毫无疑问,早期的西北汉语方音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因此,值得我们考虑的是西北的历史状况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变化。

直到汉代,敦煌和河西走廊地区才算得上归属于讲汉语的中原汉政权。另一方面,关中地区很早就成为中原文化一个大中心,而且周代中期它就是秦国的政治中心。《左传》中提到秦国所用语言与东边诸国所用其他语言不同。公元前614年,秦国在黄河西岸国境内部署了军队。一个名叫魏寿余的人冒充秦国使臣出使魏国,在晋国境内渡过了黄河到达魏国。他对秦国国君说:“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现在普遍认为,这个时期在王室和朝廷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或标准的语言。并且来自不同地区的王公大臣在朝堂上能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自如地进行关于人际和政事的交流,这也说明当时存在一种通用的语言。另外,有人认为《论语》中提到的“雅言”(用一种正确或优雅的方式说话)①是当时标准语的一种参照。如果这一情况属实,那么我们可以假设来自秦国和其他地方的官员在场时,秦国国君和魏寿余就用这种标准语会谈。在这样的背景下,《左传》提到的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想去魏国,与当地官员交流时,为了便于理解,他肯定会用当地语言跟他们交流。一个秦国人无法用雅言或者其方言直接和他们交流。

秦国统一全国和后来汉朝选择定都关中地区的长安后,秦方言的重要性和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在扬雄(公元前53年一公元18年)所著的《方言》地图中也有这种提示,“秦晋方言”被看作关西方言群当中关系最紧密的两个方言。②

然而即将发生的变化出现了。公元2世纪的人口普查表明,长安地区及整个渭河流域人口曾经非常稠密。但是公元140年人口普查显示,两地的人口减少了

①《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2 Serruys,Paul L-M.1959.The Chinese Dialects of Han Time According to Fang Yen.Berkeley.86-7。

·004·

西北汉语方音纲要

70%,大约有650万人。①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东汉建立后迁都洛阳。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游牧民族南匈奴和半游牧民族羌的压力,他们不断地对渭河河谷侵扰和破坏,导致当地农民大规模南迁。®东汉时期羌族大规模内迁,最后定居在西北边疆和关中境内。公元185年和187年,羌族和叛乱的汉民联合起来,对长安构成了威胁。汉末晋初,羌族的影响仍旧继续,事实表明到4世纪其在关中的人口不少于一半。⑧有人也许认为这种情况影响了该地区语言格局。东汉末年,政坛动乱引发了其他的不稳定因素。例如,最近周振鹤和游如杰(19862006)注意到,在东晋首都洛阳被破坏后,大军阀董卓于公元190年从洛阳迁徙数百万人口(原文如此)到长安。④五年后,长安也被放弃了,而这些移民四处逃散。以上事件很可能也影响关中方言的形成。

汉武帝为了断绝匈奴和西北地区及羌族的联系,进一步向河西走廊扩张。⑤公元111年设立敦煌郡。保塞安民不仅靠军队,而且更要凭借屯田制度的建立。实施这些措施,就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强制移民。据史料记载,河南、河北、山东58万人被迫迁往今甘肃、宁夏和内蒙古。⑥中亚出土的汉代军队详细活动材料证实了这一点。通过调查在敦煌和居延服役的汉代军队士兵的来源地,Wolfram

Eberhard(1967)发现,除当地应征(来自甘肃本地)的军人外,其余的56.7%来自河南,24.9%来自河北,6.9%来自山西,6.9%来自陕西,4.7%来自西南地区。⑦这表明,正如所料最早影响甘肃地区汉语发展的不仅有关中方言的西进,而且包括某种混合方言的传播,很可能受到了中原汉语的极大影响。

公元2世纪,由于羌族不断骚扰,东汉政权统治西北支出巨大。公元107122年当地汉民大批向东迁移。⑧后来,伴随公元120年敦煌郡的设立⑨等许多政策,当地政权得以重建。但是如上所述,与羌族战乱不断,一直持续到东汉灭

D Bielenstem Hans.1947."The Census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742A.D."in BMFEA

19.135,139-140.

②《剑桥中国史》,1:270

③《剑桥中国史》,1:426.

④见《方言与中国文化》(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8:又见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80.

⑤《剑桥中国史》,1:424

6 Lee James.1978."Migration and Expansion in Chinese History."In Human Migration.Wil-liam H.MeNeill and Ruth S.Adams(eds.),Bloomington and London.pp.20-47.

7Eberhard Wolfram.1967.Settle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Asia.Hong Kong.pp.80-83

⑧《剑桥中国史》,1:421.

⑨《剑桥中国史》,1:303.

第1章关中和河西走廊一带历史概况

·005·

亡。有趣的是,总体上政权的退出丝毫没有导致汉族平民离开西北。相反在东汉末期,凉州(今甘肃)的汉族和羌族像邻居一样和睦共处。凉州的汉族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亚习俗和物质文化,他们却被中央政府和官僚们视为叛国的“野蛮人”①。有人也许想知道,如果河西走廊这种多元文化格局对语言没有影响,或许会出现类似现代西宁汉语方言中的“藏化”现象。

汉末由于连年战争和灾祸,大量民众迁移和死亡,西北的汉族人口大幅度减

少(CHC3-1:5)。②公元3世纪后期,长安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⑧时隔约

150年之后,长安于公元350年至417年再次作为政治中心兴起,成为前秦和后秦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都。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兴盛的佛教文化向西延伸到河西走廊,并进入中亚腹地,同时加强了与南方佛教中心庐山和建康的紧密联系。有趣的是,与佛教共存的传统儒家文化研究也在贵族中盛行。④在西北大规模翻译佛经的“黄金时代”产生了许多对音材料,这些是我们构建古代西北汉语方音的基础。公元417年后秦政权衰落,关中的佛教团体也随之解散了。

公元535年,长安再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西魏(535一557)和北周(557一581)的首都。据说,覆盖关中和甘肃的西魏文化有着浓郁的中亚特色

(CHC3-1:54)。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刘伶(1988)认为同一时期,今河南和湖

北有大批移民被迫迁往河西走廊。⑤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决定离开长安城,在东南方几公里处建立了一个新首都,命名大兴城,于公元583年投人使用。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大兴城被重新命名为长安。到公元609年,关中的人口大大增加。。我们认为部分原因是,公元581年后大量的移民进入该地,其中也许有来自中国东部大城市的上层阶级。当时与陆法言一起讨论和整理《切韵》一书结构的似乎正是这些上层人士。在早期西北汉语音韵材料中,隋唐之际的阁那崛多(Jnanagupta)译经对音材料和颜师古的反切注音是我们构拟隋唐长安地区声韵系统的基础

在公元609年至742年间,关中地区遭遇了10%的人口损失。但是随后,一

直到11世纪,该地区人口增长处于停滞状态(CHC3-1:23)。唐末由于忽视了农

①《剑桥中国史》,1:433-434.

②《剑桥中国史》,1:5

3 Zurcher E.1959.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Leiden.p.65.

④Zurcher E.1959.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Leiden..pp.200-201.《剑桥中国史》,1:841,847,852

⑤刘伶.1988.敦煌方言志.兰州大学出版社,兰州pp.1-2

6 Bielenstem Hans.1947."The Census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742A.D."in BMFEA

19.125-163.

·006·

西北汉语方音纲要

田灌溉系统,长安周边地区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公元9世纪后期,在黄巢起义期间,长安遭到严重破坏。公元904年,唐都长安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朱温把这个城市夷为平地,同时大量人口被驱逐。①

五代及宋时期,开封成为首都。长安和西北变成了一潭死水。公元1074年的石碑记载,当时长安地区的人口达到数万。我们可以拿此和1911年约10万人口的西安作以比较。②

河西走廊是唐帝国西部辖地最重要的地方,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军队撒出河西走廊。在公元756至763年,吐蕃抓住时机,乘机占领了河西走廊。直到公元851年,吐蕃军队被张议潮的归义军赶出了敦煌。在此期间,甘肃的汉族人口大部分留在原地,并和吐蕃统治者像邻居一样和睦共处。这段时间前后,敦煌出现了大量的藏汉和于阗梵汉对音材料和词汇集。我们关于沙州方言(或者高田所谓的河西方言之后)的信息基本上来自这些材料。

唐元之际,河西走廊基本上处于西夏王国的统治之下。最近我们知道的关于早期西北方音的对音材料就来源于这个时期(龚煌城1981:1989)。⑧之后,河西走廊纳入元帝国的版图。公元1370年后,河西走廊处于明朝政府的控制中。然而,据《敦煌县志》记载,在1520年吐蕃入侵敦煌地区,造成了该地巨大的人口断层。我们也注意到,明代陕西地区于公元1437年后,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旱灾和饥荒,在17世纪30年代该地又陷入了骇人听闻的经济和军事危机。明代早期长安(现更名西安)。在元代或明代某段时间(详情不详)有大批的回民进入关中地区。

清代朝廷主张向遥远的西北扩张,而河西走廊自然是进行扩张的通道。公元1723一1727年间,清朝政府在敦煌设立了卫所,同时迁入大批居民开发敦煌。这些移民有来自河西走廊和其他西北地方的,也有来自甘肃东部和关中地区的。他们按照来源地住在一起,从而形成敦煌双方言的特点。一种方言是由住在党河以西和敦煌城西南居民说的河西话,从地理分布上来看,该方言属于河西走廊方言;另一种是由住在党河以东的居民说的河东话,属秦陇方言或陇东关中方言。这样就形成了甘肃西部的一个“东部方言岛”。。

①陕西省博物馆.1959.西安历史述略.p.115

②陕西省博物馆.1959.西安历史述略.p.115

③龚煌城.1981.十二世纪末汉语的西北方音(声母部分),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

52.1.37-78.1989.

④刘伶.1988.敦煌方言志.兰州大学出版社,兰州.p.2

⑤陕西省博物馆.1959.西安历史述略p.119

⑥刘伶.1988.敦煌方言志.兰州大学出版社,兰州p.2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