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束锡红,胡鹏,陈祎,屈原骏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

【作 者】束锡红,胡鹏,陈祎,屈原骏作
【页 数】 358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2.02
【ISBN号】978-7-208-17543-3
【价 格】95.00
【分 类】生态环境建设-研究-西北地区
【参考文献】 束锡红,胡鹏,陈祎,屈原骏作. 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内容提要:

西北地区是我国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撞击区,主要表现在人口的迁入迁出频繁、文化发展兼收农牧文化。对西北区域环境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的关注和研究,将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本书详细分析了西北区域环境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影响,试图在历史学、社会学与人类文化学的交叉领域进行理论尝试。

《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内容试读

绪论: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的

生态哲学新思考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类向自然界的过度索取,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全球性问题与“能源危机”,至此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掀起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研究,各地环保运动此起彼伏。半个世纪过去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莱斯所提出的“易于生存的社会”,首先在于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缓增长的“稳态经济”;其次是要放弃无节制的异化消费,减少浪费型的物质需求:最后以生态危机为契机,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中国不断对生态制度进行构建和完善。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将“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常态背景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

十三大制度优势之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推动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并指出: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生态文明概念及研究述评

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主要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美国学者莱斯特·

R.布朗(Lester R.Brown)针对世界生态文明严峻的形势指出,人类的文明已

002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

经陷入危机和困境,必须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来代替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①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海蒂·托夫勒(Heidi Toffler)认为,以科技信息革命驱动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彻底改观建立在工业革命之上的现代文明。这个新的文明以多样化和再生能源为基础,为我们重新制定了行为准则,并使我们超越标准化、同步化和集中化,超越能源、货币和权力的积聚化。②德国学者马丁·杰内克、约瑟夫·胡伯(Joseph Huber)等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理论。它要求采用预防和创新原则,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③在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的界定也有不同的观点。原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综合,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④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这种文明的状态包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⑤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和路径,国外的学者主要从生态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理论。美国学者保罗·霍肯(Paul Hawken)提出,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设计而非管理,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这种商业模式中,企业“对社会负责”是一种自我驱动的结果,不受道德或规章约束。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经济增长,“生态现代化理论”被学术界部分学者推崇。阿尔伯特·威尔(Albert Weale)为“生态现代化理论”做出了解

①[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林自新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第1页。

②[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陈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页。

③黄海峰、刘京辉等:《德国循环经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④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学习时报》2006年9月25日。

⑤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⑥[美]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夏善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绪论: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新思考003

释,就是指一种日益被欧洲政策精英所接受的环境意识形态或价值信念,用以辩护特定类型的环境政策。①“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环境保护应该被视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认为技术革新能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都带来利益,并建议政府更多地使用市场调节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②国内学者则注重在经济快速化和工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化。吴凤章在《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厦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已走出了

一条创新的路径,主要做法有:树立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构建生态城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推行资源集约化利用:自觉进行生态修复;开展区域综合整治:推动大众参与等途径。他主张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开展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③严耕、杨志华等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即环境保护与生态改善、工业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利益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的关系,树立和谐主义的新思维。同时,应该以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与生态建设体系、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观念与生态文化体系以及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四个维度来构建生态文明系统。④

英国学者、著名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戴维·佩珀(David Peper)提出,真正基层性的广泛民主、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社会与环境公正、相互支持的社会一自然关系,是其生态社会主义的经典原则,这几条原则恰恰构成了一种真正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他认为,这种社会需要一种把动物、植物和星球生态系统的其他要素组成的共同体带入一种和谐共处关系。⑤中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发展代表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中国在生态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努力,不仅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超越,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因此,这种超越决定了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

D Albert Weale,"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uropean Environmental Policy",in

DuncanLie f-ferink Phliip Lowe and Arthur Mol(eds.).p.206.

②王宏斌、王学东:《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综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③林爱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路径的分析研究》,浙江农业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第6页。

①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构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⑤[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⑥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一186页。

004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

上述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多层次、多方位地对生态文明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生态文明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模式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生态问题不只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的事情,今后的研究需要引起全世界对生态建设的全球化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和计划同样需要全球性的协同行动、联合制衡。一方面,需要唤醒全球环保意识;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全球协同环保行动的具体策略和发展路径。

二、“两山”理论: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新思考

蕾切尔·卡森(2011)在《寂静的春天》中认为:“不是魔法,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①18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到工业社会,工业文明从起始国英国扩散到全球,人类社会也开始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一后工业社会一信息化社会。科学发犹如一把“双刃剑”,人们利用这把“利剑”不断增强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把巨大的自然资源转换为社会财富。与此同时,一方面,人们对自然界的不当攫取、不公对待,自然环境并没有从熵效应中得到有效补偿:另一方面,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空气污染、垃圾泛滥、土地侵蚀、可饮用水资源持续减少、海平面增高、物种绝灭等一系列问题越发凸显。《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1983年版)记录,人类活动释放到环境到中的化学物质是火山爆发和岩石风化的100倍以上。每年由数亿吨金属和人工合成化合物被排放自然环境并引起灾疫频繁发生,人类生命财产也同样遭受威胁。“灾疫”一般都是灾、疫并举的。②其中灾指的是“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承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一社会现象”。③疫,在传统中医病症“温疫”(瘟疫)的俗称,它大体相当于西方医学中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流行性,病情大多险恶”。④灾疫与自然环境变异是两个具有关联性的社会经验事实,不可以分开。

杨兴玉博士在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之一《灾疫研究述略:历史进程与

①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②杨兴玉:《灾疫研究述略:历史进程与学科结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32页。

③曾维华:《环境灾害学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④赵群:《实用医学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第787页。

绪论: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新思考005

学科结构》中指出,当代学者在研究灾疫时把它当作灾害或疫灾,人为地割裂了

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从整体上推动灾害学的发展。宋正海等(2002)收集了古代文献中有关自然灾害引发人类疫情的记载,在其著作《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用翔实而确凿的证据论证了为灾一疫的链发性。从诸多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自然环境恶化与人类承受相应惩罚之间的因果关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施虐,并以难以置信的速度由感染人群向非感染人群、感染地区向非感染区域传播,给人类社会以沉重打击、沉痛伤害。目前对引发于新冠病毒的诱因还没由定论,但自然环境变异无疑是研究病毒起因不可忽视的因素。除了新冠病毒以外,2020年还相继发生了禽流感、猪瘟、冰雹、水灾、旱灾等灾疫,灾疫接连不断地发生,间隔期越来越短,影响区域却愈来愈大,人类在疲于应付的同时仿佛看见一次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博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然成为全社会热门话题。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时代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么建设生态文明?”这三个关乎人类生存福祉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这一认识奠定了马克思生态观。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类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虽然是人类活动的实践对象,但不意味人类可以主宰自然界,像征服其他民族一样。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致富的方式途径。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就对人类的致富之道有着详尽的论述:“一旦(人类的)致富之道不能满足其享乐的目的,他们会采取另外的手段,甚至是一些违背自然的方式。…他们认为世间一切只要有用皆可致富,并且他们还认为人生的目的全在于致富。”②人类享乐的劣根性所带来的“自然不再是自然而是财富”的思维定式,使人类在违背自然的方式下攫取牺牲自然就显得符合道义了。习近平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论》,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

006生态文明与西北区域环境变迁

总书记在中国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提出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干好社会主义事业,并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辩证关系运用到西北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来,一语将人类固有的思维方式解放出来,曾经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健康的生态环境将给人类生活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精神享受。“两山”理论告诫我们工业化并不是时时处处地办工业,农业化也不是非要在贫瘠土地上开展粮食种植,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经济,实现居民创收。①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为适应中国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所作出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是一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所创造出来的中国智慧。

从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开始,13年来,安吉人高举“两山”旗帜,把绿色变成一种永续发展的理念、自觉自愿的行动,绿水青山由此也奇迹般地转化为金山银山。2019一2021年,安吉县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旅游百强县榜首

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以其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短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文章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祝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是以地域特色为基础。安吉县位于风调雨顺的浙江

①习近平:《之江新语》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