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农村文化调查》黄德林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鄂西北农村文化调查》

【作 者】黄德林著
【页 数】 93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19.12
【ISBN号】978-7-216-09917-2
【价 格】28.00
【分 类】农村文化-调查研究-老河口
【参考文献】 黄德林著. 鄂西北农村文化调查.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9.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鄂西北农村文化调查》内容提要:

本书以实地调查为主,以鄂西北的老河口市作为代表性调研区域,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调研考察。搜集整理了该地区的地理、历史、人口、民族、语言、饮食、经济等基本信息,调查了解了老河口远近闻名的传统文艺活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的习俗,深入农民生活中,知悉了他们道德教育观和乡土规则,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文化活动,对老河口农民的文化生活现状进行梳理,也对老河口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大堰村和李河村进行考察,亲身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将调研信息汇总整理成书,以期使读者清楚地了解老河口市农民的文化生活。

《鄂西北农村文化调查》内容试读

第一章鄂西北区域文化特征

鄂西北是湖北的西北部,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两大山系东段,汉江贯穿全境。但对其具体的行政区划则有不同的说法。

其一,《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一2020年)》中,鄂西北九县市包括十堰市的丹江口市、那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张湾区、茅箭区和襄阳保康县。山

其二,鄂西北地区,包括十堰市区、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襄樊市的襄樊市区、襄阳区、枣阳市宜城区、老河口市、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以及随州市的曾都区、广水市和神农架林区。

其三,鄂西北(原郧阳地区,今十堰市),辖五县一市两区:郧县、房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回

其四,鄂西北地区,包括十堰市的十堰市区、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襄阳市的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以及神农架林区。

[1]秦巴山片区启动扶贫攻坚—鄂西北九县市区列入规划N.湖北日报,2012-5-12

(2).

[2]张发懋,李百浩,李晓峰.湖北建筑集粹:湖北传统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胡文魁.鄂西北考古与研究M.长江出版社,2009.

[4)张昕编.湖北造型文化遗产审美论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鄂西北农村文化调查

鄂西北地区包括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山戴均良、刘保全、邹逸麟等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中注释“鄂西北:地区名。湖北省西北部的通称,包括十堰市和襄樊市西部各市县及神农架林区”。②

其五,张波)和王梦林、陶金钰4认为鄂西北多指湖北省的十堰及襄阳市。吴涛、牛丽丽)认为鄂西北的主要地区包括十堰、老河口、襄阳、随州、郧县、神农架等。袁本华向认为鄂西北包括湖北省的襄樊市、十堰市、随州市和神农架林区。徐永安,张晓莉可认为鄂西北包括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傅广典认为鄂西北的地理区域以十堰市为主体,包括襄阳市西部的保康、谷城和老河口三县市。

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和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本文认为鄂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十堰市和襄阳市西部的老河口市、谷城县、保康县。

鄂西北地区东部与河南为邻,北部和西部与陕西接壤,南部与重庆市相望,地理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鄂西北境内,群山绵延、溪流纵横,背靠川渝天府之国,面向群雄逐鹿、帝王建都的中原,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从新石器时代以来,鄂西北就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区,更是南北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西北地域文化。

一、鄂西北地区历史变迁

鄂西北地区发展历史悠久,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证明了鄂西北地区是人

[山]罗运环,肖雨田,王准等.荆楚建制沿革M.武汉出版社,2013

[2]戴均良,刘保全,邹逸麟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张波.鄂西北民居建筑的流变与革新[).科技展望,2016(35)

[4)王梦林,陶金钰.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现代园艺,2017(04),[5]吴涛,牛丽丽.鄂西北农村地区群众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当代体育科技,2014

(04)

[6袁本华.鄂西北农业结构现状分析与特色农业经济构建U.湖北社会科学,2008

(01)

[7徐永安,张晓莉.对鄂西北民俗文化研究学术内涵的量化分析与评估).湖北社会科学,2010(06)

[8]傅广典.鄂西北地域文化的国家意义).那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第一章鄂西北区域文化特征3

类古老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且“郧县人”头盖骨化石的出土、梅铺猿人和郧西白龙洞猿人等遗址被发现也都表明鄂西北地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断流。四夏商时期,鄂西北地区郧县(现郧阳区)分别隶属豫州、庸国,上津县为梁州所辖,房县、竹山县为部落方国。西周时期为周之属地,春秋时期鄂西北地区郧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等为绞、麇国之域,秦汉时期为益州汉中郡。网后期由于朝代变更行政区划不断更改,鄂西北地区行政级别和所属行政区域也不断变化,直至明朝时期设立独立行政机构。

明朝成化年间,在鄂西北建立独立行政区划郧阳府,一直延续到1912年民国建立而被废止,历时约四百三十年之久。治所一直在今湖北郧阳区,其辖境属县屡有变更。)历经郧阳府、郧阳抚治和郧阳专署3个历史时期,郧阳府和郧阳专署时期辖区和今天鄂西北范围大体一致,在郧阳抚治时期辖区主要为湖广荆州、襄阳、郧阳,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及西安府之商州即“五府一州”。郧阳地区大山延绵,地处鄂豫陕渝交界处。鄂西北行政区划面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具体如表1-1。

郧阳府是为处置流民而设置。明成化年间,随着大量流民涌人此地,成为影响国家统治的潜在威胁,政府采取武力镇压、强行驱逐等措施均无显著效果,经历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后,为加强此地的管理,将此地从襄阳府析出,独立设置郧阳府。)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开府置县,析并湖广襄阳府的郧县、上津、房县、竹山4县,以郧县县城置府。同年,增置郧西县,析郧县的武阳4个里和上津县的津阳4个里,治所南门堡。后又增置竹溪县,析竹山县的尹店社,治所尹店。弘治十年(1497年)增设保康县,治所潭头坪,

十一年任苏惠和为知县,始筑县城。明朝时期郧阳府辖7县,即郧县、上津县、房县、竹山县、郧西县、竹溪县和保康县。清代年间,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

[1]潘世东.论郧阳文化的特征与地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2]冷小平.郧属各县历史沿革概述U.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3]何道明.郧阳文化生长力及其轨迹解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4]徐永安.明朝那阳抚治对郧阳府区域文明的历史贡献与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11(12).

[5]王义.明清湖北县级政区变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鄂西北农村文化调查

郧西县析并上津县,郧阳府辖6县。四

民国时期,湖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郧阳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十堰全境解放后,在十堰设立两郧专署,归属陕南公署(今陕西省)管辖。1950年2月将该地区划回湖北省,将两郧专署改为郧阳专员公署。1952年12月,襄阳、郧阳两专署合并。1965年,为加快山区建设,又分设襄阳、郧阳两专署,郧阳专署辖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均县6县。1967年,中央决定在十堰建设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先后划出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区管辖。1969年撤销十堰办事处,在境内设置十堰市,由那阳专署领导。1973年2月,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辖丹江口市、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及张湾、茅箭两区至今。如今鄂西北范围包括整个十堰市和襄阳市部分地区。

表1-1鄂西北行政区划变更

时间

行政区划变化

备注

1476年

设立郧阳府

析湖广的属县郧县、上津、房县、竹山4县置

1476年

增置郧西县

以南门堡增置

1497年

增置设保康县

以房县潭头坪增置;郧阳府辖7县郧阳府辖哪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

1659年

上津县并入郧西县

竹溪县和保康县6县

湖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郧阳隶属第八行政

民国时期

改为行政督察区

督察区

1949年

设立两陨专署

设立襄阳、郧阳两专署,隶属陕西省管辖

1950年

改为郧阳专员公署

划回湖北省管辖

1969年

设立十堰市

由郧阳专署管辖

1973年

十堰市升级为地级市

直接由湖北省管辖

仍称十堰市,辖丹江口市、郧县、竹山、竹溪、郧西、

1994年

郧阳并人十堰市

房县及张湾、茅箭两区

[1]张培玉.明清郧阳府志述略).中国地方志,2007(12).

第一章鄂西北区域文化特征5

二、鄂西北地区农村文化概况

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之后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与此同时农村文化逐渐成为学术界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农村文化是指一种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社区为载体,根源于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可以体现农民生活方式、文化素质、价值观等的文化四,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反映。农村文化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等特征。鄂西北地区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鄂西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茶,农村文化也增添了许多新元素。

民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生成、发展和演变,与这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鄂西北也是如此,其民俗文化形成和发展包含多种因素。)一是鄂西北悠久的历史文化,“郧县人”头盖骨化石的出土意味着鄂西北拥有至少百万年的史前史,是现代人类发源地之一,从史前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直至明清时期,鄂西北文化脉络清楚,未曾出现断层,文化积淀深厚。向二是移民带来的丰富的文化,史上有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员流动对鄂西北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的“八王之

[山苟安经.巴蜀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黄永林.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代与传统).民俗研究,2008(04).

[3]叶宏在《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一文中指出,文化是在不断继承积累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进步的,没有继承积累文化就不会有发展与增加,更不会出现繁荣景象,农村文化亦如此,“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仍然留存着很多古老的文化,在不少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依然有着很多过去的印记,如今我们在农村大力提倡与保护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农村出现并一直流传至今的”。

[4)叶宏.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徐永安,张晓莉.对鄂西北民俗文化研究学术内涵的量化分析与评估[).湖北社会科学,2010(06).

[6李桃元,胡魁,祝恒富等.鄂西北史前文化综述U.江汉考古,1996(02).

6鄂西北农村文化调查

乱”导致近10万的北方流民流落到鄂西北,为鄂西北带来了丰富的北方文化;鄂西北是多个朝代的流放之地,从早期有记载尧的儿子丹朱流放至房陵,到唐太宗李世民儿子濮恭王李泰被流放徙居今天的郧阳区,为其带来了大量的宫廷文化;明成化年间因土地兼并、赋税徭役严重,产生了大量的流民,湖广、中原等地流民进入荆襄山区,集聚流民达数万之众:此外明朝重修武当山,全国20万能工巧匠集聚于此,长达13年之久,为鄂西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四

经过鄂西北人民的智慧演绎与传承发展,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融合丰富的外来文化,土著的传统民俗融合外来的移民民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西北文化。其中鄂西北民俗文化既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拥有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口头文学,包括拥有“汉族民歌第一村”之美誉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民歌村,全国著名的六里坪镇伍家沟故事村,竹溪县向坝民歌,还有房县、郧西县和竹山县民歌等,口头文化的繁盛也使得一批批优秀的口头文学传承人不断涌现。此外,由于鄂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鄂西北其他民俗文化也别具一格,呈现出文化交融的特性。以龙灯社火为例,形式多样,有撑旱船、舞龙狮、凤凰灯、跑竹马、踩高跷、鱼蚌舞、真假人等。丧葬习俗上有崖葬、瓮葬、瓦棺葬和自死窖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鄂西北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也蓬勃发展起来。鄂西北地区在继承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农村群众的自身需求,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一方面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会增添新内容,另一方面形式更加多样,灵活方便,贴近群众生活。如设置农家书屋,几乎每个村都至少有一个农家书屋设置点,由政府出资购买书籍投放其中,供农民闲暇时期免费阅览。鄂西北部分地区还会不定期举办歌舞大赛等活动,鼓励民众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农民的文化兴趣。同时注重对外交流与传播,如吕家河民歌村村民以团队形式参加市外乃至省外文化活动,对外传播吕家河民歌村的民歌文化等。

[]傅广典.那阳文化的解读与认定一郧阳地域文化考察报告).民间文化论坛,2009(0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