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南渡未北归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张在军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西迁南渡未北归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

【作 者】张在军作
【页 数】 356
【出版社】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2022.09
【ISBN号】978-7-5604-4995-1
【价 格】78.00
【分 类】西北联合大学-校史-1931-1945
【参考文献】 张在军作. 西迁南渡未北归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2.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西迁南渡未北归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以大量的档案资料、政府文件、决定、指示、函电、会议记录、报刊报道和亲历者的日记、回忆为依据,讲述了西北联大各组成院校系科的磨合与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状况,展现了西北联大一分为五、并立办学,最后在新旧政权交替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新生的宏阔历史,并对西北联大创设与发展西北高等教育的政策考量,民国高等教育的地域特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西迁南渡未北归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内容试读

引言

如果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西北联大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同时诞生的同胞兄弟,是一根藤上的两颗瓜,都是“战时中国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①

当卢沟桥头的炮声响起之后,为保存中华文化血脉,平津地区文教机构纷纷内迁。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这俩兄弟,一个向南,一个向西。

后来随着战局的变化,长沙临时大学继续迁徙到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西安临时大学也继续南迁到汉中,改名西北联合大学。再后来,西北联大被拆分,进入“五校分立,合作办学”时期。从成立到重组,“西北联合大学”之名仅仅存在了一年零四个月。不过,人们习惯上把西北联合大学和从西北联合大学分立出来的几个院校统称为“西北联大”。因为其实质还是西北联大一西北联大的办学宗旨、师资、学生、设备还保留在这五校之中,一直传承延续。

更重要的是,西北联大并未因分立而缩小,反而得以扩大发展,为西北地区的文、理工、农、医、师范等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在组建初期,西南联大只有4个学院17个系,而西北联大拥有6个学院24个系(学科)(医学院算作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到抗战末期,西南联大共有5个学院26个系,西北联大分支出来的总共有7个学院41个系(学科)。两相比较,后者的专业设置更为广泛和实用,且与抗战建国、开发西部息息相关。也因此,西北联大精神带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征,而西南联大却获得了更大的

①方光华.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411,

2【西迁南渡未北归: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

“共性”①

西南联大很好地践行了“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因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西北联大多是“官员办学,党化管理”,以致“联而不合”“貌合神离”。与西南联大的“南渡北归”不同西北联大是“扎根西北”而未归。但是,若从构建国家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布局这

一视角去审视它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北联大的丰功伟绩不亚于西南联大,甚或有超越的事功。尽管是出于政府的行政安排,“而非学人的学术自觉”②。

自1937年到1946年间,西南联大有教授(含副教授)338名,共培养毕业生3882名,③西北联大与其子体国立五校则拥有771名教授(含副教授)的师资队伍,培养各科大学生9289人。④如果说西南联大培养了一批星光熠熠的学术精英人才,西北联大却造就了更多默默无闻的实用技术人才,所以后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逊于前者。

抗战胜利已经77年了。西南联大早已消逝,西北联大的主体却薪火相传,其“后继院校现存有11所⑤,血脉相连院校24所”,“涉及京、津、冀、辽、陕、甘、苏、豫、川等9省市”。⑥在2022年公布的147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与西北联大有直接历史渊源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所:与西北联大有一定源流关联的有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大学、贵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十余所。然而与西南联大声名赫赫相反,西北联大由于种种原因⊙,至今籍籍无名…

①赵保全,罗承选.抗战时期大学共同体精神培育凝练之道一—基于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的比

较∥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7:133.

②储朝晖.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14

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④姚远.国黉播迁:西北联大通史: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775,778

⑤西北联大11所后继院校为: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⑥姚远.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513.

⑦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认为,西北联大较少人知道的原因有五个方面:第一,联合建校母体不同。第二,西北联大存在时间偏短。第三,西北联大受政治影响较大。第四,历史容易将同类事件中相对次要的部分遗忘。第五,以往对西北联大的历史重视和发掘不够。[据,历史需要诉说:西北联大的命运与意

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3(9).]

3

序章辞别燕都

1937年7月7日,北平已是不堪忍受的酷热,温度计上的水银柱从大清早就直线上升,即使夜间也不轻易下降。刚入睡不久的日本陆军少佐、驻华大使馆驻北平的陆军助理武官今井武夫,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是北平驻屯部队联队副官河野又四郎大尉打来的,说是卢沟桥日华两军发生冲突。双方彻夜进行调查,“虽隐忍持重争取就地解决,可是八日拂晓,日军终于开了迫击炮”①。

从此,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甚至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都发生了改变。

位于西郊罗道庄的北平大学农学院,因距卢沟桥较近,该院师生首先听到了第

一声枪响,接着枪炮之声连续不断。可是,对于这枪炮声,很多人却已经麻木,并未想

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在北平大学任教的曹靖华后来写道:“这是七月七日的早晨,沉重的隆隆的声音,连续不绝地把我从梦中惊醒了。我在床上坐起来,细细地辨出这是郊外传来的炮声。天还没有亮,坐一会

北平大学农学院正门

①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26.

11日深夜,宋哲元返回天津,立即召开军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表示“平津地方重要,不能轻启战端…华北即有战争,亦须在平津以外,请诸君无虑”,而对于卢沟桥事变的原因,他认为“纯系出于双方之误会,徐徐调解,自可和平了结,绝不至发生战事”①。他决定接受日军提出的苛刻条件,派代表与日军谈判,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

到了20日,日军又开始大举进攻,迫使二十九军后退。此时的北平西郊作为战争前线,到处修挖战壕,阜成门已经关闭了,北平大学农学院师生平日进城的交通要道被封锁。经与二十九军交涉,对方准许农学院师生结队,由助教范济洲、学生张恩泽带队,通过战壕向北绕行,从西直门进了城。这时,除了部分职工及家属仍留住供王寺宿舍外,其他进城的单身教师和学生,寄住在城里的亲友家中或他校同学的宿舍。②

26日,日军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面见宋哲元,送交了给冀察当局的最后通牒。第二天,宋哲元态度忽变,拒绝了日方要求,同时联合二十九军高级军官通电全国,誓要自卫守土。

28日,日军六万余人完成集结,朝驻守北平的中国第二十九军发起攻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战死,军部直属部队和一三二师全线崩遗,南苑丢失。

29日,北平失守。“历代古都,竟沦犬豕矣。悲痛何如!”③30日,天津沦陷。

第一节何去何从?

一、庐山谈话会

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蒋介石自从掌控中国军政大权后,选择了庐山作为南京之外的第二处政治中心。1932年夏天,蒋介石命令行政院政务处何廉负责,于5月31日筹办行政院暑期迁移牯岭办公。年年暑期都接二连三地在庐山举办各种训练团

①齐璧亭.天津失陷之经过及现在之状况[J].西安临大校刊,1937(2)

②张仲葛.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218.

③张秀章.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册[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513.

6西迁南渡未北归: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

暑训班,故庐山被称之为国民政府的“夏都”,为世人所瞩目。

1937年5月23日,蒋介石抵达庐山牯岭,筹划本年度暑期训练事宜。确定由“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发起,邀请全国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大学教授、各党派领袖至庐山举行谈话会,“彼此交换意见”“讨论国家外交及国内政治、经济、教育诸问题”①。参加谈话会人员分为政治、外交、财经、教育四个组,国民政府中央及各部要员也相应分至各组,听取意见,答复疑难。“谈话会性质,完全为彼此交换意见,及作感情上之联络,非一般会议式之集会也。”②可见,这是一个政府听取民意的讨论会。

6月23日,张群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名义,向全国各界名流正式发出请柬。柬文日:“敬启者:庐山夏日,景候清嘉,嘤鸣之求,匪伊朝夕。先生积学盛名,世所共仰。汪蒋两公,拟因暑季,畅接光华,奉约高轩,一游牯岭。聆珠玉之谈吐,比金石之攻错。幸纡游山之驾,藉闻匡世之言。扫径以俟,欣伫何如。汪蒋二公,另具请柬,尚祈惠察,谨此笺启。”③被邀者200余人,时间定于7月15日至8月15日,共分三期举行。

7月初,首批被邀代表陆续上山。7月8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庐山,“人心为之震撼”,“当是时,中外人士于对日‘和’‘战'问题咸注视牯岭方面之如何应付”。④7月10日,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秘书长沈履给校长梅贻琦电告北平近况,电报中说:“连日市民、学校均镇静。各方安,乞释念。”⑤第二天,胡适从南京发给梅贻琦的密电也是说:“清华平安,仅有日兵官来问有无军器,并欲购校马,并劝告校款勿外汇,以免谣传日军提取。”电文中还特别说明“职员出入无阻,携物者须检查,据云日军尚有礼貌,人心稍安”。⑥显然,潘光旦、沈履、胡适等人还没意识到战争即将全面爆发。

7月11日,胡适到了庐山,王世杰报告蒋介石后,蒋介石当天下午请胡适喝茶。那时国民党中央还未决定抗战,因为日本曾经明白宣布,如果中央军开到河北,日本就认为国民政府正式的对日战争。胡适这次和蒋介石谈话,陈述当时北平的情形、民情的激愤及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等等,谈得激昂慷慨,蒋介石听了十分感动。⑦这天晚间,蒋介石约冯玉祥

①常琦.1937淞沪八一三:淞沪大会战影像全纪录[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6:30.

②吴宗慈.庐山续志稿:第一卷[Z].江西省庐山地方志办公室,1992:13.

③魏风华.抗日战争的细节[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95.

④吴宗慈.庐山续志稿:第一卷[Z].江西省庐山地方志办公室,1992:13.

⑤潘光旦、沈履急电梅校长[M]∥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三卷(上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1.

⑥胡适密电梅贻琦[M]∥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三卷(上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

⑦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五册[M].校订版.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1599.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