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实用中医肿瘤内科学》张洪亮,李清林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西北地区实用中医肿瘤内科学》

【作 者】张洪亮,李清林编
【页 数】 354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22.07
【ISBN号】978-7-5615-8604-4
【价 格】88.00
【分 类】肿瘤-内科-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张洪亮,李清林编. 中国西北地区实用中医肿瘤内科学.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22.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西北地区实用中医肿瘤内科学》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重大疾病的诊疗、治未病、康复等三项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领域着墨,结合中国西北地区“西北燥证”,探索防治西北燥证的措施和方法,提出研制、开发西北燥证中医药、民族药新药和保健饮食的原则、方法和代表方药。本书包含了,中医肿瘤学理论实践沿革与创新、西北燥证与肿瘤、中医肿瘤治未病思想、中医在重大癌症诊疗中的协同作用、中医肿瘤康复、西北燥证用药解析等六章。

《中国西北地区实用中医肿瘤内科学》内容试读

第1章中医肿瘤学理论实践沿革与创新

1.1中医肿瘤学科认识沿革

中医肿瘤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肿瘤病因、病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相关领域的新兴学科。

明清以前的认识如下。

1.1.1癌与瘤

“癌”字,最早见于宋代,约12世纪初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他描述癌的特点,很可能是痈疽的一种,像炎症类疾病。用癌翻译cancer,.大致是清末的事。光绪年间的《辞源》已收“癌”字,其意义已与今日所用一致。

“瘤”字,首见于殷墟甲骨文《黄帝内经》记“昔瘤”病名,隋《诸病源候论》记“瘿瘤”。唐《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对其分类为“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7种。宋《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部,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病所以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外科精义》又提出了“气瘤”“赤瘤”“虫瘤”“疮瘤”“丹瘤”等。

1.1.2病名

除了上述癌与瘤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含义有所变化,历史上还出现过类似于癌或肿瘤的病症名。

1.噎膈

《黄帝内经》:“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李挺《医学入门》:“饮食不下,大便不通,名噎膈。”张石顽《备急千金要方衍义》:“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黄帝内经》“上膈”“膈中”“下膈”也是此类论述。

2.石瘕

《黄帝内经》:“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坏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类似于子宫内肿瘤。

1

中国西北地区实用中医肿瘤内科学

3.癥瘕

石瘕出自《黄帝内经》上已述及。血瘕出自《黄帝内经》“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不能止阴,阴阳并施,浮为血瘕,沉为脓腑”,即阴血瘀积所致之癥瘕。《诸病源候论》:“其病不动者名日癥,若病虽有结而可推移者名日瘕。”华佗《中藏经》:“积聚癥瘕杂虫者,皆五脏

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搏,交合而成也,积者系于脏也。”现代医学腹腔内胃、肝胆、胰、子宫、卵巢、膈、肾脏等良、恶性肿瘤可归入之

4.伏梁

《黄帝内经》:“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一步行,时咳血。”《难经》:“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心积,名曰伏梁。”“伏梁圆治心之积,起于脐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胃、上腹部肿块,胰腺癌,横结肠癌。

5.肥气

《黄帝内经》:“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难经》:“肝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覆大如杯…”《济生方》:“肥气之状…诊其脉,弦而细,其色青,其病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子为积疝,女子为瘕聚。”类似于现代肝脾肿大或肝肿瘤。

6.息资

《黄帝内经》:“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难经》:“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济生方》:“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类似于现代肺、胸、纵隔肿瘤。

7.脾积

《难经》:“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脉经》:“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现代医学肝癌、胃癌、胰腺癌、慢性白血病、脾肿大等可归入其中。

8.积聚

《难经》论积聚从阴、阳角度。《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脏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黄帝内经》:“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则积皆成矣。”类似现代医学肝癌、胃癌、肠癌、胰腺癌。

9.肠覃

《黄帝内经》:“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现代多为卵巢或膀胱肿瘤。

10.脱营失精

自《黄帝内经》见营精大伤,形肉尽脱。《张氏医通》:“…初如痰核,久则渐大如石,破后无脓,难流血水,乃百死一生之证。”类似于现代恶病质。

11.瘰疬

《金匮要略》:“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痹者,皆为劳得之。”类似于现代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的表现。

12.胃反

《诸病源候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虚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为胃

第1章中医肿瘤学理论实践沿革与创新

反。”《金匮要略》:“发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其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跌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属现代胰、胃、食管、贲门癌。

13.骨疽

《诸病源候论》:“骨疽瘘者…初肿,后乃破,破而还合,也旁再生,如是或六七度,内有脓血,至日西,病发如刺。”《黄帝内经》:“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外台秘要》:“久疮不差,差而复发,骨从孔中出,名为骨疽。”属现代骨的各种良恶性肿瘤等。

14.舌菌

《纱科真诠》:“舌岩,舌根腐烂如岩。”《外科证治全书》:“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子,亦有如鸡冠样者,妨碍饮食语言…或舌本强鞭如缩,或兼项颌结核,外势颇类喉风…”舌癌也。

15.锁肠痔

《外科大成》:“锁肠痔,肠内外如竹节锁紧,行如海蜇,里急后重,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属现代直肠、肛管癌等。

16.乳岩

宋代医家以“岩”论述乳癌。《疮疡经验全书》:“捻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遗肉烂见五脏而死。”至明清多用“乳癌”论述,汪机《外科理例》、王肯堂《证治准绳》均有乳癌篇,西风东渐,开明医家已接受了中西病名统一观念并付诸行动。

17.瘿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多着于肩项,瘤则随气凝结,此等皆年数深远…”陈实功日:“瘿瘤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也。瘿者,阳也。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阴也。色白而漫肿,亦无痒痛,人所不觉。”类似于今甲状腺肿瘤。

1.1.3发病特点

《黄帝内经》:“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病挛痹…中央者,故其病多疫厥寒热…”,认识到地域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则易生积聚,认识到体质是重要因素。

《吕氏春秋》:“轻水所、多秃与瘿人”,认识到环境对肿瘤发生的影响。

《外科正宗》:“燥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认识到发病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有关。《医门法律》:“过饮滚酒,多成膈证。”类似于现代流行病学结论:长期进食温度较高的食物与食道癌有关。《吴鞠通医案》:“酒客不戒于怒,致成噎食。”

《外科启玄》:“癌发,四十岁以上”,认识到癌症与发病年龄有关。《医贯》:“惟男子年高者,少无噎膈。”

发病过程缓慢,见《肘后备急方》:“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

《医彻》论乳岩:“若男子则间有,不似妇人之习见也。”这说明男子也会患乳腺癌。

1.1.4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黄帝内经》:“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者也。”

3

中国西北地区实用中医肿瘤内科学

日晒:申斗垣“三伏炎热,勤苦之人,劳于工作,不惜生命,受酷日晒,先痛后破,而成疮疡”,说明日晒与皮肤病(癌)有关。

机械、高温灼伤:陈实功:“唇岩…因食煎炒。”

地域特点:元虞裕《谈选》曰:“西北之地,山广土厚,其俗所食黍麦粱肉,故其票若壮,而多风痹之疾;东南之地,土薄水深,其俗所食粳稻鱼虾,故其票受差弱,而多脾胃之病。”

饮食规律:《黄帝内经》:“美其食…其病皆痈疡。”《景岳全书》:“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痞积。”

脏腑蓄毒:《中藏经》:“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雍塞而发者也。”朱丹溪:“人惟坐卧风湿、醉饱房劳,生冷停塞,酒曲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风脏毒之所由作也。”

痰:朱丹溪:“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寒:《黄帝内经》:“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

气血郁滞:《圣济总录》:“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部,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雍塞…病所以生。”朱丹溪论奶岩是七情所伤。王肯堂认为乳癌由“忧怒郁遏”导致。

情志失常:《黄帝内经》:“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元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生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张从正:“积之成之,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也。”关于乳岩,朱丹溪论:“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逆,随成隐核。”《疡科心得集》肾岩:“其人肝肾素亏,或又郁虑忧思,相火内灼,水不涵木,肝经血燥…阴精消涸,火邪郁结。”《医宗金鉴》失荣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景岳全书》:“噎膈一证,必以忧怒思虑,积劳积郁…损伤而成。”

正气不足:《医宗必读》:“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景岳全书》:“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1.1.5治疗

《黄帝内经》、《伤寒论》和“四诊八纲”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核心,也是中医对肿瘤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手段。

因地制宜:《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写道:“地方病者,限于一方水土之病,而有一方治疗之法,不尽通行于各地者也。”《黄帝内经》:“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而西方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治宜灸苗;南方者…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治宜导引按路。”

治疗适度:《黄帝内经》:“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内外治相结合原则:《周礼》治疡,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外用:“祝药…杀之齐。”粉药治“瘿瘤”出自《四部医典》。华佗以丹砂治噎膈反胃,对体表、黏膜肿瘤的外治颇具启发作用。商陆捣盐外敷治石疽,大蟾蜍敷贴治疗恶核。

局部与整体:《外科精要》治疮疡,不能仅局部攻毒,更从脏腑气血全局治疗

治病求本:朱丹溪:“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

调畅情志:朱丹溪治疗乳岩强调先使“心清神安”然后施治。丁甘仁癥瘕之类“非而图治,若能怡情,更以药石扶助,或可消散于无形”。

4

第1章中医肿瘤学理论实践沿革与创新

治法:张景岳:“凡积聚之治…不过四法,日攻、曰消、日散、日补,四者而已。”

治热以寒:刘完素寒凉派治火热用清热解毒法对后世抗肿瘤以清热解毒类药物的运用具借鉴意义。

扶正固本:李东垣“养正积自消”对扶正治疗肿瘤指导作用大。“补命门之火,扶助脾土,则旺土自能消化,不必攻逐而癥瘕自开,更觉渐移默夺之为胜哉。”恽铁樵:“其病雅难治大法健脾补肾,功效以月计,绝没近功。”

引经药运用:朱丹溪:“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

方剂:历代名方如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犀黄丸、阳和汤、开关散、启膈散、醒消丸、海藻玉壶汤、小金丸、紫金锭、仙方活命饮均用于各种积聚等病变。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治肿瘤以虫类药,如蜈蚣、全蝎、僵蚕。更以羊甲状腺治瘿瘤,对后世内分泌治疗肿瘤具指导意义。后世也用动物胎盘治乳癌。葛洪用海藻“疗颈下结囊…成瘿者”。《别录》论桃仁“破癥瘕”。《神农本草经》苦参主“心腹气结,癥瘕积聚”。

手术:《晋书》:“初,景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申斗垣“用利刀割之,外以太乙膏贴敷”。陈实功烧灼止血治唇癌:“割治后,金银烙铁,在艾火内烧红,烫之。”灸刺法出自《四部医典》,药线结扎法也出现。

中医综合治疗:清张振钧《按摩要术》仅积聚之症:“其初由外感风寒,内伤气郁血瘀,食和痰滞,凝结于膏膜,久而盘踞坚牢,以致元气日衰,攻补为难,非药力所能猝及。”除中药治疗外,“宜薄贴以攻其外,针法以攻其内,艾条以消散固结,佐其所不逮也”。

1.1.6预后

《黄帝内经》:“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奇经直指》:“诸癌厥惟肝癌为最毒,其结果多致积水或大腹而死。”

膈证预后,古人常谓“百天一治”“百无一生”“从来医者病者群相畏惧,以为不治之症”。《外科大成》提出“失荣”“舌疳”“乳岩”“肾岩翻花”为疡科中的“四绝症”,应早治。

中医临床经验有“五善七恶”之论,五善中见三善为预后较好,七恶中见二恶则预后不良,同样适于各种肿瘤的预后判断。

中医肿瘤学源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融历代各家经验,奠定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论治原则,形成了日趋完善的学术体系,在综合治疗中日渐突显主角和参与度,中医肿瘤学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1.2中医肿瘤学的领先领域

董竞成教授在《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中指出,中国传统医学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不自觉地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和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同时,董教授也指出传统医学由五个要素构成:临床经验、原始的基础医学知识一两者构成技术层面部分;群体信仰、古典哲学、区域性文化一三者又构成文

5

中国西北地区实用中医肿瘤内科学

化层面部分。这五要素中分别都有不自觉地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

整体而言,临床经验体现传统的医学思维,也是人类共有的较为感性的和主观的经验。尽管如此,董竞成教授也把辨证论治和复方药的配伍理念等列为不自觉地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下面分析一下辨证论治在中医肿瘤学中的价值。

1.2.1辨证论治

1.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中医肿瘤学的核心内涵之一。

第一,辨证求因。任应秋指出:“要认识疾病,首先要善于辨证。因为一个疾病的存在,必然有许多症状出现作为它的证据,抓住了某些证据,才能证明它是某一疾病。疾病的症状虽然复杂,但是,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总不外六淫、七情、脏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从而分辨其为在表、在里、为寒、为热、属虚属实、是真是假,证候的真象必然大白了。通过审证掌握病机和病因,即‘治病必求其本’。”具体到肿瘤的辨证,目前最新进展为林洪生教授提出的“证候要素”辨证分型,以肺癌为例,分为气虚证、阴虚证、痰湿证、血瘀证、热毒证。根据不同的治疗阶段,由单证组合为复证,比如手术阶段,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为主证型;化疗阶段,脾胃不和、气血亏虚、肝肾阴虚为主证型;放疗阶段,气阴两虚、热毒瘀结为主证型:靶向治疗阶段,血热毒盛、脾虚湿盛;免疫治疗阶段,正待研究。

第二,辨证辨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的发展,辨病弥补了中医在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不足,使中医在对疾病作出明确诊断、制订完善治疗方案方面,具备现代科学依据和条件。

肿瘤是一类常见、多发、疑难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均有一定的生物学特性,大致相同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其形态学变化的共同基础、病理生理、生化改变、分子生物学甚至基因改变的规律,这些构成了辨病的基础。当然不同类型、不同部位各自存在自身的特殊性,甚至同

一器官不同的部位也存在时空异质性,辨病甚或从基因的分子层面精准辨病已构成了“精准医学”的重要内涵。仍以肺癌为例,肺癌从驱动基因视角分类,驱动基因阳性主要是

EGFR、ALK、ROSI、MET、NTRAK等分类;驱动基因阴性要分析PD-L1、TMB、MSI-H

等精准辨病。

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把握,对治疗具有相对整体性与指导意义;而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不同病理反应类型的辨析,以便为治疗确立更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一方面可以纵观全局,诊断明确,以循证医学原则,遵循指南,更好把握治疗与预后;另一方面也理清患者的中医证型,了解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指导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着眼于矛盾的特殊性,又注重矛盾的普遍性: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引领医学思维保持先进性与鲜活性

第三,局部整体。局部与整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先看整体原理,一方面,自然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着普遍性联系,这种联系造成了世界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事物在复杂联系中形成系统和层次,从而变得有序,由此造成了包括生命在内的世界的复杂而有序状态。就中医学而言,物质的系统有气这个层次,精这个层次,神这个层次,古代描述物质变化的主要几个层次。当然还有五行这种系统性,阴阳也具有阴阳两大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