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然善好》美亚瑟梅尔泽著任崇彬|(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收录第三方网站资源,购买请前往官方网站购买正版
图书名称:《人的自然善好》
- 【作 者】美亚瑟梅尔泽著任崇彬
- 【页 数】 386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1.01
- 【ISBN号】978-7-208-16706-3
- 【价 格】108.00
- 【参考文献】 美亚瑟梅尔泽著任崇彬. 人的自然善好.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人的自然善好》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论述了蕴含在卢梭著作中的根本原则“人的自然善好”到底是何含义;其次,作者指出了,卢梭为证明“人的自然善好”所给出的内省层面的以及心理学层面的论证;最后,作者谈讨了卢梭对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把重点放在了对《社会契约论》的讨论上。
《人的自然善好》内容试读
导
论
任何被理解卢梭思想的热望所攫住的人,都无法避免被一大堆因意见分歧和激烈争论而出名的二手文献搞得畏缩不前。可以很公平地讲,没有任何其他哲学家像卢梭那样,得到了如此多样的解读和误读。鉴于这一事实,或许最好的办法,并不是从最直接的问题一它们是什么意思?开始,来研究他的著作,而是从一个可以表明如何回答前一问题的次一级问题开始,来研究他的著作: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著作特别难以理解?
抛开伴随着努力去理解一个比自己的头脑更加伟大,且处于遥远时空的头脑而自然产生的困难不谈,我认为人们可以指出四个使得解读卢梭变得特别困难的独特因素。按重要性作升序排列,依次是:卢梭的“传记”,他在哲学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存在于其思想中的显而易见的矛盾,以及最后—这也是卢梭本人所强调的—将他的思想把握为
一个独立的、成体系的整体的必要性和巨大困难。
卢梭的传记
人们误解卢梭的首要来源,在于他的性格和生活的格外奇异,这使得学者们很难严肃地将他的论证当作论证而非症候来看待。他的性格中充斥着各种心理怪癖:他渴望被人打屁股和暴露自己,他的怪病,他爱上了一个被他称作“妈妈”的女人,他的迫害妄想症。在这样奇异的性格之外,他还有着不同寻常且动荡不安的生活:他的童年是在严格加尔文主义的日内瓦度过的,他在青年时代当过镂刻师的学徒、流浪者、男仆、音乐教师、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一个法国包税人的助手,并
1
人的自然善好
和一个亚麻工人特蕾莎结了婚,他在中年时期成了全欧最闻名遐迩的哲
学家,以及最终,他沦落为一位不断躲避迫害的不安的逃亡者,不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迫害。更有甚者,卢梭通过写作他的《忏悔录》,这本透露了其生活私密细节的书,攫住了我们。与在他之前或之后的任何其他思想家不同,卢梭允许、邀请、事实上几乎是要求传记和心理学方面的还原主义。并且,在同等程度上,他也接受这个。
然而,卢梭明确认为,其生活和性格的奇异性,恰恰使得他有可能发现有关人之自然的奇异且隐秘的真理。当然,在我们能够就其自身价值来理解和判断他的诸观点之前,我们没有资格对它们做心理学上的解释。①
卢梭的影响
使准确解释变得困难的第二个因素一与此同时也使它变得尤为重要—是卢梭的空前影响。在哲学方面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们往往被其门徒的信条所掩盖,这就需要经过一段细致的发掘过程,以便把他们的原初思想与他们在其他人那里所引发的类似却不同的观点区分开来。特别地,与事实上他的任何一个门徒相比,卢梭都是一位更为复杂且更不“固定的”思想家。在卢梭的思想中读出他们自己思想的共同倾向比如说,把卢梭变成一位浪漫主义者或康德主义者—常常歪曲了他的意思,尤其是通过过分简化的方式。
如果一位思想家在历史上很有影响,也就是说在重大的文化和政治巨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情况会更糟;因为在那时,党派利益会强迫性地把他改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盟友或敌人。由于卢梭持久的历史影
①Kly(1987)对《忏悔录》的评论出色地阐述了卢梭对自身人格之发展以及这种发展与其哲学发现之关系的看法。最好的卢梭传记出自Cranston(1985),这是一个宝贵的信息来源。另可参见Guehenno(1966)。
2
导论
响,二手文献几乎从来没能摆脱这种扭曲。首先,由于其著作在法国大
革命期间所发挥的作用,在此之后,由于他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以及更后来,由于他对社会主义的贡献以及他在极权主义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些人赞美他,而另一些人则恶语中伤他。①卢梭的作品被卷入了两个世纪以来几乎每一场重大的意识形态斗争结果是它们变得伤痕累累。当然,没有任何严肃的观念研究者能够或者应当忽视卢梭思想的危害,这些危害是相当真实的。只不过它们是些最好通过理解来化解的危害罢了。
卢梭的不成体系且相互矛盾的著作
妨碍理解的一个更大困难源自卢梭著作的内在特性:它们看起来既不成体系(unsystematic),又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很难否认,卢梭的写作风格是不成体系的。因为他相信,当你对着人们的内心(hearts)讲话时,他们的头脑(minds)会紧随其后,所以他倾向于描述(paint)而非论证(argue)。在他的作品中,小说和论文一样多。恰恰由于他的目的是赋予观念以生命,所以他会避免分析和解剖这些观念。不过,虽然这种风格确实是他的魅力之一,但往往使得读者难以搞清楚卢梭自己的论证。
更糟糕的是,这种风格常常掩盖了论证的存在。正因其文学技巧的娴熟,卢梭的著作才显出无技巧的样子,仿佛它仅仅是强烈情感之非反思的、狂热的倾泻一般。就像伯特兰·罗素使我们确信的那样,他看起来有些像诗人或者预言家,但肯定不是“现在被人们称作哲学家的人”。②看起来他只是让我们去感受(fel),而非去思考(himk),似乎“理解”卢梭的真实含义,就是富于同情地进入他的独特“视界”(visio)。
①参见Gay(1954),pp.48.
2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p.684.
3
人的自然善好
与这一点相关的常见假设是—很难高估它在多大程度上完全决定了我们对卢梭的所有回应一无论他可能说了些什么,也无论他所说的多么有趣,他讲的东西并不难懂。在智识方面,他并不像比如说亚里士多德或康德那样难以理解,我们也无需苦思冥想,发展出长长的、精妙的推理链条,并且绞尽脑汁。就这样,卢梭诗性的且不成体系的风格,尽管很吸引人,但搞得他的读者察觉不出其论证的迹象,进而阻止了读者们付出必要种类和程度的努力。
当然,这一问题由于指控中的第二条而变得更为糟糕:卢梭的著作不但不成体系,事实上还自相矛盾。的确,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出至少四大矛盾。
第一个,也是这里面最明显、最著名的一个,是《第二论文》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与《社会契约论》中的极端集体主义之间的矛盾。人们还可以在这个矛盾里加上随之而来的某些其他对立:卢梭赞美孤独与赞美共同体之间,赞美懒散与赞美行动之间,赞美自发性与赞美自我克服之间,赞美彬彬有礼与赞美军事勇敢之间,以及赞美世界主义的人文主义与赞美排他性的爱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第二个,是存在于以下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卢梭的极端平等主义、他对人民的过分赞美、对无限制的人民主权的要求、对纯粹的直接民主制的坚持,另一方面是他的精英主义、他对人民的贬低、对公民宗教之必要性的坚持、他所给出的要有立法者甚至是能够型塑和操控人
民的行政权的建议,以及其他看似反民主的或权威主义的政治措施。
第三个,卢梭跟随孟德斯鸠(并且先于伯克)的脚步,强调既定习俗、历史背景以及地区差异对于政治的重要性,接受“自由并非所有气
候的果实”这一从根本上说是保守主义的原则(SC8:92)。但是,
这种审慎的、颇具政治家风范的(statesmanlike)灵活性和保守主义,是与他那教条主义的、非历史的、具有普遍颠覆性的宣言相矛盾的:任何
《第二论文》指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下文同此。译者注
4
导论
不能与《社会契约论》中那些几乎很难满足的苛刻原理保持严格一致的国家,都是不合法的。
最后,也就是第四个矛盾一它可以被看成是其他三大矛盾的源头,或者至少说是汇总一涉及卢梭在政治思想史中的身位问题。一方面,卢梭看起来很明显是一位现代的、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物,他首先受到诸如霍布斯和洛克这类思想家的影响:他们的个人主义和社会契约理论,他们的平等主义,以及他们对建立在自我保存之根本目的基础上的普遍合法性原则的宣告。另一方面,卢梭似乎怀着厌恶拒绝现代性,并且返回到高贵的古典世界,返回到柏拉图和普鲁塔克、伽图和吕库古、罗马和斯巴达:他们的集体主义,他们的不平等主义,以及对于建立一个能将其公民的德性提升到至高水平的政制所必需的罕见且复杂的条件的激赏。
查看这份清单,人们会惊讶,它并不包含每个作家都会有的那种模棱两可和张力,而是包含着诸种两极对立。虽然卢梭特意强调他的作品并非真的矛盾重重,但他也没有否认,甚至是公开哀叹,他的作品的确看起来是这样。①造成学者们在理解他时所遇到之巨大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种不可避免的表面上的矛盾。
关于这一点,我们的结论可以归纳为,两个世纪以来,卢梭的思想呈现为这样一种矛盾,该矛盾存在于其反常性格的内部,并被包裹在有意的扭曲之中。
卢梭的体系和他的矛盾
最后,我们转向卢梭自己就人们对其著作的误解(自从《第一论文》*发表以来他就极为关切这一问题)所给出的解释。卢梭坚称,除
①参见DialoguesΠ:932,SC-4:62m,-5:65;EmieⅡ:93,OCⅢ:71n,10s-106.*《第一论文》指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下文同此。—译者注
5
人的自然善好
非将其思想当作单一的、成体系的整体加以全面的把握,否则他的思想将一直为人们所误解甚至是显得充满矛盾,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他的读者们不愿意或是无法做到这一点。①
实际上,任何熟悉卢梭的人都知道他的著名说法,亦即他的思想是成体系的,不过他的许多解释者们都是以抽象的方式来理解这一点的:
一旦轮到分析他的著作,他们就倾向于忽略这一点,并且被他不成体系的风格尤其是自相矛盾搞得垂头丧气。这样一来,卢梭的读者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他们因为那些矛盾而无法发现那个体系;又由于未能找到那个体系,所以看到了那些矛盾。
要想破解这一难题,从这两端发起进攻可能是个管用的办法:问问那些认为矛盾是真实的人,他们如何解释卢梭犯下的如此明显且基本的错误;然后仔细盘问一下卢梭,如果事实上他的思想是极为自洽的,那它为何又显得如此矛盾重重。
对于卢梭的矛盾之处,最常见的解释有两种。简而言之,第一种解释认为,卢梭的看法随时间而改变;第二种解释认为,它们是真实的矛盾,但他没有注意到。
根据第一种观点,人们必须“从发生学的角度”(genetically)解读卢梭:他的思想随时间的流逝而发展,因此,看起来矛盾的事物可以被解释为仅仅是思想的变化。毕竟,许多思想家的看法发生过根本改变,这有他们自己的言说为证。
但这种观点与卢梭自己的证词直接相反:在其写作生涯中,他的观点从未在任何重大方面发生过改变。他声称,“我就不同的主题进行写
①DialoguesⅢl:932;Mais.,1136,SC-4:62n,-5:65.虽然有许多评论家听信卢梭的话,去寻求其思想的内在统一,但他们对于这种统一是什么,却几乎没有达成共识。对这些观点的一个简要评述,请参见Peter Gay(1954),pp.17一24。我将在陈述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尝试对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观点进行回应。总的来说,在我看来,要想判断卢梭是否成功,这种对于卢梭体系的表述必须能够解决上述四大矛盾,并且必须能够解释其主要著作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像《第二论文》这样的简单案例(它显然是关于人的自然善好的),也包括像《社会契约论》这样的棘手案例(在这本书中,那一原则从未被提及过)。
6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