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研究》张恒基,朱学文,赵国叶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研究》

【作 者】张恒基,朱学文,赵国叶主编
【页 数】 188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21.03
【ISBN号】978-7-206-17957-0
【分 类】园林-绿化规划;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张恒基,朱学文,赵国叶主编. 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研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21.03.

图书目录:

《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研究》内容提要:

《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园林构成要素和发展

一、园林构成要素

(一)地形

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意思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简而言之,地形就是地表的外观。从自然风景的范围来看,地形主要包括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等复杂多样的类型,这些地表类型一般称为“大地形”。从园林的范围来讲,地形主要包含土丘、台地、斜坡、平地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的地形,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称为“微地形”,它包括沙丘上的微弱起伏或波纹或是道路上的石头和石块的不同质地变化。总之,地形是指外部环境的地表因素。

在园林景观中,地形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地形直接联系着众多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外貌。此外,地形也能影响某一区域的美学特征,影响空间的构成和空间感受,同时影响景观、排水、小气候、土地的使用以及影响特定园址中的功能作用。地形还对景观中其他自然设计要素如植物、铺地材料、水体和建筑等的作用和重要性起支配作用。所以,园林所有的构成要素和景观中的其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地形并与地面接触和联系。因此,景观环境的地形变化,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空间轮廓、外部形态以及其他处于该区域中的自然要素的功能的变化。地面的形状坡度和方位都会与其相关的一切因素产生影响。

1.地形的类型

对于园林的地形状态,由于涉及人们的观赏、游憩与活动,一般较为理想的比例是:陆地占全园的2/3一3/4,其中平地占1/2一2/3,丘陵地和山

-001-

①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研究

地占1/3一1/2

园林中的陆地类型可分为平地、坡地、山地3类,平地是指坡度比较平缓的地面,通常占陆地的1/2,坡度小于5%,适宜作为广场、草地、建筑等方面的用地,便于开展各类活动,有利于人流集散,方便游人游览休息,形成开朗的园林景观。平地在视觉上较为空旷、开阔,感觉平稳、安定,可以有微小的坡度或轻微的起伏。景观具有较强的视觉连续性,容易与水平造景协调一致,与竖向造型对比鲜明,使景物更加突出。

(1)坡地

坡地是倾斜的地面部分,可分为缓坡(8%一10%)、中坡(10%一20%)、陡坡(20%一40%)。一般占陆地的1/3,坡度小于40%。坡地一般用作种植观赏、提供界面视线和视点,塑造多级平台、围合空间等。在园林绿地中,坡地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土丘、丘陵、山峦和小山。

(2)山地

山地包括自然山地和人工的堆山叠石。一般占陆地1/3,可以构成自然山水园的主景,起到组织空间,丰富园林观赏内容,改善小气候,点缀、装饰园林景色的作用。造景艺术上,常作为主景、背景、障景、隔景等手法使用。山地分为土山、石山、土石山等。从地形在竖向上的起伏、塑造等景观表现可分为凸地形和凹地形两种:①凸地形视线开阔,具有延伸性,空间呈发散状。地形高处的景物通常突出、明显,又可组织成为造景之地当高处的景物达到一定体量时还能产生一种控制感。②凹地形具有内向性,给人封闭感和隐秘不公开感,空间的制约程度取决于周围坡度的陡峭程度、高度以及空间的宽度。

2.地形的功能与作用

(1)改变立面形象

山水园林在平地上应力求变化,通过适度的填挖形成微地形的高低起伏,使空间富于立体化而产生情趣,从而达到引起观赏者注意的目的。利用地形打造阶梯、台地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并通过植物配合加以利用,如跌落景墙、高低错落的花台等,尤其在入口,地形高差的变化有助于界限感的产生。

(2)合理利用光线

正光下的景物缺乏变化而平淡,早晨的侧光会产生明显的立体感。

-002-

第一章绪论迎

海边光线柔和,使景物软化,有迷茫的佛国意境:内陆的角度光线会使远物清晰易辨,富于雕塑感;光线由下向上照射,具戏剧效果,清晨、傍晚以及夜晚中的建筑、雕塑、广场等重点地段借此吸引人流。留出光线廊道或有意塑造山坡山亭,造成霞光、晨光等逆光效果或假山、空洞的光孔利用,都将使得人们体会到不同寻常的园林艺术感受。

(3)创造心理气氛与美学功能

古代的人们居于山洞,捕捉走兽飞禽,采果伐木,都离不开依山傍水的环境。山承担着阳光雨露,风暴雷霆,供草木鸟兽生长,使人以之为生而不私有。因此,历代人士对山有很高的评价,有“仁者乐山”之说,将江山比作人仁德的化身,充满了对山的崇拜。尽管后世对山由崇拜转为了欣赏,它带给人们的雄浑气势和质朴清秀仍一直是造园家所追求的目标。在城市里,从古代庭院内的假山到现代公园里常用的挖湖堆山,无不表明地形上的变化历来都对自然气氛的创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园林设计中,提倡追求自然,打破那种过于规整呆板的感觉。重点地方强调高下对比,尽量做好对微地形的处理。地形的起伏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视线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空间。

(4)合理安排与控制视线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东北面的柳林草坪是经过细心规划设计而成的。它位于园中主干道和西里湖之间,南有茂密的树带,东西有分散的树丛,10多株柳树位于北面靠湖一侧,形成了50多亩地的独立空间。湖的北面视野开阔,左有刘庄建筑群,右边隔着苏堤上六桥杨柳隐约可见湖心的“三潭映月”,北面保淑塔立于重山之上,秋季红叶如火欲燃,夏日清风贴水徐来。所有这些景色由下而上地展示着景观序列。柳林草坪北低南高,向湖岸倾斜。“先掩后露”的运用,可将视线引导向某一特定点,影响可视景物和可见范围,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完全封闭通向不雅景物的视线,影响观赏者和景物空间之间的高度和距离关系。

(5)改善游人感观

在大多数公园和花园里,草坪所代表的平地绿化空间所占面积最多时刻对园林气氛产生着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追求坡度变化,除了考虑工程的经济,一般1%的坡度已能够使人感觉到地面的倾斜,同时

-003-

①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研究

也可以满足排水的要求。如坡度达到2%一3%,会给人以较为明显的印象。微地形处理,通常4%一7%的坡度最为常见。南昌人民公园中部的松树草坪就是在高起的四周种植松树造成幽深的感觉。坡度为8%一12%时称为缓坡。陡坡的坡度大于12%,它一般是山体即将出现的前兆。坡地虽给人们活动带来一些不便,但若加以改造利用通常使地形富于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造成运动节奏的改变,如影响行人和车辆运行的方向、速度和节奏。人在起伏的坡地上高起的任何一端都能更方便地观赏坡底和对坡的景物。坡底因是两坡之间视线最为集中的地方,可以布置

一些活动者希望引起注目的内容,如滑冰、健身操、儿童游戏场地,易于家长看护。

(6)分隔空间

有效自然的划分空间,使之形成不同功能或景色特点的区域,获得空间大小对比的艺术效果,利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创造和限制外部空间。

(7)美学功能

建筑、植物水体等景观通常都以地形作为依托。凸凹地形的坡面可作为景物的背景,通过视距的控制保证景物与地形之间具体良好的构图关系。山石和假山作为园林要素中的主要部分。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最具特色的苏州园林里就布置了不少的山石。石的作用不仅是供游人观赏,也可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山石的外形设计,不是纯粹的造型设计,也可以适当地赋予一定的人文意义。比如,山石的雕塑,校园的设计中融入名人的雕塑或是具有抽象意义的石头雕塑。当然,除了独立的设置外,成群重叠的山石也是园林中的特色之一。

3.地形塑造

地形的塑造是园林建设中最基本的一步,因为它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注意许多问题,并在设计中反复斟酌。

(1)地形的表现形式

地形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①地形改造。地形改造应注意对原有地形的利用,改造后的地形条件要满足造景及各种活动和使用的需要,并形成良好的地表自然排水类型,避免过大的地表径流,地形改造应与园林总体布局同时进行。②地形、排水和坡面稳定应注意考虑地形与排水的关系,地形和排水对坡面稳定性的影响。③坡度。坡度小于1%时容

-004-

第一章绪论①

易积水,地表面不稳定,不太适合安排活动和使用的内容:坡度介于1%5%的地形排水较理想,适合安排绝大多数的内容,特别是需要大面积平坦地的内容,不需改造地形;坡度介于5%一10%仅适用于安排用地范围不大的内容;坡度大于10%只能局部小范围加以利用。①

(2)地形地貌形式

高起地形:岭,连绵不断的群山:峰,高而尖的山头:峦,浑圆的山头:顶,高而平的山头;阜,起伏小但坡度缓的小山:坨,多指小山丘;埭,堵水的土堤;坂,较缓的土坡;麓,山根低矮部分;岗,山脊:峭壁,山体直立,陡如墙壁;悬崖,山顶悬于山脚之外。

低矮地形:峡,两座高山相夹的中间部分:峪或谷,两山之间的低处:壑,较谷更宽更低的低地;坝,两旁高地围起而很广阔的平缓凹地;坞,四周高中间低形成的小面积洼地。

凹入地形:岫,不通的浅穴;洞,有浅有深,穿通山腹。

(3)堆山法则

在园林造园中,堆山又称“掇山”“筑山”。掇山最根本的法则是“因地制宜,有假有真,做假成真”(《园冶》)。

第一,主客分明,遥相呼应。堆山不宜对称,主山不宜居中,平面上要做到缓急相济,给人以不同感受。北坡一般较陡,南坡有背风向阳的小气候,适于大面积展示植物景观和建筑色彩。立面上要有主峰、次峰和配峰的安排。一为主峰,二为次峰,三为配峰,三者切忌一字罗列,不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也不要形成直角或等边三角形关系,要远近高低错落有致,顾盼呼应。正如宋朝画家郭熙所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第二,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林泉高致》)深远通常被认为是三远之中最难以做到的,它可使山体丰厚幽深。为了达到预想效果而又不至于开挖堆砌太多的土方,常使山交形成幽谷或在主山前设置小山创造前后层次。

①陈冰晶.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一以杭州西湖公园绿地为例[D].南

京:东南大学,2015.

-005-

①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研究

(4)山脊线的设置

山的组合可以很复杂,但要有一气呵成之感,不可使人觉得孤立零碎。山脉即使中断也要尽可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脊线要“藕断丝连”,保持内在地联系。

从断面上看山脚宜缓、稳定自然,山坡宜陡、险峻峭立,山顶宜缓、空阔开朗,山坡至山顶应有变化,同时注意利用有特点的地形地貌。

(5)山的高度掌握

山的高度要根据需要来确定。供人登临的山,要有高大感并利于远跳,应该高于平地树冠线,一般为10一30米。这种高度不至于使人产生“见林不见山”的感觉。当山的高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时,要尽可能不在山的欣赏面靠山的山脚处种植高大乔木,并应以低矮灌木为主,以便突出山的体量。同时,在山顶覆以茂密的高大乔木林,根部用小树掩盖,避免山的真实高度一目了然。横向上要注意采用植矮树于山端等方法掩虚露实,起到强化作用。对仅仅起到分隔空间和障景作用的小土山,一般不被登临,高度在1.5米以上能遮挡视线即可。建筑一般不宜建在山的最高点,会使得山体呆板,建筑也会失去山的陪衬。

4.叠山置石

人工堆叠的山称为叠山,一般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分。假山以造为目的,体量大且集中布置,效仿自然山水,可观可游,较置石复杂。叠山置石是东方园林独特的园艺技艺。

园林中置石,缘于古人出行不便而产生的“一拳代山”的念头,在厅堂院落中立以石峰了却心愿。置石常独立造景或作为配景。它体量小,表现个体美,以观赏为主。

置石可分孤置、散置、群置等形式。孤置主要作为特意地孤赏之用。散置和群置则要“攒三聚五”,相互保持联系。利用山石能与自然融合而又可由人随意安排的特点减少人工气氛。如墙角通常是两个人工面相交的地方,最感呆板,通过抱角镶隅的遮挡不仅可以使墙面生动,也可将山石较难看的两面加以屏蔽。还可以用山石如意踏垛(涩浪)作为建筑台阶,显得更为自然。明朝龚贤曾道:“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后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也宜大小顾盼。”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