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者说》李近朱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爱乐者说》

【作 者】李近朱作
【页 数】 556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22.08
【ISBN号】978-7-5439-8601-5
【价 格】158.00
【分 类】音乐-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李近朱作. 爱乐者说.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2.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爱乐者说》内容提要:

《爱乐者说》是一部介绍音乐历史和音乐知识的普及型读物,作者为原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总编导,从事音乐纪录片制作和音乐研究多年。全书力求以有文采的、散文化的语言,叙述与分析音乐知识、讲述音乐历史、解读音乐家的人生。书稿收录了作者历时十余年撰写的有关西方音乐史和音乐家的赏析传记短文,图文并茂,读者阅读此书以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认识西方音乐史和世界知名的音乐家们,了解他们的生平故事和创作理念,提升自身的艺术造诣。

《爱乐者说》内容试读

第●辑

大师身影

>

300年岁月,

那些创造音乐的人留下了远去背影。在他们构筑的音乐空间中,大师正神采奕奕向我们走来。

>贝多芬像

大师是应当仰望的

“以一百棵百年以上的大橡树,在大地上书写出他的姓名。或者,把他雕刻成一座巨大的塑像,就像拉戈·玛芝奥尔山上的保罗梅安斯大教堂一样。他可以像他生前那样居高临下地俯瞰群峰。当莱茵河上的船只经过这里的时候,有陌生人问起这个巨人的姓名时,每个小孩儿都会回答:那是贝多芬。他们或许会认为,这是德意志哪一个朝代的皇帝呢。”这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舒曼对他的先辈贝多芬的史诗般的评价。

这评价的要旨就是一句话:贝多芬应当让人们仰望。因为,他是大师」

无论是“一百棵百年以上的大橡树”一般的庞然大物,还是小小的放在案头上的

一块普通石头,大师塑像常是我对于古典音乐大师心存敬畏的一个外化表达。

多年来,在我把这些艺术创造当作人类宝贵文化遗产而正襟危坐的聆听之刻,或是去解读汗牛充栋的关于他们的诸多文字论析与撰著之时,“仰望”这个必然与必要的姿态,会让我在品赏和体悟其人其乐之间,生发出步人一个崇高境界的升华感。此刻此时此间,总想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外化实体出现眼前,以表达对大师的尊崇和敬重。又有多少年过去,我不知道那个能让我仰望、已逝去一个或几个世纪大师的存在,是什么,在哪里。

·002·

>爱乐者说

我读过一本书,是茨威格写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那里,有拿破仑和列宁,有歌德和托尔斯泰,还有音乐大师亨德尔写作《弥赛亚》和《马赛曲》的诞生。这位作家把大师比作天穹上的星辰,不仅闪烁光华,而且人们应当“仰望”。当然,将伟大人物喻为高天之星,虽让我引颈而望,却还缺些物化的实在。

记得,1988年我第一次踏上还叫苏联的那块国土,在还叫列宁格勒的圣彼得堡,行走街上。暮然瞥见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一尊很高的坐像。顿时,闹市遁去,唯余大师和他的《天方夜谭》华美旋律,充溢在我的视觉与听觉中。那一刻,我似乎离大师很近又很远,顿生一种膜拜之感,全在举头仰望之间。

自此,我视那些植根在大师故土的塑像为“在大地上书写出他的姓名”和神貌的实体,让大师“居高临下地俯瞰群峰”,也让我们像仰望星空一样,奉上敬重之情。

后来,我在波兰华沙市中心的瓦津基公园,见到秋叶掩映的肖邦塑像。高达5米的大师坐在树下,身体微倾,头发飘逸,枝条垂落在他身上。眸阖眉锁的肖邦,现出

>波恩贝多芬雕像

>第一辑大师身影

·003·

几缕淡愁。而面部的刚劲,则透出他内心的强大。面对高大的肖邦,仿佛钢琴声响飘然而至。我感到他越发升华得高远。飒飒秋风中,仰望着大师,不觉落华在身…

在法国尼斯小城,小小的柏辽兹胸像隐在了街头隔离带的绿荫中。这是一位以汹涌情潮开一代新风的浪漫“弄潮儿”。这座塑像似在他高扬激越的音乐中升腾起来,有风云时代的《拉科奇进行曲》,也有炽情人骨的《幻想交响曲》。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角落里的柏辽兹,但他的面容一掠过我的眼帘,即如闪电一般幻化为高大的坐标,让我去仰望。事实也是,柏辽兹就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航船前最早的一个坐标。

在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在贝多芬移居后长住的维也纳,从小小贝多芬广场上站立着大大的贝多芬塑像,到音乐之都人行道上大师端坐着的威态,无法挥去的是舒曼所书写的感觉:“那是贝多芬”。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德意志哪一个朝代的皇帝呢”。的确,贝多芬就是德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帝王”。剩下的,就是我们聆听之后的仰望了。

回到我的书斋,案头上、书柜里、钢琴边,安放着许多从大师故乡携回的塑像。相对于室外巨制,这些是微小的大师造型。在巴黎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市场,我的眼神聚焦在一位俄国人摊位上的一尊金属质地雕像,无修饰的粗犷线条,真切刻画了秋天

一般的俄国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的神貌。万里撷取,为书案琴畔平添了一种犹如“如歌行板”般的氛围与意境。斗室一隅,瞬间似有光华闪耀,让我油然生发出了仰望的肃然。

不是崇古媚外,对于人类任何族群所创造的文化瑰宝,我们都应当怀有敬畏之心,报以仰望的尊崇。这不是丧失自我,而是更广博地汲取更丰盈的养分,以提升我们自身高层次的审美涵养。列宁在聆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说过这样的话:“人类竟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我们走近这些“奇迹”,仰望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无疑也会让我们一天天“高大”起来。

仰望,是对于人类宝贵遗产的肯定,也是对其所蕴丰厚内涵的汲取。没有崇仰和尊敬,就没有对于大师与经典的真诚信服,就会缺失对世界上一切宝贵遗存的热情和探求,这不啻坍塌了一座我们眼前身边的富含文化的矿脉。对于中国的外国的历史的今天的文化瑰宝,不能冷漠,不能无视,不能旁观,应当去仰望,像“粉丝”一样投以热爱与膜拜。

无论走到哪里,我总是仰望着那些大师。因为,大师是应当、值得、需要被仰望的。仰望大师和致敬经典,正是我们对于人类全部文化遗产的珍惜与承接,也是我们走向更深层次文化境界的一个庄重的行为和态度。

(2018.9.25)

·004

>爱乐者说

>巴赫像

“小溪”流出的不朽音符

我收藏了一枚邮票。发行时间1950年,正值音乐宗师巴赫忌辰200周年;发行国家德国,正是巴赫生于斯成于斯的故国。仔细观察,发现邮票上有一排五线谱,其

上跃出四个音符,音名为B、A、C、H,正是简谱中的7、6、1、7。这引起了我

的关注。我将其移到钢琴键盘上,串缀一起,再咏唱、弹奏,朗朗上口。暮然我又发

现,B、A、C、H这四个字母,不正是巴赫本人的姓吗?他的全名叫作约翰·塞巴斯

蒂安·巴赫。

在德语中,“BACH”(巴赫)是一个词,意为“小溪”,潺潺流淌的美丽的小溪。

于是,一段音乐似在耳边油然响起,那是我少年时代初练钢琴时所弹奏的巴赫的《创意曲》。两个声部和三个声部的曲调,恰如汩汩涌出的清流,在我的手指下,追逐、交织、呼应、歌唱,音乐走向愈益美丽的境界。而历练钢琴家技巧的那部《哥德堡变奏曲》,则让我在聆听时,感受和体味到了巴赫无尽旋律所散发出来的古典醇香。当然,我还欣赏过巴赫的管弦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一些组曲,那延绵不绝的音符接力,像奔涌相续的溪水,活跃而深沉,响亮而隽永,更现出巴赫音乐中生生不息的“流淌”气质。

就在这瞬间的音乐回顾中,我又想到巴赫一部叫作《赋格的艺术》的经典作品。

>第一辑大师身影

·005·

其中一曲极为特殊,有如“橡果”一般的音乐主题,就是

由B、A、C、H构成。这阕趣作,以作曲家的姓氏织就

的四个音符作为主题,运行在技巧艰深的一种音乐形式中,这就是“赋格”。“赋格”,原名“fugue”,现今汉语只用一个简单的音译。20世纪初叶,中国音乐先驱者则意译为“遁走曲”。这个词语所蕴含的“你追我赶”的追逐性,恰当且形象地还原了赋格的曲体样式,即在一个简单音调所构成的音乐主题上,前仆后继式地陈述着,并依据原型加以变化。赋格曲虽在“遁走”中复杂多变,但却处处留下主题的身影。作为古典音乐的一种体裁,赋格曲传留了下来,并成为古典乐派常用的曲式,也在后世音乐创作的借鉴中,成为推动曲调延绵陈述的一种手法。巴赫一生写下不少赋格曲,其中以自己的姓

“BACH”为主题创作的赋格,是一首技巧艰深、效果精

>巴赫肖像

·006·

>爱乐者说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