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李遇春主编;蔡世平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

【作 者】李遇春主编;蔡世平等著
【页 数】 296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6.06
【ISBN号】978-7-5622-7332-5
【价 格】58.00
【分 类】诗词-作品集-中国-当代
【参考文献】 李遇春主编;蔡世平等著. 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李子、嘘堂、独孤食肉兽、无以为名、添雪斋等五人近20余年创作的诗词作品,以编年的形式编订。主要包括:洞庭、渔歌子·洞庭落日、减字木兰花、除夕、浣溪沙、伊甸园、血管等。

《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内容试读

词赏析》(何文俊著,线装书局,2013)。

作者简介:

突国—以蔡世平南园词为例》(王雅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00]5),《南园风景—蔡《南园词评论》(李元洛、周笃文、王兆鹏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旧体词的当代大学出版社:20]5)等。因南园词创作,引发「蔡世平文化现象」,评论、研究与赏析《南园词》的专著有平自书南园诗词》(中国青年出版社,0」、评论集《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华中师范版社,20]、散文集《大漠兵谣》(解放军出版社,2005)、书法集《词随心动—蔡世要作品集有词集《南园词》(中国青年出版社,20]))、楹联集《南园楹联》(中国青年出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副院长。一级作家,词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蔡世平,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特聘研究员,《心潮诗词评论》主编。国务院参事蔡世平词编年集

蔡世平

我的创作道路

从南园到北京

在今天旧体诗词创作上,我可能是受益比较多的一个。因为南园词

的创作,2006年评定为国家一级作家;因为南园词的创作,2007年当

选为第三届湖南岳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还是因为南园词的创作,2011年调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参与国家首个旧体诗

词研究机构中华诗词研究院的筹建,并于2012年出任副院长、法人代表,主持中华诗词研究院的全面工作。院长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

霈先生兼任。

我填词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说长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写过几首词,那时候手头没有词谱,填出来的“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说短是从新世纪初才开始的。2002年4月里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填了两首词,感觉不错,就又填了几首,但并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只是玩玩而已。真正意义上的旧体词创作,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从这个时候起,我才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个文学事业去做了。

最初几年的南园词创作,便在本土产生比较大的反响,用“风生水起”形容也不为过。2005年岳阳纸媒对我的南园词创作,进行了长达

三个多月的争鸣,真枪真刀地干,争鸣之激烈可谓前所未有,因而被称为“蔡世平文化现象”(这种争鸣的余波今天还在,只是没在岳阳,没那么集中,也没那么激烈罢了)。2006年、2007年,中华诗词学会、湖南诗词协会分别于北京、长沙召开了“蔡世平当代旧体词创作”研讨会。与此同时,《光明日报》、《湖南日报》、香港《文汇月刊》等媒体对我进行了专访和深度报道。至2015年的十二年时间里,我已创作了三百多首南园词,出版南园词集三部:《蔡世平词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3

不犹豫地放弃了已经经营二十多年的散文。

得感谢南园,是南园成就了南园词。

南园是我湖南岳阳城里的家。1992年我所在的新闻单位分房子,

我幸运地得到一套独门独院的一楼住房。门向南开,故称南园。而这一

幢楼的住户都是北向开门。这对于一个生长于乡村,对土地有一种本能亲近,久居城市的“乡里汉”来说,能有一个泥土家园,其爱怜真是难

以言说。于是开始了精细的南园耕耘。我挖了池子,堆了山石;翻了泥土,种了菜蔬;栽了花木,引来蜂鸟;搭了棚架,牵上瓜藤。南园虽大

不盈亩,然隐于闹市,曲径通幽,自是十分好处。只要有空闲,我都会打理于南园,消磨于南园。当写不出词来的时候,就会去南园走一走,

这里摸摸绿叶,那里理理花枝;看天上云舒云卷,闻泥土芳香袅绕。南园是我的手足兄弟。南园是我的知心朋友。当我写不出词来的时候,我

会盯着南园的泥土,然后看到一丝丝热气冒出来,这时候词意就会像嫩

芽一样在心中生长。在岳阳居住的那些年里,绝大部分词是在南园写的,说每一首词都有南园的影子实不为过

南园其实是我心中的自然、心中的宇宙。我在南园词创作之余,近

年来还进行一些楹联创作。在我出版的《南园楹联》集中,有这样一首

状写南园:

南园栽树木葱茏,好留雀鸟谈天,要借天风,~生成浩荡;家屋筑图书四壁,还请文翁讲古,便将古意,化入苍茫。

说穿了,我是通过南园来融入自然、融人社会的。南园是我的创作基地,当然也是我的一种创作思想或创作策略。

对我来说,词是需要有一个扎根泥土的地方才能成活的。这个扎根泥土的地方,无疑就是作家的精神家园。他是一个天地行者,不曾停下过脚步,每天出发于斯,又回归于斯。南园词深深扎根南园的泥土,我期待每一首词都有耕者的汗水,土地的清香。2014年春节我回到故乡一—湖南湘阴县一个叫“十二门”的小山村,填了一首《水调歌头·童话》的南园词:

5

2]世纪新锐

甲午新年至,身向故乡栖。晨光邀我去看,湖上雁翎飞。路遇童年伙伴,一脸太和气象,笑问几时回?把酒松阴下,活泼两村儿。

嚼草根,咽糠饼,啃干茴。于今最难放下,风雨雪霜雷。醉眼黄泥地里,点点青青绿绿,春又画人眉。老了方明白,土

是养心肥。

终于悟出一个人生哲理:“土是养心肥。”这一年我年近六十。

其实我要说的是:泥土,亦是“养词肥”。

我以为今天的艺术,同样需要“有机肥”,而不是人工“复合肥”。

汉语言文字是南园词的肥沃土壤

我在《南园词话》第一则中写道:“词是什么?词是古人创造的既能通天入地,又能探幽访秘的神器。词的神奇性在于,能以最精短的语言,实现人性的深度表达;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人类遥远的精神故乡,那里有父亲的微笑,母亲的叮咛。”这即是我对词的理解,虽无学问气,但非此则不能状其神。

词,是汉语言文字对华夏民族精神表达空间的极大扩张者,而同时又是文字极其省俭者。词是柔软的,而又是雄强的;词是世俗平凡的,而又是典雅高贵的。也许我的这种认识有些绝对化,但我就是这么认为的,对不对大家可以讨论。

从流传下来的经典词作品看,我以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学体裁能像词一样,以极其省俭的语言,或幽微或宏阔地彰显人的精神世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毛泽东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你能体会作者的心境,但你用几千上万的文字恐怕也难以准确地把这种意蕴表达出来。而且只会越想讲清楚越是讲不清楚,以至于乱麻一团,纠缠不清。但是,词就是这样,它只需十几个几十个字就够了。试想想,中华民族若是少了这种词文学,那会是多么的乏味与无趣啊。从南园词的创作实践看,同样可以验证这一点。南园词《鹧鸪天·俗眼留蓝》中的句子:“疏星远送无穷碧,俗眼能留

一段蓝”,《水调歌头·黄河》中的句子:“黄土高原血,红入海潮波”,如果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