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高见 议论文写作例析》逯志山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有何高见 议论文写作例析》

【作 者】逯志山作
【页 数】 300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22.09
【ISBN号】978-7-5701-2285-1
【价 格】58.00
【分 类】汉语-议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逯志山作. 有何高见 议论文写作例析.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22.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有何高见 议论文写作例析》内容提要:

议论文是思想的载体。一篇议论文无非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有何高见”,表明观点;一个是“何以见得”,说清理由。 “有理走遍天下”“事实胜于雄辩”“不比不知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些通俗易懂的话,体现了论证的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基础性论述(立足一般,论说常理);补充性论述(查漏补缺,避免片面);针对性论述(结合个例,联系现实)。 探讨论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明晓是非,知所趋避,大有意义。 本书选录的“下水作文”涉及“人生意义”“传统文化”“社会公德”等众多话题,其用意在于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在议论文中注入真情感,表达真见解。

《有何高见 议论文写作例析》内容试读

第一章

认识议论文

议论文不是一种专门用来刁难考生的文体,而是一种古已有之、中外畅行、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的文章类型。它是考试的宠儿,更是思想表达最快捷的载体。

议论文无非是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有何高见”,表明观点:

一个是“何以见得”,说清理由。议论文应当提出真知灼见且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达成,所以常常退而求其次: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

[小有何高见:议论文写作例析

第一节不可轻视的议论文

一、思想的载体

法国十七世纪的科学家、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何兆武译《思想录》)》

对于一个爱思考的人来说,议论文是记录他的思考过程和成果的工具。提起中国的思想史,许多人首先想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争什么?鸣什么?思想见解。记载这些思想的著作,就有很浓烈的议论色彩。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发表议论;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是发表议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是发表议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发表议论;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发表议论;墨子说“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002/

第一章·认识议论文

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是发表议论…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说的文章,就包含甚至主要指议论文。流传甚广的《古文观止》,有人统计其中议论文多达110篇,约占总篇目(222篇)的一半。其中尤其经典的如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报任安书》、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韩愈《师说》《讳辩》、柳宗元《桐叶封弟辨》、欧阳修《朋党论》、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诸篇,在许多读书人那里,都是耳熟能详的佳作。

进入近现代社会后,报业发达,为灵活的议论文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当社会亟须变革的时候,议论文成了思想敏锐、责任感强烈的知识分子唤醒民众的工具。如清末民初,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章太炎、鲁迅、胡适等人都写了大量议论文,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人。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多少年轻人的斗志?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不但促进了从文言到白话的文体改革,而且深远地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尤其是鲁迅,以如椽之巨笔肆力于“杂文”,与当时的恶习斗争,与旧中国的落后思想斗争,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自鲁迅后,杂文繁兴,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深受读者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各大主流媒体的社论,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政治的晴雨表。

近代以来,海禁渐开,西方知识分子的著作传入中国。在这些著作中,表达思想见解的理论性作品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尤其大。它们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宝库,促进了我们对固有观念的反思,对别样人生的思索。

精彩的议论往往伴着可贵的质疑精神。试读历代议论名篇,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言论,大都是在质疑、否定的基础上发出的。

有人向宋国大臣子罕献上一块宝玉,可是子罕不肯接受,他说:“我

/003/

有何高见:议论文写作例析

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郑国上卿子皮出于对尹何的爱护,想让这个没有从政经验的年轻人担任一邑的长官。郑大夫子产却说:“不可。…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晋国的卿大夫韩宣子为贫穷忧心,可是叔向却祝贺他的贫穷,举出栾武子贫而免于灾难、郤昭子豪富却陈尸朝廷的事例,说:“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国语·晋语》)

北宋苏东坡写《石钟山记》,否李渤而肯定郦道元。到了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又提及此事,在《春在堂随笔》(卷七)中记录其亲家彭雪琴语:“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鲁迅就是一个特别富有质疑精神的人,他的文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他的质疑精神。在《狂人日记》中,他借“狂人”之口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在《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说: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些话,振聋发聩!

《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

/004/

第一章·认识议论文

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这就是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钱穆对它的真实性提出疑问,他在《国史大纲》中说:“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诸侯距离国都有远有近,怎么可能同时到达?此事有什么可笑的?周幽王时有点烽火报警的做法吗?钱穆据此三个疑点,否定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

可以说,如果没有质疑精神,绝大多数议论可不必发,绝大多数议论文可不必写。

二、考试的宠儿

议论文陈述己见的实用性质,决定了这种文体比较容易看出写作者的抱负和见识。而国家选拔人才,又特别注重人才的抱负和见识。正因为如此,议论文体在国家为选拔人才而举行的考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公元606年隋炀帝下令设进士科始,至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在长达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有一项几乎贯穿始终的考试内容一策。策又称“策问”,正是一种议论性质的文体。

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后来才增加诗赋等项目。由皇帝下诏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制举考试更是看重策。

《登科记考》记载了白居易考进士时的五道对策,这五道策问的大致内容是:一、如何调理农商工之间的关系?二、如何处理刑法与崇德的关系?三、“圣哲垂训,言微旨远”等经义如何?四、天地之常道为何?

五、如何利用籴粜方略以均贵贱?这虽然类似于论述题,但已经近乎议论文。

宋初进士科考试重诗赋轻策论,欧阳修在《论更改贡举事件割子》中提出“当以策论为先”的建议。范仲淹也主张“先策论后诗赋”。王安石改革考试内容,变诗赋取士为经义、论、策取士。韩驹在上宋高宗的奏疏中说:“义以观其经术,论以察其智识,策以辨其谋略。”其中论、策固然

/005/

有何高见:议论文写作例析

是议论文体,经义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又何尝不是议论形式?

欧阳修主张改革文风,利用主持进士考试的机会,抑制好为险怪之语的刘几,揄扬文风健美而又质朴自然的苏轼。苏轼参加进士考试的大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成为议论文的典范。其文曰: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剑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

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鸣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