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与量化研究》五南,吴明隆|(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与量化研究》

【作 者】五南,吴明隆
【页 数】 391
【出版社】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22.03
【ISBN号】978-7-5689-3016-1
【价 格】88.00
【分 类】社会科学-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五南,吴明隆. 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与量化研究.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2.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与量化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是研究生从事量化研究论文写作的参考工具书。本书不是统计方法操作或一般统计学原理的介绍,而是针对研究者从事量化研究前应有的心理准备,与进行量化研究时许多概念的厘清而展开内容。此外,本书也详细解析量化研究程序或统计分析时研究者常犯的错误或内容不恰当之处,并澄清了学生在从事量化研究时的许多迷思与盲点。

《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与量化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量化研究的本质

科学方法包括系统性的观察、分类及对资料的诠释。现在,可以很明显地洞悉,几乎大多数的人每天都参与在这个课程中。而在我们每天所作的推论与科学研究之中,其主要的差异在于严谨性、可证明性及普遍的效度(Lungberg,1945,引自胡龙腾等,译,2000)。

量化研究也是一种科学方法,重视的是实征性、系统性与客观性,强调的是数据结果的真实性、统整性与解释的合理性、明确性。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各有其适用时机与限制。统计分析是量化研究的核心,统计分析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当与否”的区别。

研究(research)这个单词是由两个音节所构成,第一音节为“re”,第二音节为“search”。字典将第一音节定义为一个前缀,其意义是再一次、重新或一再;将第二音节定义为动词,意义是严密仔细地检查、试验或探测。两个音节合起来则是一个名词其意义为在一些知识领域中小心谨慎、有系统的、耐心的研究与调查,试图发现现象事实或建立原则。可见研究是以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科学方法包括系统性的观察、分类及对资料的合理解释,其主要特征为严谨性、系统性、实征性、可证明性、可批判性及普遍的效度(胡龙腾等,译,2000;Grinnell,1993)。

一、量化研究的特征

针对资料搜集与资料分析的技术而言,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均为科学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主要是将社会现象与人类行为用“数量”或“数值”等硬性资料(hard data)方式展现出来,搜集资料、分析、验证与解释现象或行为的方法的总称,其资料分析中以“数字”为基础,重“统计”应用,常用以搜集资料的方法称为“问卷”(questionnaires)、人“测验/量表”、结构式或半结构式的访谈。量化研究和采用深人访谈或观察的质性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两大领域,两者各有其适用范围,在研究取向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许多方面,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也可以互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可以组合使用的,如经由质性研究来形成研究问题,再用量化研究进行验证;或

2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与量化研究

是经由量化研究探究问题的普遍现象或事物现象,再结合质性研究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或事物现象背后的可能因素或原因等。

质性研究的方法论根源于现象学、符号互动论与自然论,量化研究的方法论根源于实征论、逻辑经验论。Merrian(1988,pp.19-20)强调质性研究有六个特征:

1.更关注事件的过程而非结果,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发生等

2.研究者的兴趣在于对意义(meaning)的了解,如何解释、如何建构等,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如何建构意义。

3.在质性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是资料搜集与分析的主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能低估,资料借助于人为研究工具予以转换,对于无生命的量表、问卷或机器则较少采用。

4.质性研究往往涉及田野工作(fieldwork),田野是指为了观察自然情境中的行为,所须访问的人们(people)、入情境(setting入、现场(site)与机构(institution),研究者自然探究的情境是一种未加人为操作或控制的真实情境。

5.质性研究在性质上是叙述的(descriptive),研究者较偏爱采用叙事或图像来诠释事件历程与事件意义,以表达对事物现象的认知,较少使用数字或表格作为表达媒介。

6.质性研究的分析形式属于“归纳分析”(inductive analysis),研究者较致力于建构抽象(abstractions入概念(concepts入假设(hypotheses)以及理论(theories),而不关注理论的检验或假设概念的检验(邱兆伟,1995)。归纳分析是研究者投入翔实与特殊的资料,并对资料加以归类,找出不同维度(dimensions)与相互关系,发掘事件的前后脉络;着重于真实且开放地探索问题,而不赞成理论验证所采用的演绎法。

归纳分析的形式如Glaser与Strauss(1967)所指出的:理论建构源于真相的发掘,而真相则源于特定系统的真实世界形态,研究者将所搜集到的资料予以归纳、解析、诠释,进而获得抽象概念,甚至建构理论。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整理分析过程,根据这种形式建立的理论称为“实地理论”(grounded theory)(江明修,1995),又名“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扎根理论表示理论是从新搜集的资料中归纳而得,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另外建构,资料搜集的方法一般为观察、访谈,理论的建立与实际情境中的资料结构或社会现象较为符合,扎根理论的目标在于使研究者建构的理论与其所搜集的资料契合。

“扎根理论”意味着理论建立在搜集的资料之上,为从观察、访谈的原始资料中统整有意义的信息,研究者必须采用一系列的系统方法,从多元方法搜集资料,确保所搜集到的资料是可靠的、有效的。多元方法即质性研究过程的“三角互证法”(triangulation),指的是最好从三种以上的不同角度来交叉比对资料。在立体几何中,三个角柱顶住的物体即可平稳,两个角柱或一个角柱构成的物体无法达到平稳的状态。平

第一章量化研究的本质|3

稳表示资料的稳定一致,资料一致性高即资料有信度,有信度才可能有效度。质性研究搜集的资料核心议题是:“研究者如何确保访谈所得的资料是可靠、客观的”“研究者如何确保观察所见的资料是可靠、客观的”。以访谈法获取的资料为例,研究者要比对资料,应以第三者对个案的观察记录文件或相关档案文件来佐证,资料相互比对结果如果大同小异,研究者根据资料统整成的信息才有实质意义。

扎根理论是一种理论的发展而非理论的验证(理论的验证是量化研究的程序),理论的发展要借由培根所提倡的“归纳法”(induction method),归纳法是统合描述性取向分析、解释性取向分析法,将搜集到的分散资料统整成有意义的信息,并以有系统的脉络将信息加以串联,发掘原始资料间的意义。归纳过程包括资料的编码、资料的转译、资料的简化、资料的串联、资料的展现等。质性研究(或称定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理论,回应待解决问题。质性研究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一为访谈(interview)

二为观察(observation)、三为档案文件分析(document analysis)。访谈法主要包括非结构访谈法(深度访谈法)、半结构访谈法与结构性访谈法;观察法根据观察者在整个研究历程中的角色分为完全观察者(不直接参与个案的任何活动或个案动态的情境,以旁观者或第三者的立场进行个案行为的观察,个案与研究间没有交集)、参与观察者(直接融入被观察的群体或情境中,借以观察个案的行为表现及与情境的互动情况,个案与研究者有直接的交互作用或互动)、完全参与者。

相对地,质性研究特征的另一向度就是量化研究的特性,量化研究相信社会现象有客观事实存在,获取社会现象的客观事实必须借助一些制式化的工具,以获得有效度和代表性的资料。量化研究常用的搜集工具有问卷、测验、量表、观察所得资料等,其抽样的样本是具代表性的大样本,这些样本必须是随机抽样而得;其分析形式为统计分析的演绎法,探讨目标是建立通则、预测控制及验证假设。量化研究中常见的内容术语如:统计的、实证的、客观的、假设检验、统计显著、随机与抽样、相关与预测、问卷、量表与测验、操作与控制、实验、调查与资料搜集等。

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其研究程序都是一种科学(science)方法,科学方法是客观的、系统的、实征的、关注相关理论的(理论发展或理论检验),如图1-1所示。科学方法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或发展待答问题、搜集资料与分析资料(采用归纳或演绎)入、验证假设或回答待答问题、形成结论或发展理论等。科学方法的目标在于发展新的知识或验证已有的知识理论。

访谈资料

资讯

知识

观察资料

基本理

归纳资料

变量间关

间的关系

系的发现

论发展

档案文件

图1-1理论发展脉络图

量化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为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质性研究中常用的是个案研

4|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与量化研究

究,调查研究与个案研究两者在研究变量、分析形式、探讨目标,以及研究结果上有各自不同的取向(邱兆伟,1995;Merrian,1988):

1.在研究变量方面

调查研究关注较多受试者(具代表性的大样本),探讨数目不多但却可能有某种关系的变量;个案研究则专注于单一的受试者,进行许多变量的探究。

2.在分析形式方面

调查研究在性质上是演绎的,是根据研究前已有的理论或概念架构,选取部分关联较为密切的变量进行研究;个案研究通常是偏向归纳取向的方法,其变量通常不是在研究前已事先选取的。

3.在探讨目标方面

调查研究的研究假设,对有关变量间的范围、性质、频率,以及关系均有明确的陈述,以作为进行研究的指引;个案研究则是研究进行的过程中或结束后,才衍生或建立研究假设,作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或其他研究的参考依据。

4.在研究结果方面

调查研究的结果以量化的方式陈述,以表格及数字呈现变量间的关系,对社会现象结果的广度有较多的论述;个案研究则多以文字或图示呈现其结果,很少采用数字,对社会事件的深度解析较多。

量化研究的资料搜集一般是在非自然情境中,而质性研究的资料搜集是在自然的情境中(田野);量化研究的资料以数字或数值呈现为主,多以“表格”方式呈现,质性研究的资料多以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呈现,甚少以数字或图表的形式出现;量性研究事先拟订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借统计分析进行假设验证并回答研究问题,质性研究无法事先研拟探究的问题,而是从整个研究历程中发现研究问题:量化研究借由演绎方法来进行假设检验,质性研究是研究者从现实情境所见、所闻与所记录的事件中整理归纳出研究结果,形成新的研究问题;量化研究比较重视研究的最后结果,即搜集资料后的统计分析结果数据,对于受试者填写答案的历程与心理感受较少关注,而质性研究则同时关注受试者在研究历程及研究结果中所展现的行为、心理感受;量化研究较强调社会现象或现况如何,质性研究则较重视这些社会现象(phenomena)、入方案(program),、问题的前后脉络(contexts)及生活事件的诠释;量化研究强调的是从样本统计量推论至总体参数,即从抽样样本得到的数据推论到总体的特性,质性研究重视的个案或少数群体的研究,不强调研究的外在推论;量化研究重视的是研究广度,质性研究强调的是研究的深度。

量化研究也是一种科学方法,重视的是实征性、系统性与客观性,强调的是数据结果的真实性、统整性与合理解释。量化研究中的资料多数是研究者根据测量工具调查而得(此为原始资料或一手资料),若是进行所谓的元分析(meta-analysis),采用的则是

二手资料;量化研究从研究主题的确立、研究问题的拟订、受试对象的选取、测量工具

第一章量化研究的本质5

的编制、实验变量的操作与干扰变量的控制、研究资料的搜集等均有一定的流程;量化研究诠释统计分析结果时,研究者必须排除主观偏见与意识,客观中性地对数据结果加以诠释。对于统计分析结果,必须准确呈现,并给以完整而合理的解释,量化研究即是

一分证据,论述一分结果,十分证据,论述十分结果。

二、获取知识的方法

McBurney与White(2007,pp.2-4)认为人们获取知识或了解事象的来源有两个:

一为非实征性方法(nonempirical methods);二为实征性方法(empirical methods)。非实征性方法包括权威(authority)与逻辑(logic);实征性方法包括直觉(intuition)与科学(science),这两种方法获得的知识是根据经验而来的。权威指的是人们之所以相信某些事情,是因为某些值得尊敬的人告知人们事件是真实的。权威来源是多元的,许多有专门知识或地位者都可作为权威者,诉诸权威者来论述内容较易取得别人信服,但权威者的论点有时不一定正确;此外,权威者的观点有时主观意识很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可能有很大的分歧。逻辑方法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行为或事象,如:

“所有动物的行为都受制于自然科学法则。”(大前提)“人是动物。”(小前提)

“因此,人类行为也受制于自然科学法则。”(结论)

逻辑方法即是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演绎法,演绎法与三段论推演法是相同的,典型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演法为:1.所有人都会死(大前提);2.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3.哲学家苏格拉底也会死。上述叙述的结果是合乎逻辑思维的,如果前面两个命题是真的,则第三个命题的结论是合乎逻辑的。逻辑推理必须有合理性,把逻辑作为了解行为或事象的方法有其局限,逻辑方法告知人们的叙述可能为假时,推理所得的结论就是不适当的;另一方面,如果个别前提的假定不是真,即使前提叙述是合乎逻辑效度的,但演绎结论可能仍然是错误的,如范例中“所有动物的行为并不是都受制于自然科学法则”,此前提本身叙述并非正确的,演绎推论所得的“人类行为都受制于自然科学法则”即是错误的。正因为逻辑演绎推理历程所得的结果并非全部正确的知识,如果大前提假定错误,则逻辑推演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由于此种逻辑推演的知识是否为真,与前提假定的内容对错息息相关,因而又引出了新的知识或事象获取方法一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个别特定命题或叙述统整推导到一般法则的方法。

归纳法为培根所倡导,培根认为对事象的了解或知识的获取,要从许多现象的直接观察做起。当人们从不同角度或方法观察到许多个别现象时,可从现象中发现某些共同的准则或相同点,这些准则或相同点即是知识。培根所倡导的归纳法即是质性研究资料推理的方法,如研究者采用观察法,观察某中学教师进校门口的情形,观察两个星期,

6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与量化研究

发现多数教师在到达校门口时候会自动将车子熄火,而以走路方式进入学校,避免与上学的学生发生擦撞,研究者即会论述:“此中学的教师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活教育”。这就是借由直接对事象的观察而归纳推理的一个结论

直觉是根据自愿的、本能的历程来判定行为或事象,而非依靠逻辑或推理。人们常以直觉引发的信念来判断他人,直觉是一种个人表面化的感受,受主观信念影响,因而根据直觉判断行为或了解事象常会发生错误。常识也属直觉的一种,以常识作为获取知识的方法有两个限制:一是常识会因文化、经验态度而异,某些常识会随时空而改变;二是作为常识的某些知识可能是错误的,以此错误常识为信息判断准则,所得到的结论也是错误的。McBurney与White将直觉法作为实征方法之一其实不是十分恰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而言,直觉法类似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推论常会导致“月晕效应”一一种以偏概全的效应,如主考官看到一个不重视外表穿着的应征者,可能就认定此人行为散漫、做事欠积极用心;教师看到蓬头垢面的学生,可能就认为他是“坏学生”或“成绩不佳”的学生。由于直觉方法过于主观化及武断化,因而以直觉方法得到的知识或所作的判断可能会是错误的。最佳获取知识或了解事象的方法应是“科学”方法。

另外,“经验法”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方法。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先人留传下来的经验是人们从社会情境中体会或不断修正的知识结晶。这些经验所得的知识,让后人可以不用再从头摸索或重新实践探究,便能取得知识或对事象的了解,如祖传秘方、草药疗效。通过个人的实际经验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经验来源事例的考证不足或欠乏效度,如果仅仅依靠某个人的经验,则当事人对事象的了解可能就会有所偏误。如校长巡视课堂发现教学时有同学趴在桌上睡觉,校长认为教师没有担起责任、学生不认真学习,因为“教师教学、学生睡觉”是校长亲眼所见的经验行为。其实学生睡觉是因为觉得有点不舒服,报告老师后想趴在桌上休息一下,如果校长经验所得的事象未进行进一步查证,则可能误会教师及学生。经验法也是人们了解事象的方法,但要对事象内容有深入客观了解,不能只依据表象或现象。有时要借用多种经验交互验证,才能对经验事件的真相有正确的判断,获取的信息才不会产生偏误。

Rubin与Babbie认为“科学是一种演绎(deduction)与归纳(induction)的历程”(1993,p.54)。他们把科学视为符合某种研究规范的历程或方法;McBurney与

White(2007,p.6)将科学一词界定为“借由客观观察的手段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并进一步认为以简单词句来界定科学本质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科学的本质是极复杂与随时变动的;此外,研究历程中“并不是只有一种研究方法,而是有许多种研究方法”。一般科学方法的研究步骤为:①界定问题;②形成假设;③搜集资料:

④提出结论。这个基本步骤并不是直线式发展的,研究程序会适时修正,并反复某个程序地执行。

综上所述,人们了解事象的方法或获得知识的来源可以用图1-2说明: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