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第7版》王细荣,郭培铭,张佳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第7版》

【作 者】王细荣,郭培铭,张佳编著
【页 数】 262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20
【ISBN号】978-7-313-23612-8
【分 类】论文-写作-信息检索
【参考文献】 王细荣,郭培铭,张佳编著.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第7版.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第7版》内容提要: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七版)》第七版保留了前面几个版次的主要特点,如第五版“无缝嵌入”不少与学术出版相关的知识点,更着重对第六版中的一些术语、叙述在科学性、确定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改进,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删减、调整、更新、补充。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第7版》内容试读

第1章文献信息检索基础

文献、信息等术语的含义与分类,文献信息检索等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计算机检索的基本原理与通用技术,是文献信息检索实践之前需要先行熟知的内容。

1.1文献信息基本知识

文献关乎教化,滋长文明:信息助推和谐,创造效益。文献、信息之价值,可管窥一斑。那么,究竟什么是文献?什么是信息?它们与人们所熟知的知识、情报、图书、资料及档案等又是什么关系?这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1.1.1文献、信息及其相关概念

1.文献

“文献”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其大意是指历史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碟等)979。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第1部分:总则》(GB/T3792.1一2009),文献是记录有知识

的一切载体。国际标准《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则将它定义为:“为

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从前述文献的定义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信息;二是要有负载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三是要有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和技术。文献记录知识信息,而这些知识信息又依附于载体而存在。文献的载体有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胶片、磁带、磁盘、光碟、半导体和磁泡存储器等。

图书情报界一般将“文献”作为涵盖范围广泛的信息载体来使用,通常泛指记录有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各类图书文献,器物文献,历史资料文献,绘画、工艺、美术文献,考古文献等,即文献不仅包括书刊等印刷型出版物,而且包括古代的甲骨文、竹简、帛书等,以及当今的声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上的一些信息。

2.信息

与文献相比,“信息”被国人了解要晚得多。“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为“情报”,我国台湾称之为“资讯”,我国古代用的是“消息”,而其作为科学术语则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哈特莱(R.V.L.Hartley)于1927年9月在意大利科莫湖举行的“电报与电话通讯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elegraphy and

Telephony)上提出的。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界一直在对信息的定义进行积极的探讨,在不同的领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定义。关于信息的定义多达数十种,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

1

映了信息的某些特征。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定义被社会各界一致接受。具有广泛影响的定义为:信息是指应用文字、数字或信号等形式,通过一定的传递和处理,来表现各种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具有的特征性内容的总称。因此,信息的原材料是对客观事物本身运动的记录数据,即信息是数据的含义,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总之,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信息普遍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信息的增长速度和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3.知识及其与文献、信息的关系

知识是对信息的理解与认识,是信息的一部分。知识是经过精心研究、领会后的有用信息,是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后的产物。《辞海》(第六版)对知识的解释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240244)。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人的知识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实的反映。换言之,知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并渗透到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人类在接受了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大量信息后,通过认识、分析和重新组合,使信息系统化而形成知识。知识是人类大脑加工提炼信息的成果,是同类信息的深化、积累,所产生的新的知识又会转化为新的信息,如此循环反复。知识依附于载体上就是文献。文献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介质,是固化了的知识信息。由于文献的本质是信息,故它也可称为“文献信息”。

综上所述,信息是有组织的数据,知识是对信息的理解与认识,文献是知识的一种载体。文献不仅是知识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也是吸收利用信息的主要手段。

4.情报

1992年,国家科委决定将“情报”改称“信息”,引起了图书情报界广泛的议论,各方反应不一。就“情报”的本来意义来讲,它确实有政治、军事上的内涵。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战争的减少,社会经济活动成为人类活动的主体,“情报”的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即从原来的军事领域逐渐向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延伸,内容日益丰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报”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新变化,改变了“泛化”的倾向,内容更加专业化和特殊化,增强了针对性。例如,我们常用“情报”表示机密性强的特殊信息,如商业情报、经济情报、军事情报,与英文中的“Intelligence”对应,或某些学科的习惯性术语,如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多用“情报”一词,而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则常用“信息”一语。可见,情报是一种经过人们特殊选择或进行一定研究和加工后的社会信息,它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智力、智慧和知识创造活动。情报蕴涵于信息之中,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信息存在。

5.图书

图书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今天人们讲的“图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等概念来说,“图书”是广义的,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卷)及机读文献等新技术产品:而在图书馆和情报机

2

构的实际工作中,图书同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技术标准、视听资料、缩微制品等又有所区别。这时,图书所包括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这是狭义的“图书”。因此,由于各方面的理解和需要不同,图书的界说也不一样。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狭义上将图书定义为:凡由出版机构出版的49页及以上(不包括封面和封底)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著者名、国际标准书号、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5~48页的称为小册子)。我国有关方面则从广义上把图书定义为:以传播思想和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包括公开或内部出版发行的书籍、报刊、图册、图片等印刷品和以光碟、磁盘等形式出版发行的电子书籍等。

6.资料

资料一般是指研究问题、作出决策的客观依据,即按照一定的用途和为了一定的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有选择地积累、分类、归纳和整理的各种文字材料,包括内部的电话记录、往来函电、会议记录、秘密文件等,公开出版发行的书籍、地图、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图片、消息、数据、调查报告、声像材料,以及非出版物的实物材料等。它可以和很多词语搭配,使意思表达得更完整、准确,如情报资料、信息资料、文献资料、背景资料、谈话资料、研究资料等。资料实际上是信息和情报的同义语,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相通用。资料的特点是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收集和积累资料必须注重甄别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能为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因此,资料工作是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7.档案

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档案有别于一般的资料、信息、情报、文献等,具体差别主要体现在来源、作用和机密程度等方面。但档案与资料、信息、情报、文献有时也可以互相转化。解密的档案可以编印成图书资料,供学术研究用,如政策法规汇编、历史文献和某一重大事件的档案资料等;资料、信息、文献如被某一单位采用,也可转化为该单位的档案四。

1.1.2文献的属性、现象、本质和规律

1.文献的属性

文献的属性是指文献作为客观存在物所具备的区别于他物(非文献)的各种特性的总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知识信息性。这是文献的本质属性。任何文献都记录或传递一定的信息与知识。离开知识信息,文献便不复存在。传递信息、记录知识是文献的基本功能,人类的知识财富正是依靠文献才得以保存和传播的。

(2)客观物质性。文献所表达的知识信息内容必须借助一定的信息符号,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长时期保存和传递。

(③)人类社会性。文献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文献的现象

文献的现象是指文献的外部形态,是人们可以通过感官而感知的文献表面特征和外部联

3

系。现代文献突出地表现出品种繁多、数量剧增、所载信息量大、时效性强、老化速度加快、文种多、载体多、形式多样等特征。人们对文献现象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可把握文献的本质和规律。

3.文献的本质与规律

文献的本质与文献的现象是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同类文献现象中一般的、根本的东西。文献的本质存在于文献的实践过程之中,并随着人们对文献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即一级本质—记录有信息的人工载体;二级本质信息交流的中介;三级本质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工具)。

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对文献信息源进行定量研究,并总结出一些文献的基本规律。至20世纪70年代末,已形成了洛特卡定律(Lotka'sLaw)、齐普夫定律(Zipf's Law)、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Law)、文献指数增长规律、文献老化规律、文献引用规律六大基本规律,并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关于文献的六大基本规律的详细介绍,可浏览在线资源:wjk.usst.edu.cn/2020/0414/c10150a217977/page.htm。下面简要介绍文献老化规律和引用规律。

1)文献老化规律

科技文献发表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内容会越来越“落伍”。文献的老化,就在于随其“年龄”增长,会逐渐失去作为科技情报源的价值,利用率愈来愈低,甚至失去生命力。1958年美国学者贝尔纳(J.D.Bernal)首先提出用“半衰期”(Half1if)来衡量文献老化的速度。所谓“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文献的“半衰期”因其学科性质、学科稳定性、文献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值。文献老化规律还可以用普赖斯指数来衡量。在理论上容易接受的描述文献老化规律的数学方程式为:C()=e“,C()表示发表了t年的文献的被引证次数,k是常数,随学科不同而异,α为老化率。目前,关于文献老化规律的研究仍很活跃。文献老化的应用研究有助于指导文献信息源选择、采集,评价馆藏老化程度,评价文献价值等。

2)文献引用规律

文献引用关系分析是文献引用规律研究的基础,除了文献间的直接引用关系之外,引文分析理论还着重考察文献的其他最具代表性的间接引证关系,包括引文耦合、同被引、自引等,从而研究科学引文的分布结构和规律性。引文量的分析是文献引用规律研究的主要内容。引文分析所使用的最主要的工具是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SCI(或SCE)、SSCI等引文索引。它们的副产品一《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InCites已成为期f刊评价、分析和科研管理的一种最重要的工具。文献引用规律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文献老化研究、期刊评价、科学评价、科技预测和人才评价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3文献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文献可分成多种类型。常见分类的标准主要有载体(外在)形式、加工层次、内容的公开程度、出版类型等。

1.按载体(外在)形式划分

()纸质型文献: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包括油印、胶印、影印、复印等)、抄写、书

4

写等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包括:①出版物,如报纸、期刊、书籍;②档案,如会议记录、备忘录、大事记等案卷;③个人文献,如日记、信件、笔记、自传、家谱等。目前,纸质型文献仍是占主导地位的文献类型。其优点是用途较广、读取方便、流传不受时空限制等。其缺点是存储密度低、较笨重、占据空间大。

(2)缩微型文献: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类型,包括缩微平片、缩微胶卷和缩微卡片等。其优点是体积小、价格低、存储信息密度高,便于收藏、保存与传递。其缺点是必须借助缩微阅读机,使用不方便。

(③)电子文献:即数字文献,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文献,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的文献。它包括正式出版的电子文献(即电子出版物,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非正式出版的电子文献(如校园网上的各类行政报告、网上的会议资料、内部电子期刊、电子教程、信函等),以及近年出现的一种

新式电子文献资源一慕课(MOOC,大型在线开放课程),如CALIS的MOOC资源库。

按贮存内容的表现形式划分,电子文献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数据库、音像、多媒体资源、程序、文档;按信息存贮载体的不同划分,电子文献可分为:磁带、磁盘、光碟、集成电路卡(包括各类游戏卡、磁卡等)、网络。上述的磁带、磁盘、光碟、集成电路卡等电子文献又可统称为制品型(或封装型)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的存贮、阅读和查找利用都须通过电脑、手机、PAD等终端设备,有网络才能

进行,所以既有信息量大、查找迅速的优点,又有设备昂贵、使用费用不菲的缺点。

(④)声像型文献:也称为视听型文献,是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磁记录或光学技术为手段直接记录声音、视频图像而形成的一种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胶片、幻灯片、唱盘和视盘(audio disc&video disc)等。其优点是生动直观,缺点是成本较高且不易检索和更新。利用计算机对音像信息的处理,使声像型文献更丰满、诱人,也使声像文献与电子文献浑然一体。

(⑤)人物:一种容易被人忽视但极具价值的文献载体形式。研究者可以从某个领域内的一位专家、一位同事或一位普通人物那里了解其认识或者想法,但获取这些文献信息时不仅需要细心和耐心,而且还需要某种存储方式(如音频记录、采访笔记、调查问卷等)来记录它们4)。从这一点上看,“文献”术语可谓又回到其初始的含义一典籍与贤人。21世纪各国兴起的“真人图书馆”(Living/Human Library),即是“人物”这种文献备受青睐的体现。

2.按加工层次(文献深度)划分

按加工层次不同,可将文献划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四个等级。

(1)零次文献:记录在非正规物理载体上,未经出版发行的或未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的文献。如私人笔记、手稿、考察记录、试验记录、原始统计数字、技术档案等。其主要特点是内容新颖,但不成熟、不公开交流、难以获得。

(2)一次文献:以作者本人的生产与科研工作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专著、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一次文献真实、具体、参考使用价值高,但也有分散、数量庞大而查阅不便的缺点。

(③)二次文献:也称检索性文献,指对一次文献进行精选、提炼、浓缩和加工,标引出文

献的主题,编制成具有多种检索途径的检索工具,如文摘、索引、题录、OPAC检索系统等。

5

二次文献具有浓缩性、汇集性、有序性等特点,它是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或手段。

(4)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是指利用二次文献的线索,系统地检索出一批相关文献,并对其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评述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如述评、动态综述、进展报告、手册、年鉴等。三次文献可再分为:①文献型(又称综述研究型或知识浓缩型),如综述、述评、专著之类:②参考工具型,如字典、词典、数据手册、百科全书等。

一般来说,零次文献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是一次文献的素材:一次文献是基础,是检索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检索一次文献的工具:三次文献是一次、二次文献的浓缩和延伸,且具有一次文献所具有的创作性特征。

3.按内容的公开程度划分

按内容的公开程度,可划分为白色文献、黑色文献、灰色文献。

(1)白色文献:一切正式出版并在社会上公开流通和传播的文献。如图书、报纸等。

(2)黑色文献:含未被破译、辨识的信息的文献或处于保密状态、不愿被公布的文献。如军事情报资料、保密的技术资料、个人隐私材料等。

(③)灰色文献:也称半出版文献,指介于白色文献与黑色文献之间、没有国际标准书号

ISBN、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等出版号的半公开文献,包括:①不公开、

不刊登在报刊上的会议文献:②非公开出版的政府文献、学位论文:③不公开发行的科技报告:④技术档案:⑤工作文件:⑥不对外发行的产品资料:⑦企业文件:⑧内部刊物,即内部征订或部分赠阅、交换的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物:⑨未刊稿,包括手稿、译稿和学术往来函件:⑩贸易文献,包括产品说明书和市场信息机构印发的动态性资料。

4.按性质划分

按照性质,文献可分为私人文献、官方文献和大众传媒。

()私人文献:当事者个人创建的第一手资料。如日记、自传、书信、回忆录、照片、家谱等。

(②)官方文献:政府机构和有关社会组织创建的文献资料。如会议记录、统计资料、来往信函,所颁发的有关文件、证件等。

(3)大众传媒:可传播各种各样信息,公开出版和发行的文献。如报纸、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5.按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划分

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文献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其中连续性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等亚类,特种文献包括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政府出版物、产品资料、档案资料、短期印刷品等亚类。

()图书:单册出版的正式公开出版物。这是历史最悠久的文献类型。图书的特点是内容

一般比较成熟,代表了某一时期某一学科的发展水平,但出版周期较长。

公开出版的图书有书号,如:ISBN0-13-165316-4、ISBN978-7-5076-0334-7分别是10

位书号和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l3位书号。ISBN(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代表“国际标准书号”。10位书号分为四段,各段之间用短横线相连。例如,前例的10位书号中,0为第一段组号,是语言区域代码,如0、1代表英语区,7代表中国大陆:13为第二段组号,是出版者代号:165316是第三段组号,又叫书序号或出版序号(这里的165316是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