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研究论文选集》湖南大学杨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组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杨度研究论文选集》

【作 者】湖南大学杨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组编
【页 数】 340
【出版社】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2019.12
【ISBN号】978-7-5667-1905-8
【价 格】45.00
【分 类】社会科学-文集
【参考文献】 湖南大学杨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组编. 杨度研究论文选集.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9.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杨度研究论文选集》内容提要:

杨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重要代表,一生在政治、历史、诗词歌赋、书法等方面成果斐然,受到学界的重视。本论文集是从1988年至今公开发表的二百余篇杨度相关的期刊论文中精选三十余篇论文,从其民族国家、宪政、法律、佛学思想等十个方面分列重要论文,以点见面,从中窥见近三十年来的杨度研究概况。这是学术史上首次整理杨度研究论文集,后附近三十年杨度研究概况,试图呈现出较为全面的杨度研究面貌,总结过去研究成果,以期引领未来的杨度与近代中国研究。

《杨度研究论文选集》内容试读

杨度民族国家思想研究

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

李里峰

杨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奇特的人物。从“骚动的进步主义者”到君主立宪派的中坚,从拥袁复辟的“帝制余孽”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杨度首先是作为与康有为、梁启超齐名的立宪巨子而留名青史的,后世研究者也大多着眼于他的君主立宪思想和他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作用。本文则拟从另一个角度,即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和阐发,加以论述。

对汉、满、蒙、回、藏诸民族发展程度的判断,是杨度认识清末民族问题的逻辑起点。杨度用以判别国民程度和国家程度高下的标准,是英国政治学家甄克思在《社会通诠》一书中对社会形式所做的划分。甄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蛮夷社会(又称图腾社会)、宗法社会、国家社会(又称军国社会)。①其中宗法社会又可分为种人宗法和族人宗法两段。各阶段的转变都有明确的标志,蛮夷社会“自能牧畜而转为宗法时代”,种人之宗法“自能耕稼,而转为族人之宗法”②,由宗法社会进入国家社会的标志则为刑法、议制和行政三者各司其职。不难看出,这里的蛮夷社会、宗法种人社会、宗法族人社会,分别与我们所说的原始社会、游牧社会、农耕社会相对应,而所谓国家社会则已是以三权分立为特征的近代型社会了。杨度对这一划分方式推崇备至,称其为“一定不移之公例,无论何种社会,而莫之能外者也”③。依据这一理论,杨度认为:“今日之中国,已由宗法社会进化人于军国社

作者简介:李里峰,写作本文时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

授,研究方向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政治学理论、概念史等。

①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7页。编者注:目前《杨度集》共有两个版本,一是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一是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湘文库),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本选集中只在单篇文章第一条注释中标注《杨度集》版本,后续省略。

②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48页。(新增)》

③杨度:《〈中国新报〉叙》,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09页。

杨度民族国家思想研究

003

会,然尚为未发展之军国社会,但去此些须之家族制度,斯发达矣。”①

杨度又对国内五个主要民族的国民程度分别作了定位。他所说的国民程度,由易到难依次包括四者,即军事能力、经济能力、政治能力和责任心。杨度认为,五族的国民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蒙、藏、回、满、汉。蒙古“尚在宗法种人社会”,西藏“为游牧与耕稼之间”,回族“已入于宗法族人耕稼城郭之社会”。这三个民族军事能力较发达,而谈不上政治能力与责任心。②满族“于宗法社会中,已进于族人耕稼之列”,但它同样是宗法社会而非国家社会,只有民族观念而无国家观念。③至于中国的“主要国民”汉族,则“已由民族主义进化而人于国家主义,惟尚有些须之家族思想未破,故尚为不完全军国国民”④。由此,杨度认为汉、满、蒙、回、藏虽皆为中国国民,其能力与责任心的程度则各有高下。就能力而言,可分为三级,汉为首,满次之,蒙、回、藏又次之;就责任心而言,汉人犹有不足,而满族更甚,蒙、回、藏又更甚。⑤

具体谈到当时的民族问题,杨度把它分为两类,一是蒙、回、藏的问题,一是满汉问题,两类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

就蒙、回、藏而言。杨度认为,这些民族国民程度低下,政治能力和责任心极不发达,有种族观念而无国家观念,因而极易从中国分裂出去,而这又会进一步使中国遭受瓜分亡国之害。比如,他认为蒙古“今者以中国无事之故,亦相安于无事。若其有事,则脱离政府之关系甚易事耳。然其脱离之后,其能力决不能组织国家以立于世界,则必为俄人所并。斯其影响之所及,必大关系于中国全国之存亡。何也?俄若得蒙古,则英虽不欲占领西藏之土地而不能不占领,日虽不欲占领满洲之土地而不能不占领…如是则中国已亡矣”®。蒙古是这样,回、藏也大抵如此。因此,蒙、回、藏问题的实质,在于它们随时有脱离中国政府并进而导致亡国的危险。

这里杨度对时局的把握是准确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急剧发展的时期,从瓜分狂潮到“门户开放”再到“中国保全论”,到20世纪初各强国在华已划定势力范围,暂时达成妥协。此时若有一地为一国所吞并,势必打破列强

①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58页。

②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60页、263页、262页。

③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72页。

④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89页。

⑤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301页。

⑥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61页。

004

杨度研究论文选集

在华的均势,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引发新一轮瓜分狂潮也并非不可能。但杨度依据甄克思理论对五族发展程度的划分,有明显的牵强附会;他提出蒙、回、藏发展程度低下,也只是笼统言之而少有具体分析,因而难以令人信服。

再看满汉问题。这一问题何以产生?杨度提出了两种解释:一是满族作为统治者,其发展程度反较被统治者汉人为低,而它所采取的统治政策又多有失当,从而产生了种种矛盾。作为程度甚低的民族,满人入主中原后,本应采取与汉人同化的政策以提高本民族的军事、经济、政治能力,从而“可以为军国之国民,适于今日世界之生存”①。实际上满人没有这样做,相反以种族为国家,在入关以后“以排斥汉化为第一政策,以贬抑汉权为第二政策,务求二民族之不相混合,以得长保存其特质”②。其结果是造成了满人“军事能力、政治能力、经济能力之日退化”③。这不仅使满人失去了提高自己发展程度、向军国社会进化的良机,还进一步与汉族拉开了距离,而且使满汉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从而加深了两族间的矛盾。

二是满汉之间存在着“两重之误解”。杨度指出,其一,“满人一闻汉人之论满人,则以为欲排去皇室”,是对汉人的误解。这是因为满人从种族主义观念出发,把皇室作为种族的代表;汉人则从国家主义观念出发,视君主为国家机关,汉人谈论君主,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只有专制与立宪之别,并无满汉民族之分,所以并非要推翻满清皇室。④其二,“汉人一闻满人之论汉人,则以为欲保存政治上之特权”,这是汉人对满人的误解。满族从前虽欲保存甚至扩张自己的特权,但时至今日(20世纪初)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长期仰食于汉人而不事生产,满人对农、工、商业诸谋生之道一无所能,一旦废除他们坐食的特权,“斯立时饿死耳”。在这种情况下,汉人“日呼政治改革”,自然使满人“闻而惊心动魄”,因为改革之后势将不能容忍那些“坐食而不纳税”的特等臣民,故满人“惟有抵抗以为偷生目前之计而已”。⑤因此,满人反对政治改革,虽有保留政治特权之意,主要却是出于维持生计问题的考虑;而汉人则以为满人所争者专在政权,这便是对满人的误解了。为此,杨度还举例说:“满汉官缺制度之改革,满人不甚大为反对而即以奏功,惟一言及撒

①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73页。

②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73页。

③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78页。

④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85页。

⑤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85-286页。

杨度民族国家思想研究

005

驻防之兵,裁虚糜之饷,则群起而哗之矣。”①

然而,清代满族对汉族虽曾贬抑和排斥,但同时也采取了笼络的政策,满人的发展程度在二百余年间也并非如杨度所言不进反退。以贬抑汉权、排斥汉化政策及其失败来解释满汉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没有抓住要害。事实上,“满族人主中原以后,一方面是恩威兼施政策的收效,一方面是本身汉化程度的加深,使满汉之间的敌对情绪已逐渐减弱”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满情绪的普遍高涨,必须从民族危机的极度深重和清朝政治的日渐腐朽中寻找原因,而绝不是二三百年前“反清复明”的简单延续。关于这一点,杨度自己也有许多前后矛盾的言论,尤其是在从民族问题出发去宣扬君主立宪思想时,他就不得不站到自己前述观点的对立面,着力去阐述满汉之“同”了。

至于满人对汉人的误解和偏见,在清末救亡图存的过程中,的确使清廷错失了多次主动实行君主立宪的机会,辜负了国民对救亡图存的企盼,最终导致非革命不足以救国、非推翻清廷不足以救国的局面。当然,清末汉人对满人的专制统治非常痛恨,即便是明显具有近代性质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也往往被一些激进者斥为“骗局”,其结果仍然是堵塞了渐进改良之路,将社会变革的方式引向推翻清王朝的暴力革命。

但是,杨度认为“满汉问题不能及于皇室”,以为满人反对政治变革,全然出于生计考虑而与政治无涉,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没有政治特权,又何以维护经济特权,保全“生计”呢?至于满汉官缺制度改革,更非“满人不甚大为反对而即以奏功”,只是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内忧外患,使清政府不得不提高汉人官员的地位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是形势逼迫使然,而不是满人甘愿如此。杨度发表此论后四年(1911年)清政府所组织的“皇族内阁”,即可为满人不甘让汉人分享政权的明证。

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阐发,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宣传君主立宪思想起到了支持和促进的作用

杨度的一生虽极善变,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他在清末立宪运动中

①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86页。

②章开沅:《“排满”平议一对辛亥前后民族主义的再认识》,章开沅编:《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006

杨度研究论文选集

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超过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号召力。康、梁当时已是朝廷钦犯,长期流亡海外,难以直接参加国内各种立宪活动,杨度则曾得到张之洞等清廷重臣赏识,又曾为宪政五大臣捉刀代写关于东西洋各国宪政情况的文章,因而与清廷关系相对密切,在国内外皆可行动自如。他对立宪运动的贡献,不仅有理论上的鼓吹宣传,更有实践上的倡导参与。

“君主立宪”可以一分为二,一要实行立宪,即改封建专制政治为近代宪政政治;二要保留君主,在当时就是要保留满清君主和皇室。杨度正是利用民族问题向革命派发难,以求达到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的目的

清末革命派排满宣传的基点是:中国是汉人的国家,自清军人关之时便已亡国,现在要恢复汉人国家,就必须将满人逐出中国领土。为此,他们“毫无根据地否认满族是中国人,如说满洲未建国前为中国的‘羁縻州’,不同于中国主权直接覆盖之领土,且未曾在明代取得中国国籍云云。满族既非中国人,清朝取代明朝,便非一般皇室更替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为外族所灭亡”①。与此同时,革命派又往往像清初的志土遗民一样,大力宣传满人曾对汉人所进行的压制和屠杀,诸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均成为革命派煽动汉人仇满情绪的有力武器。杨度对所谓亡国论不能苟同。他反复引证历史事实,说明满洲并非仅为中国的“羁縻州”,而是明代即已成为中国属地,满人也早就是中国领土上的人民。所以,以清代明如同历史上的以汉代秦、以唐代隋一样,是朝代的更替而不是国家的灭亡。②与此同时,他还试图从理论上对国家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国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土地、人民和统治权。“三者缺一则国亡,否则其国无自而亡。”③君主不是国家,种族也不是国家,所以现在的国家仍是中国国家而不是满洲国家,政府也仍是中国政府而不是满洲政府。“惟其满洲非国,所以中国不亡。”④中国既然从未灭亡,革命派排满以恢复汉人国家的主张也就无从说起了。

不仅如此,杨度认为,革命派欲以民族主义的手段达到民主主义的目的,势必放弃蒙、回、藏等地,从而导致瓜分亡国。因为,就客观形势而言,由于国民程度参差不齐,无法真正实现五族平等,此时汉人若要建立共和制国家,则“满人无复有土

①章开沅:《“排满”平议一对辛亥前后民族主义的再认识》,章开沅编:《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第74页。

②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64页。

③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66页。

④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66页。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