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刘宏森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作 者】刘宏森作
【丛书名】上海团校学科建设丛书
【页 数】 204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22.01
【ISBN号】978-7-313-25689-8
【价 格】78.00
【分 类】论文-写作-学术研究-规范
【参考文献】 刘宏森作. 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2.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刘宏森为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青年学报》主编。本书是“青年研究丛书”之一。本书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研究的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作历史脉络的梳理,而努力通过对学术论文的文本解读和深入辨析,致力于:(一)从选题把握、概念使用、论据论证、逻辑规范等多方面入手,深入挖掘一些影响和制约中国青年研究学术发展、“青年学”构建的瓶颈性问题;(二)深入分析和把握问题背后存在着的深层原因,尤其是不少研究者普遍缺乏科学思维方式训练等原因;(三)针对近四十年来青年研究发展的现状和青年研究队伍的实际,……

《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内容试读

绪论

青年学与青年研究

2015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青年研究百年一中国青年发展与青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发布了一个消息:未来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设立一个青年学的二级学科是有可能的。众所周知,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青年研究事业起步以来,几代研究者就接续耕耘,努力促进青年学的构建。不少冠以青年学之名教材的出版,勾勒出了几代研究者构建青年学学科的不懈努力的历程,也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学术合法性的焦虑和某种片面自信心相混合的胎记①”。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倪邦文发布的这样一则重磅消息,无疑令人振奋。然而,倏忽间过去了几年,今天,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青年学却仍尚未设立。

何以如此?

笔者认为,青年学至今未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固然是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但当下青年研究的优秀成果比较少,难以在帮助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年的特征和特质、在推进青年工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难以得到主管部门更多的重视,这是青年学未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主观原因之一。青年研究水平不够高,主管部门不够重视,这两者之间互为因果。青年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青年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社会贡献率不断提高、水到渠成的结果。青年研究界唯有不断提升青年研究的水平,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年的特征和特质,才能得到主管部门更多的支持,才能为青年学的构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打铁先要自身硬。

①陈亮.青年研究发展中的几个解释性概念[J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

002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

一、青年学缺乏青年研究支撑

黄志坚认为:青年学之构建,是青年研究水到渠成的结果。因为,“青年研究是青年学赖以发展的学术根基,青年学是青年研究自成体系的学科走向。青年学的形成,就是一个从青年研究走向青年学的过程①”。什么是青年研究?简单地说,“是指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综合多种学科理论进行的一项社会科学活动②”。青年研究包括研究青年(对象,包括群体和个体)、青年问题、青年工作、青年教育、青年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风笑天指出:“我们研究青年,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服务青年,这也是现在的青年政策、国家的研究政策方向③”。

青年学构建之举步维艰,从根本上说,与青年研究4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尚未得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尚不能提供有力支撑直接相关。学者们对青年研究在国家社科研究项目中所占比重的相关研究证明了这

一点:“总体上,国家社科基金青少年问题研究项目数量呈缓慢增加的态势。但其所占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总数的比例始终偏低,1996一2011年的16年间,青少年问题研究立项数量占当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比重均低于1%,2012年至今,青少年问题研究立项数量占当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的比重有所上升,已经接近甚至高于1%,但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④”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青年研究历史较短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青年研究对一些有关青年的根本性问题的研究、问题解答等方面,尚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青年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从青年历史和现实的梳理中准确把握青年的特质?青年学涉及哪些基本概念?如何厘清和准确把握青年等基本概念的涵义,形成规范、严谨的概念体系?如何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各种青年现象和问题,从中把握青年的变化和青年的特质?青年学的元理论有哪些?青年学与其他学科对青年的研究有着怎样的质的区别?如何整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

①黄志坚.青年学在中国的发展[J门.中国青年研究,2005.3.

②陈亮.青年研究发展中的几个解释性概念[J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

③杜沂蒙.中央团校举办新中国70年青年发展与青年期刊学术论坛.探索青年研究新路径[N门.中国青

年报.2019年11月28日.p07.http:/zqb.cyol.com/html/2019-11/28/nw.D110000 zgqnb_201911282-07.htm.

④常进锋汪龙鑫.近二十年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进展一基于1996一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统

计[J门.当代青年研究.2016(1):123.

绪论青年学与青年研究003

促进青年研究的深人发展…对这些问题,迄今为止的青年研究似乎还难以作出令学界信服的解答与回应。“作为一种因应社会需求而生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青年研究要赢得学术界专家学者的认可,关键在于不断强化现实关怀、加强历史梳理,在准确把握青年的现实和历史等方面,拿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①”。促进青年学的构建,必须从扎扎实实提升青年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做起。

如何不断拿出有分量、有水准的青年研究成果?40多年来,这个问题拷问着一代代青年研究者,也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研究者大力开展青年现象研究、青年群体研究、青年研究理论的研究等。近年来,一些青年研究者对青年研究和青年学中的若干基本问题,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这种努力体现了青年研究者一定程度上的理论自觉,十分可贵。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张莉在《我国青年研究回顾与展望一基于(青少年导刊》近五年的分析》中指出,近

五年来中国青年研究界在青年研究的基础理论方面,从青年研究的研究目的、学理建构与范式转型,到理论视角、话语建构等方面,均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呈现。②

然而,青年研究整体上至今依然“繁荣”而并不“成熟”。常进锋等人研究发现,“纵向分析我国近20年青少年问题研究状况,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包括:重大、重点项目较少,青少年问题研究缺乏系统化;研究机构地域分布较为分散,青少年问题研究合力难以形成;项目运行周期较长,影响研究成果时效性等。③谭建光对广东青年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广东不论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还是来自社会民间的支持,都比较缺乏。从省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看,一方面提供研究资金量小,另一方面很少涉及青年研究的规划课题。从党政部门和团委的支持看,对于应用型、应急性的青年问题、共青团工作等研究支持较多,对于青年基础理论、青年学术研究的支持极少。这样,粤派青年研究就缺乏社会资源和资金基础,难以持续推进④”。广东青年研究的现实状况并非个案,而是有着较强的普遍性。

①刘宏森.读懂当代青少年[M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5.

②张恽,刘宏森主编.青年研究:新视野新问题和新方法(2016一2020)[M0.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155.

③常进锋,汪龙鑫.近二十年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进展一基于1996一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统计[刀.当代青年研究.2016(1):127.

④谭建光.中国青年研究的“粤派风格”探究一以改革开放40年为视角[☐J门.青年学报.2018(4):29.

004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

笔者在近30年编辑青年研究学术期刊的过程中发现,“在青年研究领域,“普通学术期刊’主要包括全国各省市青年院校主办的学报。它们数量众多,可谓占据了青年研究的大半壁江山…总体上看,这些期刊集聚了青年研究领域的大部分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既是青年研究繁荣十分重要的载体,也是青年研究领域诸多问题的重要集聚地,甚至是‘重灾区’。学者们批评的‘看得到青年的地方看不到学科’、‘看得到学科的地方看不到青年’、‘四大痼疾’,以及‘宏大叙事’、‘数据当家’等现象和问题,在这些学术期刊中都得到了更广泛、更充分的体现①”。

问题出在哪里?

二、学术研究能力有待增强

王彬认为:“国内青年研究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专家们指认的问题与困境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国内青年研究缺乏适当的理论范式和阐释工具。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年研究的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倾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研究方法和阐释模式的原因,也涉及研究主体构成情况和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带有政策性指导意义的研究缺乏一种长远的理论眼光和科学深入的学理根基②”

这里,王彬提到了“研究方法和阐释模式”“研究主体构成情况和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问题”等问题。这些分析和论断自然不无道理,然而这样的论述简单罗列有余,进一步的归纳提炼则不足。实际上,“研究方法和阐释模式”根本上取决于“研究主体的构成情况”,而如何有效应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问题”,也取决于“研究主体的构成情况”。因此,青年研究领域存在着的种种问题的背后,核心原因还在于“研究主体”。任何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主体”

研究者队伍。青年研究自然也不例外。没有高水平的青年研究者

队伍作为支撑,“对青年学科元研究的反思③”,提升青年研究的水平等,都难免是一句空话。

①刘宏森.学术批评:青年研究亟待填补的洼地[门.当代青年研究.2014(4):126.

②王彬.全球化语境下青年研究的范式转换[J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6):3.

③高中建.回顾反思展望一中国青年研究学科化进程三十年[门.中国青年研究.2009(5):71.

绪论青年学与青年研究005

(一)青年研究队伍建设亟待强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多方面人员汇聚形成了中国青年研究的队伍:一是共青团系统的教师和一些团组织研究室(政研室)的干部;二是社科院所的青年研究者;三是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刘俊彦指出:“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统计,我国从事青少年研究的专业机构不足百个、专职从事青少年研究的科研人员不足千人①”。中国青年约4.5亿人,被戏称为世界第三大国一“青年国”。中国青年人群总量如此巨大,而专业青年研究者不足千人,这样的比例无疑太低。

1,共青团系统的青年研究者

总体上看,在不足百个的青少年研究专业机构以及不足千人的“专职从事青少年研究的科研人员”中,共青团系统所属的青年研究机构和人员约各占一半。团组织研究室(政研室)工作人员展开青年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撰写各种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报告。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研究以现象和问题把握、工作对策建议为主要内容,是一种“政策性青年研究”。有学者指出,“共青团组织开启的政策性青年研究打开了人们跳望青年问题的窗口,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知识界对青年研究的关注,但过强的宏大关怀有可能会妨碍研究的学科化深入②。”从历史上看,20世纪80一90年代青年院校教师开展的主要也是这种“政策性青年研究”模式的青年研究。

20世纪80一90年代以来,直至2015年群团改革之前,各省市青年院校大多全力以赴开展高等学历教育,而在青年研究方面的精力投入相对较少。此间,

一批又一批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青年加入团属院校教师队伍。这些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专业的背景,受过比团属院校前辈更加系统完整、层次更高的专业训练。进入团属院校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参与了青年研究,推出了一些有一定质量的青年研究成果。笔者多年审读的来稿中,来自团属院校的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占比超过一半。然而,毋庸讳言,这些来稿经过修改后刊载的比例仍然很低。《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度优秀作者名录显示,获奖作者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来自一些普通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博士。有青年研究界的资深前辈指出:好像团校系统的青年研究者基本离场了,而在

①刘俊彦.不仅鼓与呼,更能起而行:关于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的思考[门.青年学报.2018(1):14.

②马纯红.叙事:青年研究从对策性到解释性转型的建构进路[J门.青年学报.2014(1):10.

006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

2016年度,团校系统教师好像还有两三位。事实确实如此。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因为年轻,这些团校的青年教师在熟悉了解和理解青年及深刻把握青年现实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当今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的应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不少团校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的能力、素养方面,特别是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时还难以担起提升青年研究学术水平的重任。

2.社科院所的青年研究者

20世纪末,中国青年研究启动之初,不少地方社科院所的一些研究人员成为青年研究的早期参与者,如中国社科院原青少所、上海社科院原青少所等院所的青年研究者。总体上看,社科院所的青年研究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40年来,他们取得的青年研究成果整体水平也较高,在青年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更大一些。然而,青年研究并非社科院所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因此,青少所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的青年研究,在社科院系统内部,却往往处于边缘位置。社科院其他研究所的研究者们也不大会耗时费力全身心投入青年研究。

3.高校师生中的青年研究者

近年来,高校教师参与青年研究的热情和频率越来越高。常进锋等人的研究显示:“统计发现,近20年来,高等院校以绝对优势占据着国家社科基金青少年问题研究立项的首要位置,共计立项272个,占88.60%。社科院、党校、国家机关和其他机构的立项总数约为高等院校立项数量的1/9,比重均不足5%。”“985和211院校仍然是青少年问题研究的主阵地①”。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少年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在促进青年研究水平提升方面的产出和贡献,高校却未必同样占据绝对优势。包括辅导员、思政教师、社会学等专业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在青年研究的实践中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辅导员是近年来在青年研究,尤其是大学生研究中特别活跃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与教育部2017年10月修订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等政策的激励直接相关。《规定》第三章第十一条“配备与选聘”明确提出:“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职务(职称)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

①常进锋汪龙鑫.近二十年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进展一基于1996一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统

计[J门.当代青年研究.2016(1):12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