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张龙;梁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作 者】张龙;梁超
【页 数】 199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21.12
【ISBN号】978-7-5482-4420-2
【价 格】68.00
【分 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张龙;梁超.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1.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内容提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内涵

一、健康的科学内涵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哲学家洛克指出,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哲学家叔本华则进一步强调,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国王更幸福。现代有人用数字比喻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1,其他都是1后面的0,如果你有了健康这个1,再拥有其他0,如满意的工作、成功的事业、美好的生活等,它们组合起来就是100、1000或10000,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后面有再多的0,最终也还是等于0。”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健康”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周易》和《尚书·洪范》。《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尚书·洪范》云:“身其康强,孙子其逢吉。”健康有刚健、无病、安乐之意。

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健康多限于指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

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0)在1948年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而且是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扩大了健康的内涵:“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2000年,WH0又明确指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和生殖五方面都健康才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至此,健康的概念发展到了“五维健康观”。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维护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

2003年我国的SARS疫情、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2014年的西非

埃博拉病疫情,给世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创伤。有研究指出,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造成的生理损害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

但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影响却会持续很长时间。2003年我国SARS疫情后便出现了大量急性

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的患者,因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缺一不可、紧密依存的。

二、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

人类关于健康的定义不断发展与完善,不论健康的概念怎么发展变化,从“二维健康观”开始,定义中始终都包含“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但关于心理健康,仍I旧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正如Kaplan(1965)所指出的:“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难以给予准确的定义,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而且还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质量。”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日渐提高,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数次提出了更加深入全面的心理健康定义和标准(WH0,1986;WH0,1998:WH0,2001a;WH0,2001b:

WH0,2004;WH0,2005)。不同学者对心理健康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以下几种。《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心理学家英格里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关键在于个体主观体验,核心是自尊,个体主观体验既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是否健康主要考量两个指标,一为是否有心理疾病,二为是否处于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状态(林崇德、李虹、冯瑞琴,2003)。王登峰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它基于良好的生理状态及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相处,心理健康应具备四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王登峰、崔红,2003)。黄希庭从健全人格的角度界定心理健康,提出了中国健全人格者

·2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的标准: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黄希庭,2004a,2004b,2004c,2006a,2006b)。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还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的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强调个体的内部的心理协调和外部的环境适应,呈现出一种良好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的定义概括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良好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心的相对平衡状态以及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功能状态。

对此定义还需要做如下说明。

其一,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健康状态。比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或青少年。这就好比身体健康一样,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健康的标准也不一样。

其二,人的内心世界总是存在各种矛盾冲突,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矛盾,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状态。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在“平衡一失衡一再平衡”这样动态的过程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只要个体能够不断地化解内心矛盾冲突以取得新的平衡,就可以说他的内心达到了相对平衡。只有长期无法克服的、比较严重的心理冲突导致长期心理失衡,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其三,人类心理的基本功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发动并调节机体的行为再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能动地适应环境,为机体的生存与发展服务。适应环境有两种方式:一是被动地顺应环境,即通过改变自身从而与环境相协调;二是能动地改造环境,即通过改变某些环境因素从而使之与自身相协调。积极的心理功能是两种适应能力的统一。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英文里,mental health一词兼有“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两种含义,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预防或治疗心理疾病的一切方法和措施。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都属于心理卫生工作。这两种含义是密切联系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目的,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手段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政府一直极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指导。”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阐明了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开展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任务的要求,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主动作用、开展的主要途径等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近年来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对心理健康的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相关文件精神,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同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高校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面。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

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医疗卫生机构使用PHQ-9量表,开展抑郁症筛查,通过建立微

信公众号、Ap客户端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抑郁症状况测评及评分说明和诊疗建议等。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后备主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疾患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今社会是瞬息万变、深度变革的时代,尤其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社会各界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的举措进行干预解决,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猛增,《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51.6%。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全国共有成人高

·4…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等学校268所,比上年减少9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28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93个,科研机构235个。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260人,其中,本科院校15179人,高职(专科)院校7776人。1949年及其后若干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如图11所示。

万人

4500.0

60.00

4000.0

50.00

3500.0

3000.0

40.00

2500.0

30.00

2000.0

1500.0

20.00

1000.0

10.00

500.0

0.0

0.00

1949年1965年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

口在学总规模11.7109.522838212293105332536473699377938334002

·毛人学率

0.26

1.95

2.73.412.526.530.040.042.7

45.7

48.151.6

图1-1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

201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0万人,比上年增加123.91万人,增长15.67%;在校生3031.53万人,比上年增加200.49万人,增长7.08%;毕业生758.53万人,比上年增加5.22万人,增长0.69%。另有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46.00万人;专科起点本科招生31.75万人,见表1-1。

表1-1201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普通本专科

7585298

9149026

30315262

其中:本科

3947157

4312880

17508204

专科

3638141

4836146

12807058

大学生的规模急剧扩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不断涌现。近年来,在网络、报纸等媒介上大学生自杀事件等新闻时有报道,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一不折射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使目前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也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今天,“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已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同。高等教育坚持以

·5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生为本,要求把学生看作学习和教育的主体,以满足学生成才的一切需要为己任,这是一个办学理念的重大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具体表现在:个体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去应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身心功能和潜能。表现在行为上,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另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保持和改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减少问题行为和预防与治疗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可概括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围绕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学科研究方面,还是在教育实践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尽管相关人员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不甚一致,但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达成了基本认识,即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内隐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语言和外显行为来直观地判断其心理素质的状况。课堂教学过程为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需要结合心理素质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陈家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组织活动的形式展开,通过活动中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并掌握心理活动调节方法(活动论);吴汉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心理成长进程密切相关(过程论);申荷永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向教育目标看齐,即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激发学生潜能(价值论)。在心理教育的教育对象方面,卢爱新认为,大学生心理教育也有其侧重的对象,即一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比如贫困生、新生、毕业生等。在心理教育的授课内容上,黄希庭和段鑫星认为,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应涉猎广泛,即包涵心理教育的多个方面内容,如大学生经常面临的感情困惑、人际交往问题以及个人情绪、个人抱负和个人思想正确性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直面人生,答疑解惑。在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胡凯指出了几种有效的方式,如组织相关的活动、开设专业课程、邀请心理专家讲座、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在官网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板块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而是应该从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方面入手,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的方方面面。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l979)的生态系统理论,学校是个体发展环境系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