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掌故》刘荫楠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乌鲁木齐掌故》

【作 者】刘荫楠著
【页 数】 281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96.05
【ISBN号】7-228-03484-8
【价 格】12.80
【分 类】地方史(地点: 乌鲁木齐市 学科: 史料)
【参考文献】 刘荫楠著. 乌鲁木齐掌故.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05.

图书目录:

《乌鲁木齐掌故》内容提要:

《乌鲁木齐掌故》内容试读

历史沿革和城市建设

乌鲁木齐老城的建筑艺术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涉及的学问很多。如方位学、规划学、水运学、气象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内中特别注意对山水的运用和处理。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城市建筑,继承了中国古建筑传统技艺的精华,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乌鲁木齐老城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以后不断扩建整个城区分城里和关外,城里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的城池,四周有城墙,全城有东、西、南、北4个正门,还有小南门、小东门、小西门3个偏门,共7个城门。其中南门(肇阜门)在现南门花园以北、解放南路与人民路交口处一带,西门(丰庆门)在现中山路与红旗路交口处一带,东门(惠孚门)在现前进路东端一带,北门(景惠门)在现健康路北端、北门花园以南一带,小南门在现和平北路与人民路交口十字处一带,小西门在现民主路与红旗路交口的花园以东,小东门在现建国南路与东环路交口处一带。在南门外又向南扩建了南关城墙,还修建了南梢门(现解放南路市房地局门前一带)和西梢门(现马市小区一带)。当时,整个乌鲁木齐城周围约8公里左右。纵观整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东南西三面环山,紧靠乌鲁木齐河,城区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建于山谷之中,呈带状形,依山傍水。难怪民间传说城里大十字一带的商业中心是“金盆养鱼”的宝地。

水资源的分布,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要。早年的乌鲁木齐河,自南向北顺流通过城区,把乌鲁木齐分为河东与河西两大区域。由于河水向地下渗透,使居住在两个区域的千家万户,在饮用上自挖井水,且水源充足,长年不断。一般深挖10米左右即有水,靠近河边的住户,挖上一两米即形成自流清泉,水质甘醇,没有污染。

对山的合理运用,是乌鲁木齐城建艺术的重要方面。在城的周围,正西有“妖魔山”,又叫“福寿山”(即雅玛里克山,意思是山羊之家),主蜂海拔高1397.6米,两翼呈坡形低下,是一个典型的古体“山”字,是乌鲁木齐的一大屏障。山上有13级古塔一座。该山又是“气象山”,察看山顶风云,可预料城区气象。民间流传着“妖魔山戴帽(云罩山顶)必有雨到”、“妖魔山没戴帽,太阳当头照”的说法,是很准确的。

城区正北有红山,海拔高934.4米,建老城时有意识地将红山包在其中,山上有13级古塔,早年还有玉皇阁等庙宇。矗立在妖魔山和红山的两座姊妹塔南北相望,构成边城的一大景观,是老城的重要标志。如果登上红山了望,整个乌鲁木齐尽在眼底。

红山的东翼延伸到六道湾山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出关收复新疆,同年7月20日湘军登上六道湾山梁,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架起大炮,只轰了一炮,阿古柏、白彦虎军即逃出乌鲁木齐。以后,在六道湾山梁上修建了一座“一炮成功”炮楼,纪念清兵收复乌鲁木齐城的胜利。

由此可见,乌鲁木齐老城的建城规划,同我国其他古老的城市一样,非常注重将山、水与城池密切相连在一起。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城市建设的整体构思和艺术特色。2

边城木结构古建筑审美

我国木结构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它萌芽于汉代,定势于唐宋,到了明清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木结构建筑具有造价低、工期短、材料易得等优点,我国的古建筑绝大多数都采用木架结构,从而形成“土木文化”的精深内涵和独特风韵,这一创造是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的奇迹。

早年,乌鲁木齐的古建筑,包括寺庙、商店、四合院等,以木结构为主,形成封闭式院落为基本群体的独特格局。拿寺庙和亭、台、楼、阁来说,绝大部分都建于清朝年间,约有二三十座,分布在城乡各处。其中,红山的玉皇阁、大佛寺、地藏寺、北斗宫,西公园(现人民公园)的龙王庙、丹凤朝阳阁(现存)、湖心亭(现存),西九家湾的老红庙子(又称关帝庙)、仙姑庙,建国路的观音阁、娘娘庙,东风路的定湘王庙、两湖会馆、左公祠,中山路的城隍庙、龙王庙、山西庙、陕西会馆,前进路的文武二庙(现文庙),新民路的积骨寺,水磨沟的八仙庙、龙王庙,南关的财神楼子,小东梁跃进街的药王庙、马王庙,南门附近的火神庙等等,都是我国古老木结构建筑在边城的代表杰作。

这些古建筑的特点,在结构上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架骨架,以其他材料为围护物。架在屋基上的立柱,柱上加梁,梁上加柱,构成殿体的主框架,并以木部件之间相互连接。从宏伟的外观上看,木是巨大的压力,又是巨大体积的支撑者;从微观角度来看,每一个精妙部件的构成和相互

3

攒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热闹非凡。

城隍庙

乌鲁木齐早年的城隍庙,在全城数十座寺庙中,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7年)。这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深红的廊柱,金黄交错的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栩栩如生的雕塑像群,是边城雕刻与雕塑工艺美术的精粹,极富特色,可与内地大中城市的城隍庙媲美。

城隍庙位于大西门里(现中山路新中剧院址),坐北向南,有3个大圆门,正中的砖门楼上携有“城隍庙”3个金色大字。进了庙门下台阶,约七八层,庙内分前庭、东侧院、大殿、后殿。前庭是南北方向的古戏园,戏台在南面,从中门进庙由戏台下通过,场内东西两侧有观戏楼,均为女观众席。一般庙戏场中无座位,大方砖铺地能容纳上千人,戏台上有几个顶天柱,雕龙刻凤,雄伟异常,并悬挂一块大匾,上写“观人观我”4个大字。场内高大天棚中间的横梁上,悬挂一块上写“天下为公”的大匾;天棚两边的横梁上,挂着卸任官员捐献的“保境安民”、“神灵默佑”之类的匾额。

大殿雄立于台基上,为重檐歇山顶,阔5间深约4间。廊柱上有天津金屯等人书写的两幅楹联,具体内容是:其一,秉公无私,不阿崇正,本神正人先正己;

彰善瘅恶,感而遂通,告尔通古以通今。其二,明哲戒淫而保身,万恶淫为首;

5

圣人以孝治天下,百行孝当先。

大殿内有城隍爷的雕塑像,殿内光线阴暗,供桌上4个黄铜古蜡阡上,整日烛火烨烨,烟雾腾腾,大有阴森意味。后殿有城隍奶奶,东侧院是后期迁来的娘娘庙。大殿与后殿之间的两侧东西配殿,是“阴曹地府”十殿阎君的泥塑像群,下面是“十

八层地狱”惩治恶人的各种刑具和场面。

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庙内钟磬齐鸣,香烟缭绕,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和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城隍庙庙会,据说是城隍爷出巡之日(民间称出鬼会),要唱三天庙戏。到了这天中午12时,城隍爷亦如人间帝王偕同城隍奶奶,各乘坐拱抬大轿,由化装的宫娥彩女簇拥,牛头马面开道,旌幡飘展,戈戟高擎,执事齐整,招摇过市,经大十字、北大街,出北门至行官庙(现光明路市规划局一带)。城隍爷与城隍奶奶在行宫庙住一夜次日返回,沿路唢呐喧天,鼓乐齐鸣,鞭炮震天,鬼卒狂舞,街道两旁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从关于昔日城隍庙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当时生活在乌鲁木齐的居民们,信奉迷信的人不少。封建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愚昧状态,强化迷信手段,城隍庙的修建就是一例。作为历史掌故对此加以记述,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会有帮助。

老文庙

乌鲁木齐的老文庙也称孔庙,位于大十字附近现中山路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