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情乡桃棵子 红嫂故里书系》王德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鱼水情乡桃棵子 红嫂故里书系》

【作 者】王德厚
【丛书名】红嫂故里书系
【页 数】 175
【出版社】 济南:济南出版社 , 2018.03
【ISBN号】978-7-5488-3078-8
【价 格】47.00
【分 类】报告文学-中国-当代
【参考文献】 王德厚. 鱼水情乡桃棵子 红嫂故里书系. 济南:济南出版社, 2018.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鱼水情乡桃棵子 红嫂故里书系》内容提要:

山东省沂水县桃棵子村地处沂蒙山腹地,是著名的红嫂故里,“沂蒙精神”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群众积极拥军支前,参军参战,“红嫂”祖秀莲舍生忘死救护伤员、八路军伤员郭伍士落户桃棵子终生报恩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教育了几代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小镇,红色文化传播之地,“鱼水情乡”红色旅游景区。桃棵子村是山东省首批命名的古村落,环绕该村的山川河流如挡阳柱、凤凰台、老龙窝、朝阳洞、峙密山、峙密河等,都有十分动人的故事和传说。《鱼水情乡桃棵子红嫂故里书系》具有较强的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鱼水情乡桃棵子 红嫂故里书系》内容试读

第一编

鱼水情乡

■第一编·鱼水情乡

英雄挡阳柱

■王述文

青山常入梦,锦绣总牵情。

在沂水县与沂南县的交界处、桃棵子村南有一座山,浑厚挺拔,气势雄伟,名叫挡阳柱。挡阳柱山与被称为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的沂蒙山的“崮”比起来,气质又有不同:“崮”大都是一座座相对独立的山头,从下到上由缓到陡,待到峰巅,一圈“石帽”峭壁如削,顶部则平展开阔,远处望去,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而挡阳柱,则好像在崮的“石帽”顶部又摞上了一座山,那顶“石帽”则成了一圈“石带”环绕在山上,像给这山打了一道石头“圈梁”。“圈梁”上面则更陡更险,几不可攀。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平面就在现在的悬崖一线,曾有人在挡阳柱山头的悬崖上发现过船锚。传说真假无人考证,不过这里曾是海底无疑,因为,在几十里外的山上已经出土了很多毛蛤之类的化石。

有人说,挡阳柱是座空山,里面储满了水,有一对金扁嘴(鸭子)在里面巡游。如果山里的水泻出来,能把沂水县城都淹掉。传说虽然有些荒唐,但人们把耳朵贴近挡阳柱山地面,会听见山里有流水的声音;有时,还会有“呼呼”的声音,像是瀑布。而更有说服力的是:在挡阳柱山阳面的悬崖下有个水洞,洞口有

3

鱼水情乡桃棵子

两米半高,两米多宽,进洞口七八米,是一片平地;再往里,则乱石堆积,像个干涸的河床,空间也扩大了很多。沿着滴滴答答的落水声望去,乱石的洞底变成了清澈的水潭,一直向东南方向延伸。有好奇者曾经来这里执火探险,但因进去一段后,空间狭窄起来,加之漆黑寂静和神秘莫测带来的恐惧,半途而归。

去挡阳柱山顶,如果不想从很远的地方绕道上山,只有两处可攀:一处是挡阳柱山阴的石崖稍矮处,利用山崖自然形成的石阶(当然也开凿过)攀登。在这里,人们会对挡阳柱有一种更真切的理解:挡阳柱背面的山膀上居住着六七户村民,这些人家上午9点后才能见到阳光,过午以后,阳光就被巨大的山体挡住。山上的树木很多,有杨树、楸树、槐树、松树等,它们生活在山阴,为争那一缕宝贵的阳光,便拼命地往上长,比别处的树木高挑挺拔许多。因此,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和山上的树木百草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挡阳柱的意涵…

另一处是从山东南那段石梯攀登上去,坡很陡,爬不多远,就会累得气喘吁吁。抬头的瞬间,挡阳柱的山顶竟向西绵延而去,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原来,挡阳柱从东面看,是一个圆锥形的陡峭山峰,浑厚挺拔,而从南面的角度看,是绵延无尽的巨大的屏风似的山体,这可能就是诗人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吧!

人们对挡阳柱的关注与情结,更因为76年前发生在挡阳柱的

一场激烈的战斗。八路军指战员们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使这座敦厚的大山,平添了一份英雄气概和威严,成为一座英雄的山。

1941年11月2日,日伪军5万余人对鲁中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头两天,敌人运用铁壁合围战术,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一一五师师部、山东纵队指挥部等机关包围在南北不足80里,东西不到70里的沂水县南墙峪和沂南县岸堤、依汶、马牧池一带。

4日拂晓,日伪军一部兵力奔袭驻马牧池的八路军山东纵队指

4

■第一编·鱼水情乡

挥部,在山东纵队青年团的奋力抗击和山纵一旅一个营的掩护和接应下,机关突出重围,中午前到达南墙峪村。机关人员和警卫部队尚没有来得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便发现敌人已跟踪而至,且面临南北夹击之势。趁未接火之前的短暂空隙,机关人员与青年团抢占了南墙峪村西的挡阳柱西山。青年团除留少数兵力作为预备队之外,大部兵力分南北两路,分头迎击敌人。山纵指挥部警卫部队一山纵青年团,于10月刚刚组建,其成分是八路军一

一五师调来的一个营和鲁中各部队抽调的骨干,是一支素质很高的部队。下午1时许,敌人向西山发动攻击。面临强敌,青年团毫不畏惧,表现得非常镇静,不到能杀伤敌人的距离不开火,要打就集中火力把敌人打下去。因此,敌人虽然借人数、火力的优势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但都没有奏效。战斗异常激烈。下午3时许,青年团大部指战员已将子弹打完,有的拖住敌人滚下山崖,与敌同归于尽,用惨重的代价争取了时间。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枪声渐渐稀疏下来,山纵指挥部于当夜脱离敌人布以重兵的中心根据地,到达敌人包围的外圈一芦山。

在这次战斗中,时任山东纵队司令部侦查参谋的郭伍士,被派往桃棵子、南墙峪一带侦察敌情。当他翻过挡阳柱往桃棵子村隐蔽前行时,被山后包抄过来的五六个鬼子发现了。敌人疯狂地向他射击,郭伍士躲避不及连中数弹,意识到逃生无望的他,迅速将随身携带的驳壳枪埋进了一块地瓜地里,然后艰难地前行了几十步,便再也走不动了,一头栽倒在一块大石头下面。鬼子一步步逼近过来,把他靠在大石头上,一个一个像练刺杀一样,举枪向他头上、身上刺去。最后一个鬼子还不过瘾,举枪向他肚子上捅去,他的肠子顿时流了出来。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郭伍士从昏迷中慢慢醒来,顿感身子像躺在千万把刀尖上,口里和心窝里都像有块烧红的铁。郭伍士拼上全身的力气向桃棵子村方向挪动,好不容易爬到了村头,却没看到一个人,原来老百姓都到山里躲鬼子去了。在家侍候重病

鱼水情乡桃棵子

丈夫的祖秀莲发现他后,立即将其扶回家中,先用温水擦净他全身的血迹,又对其身上多处伤口予以清洗和包扎。为防日伪军搜捕,祖秀莲一家将郭伍士转移到西山一个石洞里,每天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为了使郭伍士早日痊愈,祖秀莲自己一家吃糠咽菜,却用纺线卖的钱买回米、面做给他吃,还杀了家中唯一的母鸡熬汤给他增加营养。经过29天的精心护理救治,郭伍士的伤口

一天天好转,后又转至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

1947年郭伍士复员,好多跟他一起复员的战友都回到了原籍。老家为山西大同的郭伍士从1937年参加革命就离开了家乡,想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郭伍士思量再三,还是决定回到他的第二故乡—沂蒙山区。

复员后的郭伍士在沂南住了几年,成了家。后来,他在桃棵子村终于找到了给他第二次生命的祖秀莲,他当即认祖秀莲为母亲,并带爱人和孩子迁至桃棵子村,同祖透莲住在一起,以照顾老人,为义母养老送终。

红嫂祖秀莲勇救伤员、郭伍士知恩图报的故事,感动了作家刘知侠。1960年,刘知侠来到沂蒙山区腹地沂水县采访,不久,《沂蒙山的故事》和《红嫂》出版了。书中张大娘(原型祖秀莲)勇救八路军战士赵大祥(原型郭伍士)的故事,其素材就来自桃棵子南山挡阳柱和发生在挡阳柱上的故事。

1964年6月20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红嫂》参加了全国京剧大会演。精彩的表演,感人的剧情,博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1964年8月12日,《红嫂》与《奇袭白虎团》剧组专程到北戴河为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上台接见了剧组和演职人员,还对这部戏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赞赏。他说:“《红嫂》这出戏是演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红嫂。”由此,《红嫂》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红嫂的形象渐渐深入人心,被大众所知。

1964年,文化部决定将《红嫂》拍成电影。为了将《红嫂》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