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产经营的改革与发展 产学研互促共赢》李康|(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资产经营的改革与发展 产学研互促共赢》

【作 者】李康
【页 数】 244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310-06139-6
【价 格】88.00
【分 类】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李康. 高校资产经营的改革与发展 产学研互促共赢.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高校资产经营的改革与发展 产学研互促共赢》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七章,主要特点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系统化,对我国高校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二是重点突出,在第四章对高校科技园建设发展路径进行重点讨论;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南开大学资产经营管理实践,思考和探索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创新的未来方向。梳理了我国高校资产经营管理的改革发展历程和当前转型发展的不同模式,在比较和借鉴国外高校资产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重点针对高校资产经营管理的核心板块,即科技园区建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资产经营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路径。

《高校资产经营的改革与发展 产学研互促共赢》内容试读

第一章从有到优:中国特色高校资产经营的

成长之路

校办企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经历20世纪长时间的酝酿诞生与扩张发展阶段,21世纪前10年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规范发展阶段,以及2015年以来正在进行中的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校办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然而,恰恰是在不断应对新问题的改革过程中,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资产经营成长之路。

第一节校办企业的诞生

我国校办企业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至1900年前后,距今已有约120年的历史。我国校办企业萌芽于民族危亡之时,天然地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劳动教育的号召下,全国高校掀起兴办校办工厂的高潮,为后续校办企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为校办企业的正式起步指明了方向,科技型企业一直以来成为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重点和主体。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后,1994年《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高校校办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到高峰。然而,在校办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校企互动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制约了校办企业的持续发展。

高校资产经营的改革与发展:产学研互促共赢

一、1985年之前:校办企业的初创

(一)校办企业的初创背景

中国高校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随国家命运风雨飘摇。20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局势动荡且不断经历着政权更迭。20世纪的前50年,苦难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解放战争等,最终迎来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高校的初期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救亡图存的爱国史。中国高校的历史可追溯至百余年前,如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四川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等,以及中华民国时期建立的南开大学、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厦门大学、东北大学、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等。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长期战乱动荡中,我国高校办学屡遭破坏,面临校舍被侵占、炸毁的威胁,多次停办、复学,又走上南下西迁的流亡之路。中国部分高校一路流亡,一路斗争,抗战14年间,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如图1-1所示)为代表,通过内迁方式坚持办学的大学便有几十所之多,它们凭借简陋的实验设备,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在此背景下萌芽的校办企业,虽然往往兴办时间不久便被迫停办,但依然显示出了高校自谋生计、服务社会的信念与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局势逐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为校办企业的雏形一校办工厂的建设发展创造了条件。自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195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宪法,其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始终是中国法定的经济体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下,我国高校校办工厂大多是1958年前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章从有到优:中国特色高校资产经营的成长之路3

大合蕲南品立留

图1-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资料来源:西南联大80周年:有一种大学精神历久弥坚[EB/OL].(2017-11-18)[2021-

04-11].https://news.sina.com.cn/c/2017-11-01/doc-ifynmvuq7736005.shtml.

(二)新中国成立前校办企业的萌芽

在新中国成立前,一些高校已有校办企业的萌芽,主要表现为校办出版社和校办工厂的形式。其中,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南开大学3所高校曾在新中国成立前短暂设立出版社性质的机构(见表1-1),成为3所高校当前校办出版社的前身,也开启了中国大学出版社的历史。但生不逢时,3所高校的出版机构创立不久便由于战乱和经费紧张等原因纷纷停办。

表1-1新中国成立前高校校办出版社一览表

高校

机构

创立时间

停办时间

南洋公学

南洋公学译书院

1899

1904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和编书处

1902

1904

(北京大学前身)

北京大学出版部

1917

1952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29

1936

此外,一些工科院校自建校起就开始以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为理念筹建校办工厂(见表1-2)。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北洋工艺学堂于1903年开启

4高校资产经营的改革与发展:产学研互促共赢

了中国高校兴办工厂的历史,至1935年其校办工厂收入达到官拨经费的25%。①清华大学除早期设立的手工教室和金木工厂外,在西南联大时期于1943年“以增加战时后方生产,并于技术方面为社会服务为目的”创办清华服务社:清华服务社是由清华大学投资、学校同人集资入股及社会单位购股组成的经济实体,其组织机构设管理委员会,下设土木工程部、机械工程部、电机工程部、应用化学部、无线电工程部、矿冶工程部、理化部、农艺部等8个分部。②东北大学在建校初期曾投入巨资兴建附设工厂,工厂设备均从德国购买,工厂下设11个工场,包括土木系修客车工厂、铸工系翻砂场、土木系修货车工厂、土木系木工厂、铁工系镟工厂、铁工系铆车工场、铁工系汽锤工场、铁工系修锅炉场、原动系发电场、原动系锅炉场、印刷厂等,全厂在1927一1928年会计年度纯利润为343.96万元,其中7成投入大学基金。®

表1-2新中国成立前高校校办工厂一览表

高校

校办工厂

创立时间

功用

化学试验厂

北洋工艺学堂

1903

“以工场为学生实验厂,以学堂

机器制造厂

(河北工业大学前身)

为工徒之研究室”©

手工工场

1904

手工教室

1922

“系专为教授工程学学生,以备

清华大学

金木工厂

1932

教授实习之用”⊙

“以供大学工科学生研究学术实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工厂

1923

习练习为体,以修理各铁路机货

客车等车裨补交通为用”@

这一时期,校办工厂与民族工业工厂不同,其既承担着教学科研功能,更在服务社会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北洋工艺学堂、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早期兴建的校办工厂,已经能够在补充大学办学经费上发挥重要作用。

①陈德第,蔺玉堂.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在河北工大发现[N].光明日报,2003-03-02(02)

②李鸿儒,姜锡华.清华大学校办产业发展过程刍议[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01):82-87.

③樊丽明.张学良任校长时期东北大学工厂的发展[刀.兰台世界,2013(01):15-16.

④工大故事:记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EB/OL].(2017-3-29)[2021-08-18].https:/www.hebut..edu.cn/wmxy/whyz/59970.htm.

⑤李鸿儒,姜锡华.清华大学校办产业发展过程刍议[J].清华大学教有研究,1994(01):82-87

⑥樊丽明.张学良任校长时期东北大学工厂的发展[J】.兰台世界,2013(01):15-16.

第一章从有到优:中国特色高校资产经营的成长之路5

(三)新中国成立后校办工厂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校办工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与稳定为高校校办工厂的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动教育的呼吁和重视为高校校办工厂建设高潮的出现提供了契机。这一阶段校办工厂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某几所高校之中,全国高校均开启了校办工厂的建设之路。

1958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第五十条中提出:“大学和城市里的中等学校,在可能条件下,可以由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附属工厂或作坊,也可以同工厂、工地或者服务行业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1958年前后,在毛泽东主席“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下,高校纷纷开始兴办工厂。经过10年的发展,1968年“教育革命”的口号再次提出,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与工农兵相结合,要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提出并实践了“大学办工厂、工厂办大学、厂校合一”的理念。①1968年前后,再次迎来校办工厂的兴建高潮。

这一时期,校办工厂不再是个别高校的独有产物,在劳动教育观的指引下,校办工厂的定位和特点逐渐清晰。高校校办工厂已然成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②既为本校学生实习服务,又具有生产能力,能够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延续新中国成立前的特点,校办工厂依然多设置在理工科院校内,多为机械类工厂。

1978年,邓小平同志再次倡导“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新的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做出了新解释。邓小平同志对“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①的重要论述,以及教育环境中勤工俭学氛围的营造,使得校办工厂的功能再度扩充,不再局限于教学实习,校办工厂更成为学生实践学习、勤工俭学教育

①郭建如.从大学与校办企业关系的演变看大学的社会型塑:体系再生产的视角[刀.北京大学教育评

论,2003(04):47-53.

②张晓明.将高校校办工厂建成“三结合”基地[J】.煤炭高等教育,1990(03):77-78.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7.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