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数与中医学》邹学熹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象数与中医学》

【作 者】邹学熹编著
【丛书名】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
【页 数】 193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7.07
【ISBN号】978-7-5132-4199-1
【分 类】象数之学-研究-中国医学学-研究
【参考文献】 邹学熹编著. 象数与中医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象数与中医学》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象数的含义、内容和功用;象数与五运六气;象数与中医脏腑经络;象数与中医诊断辨证;象数与中医治法方药;象数与养生学说六章,其主要内容包括:象的概念;数的概念等。

《象数与中医学》内容试读

引言

n列

象数这门放射着神秘幽光的学问,在中华民族的科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走过了五千年以上曲折而复杂的道路。但从象数的起源和发展看,其一开始就与各门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研究它们的方法和手段。科技界虽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金钥匙,但巫术也用它来作为占筮的工具,由于概念混淆,常常使科学工作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后世更有一些人囿于“象数就是占筮”的说法,遂使科技界的广大学者望而却步,以致不敢问津了。撰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弄清象数的科学内容及其与中医学的密切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探讨并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不涉及象数方面的学派之争,希广大读者鉴谅!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以图画书写,以结绳、垒石记事,这就是象数的起源。进入渔猎时代和农耕社会,乃有伏羲画八卦之说,八卦实际上是象数兼赅的。画八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描述古代先民为了生产和生活,去观测天文、气象,从而发现了一整套认识、分析、处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象数之学的过程。象,包括了物象和法象,古人将之都概括在卦象之中,它既源于万事万物之物象,又是万事万物之法象。数,包括了河洛数、甲子数、乐律数等,所以又有黄帝命大挠作甲子、隶首作数的传说。《后汉书·律历志》说:“记称大挠作甲子,隶首作数,二者既立,以此日表,以管万民。”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使用砭石治病。如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石针,长4.5cm,一端扁平呈半圆刀形,可用以切开脓肿:另一端锥形,可作针刺之用:中间手持处

引言1001

为四棱形,经鉴定被确认为是针刺的原始工具一砭石。这枚砭石有多种器物形态,多种治病功用,这就是“象”的概念;有一定的长度,就是“数”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枚砭石是有象可征、有数可考,是象数兼赅的了。此外,还发现有竹针、骨针等等,也有不同的形状和长度,说明古代医家已经能够运用象数来制造医疗工具了。《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有“美疢不如恶石”,恶石即指砭石。《山海经·东山经》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石亦即砭石。《说文解字》指出:“砭,以石治病也。”

象数在夏、商、周三代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象的方面,三易皆把卦理用物象来加以说明,如乾、履、无安等卦皆有天象:大畜、小畜等卦皆以天比朝廷;同人、大有等卦皆以天比君主:泰、否等卦皆以天比君子、阳气、刚健之类;谦、剥等卦皆以地比小人、阴气、柔顺之类。又以震雷比刑律之威严;巽风比号令之功能;坎水比民众、美德,亦比阴险、陷井;离火比明察、文明;艮山比贵族、贤人;兑泽比美女、恩泽等。此外,仰观于天,则有日月雷雨之喻;俯察于地,则有山川草木之喻;远取诸物,则有龙鱼马鹿之喻:近取诸身,则有首腹手足之喻;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则有羝羊触藩及鸿渐于陆之喻等等。在数的方面,夏代就开始用勾股定理作治水测量,商代就发明了算盘,历代遗留下来的著作《周髀算经》《九章算经》,就有分算法、方格算法、圆周率算法、比例法、虚位法、弦图证法、方程式算法等等。《孙子算经》还总结了自孔子以来的大衍策算法、孙子数物算法。数物算法在现代称为“余数定理”,韩信曾用来作点兵之用,计算极为快捷。在战国时期形成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就全面引入了象数之学来类比推理,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这句话便充分体现了中医与象数之学的结合。“法于阴阳”,就是要用“象”的方法来研究养生之学:“合于术数”,就是要从“数”的角度来验证这些养生方法是否合于数理。《素问·征四失论》说:“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从“象”的理论提出了“取象比类”的方法。《灵

002|象数与中医学

枢·九针论》说:“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从“数”提出了论述,还涉及了甲子、音律、漏刻、晷景等数的计算和运用方法等。

到了汉代,象数的研究被推向了一个高潮,但却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把象数之学用于占筮,一是使象数之学向科技方面发展。本书主要是探讨象数与中医学的关系,所以只就后者的内容加以论述。先就“象”的方面来谈,秦火以后,谈易象的书被烧掉了,汉代去古未远,知道“易”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但没有弄清发现易象的这一派属于盖天派的天文观测方法,恰好汉代又出现了浑天派天文学,于是学者们盖天、浑天不分地研究下去,以致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这种研究使中国的学术在历史上形成了极大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今天来研究汉代象数之学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取精用宏。汉代人治学严谨,为我们在象数方面保存、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使后世获益不浅。就易象讲,如孟喜之于卦气、焦赣之于卦变、虞翻之于消息、费直之于十翼解法、马融之于考据、郑玄之于爻辰、荀爽之于升降等等,都深有研究,虽然有得有失,但得还是主要的,只要我们不以占筮之说禁锢了自己头脑,从科学的角度去做进一步探讨,还是会找到它的活水源头的。再就数的方面来谈,《汉书》有“术数略”;汉人徐岳著有《术数记遗》,本洛书而发展了方阵之学,称洛书为

三三方阵,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四四方阵、五五方阵,…正十方阵、双十方阵、百方阵等,这与近代位置解剖学、电子回路网、一笔作几何的原理不谋而合,后来传到西方,发明了魔方。汉代刘歆还求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是

3.1547,后世称为“歆律”。《汉书·五行志》说:“伏羲氏维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锡赐洛书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葆其真,河洛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者也。”汉代医家张仲景,本《内经》象数之理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日三阴三阳也”,提出以

引言1003

“六经论伤寒”的学说;本“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提出以“五脏论杂病”的学说。六和五数者,经和藏象也。

魏晋时期,对象数之学发生了很大争论。王弼作《周易注》六卷、《周易略例》一卷,这位学者只活了24岁,但他有独到见解,发现了汉代一些学者在象数方面的研究走入歧途,推论愈细而脱离实际愈远,为了补偏救敝,他提出了“得意忘象”的观点。指出象是为了明意的,也就是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懂得这些道理后,不要拘泥于比喻之象是否恰当,是否真有其事。魏晋时期对数的研究,特别对圆周率的测算很有成就。魏人刘徽把圆切成正多角,分成307.2边的多角形,算出圆周率为3.14159。南朝祖冲之作《缀术》,在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的精密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不仅阐明了圆周和直径的关系,而且还解决了天文和数理相关的问题。《张丘建算经》还提出了不定式方程式,如“百鸡算法”就是用这个方程式来求出的。刘辉《皇极历》还提出了数字方程式,这种方程式在西方直到牛顿时代才出现。至于象数在医学方面的运用,首推皇甫谧和王叔和。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标本根结等。他在数理方面,还根据营卫运行的周期变化,采取了“按时取穴”的方法。如《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篇,以一昼夜漏水百刻,计算营卫运行周身及脏腑情况。营气一昼夜,循行左右前后二十八脉五十周,五脏皆受气。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亦五十周于身,因此,以漏水法计算,可测出营卫运行的部位。在此基础上,才能掌握“刺实者刺其来,刺虚者刺其去,此言气之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只有了解其经脉之气运行的方向和时间,方可“迎而夺之,去而追之”,准确用迎随补泻的刺法。皇甫谧非常重视从数理方面来确定经穴的部位,据古代解剖所述骨节大小、骨度、脉度、肠的长度及肠胃容积大小,迥环曲折等情态,作为厘定腧穴的依据。西晋太医令王叔和著《脉经》,也很重视象数,除分述脉的阴阳表里外,还列出三部九候、二十四脉形态,

004丨象数与中医学

在此基础上详述脉象主病,及寸、关、尺不同变化和诊断等,总之,脉亦是象数兼赅的。

唐宋时期,象数趋向于具体化。从象的方面说,唐代有李鼎祚撰写《周易集解》十卷,保存了汉代三十余家有关象数的论著,使汉以后失传之作得以保存下来。宋代华山方士陈希夷及周敦颐、程顾、朱熹、邵雍、蔡季通等,皆以图象说易,对象的研究有极大贡献,如八卦、太极、河洛等图都赖以保存下来,并从理学的角度做了许多阐发。从数的方面来说,唐代和尚张遂以大衍数作新历,验日月蚀。如在《历本议》中说:“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刚柔;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记闰余: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一、六为爻位之统,五、

十为大行之母,成数乘生数其算六百,为天中之积:生数乘成数,其算亦

六百,为地中之积。合千有二百,以五十约之,则四象周六爻也:二十四约之,则太极包四十九用矣。”《周书》“千里一寸”,即今之比例法,常用来计算地面相隔很远的南北点距离。周代以洛阳为地中,立标竿测日影,推算太阳距地面高度,在不同的两个地方测量,并同时量取两地太阳影子长度,若两地相差一寸,则南北相距一千里。唐开元十二年,南宫在河南选地实测,发现“千里一寸”有误差,今已知是地球上纬度不同的问题,因纬度不同则影长之差亦异,乃发明“极差法”纠正之。宋代理学家邵雍撰《皇极经世书》,提出“皇极数”。秦九韶著《数学九章》,已将147000写成三π000。杨辉将洛书方阵扩大到一百二十八方阵,并阐明了方阵的许多用途。唐代医家孙思邈十分强调象数与中医学的结合,如孙氏在《论治病略例》中说:“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法律礼乐,莫不由人。人始生,先成其精,精成而脑髓生,头圆法天,足方象地,眼目应日月,五脏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为中极。大肠长一丈二尺,以应

十二时;小肠长二丈四尺,以应二十四气:身有三百六十五络,以应一岁:人有九窍,以应九州。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刑德,人有爱憎:天有阴

引言1005

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下医诊脉,知病源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宋代医家钱乙,以五行五脏之象数诊治小儿疾病。如钱乙在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顿闷、项急;虚则咬牙,多欠气。”“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肺主气,实则闷乱气急,喘促饮水;虚则哽气出气。”“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肾主虚,无实也,唯痘疹,肾实则变黑陷。”以上钱氏建立的小儿

五脏辨证的理论体系,仍然是象数兼赅的。五,数也;证候,象也。宋代刘温舒著《运气论奥》讲五运六气,求深反浅,纯以甲子、音律推60年天时民病,不按《内经》宗旨,脱离具体天象,脱离医疗实践,给中医学术造成极大混乱。就常理而论,断无60年而一轮回的气象变化,更断无60年而

一周期的疾病变化。如此一来,反使中医活泼泼的五运六气理论成为了烦琐哲学。

明清时期,对象数之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新的发现。从象的方面看,明代来知德撰《周易集注》十五卷,《图解》一卷,把汉易的象数与宋

易的理气融为一炉。他说:“流行者气。”因天地变化,不外阴阳二气的流行;“对待者数”,言此气可从爻位奇偶之数的变化去纪理;“主宰者理”,是说阴阳奇偶的变化,不外一理而已;“明理者象”,即言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寓于象中,象才是气、数、理的实体,无象则无气、数、理。清代符永培在《周易集注》跋文中说:本书“妙语不测,法象自然,理气象数,无所不备,剖析诸爻,独具诸解,发前人因数取象之意,补先人训诂所未及。”清代陈梦雷著《周易浅述》八卷,他认为易道虽广,但不超越理、气、象、占

0061象数与中医学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