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堂 数文化》陈建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讲堂 数文化》

【作 者】陈建华主编
【页 数】 421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17.07
【ISBN号】978-7-202-12230-3
【价 格】68.00
【分 类】数字技术-应用-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务
【参考文献】 陈建华主编. 大讲堂 数文化.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7.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大讲堂 数文化》内容提要:

本书收集了人民银行开展“数”文化建设以来的主要成果。序篇介绍了“数”文化的背景、内涵及外延。第一篇实“数”求是,解析数的起源发展、含义用法;第二篇唯“数”独尊,通过赞美数、体味数,确立唯有数据是科学的度量;第三篇循“数”管理,介绍数据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方法,规范对待数据的正确态度;第四篇实事求“数”,归纳统计人应具备的素质素养,总结“数”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果及影响。本书开创性的提出“数”文化理念,将文化管理应用于“数据观”改造,提升数的文化层次,提高数的方法技巧。值得每位统计数据生产者、使用者仔细研读,认真体会。对提高金融统计服务水平,推动调查统计工作提升有较大作用。

《大讲堂 数文化》内容试读

绪论“数”文化的诞生一时也,势也

绪论

“数”文化的诞生一时也,势也

郑向阳

在一次中央银行调统工作跨年展望座谈会上,本人曾以《我们…》为题,向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战线的志土同仁,畅谈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形势、我们的任务、我们的未来,目的是为“数”文化建设向广度深度进军加油鼓劲。现在不妨作为本书“开场白”。

现在是大数据扑面而来的时代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只有有了大数据,才真正让信息社会“名副其实”。微信、微博、邮件、手机通讯、佩戴设备、网络购物、物联网等,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这些“上网痕迹”和“数据脚印”,“忠实”“不知疲倦”地记录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正在源源不断地构成大数据。处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我们,过去有困难找警察,现在寻帮助找手机。开句玩笑话,以前不离不弃的是夫妻,现在不离不弃的是手机。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不在手,魂都没有!所以,“机”不可失。手机似乎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个“器官”,一部部上网手机恰似一个个数据生产“车间”。现在是人人有终端、物物可传感、处处可上网、时时在链接。

/1

·数文化大讲堂·

大数据,缘何成为大热门?让我们从历史回眸中去寻找答案。过去数千年,日月轮回,世代不息,但社会发展与进步极其缓慢,人们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那样平淡乏味的生活,但到了200多年前的时候,巨变发生了。177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让人类有了力大无比的帮手,克服并延展了人类肌肉力量的限制,“外包”了人的体力,把人类从农业社会带进工业社会,大大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现在,计算机、互联网、机器人又实现了人类脑力的大幅“外包”,把人们从工业时代带入到信息时代。工业革命后的200年时间里,人们对物理资源(如钢铁、石油、煤炭等)的利用可谓登峰造极,对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利用也日趋成熟,但对数据资源的利用才刚刚开始。如果说过去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矿产”,那么步入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数据”,驱动未来发展的不再是煤、铁、石油三大生产性资产,而是数据。数据,这个21世纪人类探索的新边疆,正成为未来世界的“矿产”“原油”。

得“数”者得天下!正是奥巴马娴熟地利用了大数据助选,才最终赢得了大选。从2012年起,白宫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欧盟力推《数据价值

链战略计划》,英国推出《英国数据能力战略》,日本公布《创建最尖端T国家

宣言》,韩国提出“大数据中心战略”。数据如此重要,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据,

一时成为各国争夺的下一个战略制高点,棱镜门事件就是例证和说明

我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阳考察大数据产业园时强调,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数据、云计算是大势所趋,不管是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连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央行联合十部门发布《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大数据运用和互联网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面临着成为“数据大国”和“数据强国”,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据测算,在2020年之前,中国的数据生产规模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数据

2/

绪论“数”文化的诞生—时也,势也

大国。现在的大数据,正呈现出指数级爆炸增长趋势。过去三年产生的数据量比以往的四万年还多。有人估计,人类历史上90%的数据都是在过去两年中产生的。难怪有人讲:一年是一年,那是200年前:一月是一年,属于20年前;一天是一年,那就是现在。目前全球互联网企业前十名中中国占据4家,在大数据、云计算领域,中国技术能力与世界最前沿不分伯仲,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支柱。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本质上的“价值流通”与互联网本质上的“信息流通”深度融合,给金融业态带来了颠覆性冲击。马云,一个成功的金融业搅局者,在一次浙商大会上炮轰银行:“靠今天这样的机制,我不相信中国的金融体系还能支撑30年”,放出豪言:“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网络金融突破了时空概念,一部随身携带的上网手机,就是24小时银行,今后大部分金融交易都可以通过虚拟账户、电子货币来完成,意味着未来银行不再用那么多的物理网点和自动提款机了。这样,会大大节省网点地租等物理成本、人工成本、风控成本和信息搜集成本,从而为普惠金融、金融便利化乃至竞争效率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各家银行已经纷纷行动。

大数据,意味着大价值、大机遇、大变革。

现在是文化引领、文化创新的时代

多年前,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当年的票房收入有20多亿美元,而当时全中国一年的票房收人才100亿人民币。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曾轻蔑地说过:中国威胁什么?中国只出口电视机,从来不出口电视剧,何足惧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写的《不战而胜》一书里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时,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毛泽东建军思想里面,有一句至今发人深省的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正是依托革命的文化和革命力量,才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文化对未来社会的引领作用,敏锐觉察到文化时代即将来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

/3

·数文化大讲堂·

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2014年3月27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引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政治文明的导航灯,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文化建设是立国之魂。这些论述赋予文化以时代特色。

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作为一次全委会的主题,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纵观“文化”一词在党的政治报告中出现的频率,发现十三大有19次、

十四大有22次、十五大有51次、十六大有84次、十七大则有129次之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9次提到文化,反映出文化建设正成为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越来越被高度重视。

文化,为什么能够百年不灭,千年传承,生生不息?它和政治、经济、社会是个什么关系?历史哲学家汤因比说:“在一个文明中,文化成分是它的灵魂、血液、精髓、核心、本质和缩影,而相比之下,政治成分,更进一步说经济成分则是一个文明的、表面的、非本质的、微不足道的现象和它活动的媒介”。《华为基本法》讲得好:“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文化靠积累、靠继承、靠涵养,过程也漫长。正像有人所说,企业要发展,

一年靠机遇、三年靠管理、五年靠制度、十年靠文化。“许许多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必须存在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引导人们去努力争取经济的果实,鼓励人们孜孜不倦地去开拓、经营,获取利润,积累财富,再创新业。”

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牵系未来,文化的力量无坚不摧。文化,是植根于内心

4/

绪论“数”文化的诞生—时也,势也

的修养,是无须提醒的自觉,是有约束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有了统一的文化,就能够“无为而治”,实现从经验管理(人治)到科学管理(法治)再到文化管理(文治)的现代化管理演进。企业管理建立在企业文化这个根基上,运用文化的力量和非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由过去管“身”到现在管“心”的转变,才有管理的现代化。

文化复兴是民族振兴的内生之源、动力之源、活力之源。

拥抱时代,“数”文化应运而生

数据浪潮惊涛拍岸。作为央行统计工作者,要勇立潮头,学会在数据汪洋里游泳,抓住大数据革命带来的“机会窗口”,充分利用和释放“数据红利”。既然统计是关于数据的科学,那么我们该当如何应对?我们如何作为才能更好地拥抱大数据时代?可以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硬件设备和技术,但还没有准备好思想、理念、认知。伴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创新,数据形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虽然数据采集、存储技术发展很快,但数据挖掘及应用还相对落后,用先进文化指引数据生产及应用更是空白。央行作为金融数据处理的核心部门,应该紧贴前沿、把握趋势、超前部署,担负起大数据时代先行者和领头羊角色,培育和树立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数据观和先进文化理念。

数据本无大小,但运用数据的立场却能分出伯仲。要树立正确的“数据观”,就不能不对国人的文化习惯进行一番反思。可以说,国人尚缺乏“用数字来说话的习惯和素养,凡事“差不多”,拍脑袋、想当然决策习以为常。“差不多先生”似乎成了国人的文化标签,一直挥之不去。当下“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又近乎成为时尚。统计数据与政绩挂钩、与业绩挂钩、与前途挂钩,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不得不承认,西方人对待数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主张:唯有数据才是科学的度量。美国人常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是:“我们信奉上帝,除了上帝,其他任何人都必须用数字说话”,此话源于美国国歌,印在美钞上不说,还是美国的国家箴言(National Motto)。既信奉上帝,又推崇数据,两者貌似对立,却在美国大众价

/5

·数文化大讲堂·

值观中交融渗透,折射出其社会独特的一面。

“一个人不识字,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一个学科,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成熟的程度;一个国家,科学的进步,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所以,树立数学思想,增强对数据的兴趣,学会以数学方式、理性思维去观察世界,对我们尤为重要。

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有人概括为“六无”:文化无根、文化无魂、文化无序、文化无力、文化无声、文化无性。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先生反思中国金融文化之后,给出的结论是信仰文化、信用文化、内修文化严重欠缺。中国金融文化上存在的问题除有自身特性外,如市场经济不成熟、法制不健全等,也蕴含了国际金融问题的一般性特征,如重利轻义、重技轻道等。从源流上讲,现代银行业本来作为“舶来品”,发端于西方的银行制度乃至“重技、重利”的文化理念,无时无刻不在与我国“诚信义利”的传统文化博弈碰撞,传统银行的“三铁”风采正在经受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和考验。

捍卫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调统人员的天职,数据质量作为央行调统工作的生命线,有必要通过文化建设使人们的行动成为一种不用提醒的高度自觉。根据人民银行党委制定的《关于在人民银行系统开展央行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石家庄中心支行出台的《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我们积极投身央行文化建设之中,将文化作为调统工作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撑,创造性地提出“数”文化建设理念,“数”文化应运而生。

开展“数”文化建设活动,既是适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又是内生创新的自我突破;既是长期调统工作经验的积淀传承,又是对实现科学统计的实验探索。

“数”文化,是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应时之作、应用之作。

“数”文化之“荷花模型”

文化,日用而不知。定义文化,本来是件困难的事,具象文化,那就更难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艾德·沙因教授(Edgar H.Schein)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一书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文化三个层次“睡莲模型”,我吸取其精华,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