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精炼》杨工昶,郜凤香主编;朱文清,刘风同,杨工昶,杨子江,宋玉梅,郜凤香编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精炼》

【作 者】杨工昶,郜凤香主编;朱文清,刘风同,杨工昶,杨子江,宋玉梅,郜凤香编者
【丛书名】2023国家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考点精练与冲刺卷
【页 数】 195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23.01
【ISBN号】978-7-5214-3596-2
【价 格】41.00
【分 类】中药学-资格考试-习题集
【参考文献】 杨工昶,郜凤香主编;朱文清,刘风同,杨工昶,杨子江,宋玉梅,郜凤香编者.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精炼.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3.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精炼》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家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考点精练与冲刺卷”系列图书之一,由从事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的专家围绕最新版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南精心编写而成等等。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精炼》内容试读

第一章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历年参考分值10~14分)》

第一节中药和中药临床应用

一、历代本草代表作

亨要点提示

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与学术价值。

代表本草

成书年代

作者

载药数

学术价值

①分上、中、下三品

《神农本草经》

汉代

不详

365种

②总结了汉代以前药学发展的成就

③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④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①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

730种

②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

《新修本草》

长孙无忌、

(《唐本草》)》

唐代

李勣、苏850种

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敬等

②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①以《嘉佑本草》和《图经本草》为

《经史证类备急

基础编撰而成

本草》(《证类宋代

唐慎微

药1746种,方

本草》)

3000余首

②集宋代以前本草之大成,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③图文对照,方药并收

①采用自然属性分类法,为当时最完

药1892种,药

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图1100幅,附②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学成就,在生方11000首

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种,其中

新增716种

创古本草新增收新药之冠

①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的

《中华本草》

当代

南京中医药

大学总编审8980种

传统药学成就

②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性能与功效

京要点提示

①寒凉性、温热性中药所示的效用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②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淡味药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③中药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④沉降性、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升浮性中药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⑤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⑥中药功效的分类。

(一)药性理论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1.中药性能是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正气不足

(1)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阴阳偏胜偏衰

L外邪内侵

(2)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前人也称之为偏性。

(3)药物治病是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即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就是“以偏纠偏”。

,治疗效用: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3.中药效用

毒害作用

「副作用

(不良反应)毒性反应

4.临床应用原则充分利用中药治疗作用,避免毒害作用的发生。(二)四气

1.含义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特点。

2.平性不凉不温之谓,实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

3.确定依据、所示效用、不良反应及阴阳属性

四气

确定依据

所示效用

不良作用

阴阳属性

①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清热、泻火、凉血、

寒凉

伤阳、助寒

属阴

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

解毒

性药或凉性药,如石膏、板蓝根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热

③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药或温性药,如附子、干姜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伤阴、助火

属阳

4.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则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三)五味

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淡)、酸(涩)、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表达。

2.确定依据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药效。

3.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

2

…第一章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

4.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注意

五味

所示效用及代表中药

不良作用

临床应用注意

能散:发散(荆芥、薄荷)

能行:行气(香附)》

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活血(川芎)

能补:补虚(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

能缓:缓急止痛(饴糖、甘草)

腻膈碍胃,

湿阻、食积、中满气

能和:和中、调和药性(甘草)

令人中满

滞者慎用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五味子、五倍子、乌梅、

山茱萸)

生津、安蛔(木瓜、乌梅)

收敛邪气

邪气未尽者慎用

能收、能敛:收敛固涩(赤石脂、龙骨、乌贼骨)能泄:通泄(大黄,泻热通便)

降泄(苦杏仁,降泄肺气;代赭石,降泄胃气)清泄(黄连、栀子,清热泻火)》

伤津、伐胃

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

能燥:燥湿(苍术、厚朴:燥湿祛寒;黄柏、苦参:清热燥湿)

者不宜大量用。

能坚:坚阴,泻火存阴(黄柏、知母)》

坚厚肠胃,厚肠止泻(黄连)

能软:软坚散结(昆布、海藻、鳖甲)

多食,则脉

高血压、动脉硬化患

能下:泻下通便(芒硝)

者不宜多食,脾虚便

凝泣而变色

溏者慎用。

能渗、能利:渗湿利水(猪苓、茯苓)

过用,伤

阴虚津亏者慎用

津液

5.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减属阴。

6.气味配合

(1)意义: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

(2)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辛温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辛凉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

气味相同

功能相近

苦寒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如黄连、黄芩

甘温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黄芪(以甘为主,补气)、锁阳(以温为主,助阳)苦甘寒药多能清热滋阴,如知母、玄参、北沙参、石斛

味异气同

麻黄辛温散寒发表,杏仁苦温降气止咳,乌梅酸温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补

气味相异,

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

功能不同

味同气异

桂枝辛温发表散寒,薄荷辛凉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泻火

(四)升降浮沉

1.含义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3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2.确定依据及所示效用

性能药物的质地药物的气味药物的性味

所示效用

药物举例

花、叶类

味薄

温、热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有升阳发

桔梗开提肺气、

辛、甘、淡

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

质轻

宣肺利咽,性

气厚

作用

属升浮

种子、果实

味厚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有泻下、

及矿物、贝

凉、寒

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

白前祛痰降气,

酸、苦、咸

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

性属沉降

壳类质重

气薄

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3.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选药: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升浮之性的药;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选用沉降之性的药。如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升浮的薄荷、蝉蜕等;治疗病位在下的脚气肿痛,宜选用沉降的黄柏、苍术、牛膝等。

(2)逆其病势选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升浮之性的药;病势上逆类病症,宜选用沉降之性的药。如治疗病势下陷之久泻脱肛,常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再配用药性升浮而能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等;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黄等。

(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药。

(4)前胡、胖大海有升浮和沉降二向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4.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5.影响因素

(1)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配伍。

(五)归经

含义

理论基础

确定依据

表述方法

临床用药指导意义

①药物特性:辛入肺,陈

①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

药物作用

皮、荆芥均味辛,归肺

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

的归属,

经;甘人脾,甘草、党

药。如治肺热,选归肺经而

即药物对藏象学说

参均味甘,归脾经

十二脏腑经

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

机体某部经络学说

②药物疗效:苏子、白前络法

等;治肝热,选归肝经而善

位的选择

能治疗咳喘,归肺经;

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

作用

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

②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

悸失眠,归心经

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六)有毒与无毒

1.“毒”的特性

(1)狭义:是指药物的不良反应。

(2)广义:一为药物的总称,二为药物的偏性。

2.确定有毒无毒的依据

(1)是否含毒性成分。

…第一章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2)整体是否有毒。

(3)用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3.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4.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辨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等。

(七)中药功效的分类与主治病症

1.含义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2.分类

分类

类型

表述方式

八纲辨证

解表、温里、散表寒、清里热、补虚、泻实、补阴、助阳

六淫与疫疠: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润燥、清热、

泻火、解毒

病因辨证

七情: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饮食劳伤:消食、消积、强身

外伤: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

中医辨

证学

气血津液辨证

补气、活血、生津、利水

脏腑辨证

养心、疏肝、健脾、润肺、补肾、健胃、利胆

经络和六经辨证

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

卫气营血辨证

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毒、散血解毒

三焦辨证

宣化上焦湿浊、温中散寒、清下焦湿热

祛邪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

对扶正

补气、助阳、滋阴、养血

功调理脏腑或

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

气血

中医治

疗学

消除病理产物

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

对症功效

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

对病证功效

痹证一祛风湿、黄疸—利胆退黄、疟疾一截疟、鼻渊通鼻窍、肺痈—消痈排脓、赘疣—蚀疣、绦虫证—驱杀绦虫

对现代病症的功效

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

3.主治病症

(1)含义:药物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病症。

(2)表述:①病名类主治病证:疟疾、肺痈等。②证名类主治病证:风寒表证、

5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湿热黄疸等。③症状名类主治病证:惊悸、耳鸣等。④其他:现代医学用名,如高血压、胃下垂等。

4.相互关系

(1)功效与主治病症的关系:主治病症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症。

(2)性能特点、功效主治与配伍应用的关系:药物的性能特点统领并高度概括其功效主治,而功效主治又是其性能特点在防治疾病时的具体展现;药物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是指导其配伍应用的基本依据,而配伍应用又是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在防治疾病与强健身体时的具体运用。

三、中药炮制

冠要点提示

①炮制的目的。②炮制常用的辅料及作用。③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④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的目的

炮制的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③增强药物疗效。④便于制剂和调剂。⑤提高中药净度,确保用药质量和剂量。

(二)炮制常用的辅料及作用分类

辅料

性味

作用

主要炮制目的

代表药物黄芩、大黄、黄

性大热,

活血通络、祛风散

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寒、行药势、矫臭

②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连、当归、白芍、

味甘、辛

③有助于成分的溶出而增效

丹参、川芎、蕲

矫味

蛇、桑枝

理气、止血、利水、

①有助于生物碱的溶出而增效

甘遂、延胡索、乳

性温,味消肿、解毒、散瘀

②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香、香附、柴胡

酸、苦

止痛、矫味矫臭、

③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商陆、郁金、五

杀菌防腐

的作用

灵脂

知母、黄柏、杜仲

性寒,

强筋骨、软坚散结、

①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泽泻、车前子、巴

盐水

清热、凉血、解毒、

②缓和药物的辛燥之性

味咸

防腐、矫味矫臭

③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

戟天、小茴香、益

智仁、补骨脂

①抑制药物的寒性

姜汁

性温,

发表、散寒、温中

黄连、厚朴、竹

味辛

止呕、化痰、解毒

②增强和胃止呕的作用

③降低毒性

茹、半夏

①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黄芪、甘草、麻

蜂蜜

性平,

补中润燥、止痛、

②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

黄、马兜铃、枇杷

味甘

解毒、矫味矫臭、

③缓和药物性能

叶、百合、百部、

调和药性

④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紫菀、款冬花

①增强疗效

麻油

性微寒,

润肠通便、解毒

②质地酥脆

蛤蚧、马钱子、

味甘

生肌

③降低毒性

三七

④矫臭矫味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