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佟东,周佳艳,潘赛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走读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 者】佟东,周佳艳,潘赛作
【页 数】 256
【出版社】 北京:研究出版社 , 2022.09
【ISBN号】978-7-5199-1261-1
【价 格】58.00
【参考文献】 佟东,周佳艳,潘赛作. 走读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研究出版社, 2022.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走读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提要: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国家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出的重要部署,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 本书是《走读京杭大运河》系列图书之一,是作者近些年实地踏勘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京杭大运河现有文化资源的梳理和呈现。京杭大运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书的内容兼具学术价值与科普价值,既是学者、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资料,也是对大运河文化、大运河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用以科普的读物。

《走读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试读

CHAPTER 01

·第一章■

运河京津冀段

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杭大运河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我国的一项世界遗产,也

京是目前全球现有的工程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与长城并称为

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京杭大运河分为多河段,其中京津冀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地处我国核心区域,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沧州市,同时该地段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大运河通州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的北端位于北京城区东部的通州区,也是北京目前的城市副中心。大运河北京段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经南长河,引入积水潭(今什刹海),经玉河、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河道。它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京城大地,孕育了独特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与运河沿岸百姓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体现着运河两岸人们的声音、形象、技艺、经验、精神、礼俗等,世代以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相承,成为运河文化的记忆符号(见表1.1)。

表1.1京杭大运河通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

序号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1

I-78

童谣(北京童谣)

民间文学

2008年

2

I-85

天坛传说

民间文学

2011年

3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

传统音乐

2006年

4

Ⅱ-188

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

传统音乐

2021年

5

IV-28

京剧

传统戏剧

2006年

6

V-57

北京评书

曲艺

2008年

V-115

数来宝

曲艺

2014年

V1-3

天桥中幡

传统体育、

2006年

游艺与杂技

V1-4

抖空竹

传统体育、

2006年

游艺与杂技

·002·

【第一章运河京津冀段

续表

序号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10

V1-21

天桥摔跤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2008年

1

VII 15

内画(北京内画鼻烟壶】

传统美术

2008年

12

VI-47

泥塑(北京兔儿爷)

传统美术

2014年

13

VI-50

灯彩(北京灯彩)

传统美术

2008年

14

VII -52

面人(北京面人郎)】

传统美术

2008年

15

VI-52

面人(面人汤)

传统美术

2011年

16

V1-57

玉雕(北京玉雕)

传统美术

2008年

17

VⅡ-58

木雕(紫檀雕刻)

传统美术

2011年

18

VI-70

北京绢花

传统美术

2008年

19

VI-70

北京绢人

传统美术

2021年

20

VI-93

传统插花

传统美术

2008年

21

VΠ-110

京绣(北京补绣)

传统美术

2021年

剪刀锻制技艺

22

V1Π-38

传统技艺

2008年

(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

23

VTⅢ-110

地毯织造技艺(北京宫毯织造技艺)

传统技艺

2008年

24

Vm-113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2008年

25

VⅢ-115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2008年

26

VTⅢ-125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2008年

27

VΠ-126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传统技艺

2008年

花茶制作技艺

28

VIⅢ-147

传统技艺

2011年

(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酱菜制作技艺

29

VⅢ-158

传统技艺

2008年

(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30

VⅢ-167

烤鸭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传统技艺

2008年

31

VΠ-167

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

传统技艺

2008年

32

VTΠ-169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2008年

33

IX-6

中医正骨疗法(宫廷正骨)

传统医药

2008年

34

X-6

中医正骨疗法(罗氏正骨法)

传统医药

2008年

35

X-7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传统医药

2006年

传统中医药文化

36

X-11

传统医药

2008年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003·

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文学

童谣(北京童谣)

童谣是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中国童谣的历史十分悠久,《列子·仲尼》篇已有关于童谣的记载。得益于北京古都的文化积淀,在中国童谣的园地里,北京童谣格外引人注目。它历史久远,数量众多,品类齐全,流传与保存度高,表现了各时期北京的城市性格和北京人的思想感情,是中国北方地区童谣的代表。自清代开始,北京就有专门的儿歌童谣抄本在民间广为流传。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眼光向下的革命”,让民歌、童谣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家和民间艺术家创作的新时代儿歌成为儿童传唱的主要内容。@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千吗呀?

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在北京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童谣必不可少。北京童谣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童谣。北京童谣作为比较独特的地方童谣,有其明显不同于其他童谣的特点。在语言和词语的发音上表现比较明显。@

北京童谣与各地区的童谣一样,都要遵守一定的格式,比如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等。在表现手法上也常采用夸张、拟人、反复、设问等不同的手法。比如,下面这首童谣反映了北京童谣的夸张手法③:

奔儿头,奔儿头,下雨不发愁,人家打雨伞,他打大奔儿头。剃头师傅技术高,不用剪子不用刀,

①郝东辉:《清末民初民间童谣的教化意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②刘晓伟:《北京童谣:口口相传的京味儿歌》,《神州》2015年第7期,第30一33页。

③毕海、陈晖:《北京童谣的文化教育意义》,《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4一30页。

·004·

丨第一章运河京津冀段

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薅得脑袋起大包,到了医院就开刀,回家发成大面包。

天坛传说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清两代帝王在此祭天、祈谷和祈雨。天坛传说因天坛建筑和皇帝祭天大典而萌生和发展。“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融人,使天坛建筑群具有神圣而独特的寓意,成为相关传说发生和繁盛的重要驱动因素。天坛传说在北京市民中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天坛周边的地区,金鱼池、法塔寺、四块玉、天桥等地尤其盛传不衰,是北京本土文化的

一朵奇葩。天坛传说包括天坛建立传说、景物传说、民俗传说、坛根儿传说、相关人物传说五个部分。

天坛传说以口头民间文学特有的流传延续模式在社会群体中传承,数百年来,一直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天坛传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天坛传说体现了“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等一系列中国人的宇宙观。无论是与天坛建筑和功能相关的认识,抑或是阴阳相济的哲学观念,以及与帝王形迹、与礼俗相关的传说,都是从平民百姓的立场所作的阐释与演绎。天坛传说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在传播中具有广泛性和延伸性。①

天坛作为明清两朝帝王举行“祭天”“祈谷”的重要祭祀场所,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独特艺术价值。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天坛的神秘性和神圣性,生活在天坛周边的普通百姓因其无法近距离了解天坛,而逐渐创作出一些关于天坛的口头传说,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演变,自成一体。②

二、传统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

京音乐是指传承于北京智化寺、成寿寺、水月庵、天地庵、广济庵及

①周丽梅:《天坛,一个离天最近的美丽传说》,《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9年第4期,第16一19页。

②李川:《天坛传说:正史背后的故事》,《神州》2015年第22期,第60一63页。

·00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