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青年教育书系 京铁关工人讲述老故事》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关工委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铁路青年教育书系 京铁关工人讲述老故事》

【作 者】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关工委编
【丛书名】铁路青年教育书系
【页 数】 230
【出版社】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2022.09
【ISBN号】978-7-113-29713-8
【价 格】45.00
【分 类】铁路线路-史料-华北地区
【参考文献】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关工委编. 铁路青年教育书系 京铁关工人讲述老故事.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22.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铁路青年教育书系 京铁关工人讲述老故事》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在铁路艰苦创业、改革发展巨大变化中的感受,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呈现了北京局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京铁人的奋斗故事。这些老故事大都是老同志们的亲身经历,也是京铁人风雨历程的缩影和写照,真实感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铁路青年教育书系 京铁关工人讲述老故事》内容试读

长城脚下青龙桥传承百年京张情

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的故事

。北京北站孙志远

青龙桥站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建于1908年,地处北京市延庆区,隶属北京北站管辖。当时由于地势原因,京张铁路在此以折返式铁路爬坡,中国铁路先驱詹天佑先生自主设计并运用“折返线”原理建造了“人”字形线路。青龙桥站是上行线折返点,相应的下行线折返点为青龙桥西站。著名的“人”字形折返线也成为中国铁路史上广为传颂的丰碑。百年青龙桥,可谓中国铁路在历史领域的原点。山坳里、长城间,青龙桥站有着完好的青灰色的古朴外墙,古老的油灯座、百叶窗和报车器,中西合璧风格的候车室,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历史的原汁

原味。目前,每天有8趟S2线和谐号动车组在青龙桥站停靠折返,这

让历史与现实有了一种奇妙的交融。青龙桥站不仅是一个车站,也有着一段鲜活的历史,演绎着百年京张铁路动人的故事。

2021年11月6日,初冬的北京迎来第一场雪。伴随着8级阵风,持续降雪20小时,延庆区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2摄氏度。长城脚下白雪皑皑,两条铁轨在雪中清晰可见。那一晚,杨存信和车站职工冒着

1

京铁关工人讲述老故事

风雪,打着手电筒,拿着铁铲清扫铁轨上的积雪,忙到了深夜…第二

天,清晨5点49分,首趟S2线和谐号动车组抵达青龙桥站。在站台

上,杨存信和往常一样,目视着这趟列车安全驶入,调换方向后,又从“人”字的另一边线路驶离车站。杨存信和同事一直忙到下午1点多,才将没过膝盖的积雪清除干净,都忘了吃午饭。当天有8趟动车组列车在青龙桥站折返作业,直到晚上八九点钟送走最后一趟列车,杨存信才稍微歇了会儿。已经接近60岁的他,这才感觉到自己肩膀的酸痛。他就是青龙桥站站长,也被人们称为京张铁路精神的传承者、百年老站的守护人。

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四等站,杨存信做过扳道员、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生产站长,1992年开始担任站长至今。几十年来,他子承父业,把“扎根青龙桥、奉献京张线”作为人生的坚守和诺言,耐得住长久的寂寞,独自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守护着一趟又一趟列车的安全运行,始终做到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早已把青龙桥站当成自己的家。

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由北京列车段调到青龙桥站任站务工,把家安在距离车站不到30米的一排小平房里,从事过扳道员和值班员工作,一干就是31年。1962年7月,杨存信在青龙桥出生。他在车站里听着火车的鸣笛声一天天长大,成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铁路子弟。当时,车站用的还是臂板信号机,晚上把煤油灯挂到信号机上,早上摘下来。没煤油了,就要步行好几十里路到延庆县城去买。小时候,杨存信给父亲送饭时总是纳闷:“他怎么这么忙?”尽管家就在车站旁边,但父亲根本没空回家吃饭。作为通往西北的干线铁路,当年青龙桥站每天要过32对列车,站里职工上厕所都得掐着点一溜小跑。

1982年,杨存信的父亲退休。那年20岁的他,接班来到车站。上班不久,手扳道岔改成了电动道岔,室内的设备更是由以前的手动操

2

京铁关工人讲述老故事

原貌恢复。青龙桥站被确定为北京市工业遗产,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从此,这个百年老站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身份,它既是一个仍在使用着的车站,也是一个见证我国铁路工业发展变迁的展览馆。没有作业时,杨存信就组织当班职工整理候车室,擦拭车站展室里的“老古董”—煤油信号灯、手摇铜铃、手扳道岔和行车操作盘等,这些都是站里的宝贝。

⊙青龙桥车站

在工作之余,杨存信还注意收集有保存价值的文物,陆续“捡”回不少老物件,有年代久远的钢轨、刻着苏州码子的石碑、装有防水槽的花岗岩窗台。在车站办展览,老站房做展厅,存放着京张铁路曾用过的各式火车票、老照片等,在这些老物件里都有着他讲不完的故事。

一次,杨存信参观詹天佑纪念馆,馆里摆放的一块石碑引起了他的注意。石碑上刻着一种奇怪的符号,下方只有简单的文字介绍:京张铁路开通初期使用的一种石碑。站在石碑面前,杨存信很好奇,这些符号到底代表着什么呢?可现场的人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当时他

4

长城脚下青龙桥传承百年京张情一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的故事…

就觉得好像在哪里也见过这样的石碑。

2011年冬天,居庸关站站长王保明发现离车站不远的路基旁埋着同样符号的半截石碑,上面刻着一些特殊符号。他马上把这个信息告诉杨存信,问他感不感兴趣,杨存信一听,坐不住了。“走,去看看!”杨存信和同事们沿着山间的土路,找到了水泥石碑。当时,石碑就平躺在居庸关站以北四桥子村附近的铁道路基旁,上边一半被浮土掩盖着。他扫去石碑上的浮尘,看到上面画着三横三竖,还有一个“上”字。杨存信看后忽然想起曾在京张铁路的老照片中见过类似的符号。为了更好地了解石碑内容,杨存信决定先把石碑搬回车站。第二天,杨存信便找了一辆汽车组织车站职工前往。由于石碑有数百公斤重,为了不损坏石碑,大家将碑体用木板包好,靠着人拉肩扛,用了5个多小时,才把陡坡上的两块石碑完整地搬上汽车,运回青龙桥站。杨存信请教了多位文物专家,以及铁路学者张辉。后来才最终确认,石碑上刻的是“苏州码子”,起源于宋代,由苏州商人发明,明清两代广泛使用。京张铁路开通时,使用“苏州码子”代表铁路线路延伸到此处的里程。这“码子”是京张铁路独有的,其神秘的数字符号保存了一段传统、一种文化,已经成为京张铁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验证了这条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如今,编号为“59”和“62”的两块里程碑被完整地保存在青龙桥站内。

2014年,杨存信偶然间看到一本京张铁路影集《1937猎影》,里面有青龙桥站的照片。几经辗转,他找到了作者孙明经的后人孙健三,询问能否讨要几张原片放在车站展览。没想到,对方十分愉快地答应了。2015年6月30日,孙明经的后人将照片送到青龙桥站。这几张拍摄于1937年6月30日的照片,在78年后,又回到了青龙桥站。那年,西北考察团曾用文字和胶片将重要建筑记录下来。孙明经是其中一员,他拍下了数张青龙桥站的照片。当时的站长曾向他讨要这些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