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飨宴 大运河饮食笔记 1 京杭大运河卷》张泽峰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流动的飨宴 大运河饮食笔记 1 京杭大运河卷》

【作 者】张泽峰作
【页 数】 263
【出版社】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2022.09
【ISBN号】978-7-5171-4272-0
【价 格】68.00
【分 类】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参考文献】 张泽峰作. 流动的飨宴 大运河饮食笔记 1 京杭大运河卷.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22.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流动的飨宴 大运河饮食笔记 1 京杭大运河卷》内容提要:

“大运河饮食笔记”是一部关于中国大运河饮食文化的美食随笔集,分为《流动的飨宴-大运河饮食笔记1·京杭大运河卷》《寻味一水间-大运河饮食笔记2·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卷》2册。运河滔滔,奔流不息。从北京烤鸭到杭州的老鸭煲,从西湖醋鱼到鲤鱼焙面,从运河两岸古老的小吃到沿运河流传开来的名菜,从船工果腹的粗茶淡饭到盐商竞富的精食美馔,作者循水溯源,探寻饮食和民族的发展与变迁,从饮食的角度还原这条千年古运河的前世今生。 本册为第一册,收录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河南运河七部分。

《流动的飨宴 大运河饮食笔记 1 京杭大运河卷》内容试读

2

北京烤肉

什刹海一带本是永定河旧河道,后来为高梁河所流经。金代将这一带河道开挖成湖(积水潭),堆士成山(琼华岛)。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郭守敬将昌平的泉水向西南引向瓮山泊(今昆明湖)、再引进积水潭的水利

工程竣工,通州的运粮船直达积水潭。

作为大运河的北方终点,彼时的积水潭是北京城内最重要的漕运码头。

水面上舳舻蔽水帆樯林立,来自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此,使得码头东北岸边(现在的烟袋斜街和鼓楼一带)成为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

《明史·河渠志》载:“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仍元人之旧。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明代,由于北京城的改造,漕船已经不能驶进积水潭,码头废弃,积水潭成为了园林湖水,仅留游船画舫在水上悠游。后来水域面积不断缩小,逐渐形

成前海、后海、西海三个湖泊,合称什刹海。

前海和后海之间的狭窄水道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

桥。早年间站在桥上可以遥望西山晴翠,是为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以前银锭桥有三绝:观山、赏荷、吃烤肉。现在林立高楼日渐遮蔽了西山的轮廓;幸好夏日里什刹海的荷花仍旧可以赏,银锭桥咫尺之外的“烤肉季”

依然还存在。

流动的飨宴一大运河饮食笔记1·京杭大运河卷

北京什刹海雪景

旧时北京美食有“三烤一涮”的说法,“三烤”为烤鸭、烤肉、烤白薯,“一涮”为涮羊肉。当时专卖烤肉的有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三大家,现在烤肉王不见了,只剩下“南宛北季”。烤肉季以烤羊肉闻名,而烤肉宛以烤牛肉著称。

老北京烤肉不同于新疆风味的烤羊肉串,而是“炙子烤牛(羊)肉”,烹制方法独特,滋味亦不同寻常。“炙子烤肉”的历史久远。《齐民要术》中有“腩炙,牛、羊、獐、狍、鹿肉皆得。方寸脔。切葱白,所令碎和豉汁、盐相腌,少时便炙”的记载。再往前追潮,《礼记·内则》中提到“牛炙”和“羊炙”,却不知炙法与今天有何异同。

炙子是一种铁制圆形烤铛,中间留有适当的间隔空隙,铸铁所制。清代夏仁虎《旧京琐记》云:“八九月间,正阳楼之烤羊肉,都人恒重视之。炽炭于盆,以铁丝罩覆之,切肉至薄,蘸酱而炙于火,其馨四溢。食肉亦有姿式,足立地,一足踞小木几,持箸燎肉,傍列酒樽,且炙且啖且饮。常见一人食肉至三十余样,样各肉四两;饮白酒至十余瓶,瓶亦四两,其量可惊也。”

北京烤肉

北京烤肉老照片

牛羊肉筋腱纵横,肥嫩可口的部位,全身不过几处。羊肉只能选用上

脑(外脊)、哈利巴(前腿)、大三叉(后腿),而腿肉外有云皮、内有夹筋,必须剔除干净才可以上炙子。牛肉可以用炙烤的只有短脑(后颈肉)、上脑(上肩)、里脊、外脊、和尚头(臀肉)、脂盖(后腿)几个部位。选好的肉逆着纹理切成柳叶片,手艺好的切肉师傅,一斤肉可以150片左右,又薄又嫩。切好的肉片提前用本地酱油、虾油、绍酒及各种香料腌渍码味,烤的时候还要配上鸡腿葱切的滚刀葱花和绿色根须的嫩香菜。

20世纪40年代,《实报》记者唐友诗请齐白石去烤肉宛。齐老笑言:“我的牙齿,哪里嚼得动?”唐友诗说:“正是因为让你嚼得动,所以才请你去吃烤肉。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烤肉宛的师傅精心地给齐老切了两碗“米龙”,齐老食后赞不绝口,后来经常光顾,还多次写字画画送给店主。“米龙”也叫“和尚头”,是后腿外侧的臀尖肉,在臀肉中是最嫩

流动的飨宴一大运河饮食笔记1·京杭大运河卷

5

的,由意大利语melonese音译而来。1946年,齐白石为烤肉宛题写招牌“清真烤肉宛”,在正文与题名之间,夹注了一行小字:“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

现在去烤肉宛、烤肉季吃烤肉,堂食多由烤肉师傅在后厨将肉烤好,

再交由店员端上桌,肉的成熟度在软嫩和柔韧之间,盛器下用酒精炉加热

保温,可以不慌不忙地慢慢品尝。窗外远处是车水马龙都市的喧嚣,近处是疏离的北方乔木,天高云淡落叶萧瑟。此时适合喝一杯黄酒,或者一壶茉莉香片。

烤肉季的二楼包间有一个大炙子,还保留着过去“武烤”的遗风。服务员送上腌好的肉片、葱丝、芫荽等,顾客围炙子而立,足蹬条凳,以长奢夹肉,边燔炙边吃喝,畅快淋漓。炙子上的油脂在枣木炭火的烘烤下生起缕缕青烟,肉片一触炙子“吱哦”一声,油水四溅,转跟间变为粉色,陆即撒上葱丝、香菜,略一断生,就被拌在一起夹入口中,鲜香滑嫩。嘴里嚼着,顾不得烫又去夹第二箸。吃得慢了,肉中的水分升腾,鲜香变成浓香,然后变成焦香。肉的香为实,果木炭香为虚,葱和芫荽及香料之香烘云托月,在舌尖上汇成一曲交响乐章,此时宜喝烈酒。

王世襄在1988年版的《中国名荣谱》的序言中曾经描写引旧京文人对烤肉的钟爱:“记得五十年代前每次去烤肉宛,总是等到那副老炙子腾出空儿时才去烤,一足蹬板凳,一手执长筷子,随烤随吃。宛家大掌柜边按肉挥刀,边朗声递加巾二掌柜报来顾客食用的数量,心算口宣,账日绝无差误。特殊风味,固然大快朵颐,这屋矮如船,松烟氤氲的特殊环境,对我也是一种享受。”

北京烤肉

6

北京烤鸭的前世今生

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前门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的直隶冀州人杨

寿山,盘下一间叫作“德聚全”的干果铺子,改为烤鸭挂炉铺。杨寿山字全仁

于是把店铺字号颠倒,更名为“全聚德”,取“以全聚德,财源茂盛”之意

清末民国年初,“北京烤鸭”还不叫“烤鸭”。梁实秋《烧鸭》:“北平烤鸭,名闻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鸭,叫烧鸭,或烧鸭子,在口语中加一子字。”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列“饮食果子”条目下即有“炙鸡、燠鸭”,

宋周密《武林旧事》一书“市食”条亦有“炙鹅鸭”。占籍中记载不详,

当时用的何种烤法不得而知。

全聚德开业之前,北京烤鸭基本上是焖炉的天下,最早的字号当数米

市胡同的便宜坊。焖炉烤法是以秫桔将炉膛烧热,放入鸭子,关闭炉门,

以余温将鸭子焖熟,此法源自南京,故而又名“南炉鸭”。清代潘荣陛《帝

京岁时纪胜》中,“八月·时品”条目有“中秋桂饼之外,则卤馅芽非烧麦

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配食糟发面团,桂花冬酒”的记载。

明永乐初年,朱棣筹备迁都时,一位姓王的南京人随朝中官员到了北

京,永乐十四年(1416年)在菜市口米市胡同开了家小作坊,用焖炉烤制

鸡鸭等食品,被街坊呼之为“便宜坊”。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品尝过便宜坊烤鸭后叹谓:“真乃方便宜人,物超所值!”在店家相请下欣然挥毫为之题写店名。

流动的飨宴一大运河饮食笔记1·京杭大运河卷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