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内外篇》邵雍,邵逝夫|(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观物内外篇》

【作 者】邵雍,邵逝夫
【丛书名】儒家要典导读书系
【页 数】 186
【出版社】 合肥:黄山书社 , 2022.04
【ISBN号】978-7-5461-9974-0
【价 格】22.80
【分 类】邵雍(1011-1077)-哲学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邵雍,邵逝夫. 观物内外篇. 合肥:黄山书社, 2022.04.

图书封面:

《观物内外篇》内容提要: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稿收录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的《观物篇》共十四篇,这十四篇中《观物内篇》十二篇,为邵雍自著,《观物外篇》二篇,为其门人弟子记述。本文稿较全面地反映了邵雍在哲学、理、历史学方面的理论大纲。

《观物内外篇》内容试读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学者称康节先生。康节德气粹然,学宗于儒,后世奉为北宋五子之一。至于康节之学,同世者悉皆以为纯,如明道先生(程颢)于《邵尧夫先生墓志铭》中称其学“淳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亦曾对诸弟子说:“某接人多矣,不杂者三人:张子厚(载)、邵尧夫、司马君实(光)。”而欧阳修之子欧阳棐在主议康节之溢时,也称“其学纯一而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而成,平夷浑大”。惜皆未曾明言康节之学纯之所在,而后世遂不能明之,反以康节之学为驳杂,及其甚者,竟有以混合三教视康节者。此则不能不先辩之。盖惟先论定康节学之所本,方能识其一生出处及其学幽微玄妙之处。

笔者观诸康节之作,无论《皇极经世书》《击壤集》,抑或《渔樵问对》《无名君传》,其学实皆不曾脱离乎八个字。

八字者何?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八字出于《周易·说卦》。康节长于《易》,此举世所共知。康节之学,后

001

世有所谓义理之学、物理之学及性命之学,及细论之,则又不出此八字范围。这或许就是明道先生、欧阳棐之所谓纯吧!而康节亦于此八字颇为关注,时常论及,如《观物内篇》有云:“《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又曰:“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观物外篇》则有云:“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又云:“理穷而后知性,性尽而后知命,命知而后知至。”综合康节之论,则穷理在于穷物理,尽性在于尽天性,至命则在于知天命。惟有知天命而后方能坦然处之,此所谓“乐天知命”者是也。观夫康节一生学行,诚如斯者。

康节之学,重在乎“观物”,“观物”之要,则又在于穷物之理、尽物之性,进而以至于物之命。考诸康节之所谓“物”,实亦已包含着人:“…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观物内篇》)故其所谓“观物”,实已涵盖着观人,而观人则又当从自身观起,故必

002

定先穷已之理、尽己之性、至于己命,而后方才可以观万物(含人)之理之性之命。而康节所拥有的,正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人生。

康节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享年六十七岁。邵姓本于姬姓,系出自召公,康节有《过陕》诗一首,自述渊源:“吾祖道何光,二南分一方。开周为太保,封陕辅成王。岁月装辽邈,山川造渺茫。世孙虽不肖,犹解忆甘棠。”召公封于燕地,故而明道先生称康节“世为燕人”。康节曾祖父邵令进长于骑射,曾事宋太祖,官至军校尉,年老后退居范阳,后来因为躲避战乱先后迁居上谷、中山,最终定居于河南衡漳。康节祖父名德新,“读书为儒者,早卒”。康节之父名古,字天叟,十一岁时亡父而孤,事母至孝,“长益好学,必求义理之尽”。里人陈绎称邵古“性简寡,独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古今切正为之解,日‘正声’‘正字’‘正音’者,合三十篇”(《邵古墓志铭》),这些文字后来经过邵伯温的整理,纳入了《皇极经世书》之中,即今传世本《皇极经世书》卷七至卷十部分。邵古先娶李氏,生有一子,即为康节。再娶杨氏,又生有一子一女。康节十二岁时,邵古举家徙居共城,共城境内有苏门山,为东晋孙登隐居之地,邵古久慕孙登为人,于是卜居于苏门山下,自号伊川丈人。康节年少之时,“自雄其材,慷慨有大志。既学,力慕高远,谓先王之事为可必致”,“致先王之事”乃是康节毕生之志,观其《皇极经世书》,大旨正在于

003

此。康节“始学于百原,勤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卫人贤之”,当时,北海大儒李挺之为共城令,听闻康节好学,前来造访,康节便拜其为师。后来,李挺之改任河阳司户曹,康节也跟从着一心求学,当时他寄宿于州学,为了读书,曾经以饮食换取灯油。一天,有一位将校自京师出戎,见到他如此刻苦读书,说:“谁苦学如秀才者!”便奉赠纸百幅、笔十支给他,康节辞而后受。世传李挺之之学得自穆修,穆修之学得自华山处士陈抟,陈抟者,道士也,故而有人称康节“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折,从接受儒家的纲常名教,转入接受道家和道教的易学传统,放弃孔孟之道的经邦济世宏愿,一心钻研《先天图》及先天之学”(唐明邦《邵雍评传》),此说非是!康节之学,本于《先天图》及先天之学,自然不错,然康节所谓先天之学,乃为心学,他曾说:“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而所渭心法,又在于“至诚”:“先天学,主乎诚。至诚可以通神明,不诚则不可以得道。”(皆见《观物外篇》)其实,李挺之之教先生,初则教之以《大学》《春秋》,终则教之以《周易》,并没有超出儒门界限。由此则知,康节之受业于李挺之,虽然接受了《先天图》及先天之学,然亦当以儒学为本。故言其援道入儒尚可勉强,然言其就此归于道家,则为大谬!其实,无论是《皇极经世书》,还是《击壤集》,全都本于儒门要义,不出孔孟范围。而康节一生之所愿学者,唯孔子耳。关乎此点,笔者于后文中将略有陈述。故而,明道先生亦不讳

004

言康节学有所自,然终则以为“其所自得者多矣”:“…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矣。而先生淳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康节既已受业于李挺之,则又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未尝及四方,遽可已乎?”于是,“走吴适楚,过齐、鲁,客梁、晋,久之而归”,自负道:“道其在是矣。”自此始有定居之意。不久之后,康节之母李氏夫人逝于共城,康节筑庐于苏门山百泉之上,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后有新乡人王豫字天悦者,自负自身的学问足以为康节之师,写诗招康节相与论学。论学之后,方才发现康节之学远逾于己,于是反拜康节为师。此当为康节收徒之始。

康节三十七岁那年,曾游历洛阳,甚爱其间山水之美风情之淳,且“以为洛邑天下之中,可以观四方之士”,于是有了迁居洛阳之意。到了三十九岁那年,这一愿望在门生怀州武陟知县侯绍曾的资助下得以实现,就此,康节奉父邵古迁居洛阳。自共城迁居洛阳之初,了解康节的人很少,惟有天宫寺僧人宗颢待之甚善,从而能够寄居在天宫寺三学院,康节便于其中设馆讲学,讲学之后,交游渐广。最初的几年里,刘君玉、吕静居、张师锡、王胜之、刘子绚、张师柔、张师雄、刘伯寿、刘明复、李景真、吴执中、王仲儒、李仲象、姚周辅等与康节交往最为密切,他们或自称门生,或携子弟前来问学。后

005

来,经过商议,他们共同出资为康节在履道坊西天庆观东买了

一处宅子,后来王不疑又在延秋村买了一块田供康节耕种。自此,康节在洛阳有了固定的安身之地,开始了躬耕奉养父母(继母)的生活,虽然条件很差,但是,康节泰然居之,时人誉为近似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子。这就是明道先生所说的“始至,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

自三十九岁迁于洛,直至六十七岁逝于洛,康节在洛阳前后生活了近三十载。最初,康节乐道好学,加之家贫,未曾虑及成家之事,及至四十多岁,尚未娶妻成家。时有门生太学博士姜愚字子发及张仲宾字穆之二人,同时对康节说:“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先生年逾四十不娶,亲老无子,恐未足以为高。”康节答道:“贫不能娶,非为高也。”姜子发说:“某同学生王允修颇乐善,有妹甚贤,似足以当先生。”张穆之说:“先生如婚,则某备聘,令子发与王允修言之。”在此二人帮助之下,康节遂娶得王夫人归,越二年,长子伯温出生,康节其时四十五岁,作了一首《生男吟》:

“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鞠育教诲诚在我,天寿贤愚系于汝。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我欲愿汝成大贤,未知天意肯从否?”

在躬耕、讲学之余,康节偶尔也会远游,如其曾于四十八岁那年出游陕西,写下了《过陕》《题黄河》《过潼关》《题华山》等诗作。《题黄河》一诗隐含着他对时世的不满: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