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申先甲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

【作 者】申先甲作
【页 数】 337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21.04
【ISBN号】978-7-5439-8296-3
【价 格】88.00
【分 类】物理学史
【参考文献】 申先甲作. 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1.04.

图书封面:

《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丰富、翔实、新颖的史料,引用具体、生动、感人的事实,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人物、学科、成就进行描述,约略勾勒出现代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萌生、发展、繁荣的曲折历程。书中叙述了老一辈物理学家的爱国热情、高尚品质、杰出贡献,以及他们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努力开拓物理学研究领域,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的感人事迹。全书包括“近现代物理学在在中国的兴起”“播撒物理学'火种'的一代宗师”“现代声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应用力学学科群星”等11个部分。

《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内容试读

一、近现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兴起

(一)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

的历史,在古代物理知识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走在世界的前面。古代许多

重要的发明起源于中国,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欧

洲近代科学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培根(F.Bacon,1561一1626)虽然不知道这些

发明源自中国,但曾高度赞誉说:

纵观今日社会,许多发明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印刷

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是近代的发明,但是来源不详。这三种发明改

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一切事物。印刷术使文字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指

南针使航海术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个宗教派别,没有任

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①

人们公认,直到1400年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可是到了

17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已远逊于西方,这个差距一直到20世纪初也没有

D Bacon.The New Organon and Related Writings.Library Aris Press,1960.

2☑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

改观。仅从物理学来说,1600一1900年正是经典物理学延生、发展和完成的

时期。在这期间,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诞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世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年中国却依然停滞不前,那些阻碍中国诞生近代

自然科学的因素依然存在,外来文化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我们

仅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中举出几个事件,就不难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想象到

中西方科学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

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波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正

式提出“日心说”: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德国开普勒的《新天文学》出版,提出

了天体运行的椭圆轨道定律和面积速度定律;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意大利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出版,奠

定了动力学的基础;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英国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出

版,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英国的瓦特制成了单动式近代蒸汽机: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德国的迈尔提出自然力(能量)守恒原

理和热功当量概念:

1864年,清同治三年,英国的麦克斯韦创立经典电磁场理论;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德国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简单的列举就足以看出这几百年间欧洲近代科学进展的气势,并反衬出中

国的停滞不前和荒芜景象。正像15世纪以前科技知识的流向主要是由中国传

向欧洲那样,1620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的巨大“势差”,决定了科技

知识的流向是由西方传向中国。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兴起,正是按照这

4☑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

院庶吉士、检讨等职。62岁授礼部侍郎,68岁任礼部尚书,0岁兼内阁大学

士,72岁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在进入翰林院的前一年,徐光启在南京受浸洗礼入了天主教。他认为:“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1604年,刚中进士的徐光启就与李之藻一起向利玛窦学习科

学知识。他感到,对西方科学应“窥其象数之学,以救汉宋以来空言论学之

失”。作为一名深谙中国传统科学的学者,徐光启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在科学

技术的许多方面已经落后,必须引进西方科学来补充儒家文化的不足。他提出

了“会通超胜”的思想,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须先翻译”

主张通过学习西方,赶超西方。

1606年,利玛窦以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向徐光启讲授数学

徐光启立即被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演绎方法吸引,觉得足以弥补中国传统数学理论和方法的不足。因为中国古代数学重代数而轻儿何;重数量关系而轻空间形式;重数量计算而轻演绎论证。利玛窦也早想把《几何原本》译成中

文,而且指出“此书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于是自1606年冬季至次年初

春,由利玛窦口授,徐光启斟酌其意做出笔

為雨

录,“重复订正,凡三易稿”,译完前6卷

定名为《几何原本》,1607年刊行于世。徐

试從甲作甲乙甲

光启对《几何原本》极为倾心,他说:“下

角父言已旁既為两直角刚甲巳分乙

粮為

学功夫,有理有事。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

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

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这就一语

分處

道破《几何原本》在科学思维方面给人以系

乙已

统训练的巨大作用。他称《几何原本》为

“度数之宗”“众用所基”“度数既明,又可

晒旁綿

旁通众务,济时适用”,认为它在历法、水

明刻本《几何原本》书影

利、气象、测量、乐律、军事、建筑、机

一、近现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兴起、5

械、地理、财政、计时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他预言,这种新的知识体系,日

后必然会在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应该肯定,《几何原本》的引进对于改变中国学界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学习

近代科学方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是一件惊天动地

的大事,它表明中国的数学开始向论证数学体系发展。没有这种近代科学理性

的启蒙,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徐光启是伟大的革新

家和科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科学真理的先驱之一,这一评价

徐光启是当之无愧的!

利玛窦晚年由于劳累而患周期性偏头疼,1610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他一生以中国人民为友,以其道德学问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视为“西儒”,尊称为“利子”。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科学形成过程中的初期。在他逝

世的前一年,开普勒的《新天文学》刚刚出版:伽利略的《星界信使》是在利

玛窦逝世的那一年才出版的。对于这些进展,利玛窦是不可能知道的:而且,

给计算方法带来革新的对数还没有发明出来。正如日本的科学史家山田庆儿

所说:

这样看来,利玛窦并未完全掌握近代科学知识乃是理所当然的事。他

所知道的科学是古代中世纪科学,可以认为在此范围内,他把当时最有权

威、最好的科学知识提供给中国。明末中西文化的接触是从近代科学形成

前夜开始的。①

无论如何,利玛窦输入西学,“翼我中华”(王应麟所撰利氏碑文语)的功

绩,是不可埋没的。

①山田庆儿.近代科学的形成与东渐[J门.科学史译丛,1984,23.

6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

2.西方科学知识的初期传入

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一1628)于1610年(万历

三十八年)和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两次来华。第二次来华时,他带来罗马教皇等人赠送的图书7000余册,其中有些是科学书籍,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人们期盼这些书籍能早日译出。在当时的国情下,这种期盼当然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这7000多部书绝大部分也都流失了。不过,还是有一些涉及物

理学知识的书籍相继问世。

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由葡萄牙传教士阳玛诺(P.Emmanuel Diaz,1574一1659,1610年来华)撰写的《天问略》,是我国最早提到望远镜的著作。书中说道:近世西洋精于历法一名士,务测日月星辰奥理而衰其日力尪羸,则造创一巧器以助之。这当指伽利略1609年制成望远镜以进行天文观测之事。

书中简单述及了伽利略《星界信使》(1610年)中的一些内容。

1626年(天启六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一1666,1622年来华)和李祖白合作著译《远镜说》,这是我国最早论述

望远镜的专著。书中列举了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及远处诸物的情形,介绍了伽

利略望远镜的制法和用法。论述中涉及了几何光学的知识。

1627年(天启七年)在北京刊行的、由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Schreck,1576一1630,1621年来华)口授、王征(1571一1644)笔译并绘图

写成的《远西奇器图说》,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力学和机械知识的著作

邓玉函,又名Schreck,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与伽利略同为著名的罗马林赛研究院(Accademia Lincei)院士,与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多有交往,了解欧洲科学的进展。1619年7月,他与金尼阁、汤若望等教士携七千余部书籍抵达澳门,后到北京。王征,陕西泾阳人,1594年(万历二十二

年)考中举人,热衷于以奇巧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常卧思坐想木牛流马、指

南车、连弩等奇巧机械而荒疏八股,直到1622年(天启二年)才考中进士。

1615年冬或次年春,王征进京应考时与来华传教士结识,后加入耶稣会。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