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颈肩痛骨伤科治疗学》贾育松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颈肩痛骨伤科治疗学》

【作 者】贾育松主编
【页 数】 287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2022.09
【ISBN号】978-7-5152-1822-9
【价 格】78.00
【分 类】颈肩痛-中医伤科学
【参考文献】 贾育松主编. 实用颈肩痛骨伤科治疗学.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22.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实用颈肩痛骨伤科治疗学》内容提要:

《实用颈肩痛骨伤科治疗学》内容试读

品论

第一章颈部解剂及体表触诊

第一节颈部功能解剖

脊柱由全部椎骨、骶骨和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构成,形成头颅的支柱、躯干的中轴,并参与胸

颈椎

颈曲

腔、腹腔及盆腔后壁的构成。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椎体之间、椎弓之间分别借软骨和韧带封闭)则构成椎管,容纳脊髓及其被膜。

胸曲

成年人脊柱长度约70cm,女性及老年人稍短。脊柱的长度可因姿势不同而略有差异。由于站立时椎

胸椎

间盘受压缩可变薄,所以长期卧床者与长期站立者相比,一般可相差2~3cm。

椎间孔

脊柱的正面观: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增大,至骶骨底最宽阔,这是与人体直立时脊柱下部负重较上部大相适应的。骶骨以下,由于重力骤减,骶骨和尾骨的

椎间盘

形态也随之迅速变小。

脊柱的后面观: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两侧

腰椎

腰曲

有纵行的背侧沟,容纳背部的肌肉。颈部棘突短,近水平位。胸部棘突向后下方倾斜,呈覆瓦状。腰部棘突又趋于水平位。

-骶骨

脊柱的侧面观(图1.1.1):可见颈、胸、腰、骶

骶曲

四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向前凸,而胸曲及骶

-尾骨

曲向后凸。脊柱的弯曲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可缓解

图1.1.1脊柱侧面观

震荡,并与人体重心的维持有关。

002/实用颈肩痛骨伤科治疗学

一、颈椎椎体

颈椎(C)是颅骨以下、胸椎(T)以上的部位。颈椎共7块,是脊柱椎骨中体积

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除第1颈椎外,每个颈椎都由1个椎体、1个椎弓及几个突起(1对棘突、1对横突、2对关节突)所构成,之间由韧带、椎间盘连接形成颈椎。

第1颈椎:又名寰椎(图1.1.2),位于脊柱最上端,与枕骨相连,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后弓及2个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前面凸隆,中央有小结节称前结节,后面凹陷,有一小关节面称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前后弓均较细,与侧块相连处更为脆弱,可因暴力发生骨折。侧块是寰椎两侧骨质肥厚部分,连接两弓,其上面有肾形凹陷的关节面,向内上方,称上关节凹,与枕髁相关节,下面有一圆形凹陷关节面,称下关节面,与枢椎相关节。

前结节

齿突凹

前弓

下关节面

横突孔

横突

上关节凹1

侧块

横突孔

椎动脉沟

椎孔

后结节

上面观

下面观

图1.1.2寰椎

第2颈椎:又名枢椎(图11.3),是颈椎中最肥厚的,形状与其他颈椎相似,但自枢椎体的上面向上发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其长度约1.5cm,根部较狭窄,可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齿突原为寰椎的椎体,发育过程中脱离寰椎面与枢椎体融合。

齿突

上关节面

横突孔

横突

图1.13枢椎

第一章颈部解剖及体表触诊/003·

第7颈椎:又名隆椎,其形态、大小与上部胸椎相似,其特点为:棘突细而长,近水平位,末端不分叉而稍膨隆,于皮下往往形成一隆起,故称为隆椎,常作为临床计数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

第3、4、5、6颈椎是普通颈椎,锥体较小,呈椭圆形,上面的横径凹陷,上位颈椎位于下位颈椎的凹陷处,互相嵌入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图1.1.4)

横突孔

椎体

上关节突

椎孔

椎弓

棘突

图1.1.4普通颈椎

二、颈部肌肉

颈部是头颅与躯干的连接处,活动范围大,因而周围的肌肉也比较丰富。颈部肌肉根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前侧、外侧和后侧肌群: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与头颈活动及稳定性相关的肌群和与上肢及运动性相关的肌群。(图1.1.5)

颌下三角

胸锁乳突肌

二腹肌后腹

颏下三角

斜方肌

颈动脉三角

肩胛舌骨肌上腹

枕三角

肩胛舌骨

肌下腹

锁骨下三角

锁骨

图1.1.5颈部肌肉的分布

·004实用颈肩痛骨伤科治疗学

1.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为颈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颈前区和颈外侧区的分界。胸锁乳突肌的前缘自乳突尖至胸骨头起点内侧,后缘自乳突尖至锁骨头起点外侧。双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时,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可控制颈椎的过度后伸,防止发生车祸事故时的挥鞭伤;头颈直立或过伸位置使之上端固定时,胸锁乳突肌可上提肋骨,成为吸气辅助肌;胸锁乳突肌还参与吞咽动作。当单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可使头面转向对侧,头颈向同侧屈曲。因此,当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时,可引发斜颈。

2.斜角肌

斜角肌(图1.1.6)有前、中、后三组,均在胸锁乳突肌深面。前斜角肌由4条肌束组成,起于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1肋内侧缘和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起于第1或第2颈椎至第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上面,锁骨下动脉沟之后。后斜角肌位于中斜角肌深面,起于第4~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外侧面肋骨粗隆。前斜角肌的下部基本腱化,质地坚韧,中斜角肌起始部75%为腱性结构,因此,从前、中斜角肌间穿过的肩胛背神经和胸长神经较易受卡压而引起肩背痛。前斜角肌也会挤压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从而导致前斜角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疼痛,上肢感觉过敏、异常或者消失。胸廓出口综合征也是斜角肌易引发的疾病,临床上多行斜角肌切断手术进行治疗。

中斜角肌

前斜角肌

后斜角肌

第1肋骨

骨权

第2肋骨

图1.1.6斜角肌的分布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