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 风湿性多肌痛分册》王承德总主编;苏晓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 风湿性多肌痛分册》

【作 者】王承德总主编;苏晓主编
【丛书名】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
【页 数】 160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9.08
【ISBN号】978-7-5132-5574-5
【分 类】风湿性多肌痛病-中医治疗法-风湿性疾病-中医诊断学
【参考文献】 王承德总主编;苏晓主编.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 风湿性多肌痛分册.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 风湿性多肌痛分册》内容提要:

本书是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之一,体现了风湿病专家的智慧,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对促进风湿病临床诊疗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 风湿性多肌痛分册》内容试读

好必

历史沿革风湿性肌痛的

·

头会控地品利装香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一种以近端肌肉的疼

痛和僵硬为主要临床特征,伴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和/从

或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显著升高和非特异

性全身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年龄、环

境、感染、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多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炎症性风湿病。对于西医和中医,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西医最早在1957年命名该病,而中医册

并没有明确的病名,根据该病的发病特点,认为属于“痹证”范畴,近代有把它称为“肌痹”“痛痹”的。对于西医学而言,该病还是一个比较新型的疾病,而且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至今都有所争论,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该病的病因不明,治疗方案不成熟,患者个体差异太大,预后转归不确定造成的。故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该病的历史沿革,了解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在实践中逐渐看清该病的本来面目的,以便为将来的研究和发展开拓思路,明确方向。

第一节中医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

古代并没有风湿性多肌痛的病名,根据该病的发病特点来看,当属于“痹证”,也有医家根据自身的经验引生出“肌痹”“痛痹”的

有关痹证的论述最早见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论述。《素问·痹论》认为痹的产生与风、寒、湿三气杂至及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这是有关痹证病因病机最早、最系统的论述。在痹证的证治分类上,根据病因主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同时在痹证演变方面指出痹证迁延不愈,会内舍脏腑,而为脏腑痹。《金匮要略》论述了湿痹的证候与治法,并提出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剂治疗痹证,沿用至今。《华氏中藏经·卷中·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在辨证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诸

2

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痹证发病的主要因素。《备急千金要方》《外台

湿性多

秘要》搜集了大批古今验方,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症因脉治·痹证论》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详细论

述,完善了痹病的诊治内容。《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有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之剂。《温病条辨》所拟定治疗热痹方剂如宣痹汤、加减木防己汤,用药灵活。王清任强调瘀血致痹的重要性,治疗上拟定以活血化瘀为主的身痛逐瘀汤,扩充了痹证方剂的类型

现代医家沈不安提出卫气内伐的理论,引起世人关注,他认为《灵枢·禁服》早就提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的观点,说明卫气并不是越强越好,而是有其两面性,卫气虚弱与卫气实滞都能患病,而需要调节。卫气虚弱,腠理开放,卫气不循其道,六淫之邪最易入侵而外感:卫气实滞也能致病,主要是痹证、胀证等病证。《灵枢·口问》提出“脉道不通,卫气稽留”而致病的观点,卫气应中正平和,并与营气一在脉外一在脉内,一起运行,如果阴阳相逆,卫气会进入脉道内,引起卫气稽留实滞,脉道不通,卫气失去正常的运行而致病。《灵枢·营卫生会》提出“营气衰少,卫气内伐”而致病的观点,说明营气衰少,营卫失调,卫气在体内能够戕伐自身,卫气过实过强,在脉道内留滞逆行都能克伐自身而致病。中医理论是调节卫气,意思是中医能使卫气虚弱者得到增强,卫气阻滞者得到疏通,·而不是抑制卫气。因此,不会因为长期服用中药而引起卫气虚弱,人体变得弱不禁风:而是恢复了健康,很少感冒感染。该病为卫气阻滞所致,故而治疗当以疏通卫气为主。

第二节西医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炎症性风湿病,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2.5倍。流行病学调查报道,美国和意大利50岁以上中老年的发病率分别为53.7/10和20.4/10,7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达

3

湿

112.2/10,50岁以下发病少见,我国至今尚无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随着床

人口老龄化,该病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可能

PMR最早由苏格兰医生William Bruce于I888年描述,他将这种疾病称为“老年风湿性痛风”,强调多发生于年长者,并被L.Bagratuni于湿

1953年再次发现。而它的命名由Stuart Baarter于1957年提出,定义为一

种常见于老年人的,具有一些构成性症状,伴有血沉增快,与感染及肿瘤

无关的疼痛性疾病。1963年Bagratuni指出本病有非侵蚀性关节受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该病是否独立成病存有争议,以及没有针对该病诊治的国际标准或指南或推荐,导致临床实践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诊治管理。我国在2004年8月出版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上发表了《风湿性多肌痛诊治指南(草案)》。200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of Rheumatology,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成立了PMR分类标准工作组,进行了为期6个月

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最终制定了PMR暂行分类标准,并于2012

年4月发表。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再次联手,主要以文献证据和专家共识为依据,采用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方法作为研究框架,制定了8条

关于PMR的管理原则及I0条具体的管理建议,囊括了PMR患者治疗

基线期和随访期调查评估、危险因素评估、患者临床路径及专科医生建议、治疗策略如糖皮质激素(GCs)初始剂量及后续减药方案、肌肉注射甲泼尼龙及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的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及非药物干预措施的作用等。该建议适用于全科医生、内科医生和风湿科医生,给临床工作提供了最佳的指导意见和帮助」

(杨旭鸣)

4

参考文献

性多肌

[1]Chuang TY,Hunder GG,Ilistrup DM,et al.Polymyalgia rleumatica:a 10-year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study [J].Ann Intern Med,1982,97 (5 )

672.

史沿革

[2]Salvarani C,Macchioni P,Rossi F,et al.Synovitis in polymyalgiarheumatic:a 5-year follow up study in Reggio Emilia,I-taly [J]J

Rheumatol,1987.14(6):1209.

[3]Dasgupta B,Cimmino MA,Kremers HM,et al.2012 Provisional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polymyalgia rheumatic:a 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 []

Arthritis Rheum,2012,64:943-954.

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