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N次文明》章润,文轩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宇宙中的N次文明》

【作 者】章润,文轩编著
【丛书名】探究式学习丛书
【页 数】 184
【出版社】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04
【ISBN号】978-7-5424-1566-0
【分 类】宇宙-青年读物;宇宙-少年读物
【参考文献】 章润,文轩编著. 宇宙中的N次文明.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宇宙中的N次文明》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法艾东:文明的轮回;荧感与战神的绝响;太白;文明的复归往古;明月相期邈云汉等。

《宇宙中的N次文明》内容试读

宇宙中的N次文明

第一章法艾东:文明的轮回

第一节彼得一提丢斯定则:丢失的行星

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彼得在他编写的《星空研究指南》一书中,总结并发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国物理学教授提丢斯提出的一条关于行星距离的定则。

定则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取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用10来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天文单位)

如: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4)÷10=0.4天文单位。(实际为0.387天文单位)

金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4)÷10=0.7天文单位。(实际为0.723天文单位)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6+4)÷10=1.0天文单位。(实际为1.0天文单位)

001

TANJIUSHI

九工

学习丛书

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2+4)÷10=1.6天文单位。(实际为1.524天文单位)

照此下去,下一个行星的距离应该是(24+4)÷10=2.8天文单位。

可是这个距离处没有行星,也没有任何别的天体。彼得相信,“造物主”不会有意在这个地方留下一片空白;提丢斯则认为,也许是火星的一颗还没有发现的卫星在这个位置上的。但不管怎么说,提丢斯一彼得定则在“2.8”处出现了间断。

当时认识到的两颗最远的行星是木星和土星,这样按照提丢斯一彼得定则,继续往外推算,情况是令人鼓舞的:

木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8+4)÷10=5.2天文单位。(实际为5.203天文单位)

土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96+4)÷10=10天文单位。(实际为9.554天文单位)

丢失的行星

于是大家开始相信,“2.8”那个地方应该有颗大行星,但大行星到哪里去了呢?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于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大行星一天王星,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若用提丢斯一彼得定则计算结果为19.6天文单位,这一下提丢斯一彼得定则的可信性陡然高涨,于是几乎是所有的人都确信,在“2.8”空缺位置上,一定存在一颗大行星。这颗大行星很可能就是玛雅人历法中公转周期为260天的卓尔金年的那颗一时没找到的行星。于是一些天文学家纷纷投人寻找“丢失”了的大行星。但10年多过去了,

一无所获。

002

宇宙中的N次文明

1801年初,意大利西西里岛上一处偏僻天文台的台长皮亚齐在一次常规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经过计算,它的距离是2.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新天体被认为就是那颗好多人在寻找而一直没有找到的天体,并被命名为谷神星。但谷神星的直径经过几次测定,只有1020千米,这下可把大家弄糊涂了,怎么不是大个子行星,而是小个子行星呢?但令人不解的事情还在后头。第二年,即1802年3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一颗行星—智神星。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在好些方面与谷神星相差不多,距离则基本一致。接着人们又发现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一灶神星。到最后,前前后后发现并已登记在案的小行星总数竟已达4000多颗(据天文学家估计总数最后会达到150万颗),它们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个特定区域里,即所谓的“小行星带”,该带的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丢斯一彼得定则给出的数据。

为什么在“2.8”位置上的一颗大行星会变成150万颗小行星?1807年,德国医生欧勃斯创立了第一个小行星成因的假说,他认为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原来存在一颗被称作“法艾东”的大行星,后来这颗行星爆炸了,分裂成很多碎块而形成小行星。

法艾东

后来,在1846年和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先后被发现,但这两次发现却对提丢斯一彼得定则的可信性提出了挑战,因为海王星离太阳的实际距离是30.2天文单位,而根据提丢斯—彼得定则得出的数值为38.8在文单位;冥王星到太阳的实际距离是39.6,而根据提丢斯—彼得定则得出的数值要77.2天文单位。提丢斯—彼得定则还能算是定则吗?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们旷日持久地争论不休,最终,提丢斯一彼得定则连同“2.8”处行星大爆炸之谜,一

003

TANJIUSHI

九工

学习丛书

起成为一两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世纪之谜。

坚持“2.8”处行星大爆炸的学者,坚信那里原来有一颗在玛雅人心目中抹不掉的行星。前苏联天文学家萨伐利斯基为这颗行星还取了一个名字叫“法艾东”(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里奥斯的儿子),并给出了他推算的行星的直径和质量:直径约6000千米,相当于火星直径的88%,为地球的50%弱;质量则是地球的1/15,火星的23。“法艾东”的公转周期为260天。

学者们根据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文明,估计当时的“法艾东”星球的文明,要远远超越我们地球现代的文明,他们当时的科学水准已经达到非常高的阶段,不仅在月球、火星、金星、地球上建立了宇宙基地,甚至在水星上也留下了他们的踪迹。学者们认为,太阳系的文明发展史绝非起源于地球,而起源于“法艾东”星球,它的鼎盛时期早已出现于地球之前,而延续到地球这里的,将是太阳系文明的终结史。

第二节法艾东核战:繁华到湮没

学者认为:大约在6500万年前,太阳系内存在着十大行星,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法艾东星、木星、土星、天王

星、海王星、X行星。X行星即目前理论上认定存在的第10颗行星。

近年来,天文学家们根据最新的测量数据,再次证明以冥王星2300千米的直径,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那么大的摄动力,去影响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动。这两颗行星的位置偏差决不应该由冥王星负责。故现在的各国天文学家都乐意接受这样的假设:应该存在一颗比冥王

004

宇宙中的N次文明

星更大、离得更远的第十大行星,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冥外行星,也叫“冥后星”或“x行星”。甚至在1946年,有天文学家根据行星每两组的对数值大体相近的规律,取水星、冥外行星的两个对数值为

7.340,还由此算出冥外行星的距离为77.8个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

685.8年。

那时太阳系中尚没有冥王星,它在6500万年前和它现在自己的大卫星“卡戎”(直径1200千米,与冥王星直径比为1.92:1;质量比为6:1,因此,往往被称为“双行星”),同时只是海王星的两颗卫星。那时海王星并不在现在的轨道上,而是在冥王星的轨道上。它拥有12颗卫星,没有行星环。

如果上面的假设正确的话,那么提丢斯一彼得定则一点没有出差错,请看下表:

行星名

实测到太阳的距离

提丢斯定则距离

水星

0.387

0.4

金星

0.723

0.7

地球

1.000

1.0

火星

1.524

1.6

法艾东

2.793

2.8

木星

5.203

5.2

土星

9.554

10.0

天王星

19.60

19.2

海王星

39.60

38.8

X星

77.80

77.2

这一切吻合得那么好。那么一个高度文明的行星又是怎样在太阳系的,目前有两种看法:

00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