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北次火山岩型银锰金矿》李生元,李兆龙,林建阳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晋东北次火山岩型银锰金矿》

【作 者】李生元,李兆龙,林建阳等著
【页 数】 246
【出版社】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2000.04
【ISBN号】7-5625-1492-5
【价 格】45
【分 类】银、锰、金矿-次火山岩型-山西东北
【参考文献】 李生元,李兆龙,林建阳等著. 晋东北次火山岩型银锰金矿.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04.

图书目录:

《晋东北次火山岩型银锰金矿》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总结了晋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中生代次火山岩型银、锰、金矿成矿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地质特征,在区域构造和控矿因素的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见解。

《晋东北次火山岩型银锰金矿》内容试读

晋东北,即五台一恒山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七五”以来银、锰、金矿的冶金地质勘查和科研取得一系列突破,获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和经济效益。在采取多兵种、多手段综合勘查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区内银、锰、金矿产的成矿规律、控矿特征和勘查方法做一次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对该区的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国家白银基金会和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于1996年下达了晋东北地区银矿科研任务。经原治金部地质勘查第三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和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有关技术人员两年的共同努力,完成了题为《晋东北陆相次火山岩型银(锰、金矿)勘查系统工程》的科研项目,本书就是在此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撰的。研究区范围为经线11230'、纬线38°20'、桑干河和晋冀省界围限的区域(图0-1),总面积约1.8万km2。其大地构造位置按传统槽台观点,其西南部为华北地台山西台背斜五台台穹,东北部为燕山沉降

月州

带。按本书所持地体构造观点,属太古宙怀安古陆核和阜平古陆核的拼贴带。

晋东北地区约三分之二的面积分布前长城纪基底,由新太古代恒山杂岩(由混合

岩化表壳岩与钠质花岗岩组成)、新太古代

▲紫金山

▲关帝山

一古元古代五台花岗绿岩带(由五台群、滹

湖太原

阳泉

沱群及五台一吕梁期花岗岩组成)和新太

高石

古代龙泉关巨型韧性剪切带组成。盖层主要分布于中生代断块构造的负向单元内,

图0-1研究区范围示意图

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北东部的广灵-蔚县块坳

1:60万

内,主要由中一新元古代和古生代陆表海

斜线区域为本次工作研究区

或河湖相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中新

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层受断裂构造控制,分布范围极其有限。

晋东北在其地质发展史上银、金的内生成矿主要有两次,一是新太古代与五台群变形变质导致的火山岩建造中银、金活化有关的矿化,矿产以金为主,伴生银、铜。矿床受五台群中亚群变火山岩和大型韧性剪切带控制,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目前已发现数处这类矿点,个别的已构成小型矿床,这类矿床可能成为晋东北重要的金矿类型。二是与中生代中酸性次火山岩有关的银金多金属矿床,根据其成矿物质来源可划分为三种:①由岩浆热液主要集中岩浆中成矿物质成矿,为次火山岩浆热液矿床,矿床受中生代过渡同熔型花岗岩类及断裂构造控制。就具体矿床而言,矿产或以银为主、或以金为主、或以其他贱金属为主,多种矿产共

1

(伴)生,是晋东北最重要的银金矿类型,目前已探明银、金储量的矿床基本都属于这类矿床。

②由岩浆热液活化地层中成矿物质成矿,为沉积-次火山热液矿床。晋东北与次火山岩有关的锰矿属于此类,矿床受中生代过渡同熔型花岗岩类、断裂构造和中元古代含锰白云岩层控制。由于成矿作用与次火山热液有密切的关系,锰矿中常共(伴)生Ag、Au、Pb、Zn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次火山岩浆的矿产。③岩浆热力驱动围岩中的成矿介质和成矿物质集中形成的矿化,是为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非岩浆热液矿化,其矿化强度表现得极其微弱,尚看不出找矿前景。本项目所研究的矿床主要是指上述前两类次火山热液矿床。

晋东北的金矿勘查始于1950年,1980年后逐渐形成高潮,而后又带动了Ag、Mn矿的勘查。1980年之前在该区仅仅发现金矿产地5处(主要是砂金),探明储量不足1000kg,而后陆续探明义兴寨金矿、耿庄金矿、辛庄金矿、滩上金银矿、后所金银矿、尧峪金矿、刘庄金矿、支家地银矿、刁泉银铜矿、硐沟银锰矿和堡子湾金矿(该矿床在与本研究区紧邻的大同市阳高县,与本书研究的矿床属同一类型)等一批矿床,使全区金的储量增至46000kg,银、

锰矿储量实现了零的突破,分别达3000余吨和1600万吨,另获C+D级铜储量10.43万吨

及铅锌储量十余万吨。近20年来的地质勘查,使该区金矿储量具备了一定规模,填补了山西省银矿的空白,使若干原来是单一贱金属的矿床成了以金银为主的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矿床,为该省贵金属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以在这段时间内探明的6大矿床(堡子湾金矿、刁泉银铜矿、支家地银矿、耿庄金矿、酮沟银锰矿、义兴寨金矿)为依托,晋东北地区的贵金属开发出现空前的发展局面,同时次火山岩型优质锰矿的发现打破了北方缺锰的局面,对钢铁工业发达的华北地区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矿区普查勘探的同时,这一地区银金的区域找矿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80一1983年和1987一1988年,原冶金部第三地质勘查局物探队分两阶段完成了晋东北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9532km2,发现Au、Ag、Cu、Pb、Zn、Mo、As等单元素异常232个,组合异常44个。配合普查与勘探,完成1:10000一1:5000土壤/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测量百余平方公里。先后由原冶金部第三地质勘查局、天津地质研究院和地球物理勘查院等单位单独或合作完成国家科委、原冶金工业部、国家黄金局、国家白银基金会下达的有关银、金矿产科研项目12个。所有物化探和科研的成果均对该区银(锰、金)的找矿与勘探起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是:

(1)应用地体构造观点研究区域地质和地质演化历史,着重从构造动力的探讨入手力求阐明各构造单元、构造形迹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近几年来本书的主要作者在晋东北区域构造的研究中陆续提出了恒山陆缘火山弧岩基带、五台地体表壳岩岩片堆砌体、网状断裂系统等概念和前长城纪基底的恒山陆缘火山弧岩基带一五台地体一龙泉关巨型韧性剪切带地体构造单元三分方案,经过本次的概括升华,形成了关于晋东北区域构造地质的一套新的、系统的、较完整的理论观点。

(2)在矿床地质研究方面,注重从本区的实际出发,研究各种呈矿现象(矿床、矿体、矿化带和地球化学异常等)与主要地质要素(地层、构造、岩浆岩和岩性等)之间的时空关系和物质联系,客观地评价各地质要素对成矿的贡献。关于本区与中生代次火山岩有关的银(锰、金)矿成矿条件和成矿机制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中生代过渡同熔型花岗岩类作为成矿的动力和银金物质的主要来源,是成矿的必要条件。次火山岩作为岩浆系统分熔侵入-喷发过程中较晚阶段集中成矿热液的最后载体,是找2

矿的直接对象。

二是中生代与次火山岩有关的矿床,其银、金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起源于上地慢和/或下地壳的深源花岗岩浆。岩体围岩中的Ag、Au靠岩浆热液萃取或被岩浆热力驱动单独集中成

矿的可能性较小,但M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含锰白云岩类,锰或锰银矿具有层控矿床的典型

特征。

三是控制中生代岩浆岩及与之有关矿床的主要因素是网状断裂系统。银金矿床的就位对地层和岩石没有专属性,但锰矿带、锰矿床的分布与中元古代白云岩类具有密切的关系。

(3)根据对矿床特征和成矿机制的研究,把晋东北与次火山岩有关的银(锰、金)矿划分为9种类型和8种矿产组合建造。9种类型是:矽卡岩铜型矿床、矽卡岩铁型矿床、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火山岩型矿床、蚀变硅铝质岩型矿床、蚀变碳酸盐岩型矿床、石英脉型矿床、破碎蚀变岩-石英脉复合型矿床和铁锰帽型矿床,8种矿产组合建造是Ag-Cu-(Au)、Fe

Au-(Ag)、Ag-(Pb)-(Zn)、Au-Pb-Zn-(Ag)、Au-Ag-Pb-Zn、Au-Ag-(Pb)-(Zn)、Au-

Ag和Ag-Mn-(Pb)-(Zn)。在详细分析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晋东北与次火山岩有关的银(锰、金)矿成矿模式。

(4)全面地总结了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特征。总结了以往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解译和数理统计应用等方面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本着效率、经济的原则,建立了晋东北次火山岩型银金矿床勘查模式。将根据小比例尺(≤1:20万)综合性区域地质及矿产调查之后至矿山开采勘探之前的矿产地质勘查划分为专门性区域找矿、靶区筛选、矿区普查评价和矿床详查勘探4个阶段,对其中勘查风险最大的矿区普查评价又划分为矿点检查、矿区预测和矿区评价三个次级阶段。建立了扫面一选点一确定矿点找矿意义一确定矿区找矿前景一矿床定性一矿床定量的勘查程序,明确了各阶段和次级阶段的工作目的、任务、内容、采取的手段和工作方法。

(5)完成了对全区9523km2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的系统研究。其主要成果是:①对筛选出的37个组合异常以其产出地质背景(地层、岩浆岩、构造)和主要成矿及伴生元素异常衬值为变量,应用点群分析进行了异常分类,区分了与中生代次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银金多金属矿化异常,太古宙变质热液金矿化异常,中生代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非岩浆热液矿化异常和成因不明的金银分散矿化异常。分类的结果与地质研究的结果基本吻合。

②通过组合元素的规格化面金属量排序确定各异常所指示的主要矿产种类.③对异常强度、规格化面金属量、元素组合种数、元素标准化矿化估值、成矿和主要伴生元素发育情况、异常剥蚀程度以及中生代次火山岩和断裂构造发育情况等予以量化赋值,建立异常综合评价指标,计算成矿概率,对全区37个主要组合异常按找矿意义由大到小进行了排序。④总结出了银、金异常(矿体)剥蚀程度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评价指标和岩石地球化学评价指标,有效地指导了对地球化学异常、地表矿体、矿化带深部找矿前景的评价工作。

(6)对国内首次成功地把国外先进技术一地质统计学方法用于支家地、刁泉等大型银矿床的勘探和储量计算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总结。为体现矿产储量的经济价值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

(7)在晋东北地区归纳出4个北西向成矿带和14个矿田;并根据异常排序结果,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异常的矿化指标、含矿率和专家预测的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19个找

矿靶区,其中I级找矿远景区2个,Ⅱ级找矿远景区7个,Ⅲ级找矿远景区10个,预测银的

潜在资源量12450t,金的潜在资源量为68000kg。

3

科研工作由李生元、李兆龙和林建阳主持,共有15人参加了报告编写。分工是:绪言,李生元:第一章,李生元、周仁照;第二章第一至四节,唐跃林,第五节,李生元;第三章,曹国雄、李生元;第四章,李艾生、刘邦涛;第五章第一节,张维根,第二、三节,李兆龙、张连营;第六章,李艾生、刘邦涛、王仁章;第七章,李艾生,王仁章;第八章,王忠平;第

九章,林建阳、周绍芝;第十章,林建阳、琚太忠、邢红星;第十一章,林建阳、周绍芝、周仁照。附图、附件由李生元拟编。英文摘要由李永明翻译。李生元、李兆龙和林建阳对各位作者提供的文稿进行了审核、补充、删诚和统一编辑,以期达到全文技术观点统一,前后不出现内容重复,由此在科研报告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编写。

近20年来,冶金部第三地质勘查局311队、312队、314队、316队、物探队、地质研究所以及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晋东北陆相次火山岩型银、锰、金矿的找矿和科研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本项目的研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素材;在项目研制和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冶金部第三地质勘查局和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关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