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 一个林业工作者的务林历程手记》朱开福|(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锲而不舍 一个林业工作者的务林历程手记》

【作 者】朱开福
【页 数】 799
【出版社】 北京:华龄出版社 , 2022.04
【ISBN号】978-7-5169-2177-7
【价 格】168.00
【分 类】朱开福-自传
【参考文献】 朱开福. 锲而不舍 一个林业工作者的务林历程手记. 北京:华龄出版社, 2022.04.

图书目录:

《锲而不舍 一个林业工作者的务林历程手记》内容提要:

《锲而不舍 一个林业工作者的务林历程手记》内容试读

童年时光第一章

该流烟事

可丹宁锁出系通

小山村被矮山丘陵环抱,十来户人家散落在小盆地里酷似“之”字形的村道两侧,错落有致,安静祥和,庭院内外广植桃、杏、李、枫杨、榉、榆、椿、楝等树木。

我父亲为人本分淳朴,忠厚老实,务工踏实勤劳,平时节俭积聚。母亲善待他人,尽管家里贫困,但见谁有难总会帮一下。父亲一生对母亲不离不弃,两人相濡以沫,伉俪情深数十载。也许正是父母这种善良、勤劳、朴实的品格,给了我很多力量。

《接班人之歌》成了我儿时的梦。我喜爱那诗句带给我的燃烧的激情和为了未来大厦的美好憧憬,向往着长大后继往开来的建设者的神圣。

童年的歌,总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荡起双桨》,承载着梦与理想。因为那是童年的欢歌,那是童年的流水,那是几十年间不曾忘掉的梦之桨和不曾遗失的信念,我们始终不渝地荡起双桨,撑着小船儿划向远方。

晚一章童争贵

第一章

童年时光

005

那年盛夏,我和同伴金马悄悄拿家里的长木盆到名叫牛塘的塘里坐盆采摘菱角,金马突然吓我说:“你妈妈来了!”我慌忙站起来张望,失去平衡落进水里,双手紧紧抓着长木盆。金马大喊:“开福掉到水里了!”妈妈听到喊声急忙来到塘边,一时不知所措,幸亏附近田里做活的村民闻声赶到塘边,一位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复员回家务农的大叔,名叫王民龙,深谙水性,他跳进水里一手拉住村民送来的木梯,一手拉着我爬上木梯,然后将木梯推到塘边…至今我都没忘记这些救命恩人。

在我童稚的心中,世界上再没有比张湾村更美的乡里了。

意省是地

父母的影响

我的父母都是平凡的人。父亲朱万年1904年出生在张湾里的一个贫困家庭,少时失去了双亲,过早地负起生活的重担,来到上海山西南路110号“新泰祥”绣品店当机绣工人。他为人本分淳朴,忠厚老实,务工踏实勤劳,平时勤俭节约,连寄信的信封都是旧的翻过来再用。父亲喜爱国粹京剧,时而站起来背着手,大声来出《借东风》《四郎探母》的唱段。母亲比父亲小一岁,是张湾村山后不到一里地的邓家缺人,姓邓,是家里七同胞中最小的一个,从小自由生长,无所拘束,不裹小脚,不服礼教,家穷女孩读不上书,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起过,直到出嫁后随夫叫作朱邓氏。可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中国传统农村妇女,却是菩萨心肠,善待他人,尽管家里也不宽裕,见到谁有难总会帮一下,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母亲同父亲结婚,看中的是父亲的宽厚、勤劳,愿意与他同甘共苦。

母亲23岁那年,生了哥哥开顺,间隔了七年才有了姐姐,取名保弟,意思是要保住弟弟。天遂人愿,过了整整十年,40岁的母亲,竟然生了我,隔两年又有了弟弟开发。中年连得二子,母亲格外疼爱、宽容、娇宠我和弟弟,从来没有板过脸孔训斥我们。哥哥13岁,就随父亲去上海绣品店做学徒,姐姐17岁嫁给六里地外的大港区魏家墩的一个贫苦农民。

解放初,母亲和弟弟的户籍原在上海,我在乡下随姐姐读书。土地改革时,母亲想要多分点地,把她和弟弟的户口从上海迁回小村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坚强地过着务农种田的劳碌生活。父亲在上海绣品店里做工,收入远远不够抚养两个孩子。即便如此,有人路过我

锲而不舍

QIE ER BU SHE

006

家门口在大榉树下歇歇脚,母亲一脸平和,热心地招呼路人到家里坐坐,给他们端上一碗“饭”,给孩子几颗糖,赢得了很多人的敬重,村里人都热情地尊称她“万奶奶”。我对人的宽容心,自己那强烈的自尊心、同情心、责任心,便是从母亲那儿继承过来的。

父亲一生对母亲不离不弃,两人相濡以沫,伉俪情深五十载,直至父亲1972年1月去世。也许正是父母这种善良、勤劳、朴实的品格,给了我很多力量。

小学启蒙

我6岁入的学,启蒙的那个学校叫上元小学,教室是村里王氏家族的祠堂。虽然1949年前是所族学,但方圆十里的孩子,不论姓氏都可在这里读书。

学校老师是一个40岁左右姓翟的女教师,本乡纪庄人,温文尔雅,当地人不以俗眼相看,她还挺受人尊重。翟老师一人教四个年级,复式班,有三四十个学生,有

我在这里读过书的“解氏宗祠”

条不紊,很不错。每天上学,我只要上个小畈就到了学校,

不要母亲接送,她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我上坡,中午回家吃午饭,一天来回四趟,她蛮放心。我从小学一、二年级在这里读了语文和算术两门课程。前段时间有一位同龄朋友在朋友圈发了小学第一册语文,引起了我儿时的回忆,我读的第一课是《开学了》。

读了两年书后,母亲让我随姐姐到魏家墩小学上三年级,葛村小学上四、五年级。葛村小学是在一座始建于明代中期,距今550多年的“解氏宗祠”内。那时的我,衣食住行,缝补浆洗,样样让姐姐操心,就连我戴的小号红领巾都是姐姐亲手缝制的,这使得我对姐姐的感情至亲至深。

到了六年级,我回到妈妈身边,硬是打着赤脚在离家三里多地的纪庄小学上学。学校

一到夏收夏种季节,就放忙假,我和弟弟跟妈妈下地割麦、打场、车水、插秧,还拾一大抱谷穗回家,那叫颗粒归仓。

纪庄小学的教室仍是在一座翟氏古祠堂内,我记得年轻的班主任王英奇老师,是镇江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