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 能臣 转机 徐世昌新政研究》方舟,李泽昊|(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变局 能臣 转机 徐世昌新政研究》

【作 者】方舟,李泽昊
【页 数】 187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2021.11
【ISBN号】978-7-5426-7526-2
【价 格】68.00
【分 类】徐世昌(1855-1939)-人物研究-政治改革-研究-中国-清后期
【参考文献】 方舟,李泽昊. 变局 能臣 转机 徐世昌新政研究.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21.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变局 能臣 转机 徐世昌新政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三大亮点:一是发掘了新史料,将一些久被忽略的史著纳入考析视野;二是关注作为改革领导人物的徐世昌的个性特质,突破对其评价的简单化片面化倾向,对晚清人物的研究大有裨益;三是把新政看作一个过程来动态考察,并放到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去看待。

《变局 能臣 转机 徐世昌新政研究》内容试读

一、选题旨趣

徐世昌是清末民初国内外颇为引人注目的一颗“政治明星”。他在晚清的崛起与存在对晚清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政时期,随着袁世凯的崭露头角,徐世昌便逐渐由幕后走到台前。他不仅是晚清政府中央新政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而且他所领导的地方新政也颇令全国瞩目。1907年清廷宣布东北改建行省,并设置督抚,徐世昌以首任总督身份全权管理东三省新政改革事宜,史称“徐世昌新政”。他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客观深入地探讨徐世昌在新政改革中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清末东北边疆的实况,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清末改革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徐世昌新政的研究较为薄弱,许多空白之处需要填补,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例如,在徐世昌与清末新政的关系问题、徐世昌在清末新政过程中的思想与活动、徐世昌在东北各项制度变革对清王朝中央决策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明显

的缺陷。清末新政的价值与意义还需要更多深入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来阐释与证明。本书的写作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以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前人,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其为历史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比过去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1

变局·能臣·转机:徐世昌新政研究

对于这次改革,不是作出简单的判断,而是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从改革的具体过程中,系统地考察影响徐世昌新政改革的具体因素。争取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得出自己的看法。力图为晚清人物研究、清末新政研究、晚清边疆史的研究提供一项实证性成果,也力图为观察晚清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以及晚清政治改革所体现的中国政治近代化问题提供一个视角。

二、研究史综述

本书拟从徐世昌与地方新政关系角度作一微观的个案研究。徐世昌(1855一1939)在清末民初政坛上和社会变革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颇受中外舆论关注,议论不一,毁誉参半。徐世昌于1939年6月5日病逝。6日,香港《大公报》发表题为《徐世昌死矣》的社论,文章认为:“历来政局治乱,世道消长,每视秉政者之人格以为转移。贤哲之士秉政则国治,利禄之徒秉政则国乱,功名之士秉政则国可治可乱。”这里所谓的功名之士是指“恒好讲黄老之术,彼既缺乏杀身成仁之勇气与美德,动辄讲求明哲保身,藏身隐暗之中,以乘他人之交敝,而后赴而攫取利益,徐氏终生,殆犯此病”。而在谈到徐世昌的晚节时,这篇社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奸人败

类,希意承旨,游说徐门,威吓利诱,不止一次,徐迄不为动。衡以

有所不为之义,徐氏晚节,殆远胜于问政时期。徐世昌终不失为一

个中国的读书人。”6月8日,林森以重庆国民政府主席的名义,又对徐世昌作一盖棺定论。“徐世昌,国之耆宿,望重群伦。溯其生平,学识闳通,风度冲穆。秉政之日,对内以和平息争为念,对外以维护主权为心,功虽未竟,志业自有可传。”在徐的晚年,“卧病弥留,樱怀国难,尤见忠诚固结,始终不渝”。当时在中国的一位外国

2

导论

记者则评述道:“徐的政治才能很难用现代政治家标准来评价。他非常忠实于传统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然而正是这些爱国精神使他卷人了现实社会中那些无休止的权力争斗,但一个学者型官员却驾驭不了它。徐无疑是中国权益的捍卫者,却不能使用现代方法去实现,这正是其悲剧之据。”由此可见,徐世昌是清末民初国内外颇为引人注目的一颗“政治明星”,生前身后,人们都一直在试图研究他,解释他,理解他

1976年以后,学术研究逐渐进入正轨,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重新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也扩大了中国史学界的研究视野。在这种背景下史学工作者对以往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反思,于是,过去一些缺乏深人研究的课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有些不太全面的结论也得到了修正。徐世昌的研究就属于这种情况。郭剑林在《北洋灵魂一徐世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综观徐氏一生的所作所为,认为徐世昌是近代中国社会开明的当权派,是推翻旧时代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的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教育改革家和新儒学家。罗志和、袁德在《徐世昌与中国经济近代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一文中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对徐氏的经济思想与实践重新认识,认为徐氏对我国的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徐世昌督东时期的历史,很多学者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赵兴元在《徐世昌与延吉边务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在中日之间“间岛”问题交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地遏制了日本的侵略。方银儿在《徐世昌与东北建省》(《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5期)一文中,以大量充足的史料为基础论证了徐世昌在改建东三省的活动中,虽然没有达到预

3

变局·能臣·转机:徐世昌新政研究

期目的,但却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拉开了清末全国地方官制改革的序幕。

在清末新政中占有一定比重的东北地区的新政研究尽管还很不够,但是,随着清末新政研究的日益深入,清末东北新政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不仅表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专题研究论文,而且表现在史学工作者在地方史、民族史、近代化、人物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中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反映了清末东北新政在晚清史和边疆史研究领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1.专题研究。王建中、贾诚先在《试论清末东北“新政”》(《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1期)中论述了清末东北“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客观作用。作者认为,东北“新政”是自上而下实行的部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它一方面表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时,幻想以此来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顺应了东北人民抵御日俄侵略者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赵云田在《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中认为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适应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国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是清朝“因俗而治”传统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

2.地方史研究中有关清末东北新政的论述。王魁喜等著《近代东北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一书的第九章第四节,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对清末东北新政进行了考察,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认为清末东北的“维新新政”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民族危机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些“积极”的“进步”的措施,但从实质上看,清政府的“新政”是反动的,是一场骗局,是假维新。李治亭主编的《东北通史》(中州古籍

4

导论

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认为东北实施“新政”是清廷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和国内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双重压力下为维护统治所进行的改革,此次改革对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也使旗民的融合成为可能

3.边疆开发史研究对清末东北新政的论述。马汝珩、成崇德主编的《清代边疆开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东北篇的第三、四、五章,探讨了该地区清末新政的情况。认为“放垦移民”对于促进东北边疆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工矿业的兴起对于开发和繁荣东北边疆起了促进作用;新兴城市和教育的创办标志着东北边疆的开发进入了更为高级的阶段

4.从近代化的角度论述清末东北新政。冯年臻在《清末新政在东北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东北地方史研究》1990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振兴实业的政策是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某些局部进行的带有进步意义的调整和改革,它对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新政期间东北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探讨清末东北新政。李秀莲、杜伟在《清末徐世昌改革东北地方官制述评》(《北方论丛》1998年第3期)中指出,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全权主持了自清统一东北以来规模最大、意义深远的地方官制改革。这一改革涉及了东北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民族等问题,促进了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抵制了日、俄的侵略活动,是晚清“预备立宪”运动在地方的一大突出成绩。马平安在《北洋集团与清末东三省新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以徐世昌为首的北洋集团在东三省新政改革过程中的诸多举措对清末民初的东北边疆历史产生了

S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