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教程 第2版》李贵成,刘微,张金刚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教程 第2版》

【作 者】李贵成,刘微,张金刚作
【丛书名】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信息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页 数】 243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1.06
【ISBN号】978-7-5680-7116-1
【价 格】45.00
【分 类】信息检索-高等学校-教材-信息素养-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李贵成,刘微,张金刚作. 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教程 第2版.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1.06.

图书封面:

《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教程 第2版》内容提要:

信息素质教育(也称信息素养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一大特色,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通过对信息的基本知识、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常用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介绍,比较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信息索的技术、方法、途径,并给出了检索案例分析。同时,本书对信息利用的相关知识(如信息分析与鉴别、学论文写作、学术规范与合理使用文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大学生就业信息搜集与求职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介绍。 本书附有科技查新报告样例,方便师生了解科技查新报告的要求;附有上机实习作业样例,供师生上机实习时参考;附有TRIZ理论入门导读,让大学生对TRIZ理论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教程 第2版》内容试读

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教程(第二版)

8.快速增长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数量以海量速度剧增。国外统计资料表明,科技成果每增加1倍,信息量就增加几倍:生产量翻1番,文献信息量就增加4倍。信息量迅速增长,但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这在带来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污染”,给信息的检索和利用带来不利影响。

1.3知识的概念与特征

1.3.1知识的概念

知识(knowledge)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来源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大量信息,经过人脑综合分析和加工整理,形成系统化的信息,这就是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知识按获得方式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类;按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三类。哲学知识则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传承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不直接等同于信息;知识是人类大脑活动的产物,是系统化、精炼化的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和结晶,它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智力因素越来越显示出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3.2知识的特征

1.实践性

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指导实践。任何知识都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书本知识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总结。

2.科学性

知识的本质就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概括。离开对事物运动规律认识的科学是

一种伪科学,不能称为知识;对事物运动规律掌握得不够的认识过程,是知识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过程。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完全科学的认识,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3.继承性

任何知识,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知识是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循环中得到发展的。

1.4文献的概念与构成

1.4.1文献的概念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中,孔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

4

第1章信息的基本知识

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虽用了文献一词,但没有进行解释,后世学者根据孔子的文意做了许多注释,但也没有较准确地解释原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献常与图书、档案、史料等术语混淆,对文献的理解和解释也众说纷纭。

汉代郑玄将文献解释为文章和贤才:宋代朱熹将文献解释为典籍和贤人;宋末元初的马端临将文献解释为书本记载的文字资料和口耳相传的言论资料,等等。

近现代的工具书对文献也有不同的理解。《辞海》解释:文献“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辞源》解释:“文献…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献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的生产和交流更加多样化,人们对文献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传统书籍、档案、典章、史料的狭义理解上,而是对文献的本质属性和构成要素做了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了对文献一词更有时代性的理解和诠释。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对文献的解释是:“在

存储、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储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我国1983年颁布了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严怡民在《情报学概论》一书中认为: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物质载体”。周文骏在《文献交流引论》一书中认为:“文献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种知识载体。”黄宗忠在《文献信息学》一书中谈道:“(文献)今天专指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信息和知识载体。”

朱宁综合了古今中外学者对文献的认识,从文献的内容、符号、形态和载体四个方面揭示了文献的本质属性,将文献理解为通过某种形态所表现出来的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载体资料。

1.4.2文献的构成要素

文献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记录的内容

知识信息作为文献的核心内容,是构成文献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识辨文献的一个重要前提。

2.物质载体

信息知识存在的方式是要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之上,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物化在物质材料上的信息知识才能构成文献,记录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是构成文献的基本要素之一。

3.记录方式

信息知识记录方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记录的形式,如印刷型文献采用的是文字、符号、图像等形式表现,声像型文献采用的是声频和视频的形式表现,机读型文献则是采用代码形式来记录。二是记录的方法,如刻、俦、印等方法分别运用于甲骨文、钟鼎文、纸张上

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教程(第二版)

记录信息知识,影像则运用于感光材料上,磁记录则是运用于磁带上,等等。只有运用恰当的记录方式,才能将信息知识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能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记录方式是构成文献的又一基本要素。

4.表现形态

信息知识必须以一定方式转化为一种物质形态,如一幅广告、一栋楼房、一条标语,它们看起来具备内容、有载体、有记录方式,但是还不能算作文献,广告经过复制、楼房经过拍摄,标语经过抄写,并做一系列的整理序化之后,才构成完整的文献。

1.4.3文献的功能

文献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存储功能

人类社会对信息知识的存储载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人的大脑,这是一种自然载体也称活载体;二是实物载体,即把信息知识物化在实物(如模型、样品、产品等)上;三是文献载体,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广泛的一种信息知识存储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几乎都是以文献载体的形式存储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的存储功能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过去的“汗牛充栋”已经无法形容文献的存储容量,对于一个中型图书馆的馆藏量,也许几张光盘就可以将其内容全部储存。

2.传递功能

文献的传递功能主要是表现在不同的时空上:一方面,从时间上看,古代人们的智慧和经验,可以通过文献传承给现当代的人们:另一方面,从空间上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通过文献进行学术交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传递文献信息,使得文献的传递功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3.科学认识功能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认识,即通过人的眼、鼻、耳、舌等感官和仪器仪表等辅助工具获得原始信息,并通过抽象思维认识世界;二是通过知识传授和阅读文献获取信息来认识世界。一个人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比较完整和正确的认识。

4.验证参考功能

孔子所感叹的“文献不足故也”,是指夏殷两代的王室的档案材料不足,所以无法验证这两代的礼制。这里的“文献”,有人猜测是档案最早的称谓。由此可见,在2000多年前,文献就已经具有验证参考的功能。

5.教育娱乐功能

教育是文献与人的一种交流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自我教育,都离不开文献信息。娱乐是文献与人的一种情感关系。人们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