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吃什么水果好一点(骨折后吃什么水果好)

    骨折后吃什么水果好1.苹果苹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生成,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愈合。此外,苹果中还含有大量的钾、磷、镁等矿物质,有助于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2.香蕉香蕉含有丰富的钾、镁等矿物质,有助于维持骨骼的健康。此外,香蕉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生成,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愈合。3.橙子橙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生成,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愈合。此外,橙子中还含有大量的钾、钙、镁等矿物质,有助于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4.草莓草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K、钾、镁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此外,草莓中还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骨骼免受损伤。5.蓝莓蓝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K、钾、镁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此外,蓝莓中还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骨骼免受损伤。骨折后吃水果的注意事项避免吃酸性水果,如柠檬、柚子、山楂等,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病情。避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如葡萄、荔枝、龙眼等,以免加重身体负担,不利于骨折的愈合。避免吃未经清洗的水果,以免摄入细菌,引起感染。适量食用水果,每天摄入量控制在200-350克左右,以免水果中的营养成分过剩,导致身体不适。如果骨折后出现消化道不适,如腹痛、腹泻等,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2024-01-09 骨骼 维生素 维生素c对骨骼作用和功效

  • 股骨头骨折怎样治疗(骨折怎样治疗)

    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微的股骨头骨折,没有移位或畸形。治疗方法包括:制动: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防止其活动。休息:避免患肢负重,让骨折部位得到充分休息。冰敷:在骨折部位冰敷,以减少肿胀和疼痛。药物治疗:服用止痛药和消炎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2.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股骨头骨折,有移位或畸形。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骨折部位做切口,将骨折骨块复位并用钢板、螺钉或钢丝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将损坏的股骨头切除,并用人工股骨头置换。3.康复治疗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后都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患肢的功能。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平衡训练。职业治疗: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穿衣、洗澡和吃饭。言语治疗:包括说话和吞咽训练。股骨头骨折的愈合时间股骨头骨折的愈合时间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和患者的个体情况。一般来说,轻微的股骨头骨折需要6-8周的愈合时间,严重的股骨头骨折可能需要12-16周的愈合时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骨折的治疗方法取决于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制动: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防止其活动。牵引:使用牵引装置将骨折骨块复位。手术治疗:在骨折部位做切口,将骨折骨块复位并用钢板、螺钉或钢丝固定。骨折的愈合时间骨折的愈合时间取决于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一般来说,轻微的骨折需要4-6周的愈合时间,严重的骨折可能需要12-16周的愈合时间。...

    2024-01-09 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方案 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多长时间能下地

  • 骨折了怎么办(手指骨折了怎么办)

    骨折了怎么办(手指骨折了怎么办)保持冷静。手骨折或手指骨折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或移动受伤的手或手指,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立即就医。手骨折或手指骨折后,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检查你的受伤情况,并确定治疗方案。固定受伤部位。在去看医生之前,可以使用夹板或绷带固定受伤部位,以防止进一步的伤害。使用冰敷。将冰敷在受伤部位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肿胀。抬高受伤部位。将受伤部位抬高可以帮助减少肿胀。服用止痛药。如果疼痛剧烈,可以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遵照医嘱。医生会根据你的受伤情况,为你的制定治疗方案。你应遵照医嘱,按时服药或进行治疗。注意休息。在手骨折或手指骨折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使用受伤的手或手指。康复锻炼。在受伤部位恢复后,应进行康复锻炼,以帮助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手指骨折了怎么办保持冷静。手指骨折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或移动受伤的手指,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立即就医。手指骨折后,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检查你的受伤情况,并确定治疗方案。固定受伤部位。在去看医生之前,可以使用夹板或绷带固定受伤的手指,以防止进一步的伤害。使用冰敷。将冰敷在受伤部位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肿胀。抬高受伤部位。将受伤的手指抬高可以帮助减少肿胀。服用止痛药。如果疼痛剧烈,可以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遵照医嘱。医生会根据你的受伤情况,为你的制定治疗方案。你应遵照医嘱,按时服药或进行治疗。注意休息。在手指骨折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使用受伤的手指。康复锻炼。在受伤部位恢复后,应进行康复锻炼,以帮助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

    2024-01-09 止痛药医嘱怎么开 止痛药医嘱一天两次可以一起吃吗

  • 肱骨骨折怎样做恢复动作(肱骨骨折怎么办)

    肱骨骨折的恢复动作早期活动:在骨折后早期,即可开始进行部分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和负重,以免加重骨折部位的损伤。被动运动:在骨折后早期,可以进行被动运动,以帮助骨折部位的肌肉和关节恢复活动度。被动运动是指由他人帮助你活动受伤部位,而你本人不主动用力。主动运动:在骨折部位恢复一定活动度后,可以开始进行主动运动,以帮助骨折部位的肌肉和关节恢复力量和活动范围。主动运动是指由你自己主动用力活动受伤部位。力量训练:在骨折部位完全恢复后,可以开始进行力量训练,以帮助骨折部位的肌肉恢复力量。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平衡训练:在骨折部位完全恢复后,可以开始进行平衡训练,以帮助骨折部位的关节恢复稳定性。平衡训练包括单腿站立、闭眼单腿站立、前后来回走等。roriocetio训练:roriocetio是一种本体感觉,指大脑对身体位置和运动的感觉。roriocetio训练可以帮助骨折部位的关节恢复对身体位置和运动的感觉。roriocetio训练包括闭眼走、走不平坦的表面、踩平衡球等。肱骨骨折的恢复时间肱骨骨折的恢复时间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个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肱骨骨折完全恢复需要6-12周。肱骨骨折的注意事项在骨折后早期,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和负重,以免加重骨折部位的损伤。在进行恢复动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如果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疼痛、肿胀或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2024-01-09 肱骨骨折骨折引起肩袖损伤未中断需要治疗吗? 肱骨骨折骨折线

  • 颞部颅骨骨折多久恢复(头部颞骨骨折严重吗)

    颞部颅骨骨折多久恢复?颞部颅骨骨折的恢复时间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轻微的骨折可能在一周内愈合,而严重的骨折可能需要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愈合。头部颞骨骨折严重吗?头部颞骨骨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骨折的类型:骨折可以是线状骨折、粉碎性骨折或凹陷性骨折。线状骨折是最轻微的,凹陷性骨折是最严重的。骨折的大小和位置:较大的骨折和位于重要部位的骨折更严重。颅内损伤:颞骨骨折可能会导致颅内损伤,如脑震荡、脑挫伤或硬膜下血肿。颅内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损伤的类型和位置。颞部颅骨骨折的症状颞部颅骨骨折的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肿胀瘀青颅骨畸形耳朵出血眼睛出血脑脊液漏意识丧失癫痫发作瘫痪颞部颅骨骨折的治疗颞部颅骨骨折的治疗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症状。轻微的骨折可能不需要治疗,而严重的骨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能包括以下内容:清除血块和碎片复位骨折修复骨骼损伤引流脑脊液预防感染颞部颅骨骨折的并发症颞部颅骨骨折可能导致以下并发症:颅内出血脑肿胀脑疝脑积水癫痫瘫痪认知障碍死亡颞部颅骨骨折的预防颞部颅骨骨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佩戴安全带戴头盔避免头部受伤定期检查身体...

    2024-01-08 颞部颅骨骨折多久恢复 颞部颅骨骨折

  • 胫腓骨骨折多久能干重活(胫腓骨折多久能下地走路)

    1、胫腓骨骨折一般需要愈合后才能正常地行走,需要3-6个月的时间,这与骨折愈合有关。2.例如,健康的成年人需要大约3个月的时间才能愈合,骨折愈合后,他们可以在地上行走。3.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可以延长愈合时间,甚至可以长达6个月。4.胫腓骨骨折在地上行走的标准是在骨折愈合后承受负荷。5.如果骨折不愈合,在地上行走会导致再次骨折、变形、移位、下肢畸形等。6.如果进行内固定,过早地在地上行走可导致内固定骨折,后果严重。因此,对于胫骨和腓骨骨折,有必要等待骨折愈合后再在地上行走。本文最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30 骨折愈合 胫腓骨骨折严重吗 骨折愈合 胫腓骨骨折多久能好

  • 腰椎横突骨折能评几级伤残(腰椎横突骨折严重吗)

    腰椎横突骨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残,具体的伤残等级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1、腰椎横突属于腰椎的附属结构,因为它不是主要的承重结构,而是肌肉的附着点,所以骨折后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是一种不太严重的损伤。2、但毕竟也属于骨折范围,愈合时间在三个月左右。3、受伤后需要严格卧床一个月左右。4、疼痛较重时,应给予醋氯芬酸、扶他林等对症抗炎镇痛药物。5、一个月后,可以戴腰托下床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点评:腰椎横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残疾,根据不同情况,伤残等级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您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估。...

    2023-03-08 骨折扶他林 骨折扶他林有效果

  • 《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李国梁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作者】李国梁等主编【页数】206【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3639-9【价格】50.00【分类】骨折-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李国梁等主编.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诊断,常见症状的辩证论治,肩、上臂部骨折,肘、前臂骨折,腕、手部骨折,骨盆与髋臼骨折,髋、大腿部骨折,膝、小腿部骨折,踝、足部骨折等。《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第一节发展简史一、中医骨伤科学早在公元前11一前8世纪的周朝时期,我国医学分科已有“疡医”,即外伤科医生。公元前476一公元220年的战国、秦汉时期,伤科基础理论已基本形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包括手术、练功及方药等治疗骨折、创伤及骨病的经验,其中对破伤风(“痉”)的描述为全世界最早的记录。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医骨伤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公元220960年的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伤科诊疗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晋代葛洪(公元261一347)著《肘后备急方》,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方法:还记载了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烧灼止血、桑白皮线缝合创伤肠断裂等开放创口处理原则。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公元752年成书)记载了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的治法,提出了骨肿瘤的诊断和预后。隋代巢元方(公元581618年)著《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复杂骨折的处理,书中记载了用丝线结扎血管,还提出对破碎的关节和折断的骨骼在受伤后可立即用线缝合,这是世界上关于骨折内固定的最早记载。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公元752年成书)指出,损伤“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最早将伤科疾病分为外损与内伤两大类。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公元841一846年成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提出了骨折整复固定方法和处理开放性骨折需要注意的原则,形成了麻醉、清创、整复、固定、练功、按摩及内外用药等一系列治疗方法。公元960一1368年的宋元时期,中医伤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成书),倡导柳木板固定骨折;张杲在《医说》中记载了切除死骨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发骨髓炎的成功案例;《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施行类似异体植骨术的病例,以及“八段锦”练功方法的名称;《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不少检查外伤的方法。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成书),记录了当时已采用刀、剪、钳、凿、夹板等多种医疗器械进行骨科手术,提出的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进行脊柱骨折的整复为世界首例。公元1368一1840年的明清时代是骨伤科的兴盛时期。明代《金疮秘传禁方》记载了骨中西医结合骨折洛疗学一一一一一一--》擦音作为检查骨折的方法,对开放性骨折主张把穿出皮肤已被污染的骨折端切除,以防感染。朱棣等编著《普济方》,辑录治疗伤科方药1256首,是15世纪以前治伤方药的总汇,在“接骨手法”中,介绍了12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方法,在“用药汤使法”中又列出15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法。薛己所撰的《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强调突出八纲、脏腑、气血辨证论治,用药主张以补气血、补肝肾为主,行气活血次之,开创了以“气血学说”和“平补法”为基础的骨伤科“内治学派”先河。异远真人所著的《跌损妙方》,记载全身57个穴位,总结了一套循经疗伤、按受伤穴位而施治的方药,成为骨伤科“少林学派”的代表。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骨折的治疗方面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种整骨手法,“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以及竹簾、杉篱、腰柱、通木、抱膝圈等各种外固定器材。清代钱秀昌所著《伤科补要》、赵竹泉所著《伤科大成》都系统论述了各种损伤证治,并附有很多治伤方药。二、西医骨科学约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记录有青铜刀割治创伤的条文:约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有对股骨骨折和肩关节脱白的描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和他的弟子著《希波克拉底文集》,记录了四肢骨折用手法复位局部外固定治疗,肩关节脱位施行手牵足蹬复位法、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法、牵引白床等运用机械力辅助处理骨折脱位。古希腊盖伦在《骨的基本行径》《基础肌学》中,对骨骼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做了较正确的记录,奠定了西医骨科学的解剖学基础;记录了钻颅术、压迫结扎或烧灼止血、亚麻线缝合伤口、手法复位局部木板固定骨折、截肢术及功能体育疗法。17世纪,法国巴累以肢体功能和畸形诊断骨折、脱位,首创人工假肢,运用机械牵引治疗股骨干骨折,描述了脊椎的畸形,提出用牵引头颅复位颈椎损伤。18世纪,西医骨科学独立形成并高速发展。1741年,法国安德雷提出“orthoaedia”一词,被认为西医“骨科”的正式分科产生;英国波特著《骨折与脱位》,确立骨折以复位和固定为治疗原则,提倡包括上下关节的广泛固定法,虽然同时代的法国医师大卫于1779年提出了“自主的运动对损伤的修复十分重要”,但波特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显微镜的问世,英国解剖学家哈佛报道了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其结构,开创了骨组织形态解剖生理学的先河。19世纪,随着X线的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骨折脱位诊断的分型分类逐步丰富和发展。石膏绷带外固定的应用,被视为骨折疗法的一个革新。同时,相应的一些固定器具如托马斯夹板、石膏支架、U型行走石膏铁镫等石膏外固定技术也相继出现,还新创了多种牵引技术、器材等用于持续牵引、广泛固定治疗骨折和损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磺胺药物、青霉素、合金内固定钢板的应用,内固定技术得到迅速的推广。1946年,美国埃格斯提出“接触压迫因素”是骨折愈合的基本因素。及至20世纪50年代,A0学派(AociatioofOteoythei)诞生,以解剖对位、坚强内固定、无创手术操作、无痛功能活动为原则,设计了全套内固定用具和手术器械,全身骨折均可施行加压内固定技术治疗。1952年,法国奥比涅成功进行了髋白再造和合金杯髋关节成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人工关节陆续广泛用于临床。2第一章概述在骨病方面,1810年,英国威廉海伊首先提出应用瘘管扩张、死骨摘除和灌注治疗骨感染,并开始对骨髓炎进行病理研究。1927年,美国奥尔提倡早期制动用石膏封闭创口的疗法处理开放性骨折感染和骨髓炎。同时期,利佐、斯塔尔和威伦斯基等人先后应用骨膜切除、皮质骨钻孔开窗等手术治疗急性骨髓炎,奠定了急性骨髓炎手术疗法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一些学者主张在抗生素辅助下,使用局部瘢痕、死骨切除、肌肉填塞骨腔手术疗法,至50年代被广泛推广。1882年,德国罗伯特·科赫分离出结核杆菌后,骨关节结核病才逐渐被认识。随着20世纪40年代抗结核药陆续问世,骨关节结核病的死亡率迅速下降,20世纪50年代以后,彻底解决了骨关节结核的治疗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的西医骨科学者方先之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关节炎及其他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自19世纪后才被逐步认识,开始从组织学、病理学方面进行一系列研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CT、MRI等计算机放射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使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疗效不断提高。三、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鸦片战争后(1840一1949年),中国逐渐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医受到歧视,伤科也面临危机,处于花叶凋零、自生自灭的境地。在此期间,伤科著作甚少,以前处于萌芽状态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技术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基本上失传。西方医学大量输入中国,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即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唐容川为代表的,主张“中体西用”“衷中参西”的“中西医汇通派”,继而到20世纪20年代兴起了中西医结合研究。19世纪末一些开明中医骨伤科医师开始注重吸收西医知识,尤其是关于骨骼解剖、肌肉、韧带的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中医手法治疗中。进人20世纪,诸如X线等物理诊断技术传入中国,当时有条件的中医骨伤科医生都尽可能地吸取X线诊断知识,利用X线拍片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骨伤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与此同时,一些著名骨伤科医生一方面看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X线诊断技术应用尚不广泛,传统的诊断技术在更多地区仍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另一方面,X线诊断技术较之丰富的中医骨伤科诊断经验而言,亦有其局限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中医骨伤科和西医骨科的临床进行了深人探讨,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在骨折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的正骨经验,博采各地中医伤科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开创了动与静的治疗观,总结出新的正骨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材,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治及传统的练功方法,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根据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以内因为主导的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相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内外兼治(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骨折治疗新原则,骨折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进一步提高,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被国际骨科界称为“C0学派”(ChieeOteoythei)。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光镜、电镜、电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分3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一一-一-子生物学、同位素、磁共振、骨密度仪等现代科学技术已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中得到应用。一些治疗骨延迟愈合、骨质疏松、骨缺血性坏死、骨髓炎及骨性关节炎的中药新药不断研制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颈肩臂痛、腰腿痛、骨关节粘连性疾病、脊柱内脏相关性疾病的诊治中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经验的积累,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微创诊断与治疗技术取得了不断进步,微创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成为骨伤科领域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微创技术作为有创手术和无创手术发展的桥梁,将会促进骨科技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朝着利用先进的微创工具或操纵机器人向极微创或无创治疗的目标不断前进。3D打印技术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使患者康复得更快、更好,后遗症更少。(李国梁)第二节研究范畴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以人体运动系统疾病的防治为研究范畴。运动系统疾病依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损伤和筋骨关节疾病两大类。损伤是指因外力所致的运动系统损伤性疾患,筋骨关节疾病则包括非外力因素引发的运动系统其他相关病证。按西医学人体组织系统分类,运动系统包括骨骼与软组织两大部分。传统中医对骨骼原有较全面的描述,但是对骨骼的命名不如西医完整、准确;至于软组织,西医广泛涉及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韧带、肌腱、关节囊、关节软骨和神经、血管等,中医伤科则统称其为“筋”。随着中西医理论的相互交叉渗透,特别是现代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发展,对运动系统组织及疾病的认识渐趋一致。由于专科的特点,中医骨伤科学与西医骨科学在临床上又有着较大的共同性,尤其对创伤疾患的认识有许多共同或相近之处。如对骨折的发生因素和机制、处理步骤及原理,中西医之间有许多共同认识,只是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对于骨折后的肢体功能恢复,中、西医均认为必须通过患者的自主锻炼才能取得,只是在认识功能锻炼的时间上有差异,中医强调应在骨折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西医则认为应待骨折愈合后再进行。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和实验研究,西医逐步认识到长期而广泛的固定、不及时进行功能锻炼给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带来的不良后果,也越来越重视骨折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现在更多的西医学者主张采用操作简单、痛苦小、并发症少、可早期活动的骨折治疗方法,甚至提出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即是生命”作为骨折治疗的指导思想,从而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理论体系。(李国梁)】第三节研究意义中医骨伤科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在农业、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疾病的认识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4第一章概述实践,形成了以气血学说、肾主骨学说、经络学说为主的理论体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原则及相应治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没有与现代科学结合,因此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局限性,中医伤科理论对疾病难以做到深入细致的说明。西医骨科学是在近代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解剖、生理、病理等近代科学知识,又及时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因此对疾病的认识比较深入细致。然而西医骨科学主要依靠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而迅速成长,重视实验医学、重视专科医疗科研机构的建设和学术的交流,可谓西医骨科学迅速发展之经验。概而言之,依靠现代科学发展起来的西医骨科学,它的科学的、先进的技术当然是主要的,但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中西医结合,才能使两个学科各自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中西医结合研究关键在于中西医结合点的研究。中医骨伤科学与西医骨科学因其在研究对象上的相容性,可望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率先作出开创性贡献。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发展的任务,是在认识到现代医药学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彻底更新理念,开拓思路,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伤科整体观念和临床经验优势的基础土,借鉴西医骨科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和方法,使中、西医两种理论不断渗透,综合优势,融会贯通,创立中国独特的新医药学,使之成为一门统一认识、趋向完善的学科。(沈润斌)第四节中医治疗骨伤科的优势一、整体疗法整体疗法是中医骨伤科的优势之一,要求在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中,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人体内外环境、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康复的目的、要求等进行综合考虑。“治病求本”,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尽量做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动态平衡。以脊柱相关疾病为例,在中医脏腑相关、表里相关和气血经络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从脊柱力学观,点出发研究脊柱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证实由于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而引起身体其他系统的相应症状、体征,发生疾病的脏器或组织均与脊柱相互分离且有各自的功能。患者就诊多以复杂的症候群为特点,涉及循环、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感觉和运动等多个系统。临床上多采取以推拿整脊手法为主,配合穴位按压、针灸、针刀、牵引、穴位注射、中药内服外用的综合疗法来进行治疗。如果按照传统的分门别类的科室就诊,患者就会疲于奔波在不同学科间而不能获得满意疗效。之所以近年在临床上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就在于临证时注意处理好了以下几点:1,注意处理好个性化诊疗与规范化技术的辩证关系个性化诊疗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没有个性化诊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规范化的诊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若仅局限于个性化的诊疗经验,过分强调个性化诊疗经验的特殊性,则势必掩盖甚至抹杀了它的普遍意义,使其游离于规范化技术的边缘。因此,应在坚持个性化诊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5中西医结合骨折疗学一炼出规范化技术常规。要实现这个目标,有统计学介入的前期科研设计是必不可少的。2.注意近期疗效的统计与远期疗效的随访在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报告中,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关于疗效评价的标准。从疗效评估来看,除患者症状、体征等软指标外,还需要大量能够说明问题的客观指标,尤其是那些一锤定音的“金标准”。我们注意到,一个诊疗标准的建立和实行要依靠大量的临床实践、长期的跟踪观察、科学的检测手段和集体的智慧创造。近期疗效的统计分析固然重要,远期疗效的随访则更说明问题,如果把近期疗效比做开花,那么远期疗效就是结果。在强调前瞻性的对比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回顾性的随访研究。尤其是一年或几年以上的随访结果,对于以恢复肢体功能为目标的骨伤科来说这种结果就是产生“金标准”的温床。3.注意各种组织对整脊手法的动态响应特点手法治疗是目前对脊柱相关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法作为一种外力干预,要通过机体的各种组织的反应起到治疗作用。因此,各种组织对整脊手法的动态响应特点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是手法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时间和作用方式;另一方面是骨骼肌肉、关节、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对外力所做出反应的质、量和度。要抓住这些动态反应的特点,实时非侵人检测和记录手段是最基本的要求。4.注意局部症状体征与系统反应的调节途径脊柱本身是一个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结构上是联系的,在功能上是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脊柱及其所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相互联系,是以脊柱为中心,通过神经、血管、经络等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它体现在脊柱与四肢,脊柱与脏腑、经络、气血、组织之间的生理与病理的各个方面。在发生病变时,脊柱的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反应于脏腑、肢体,脏腑、肢体的病变也可通过脊柱而表现出来。要搞清楚这些反应的调节途径,只有靠多学科的团结协作。二、续贯疗法骨伤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改变,针对这一过程则是一系列的干预手段与方法,而且是连续的,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的。历史上著名的扁鹊见齐桓公的典故就生动地阐释了这一道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公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日: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日: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痛,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从社会学角度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讳疾忌医,从医学角度则揭示了疾病的发展及治疗方法的变化。在实施续贯疗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下列问题:1.由现象到本质要注意细节宋·苏洵《辩奸论》载:“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骨伤科疾病临床表现错综6···试读结束···...

    2022-10-25

  • 《容易漏诊及误诊骨折的影像学图谱》袁明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容易漏诊及误诊骨折的影像学图谱》【作者】袁明远主编【页数】663【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ISBN号】978-7-313-23577-0【价格】280.00【参考文献】袁明远主编.容易漏诊及误诊骨折的影像学图谱.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容易漏诊及误诊骨折的影像学图谱》内容提要:骨折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漏、误诊是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的,特别在基层医院工作忙时,难于避免,骨折病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放射科、骨科、脑外科、胸外科、创伤外科和急救科。目前国内外无同名图书出版,类似的骨折相关的图谱较多,但无专门论述漏、误诊骨折的专著或图谱。本书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科较多,图书选题新颖,内容丰富,包括全身各部位的外伤骨折的图例总结和图解说明,对漏误诊的原因进行的较好的分析。书稿主要为图谱,基本围绕容易漏诊和误诊的案例展开,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但书稿体例脚乱,需要进一步编辑加工。《容易漏诊及误诊骨折的影像学图谱》内容试读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骨折漏、误诊情况概述[002第二节容易漏、误诊骨折的影像学及图谱|005第三节容易误诊为骨折的骨正常变异|044第四节儿童常见的漏、误诊骨折|056第五节小结075■容易漏、误诊骨折影像学及图谱第一节骨折漏、误诊情况概述骨折的定义是外伤后骨骼的骨皮质完全或部分中断、压缩、隆起、缺损或弯曲变形。如果骨皮质完全中断,则称为完全骨折。如果仅骨皮质部分中断,则称为不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更易发生在比正常骨骼更“软”的部位。例如,在儿童或者患有骨质软化疾病患者的相关部位,又如骨软化病或畸形性骨炎病(Paget)。儿童中多见的不完全骨折是青枝骨折,仅累及部分骨皮质,而非全部骨皮质,以及隆起骨折(带扣骨折),即骨皮质的褶皱。影像科设备不断地更新,对影像诊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影像诊断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漏、误诊,甚至导致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漏诊与误诊,看上去漏诊的危机值严重程度似乎较误诊轻一些,实则不然,就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和引发医患纠纷的程度来讲,两者基本是相同的。如何通过防范减少漏、误诊至关重要。关于漏、误诊常见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漏、误诊部位以跖趾骨、掌指骨、肋骨、锁骨、股骨颈为多见。这些部位或为四肢末端,或位置深在,体检时易遗漏。在骨折类型上,以不完全骨折如裂隙骨折、嵌插骨折等多见,这种骨折临床体征不明显。在接诊医生年资上,1~3年和7~9年为多见,4~6年次之,10年以上最少。车祸伤、坠落伤等重大伤情最易出现漏、误诊。夜间接诊容易发生漏、误诊。很多原因将导致骨折的漏、误诊,造成医疗纠纷。一、设备因素例如,消化道积气时超声检查受限;脊椎、颅底、颌面等结构复杂异形骨的无移位骨折平片诊断;正位胸片对低于膈肌平面的或位于心后部脊柱旁沟区的肺癌观察受限或无法看到。但上述情况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omutedtomograhy,CT)则可以清晰显示。笔者曾遇到1例周围型肺癌,胸部正、侧位均不能发现病变。幸亏查问患者有肺癌家族史,没有轻易放过,立即与临床沟通做了CT检查,发现了病变,并经手术证实。所以,影像设备的综合、合理利用是避免此类隐患的保证。此类伪影有硬件伪影(设备污染、故障等)、软件,伪影(成像技术限度、使用不当等)、胶片伪影等数十种成因,表现更是各不相同。例如,磁共振成像(mageticreoaceimagig,MRI)化学位移伪影、图像处理阈值设置不当、计算计X线成像(comutedradiograhy,CR)的IP板(imagelate】老化的残留伪影、污染等产生的伪影认识不到位,可误为病变,或因其干扰导致病变不能显示而漏诊等。有作者报告数字化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hy,DR)探测器与球管、滤线器中线不匹配,导致两侧肺野密度不同。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及时保养维护,保证设备良好运行外,认识数字化X线成像设备产生的伪影十分重要。例如,长时间未作校正,CT值误差可能较大,会误导对病变密度的判断。初学者被容积效应误导等。有研究证明,002·第一章总论屏-片式阅片,室内环境照度和观片灯照度等因素,会影响对病变细微结构的观察与判断;监视器阅片,观察受其分辨率和亮度影响。二、管理因素登记室将患者信息录人错误,投照者责任心不强,未履行“三查七对”,可导致受检者、胶片或报告张冠李戴,人员检查错误、胶片左右或前后标识错误等各种错误发生。扫描上常规的头先入扫描变为足先入,或把胸片后前位拍成了前后位。拍片技师未按要求去除受检者的饰物、膏药导致报告医师误判等。临床医生的申请单错误未核实。放射科室管理者不重视急诊放射学业务的培训和管理,认为骨折简单或干脆将骨折的诊断丢给骨科医生等,都是不可取的。三、技术因素(1)技术员拍片未包括两端关节,遗漏骨端骨折。(2)对骨折的CT轴位图像没有进一步做二维(2D)或三维(3D)重建,没有行薄层重建等,都是技术员或放射科医生粗心大意的结果。(3)X线摄片位置或检查方法不当。一般情况下,对怀疑骨折的患者需要常规摄正、侧两个位置,必要时还应加摄斜位、轴位或切线位片,这是因为某些骨折只有在某个拍摄位置上才能显示。如肩关节后脱位在正位片上X线表现类似正常;肋骨骨折正位片上常显示正常,斜位片上则多能显示骨折线;腕舟状骨骨折在斜位片上显示更清楚,而正位片多不清晰。(4)检查时间不当亦可漏诊骨折,如临床怀疑腕舟状骨骨折而摄片未见明显骨折线,必须2周后复查,因为2周后骨折端骨质吸收,骨折线增宽,此时常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线。(5)另外,对于椎体陈旧性压缩骨折,靠X线平片难以鉴别,而CT、MRI检查能够分辨出新鲜骨折和陈旧骨折。X线片是评估骨折情况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治疗方案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骨伤判断,关系整体治疗效果及预后,所以良好的X线片是骨折治疗的指挥棒。CT检查能避免大多数复杂骨组织重叠部位的误漏骨折,但CT的辐射剂量明显高于X线,不应滥用CT,对儿童患者尤应慎重。四肢骨及表浅部位的骨折不必要做CT。轻度损伤累及关节表面软骨、软骨下隐匿松质骨骨折、疲劳骨折时可进一步MRI检查评价。关节内韧带、肌腱及半月板等软组织损伤需用MRI进一步评价。四、诊断水平因素一些低年资医生以为骨折简单,诊断上以主观先入为主,观察不系统,只看到显眼的骨折,忽略了不明显的少见部位的骨折,如只注意股骨干的明显骨折而忽略了股骨颈的微小骨折。怀疑髋白后柱骨折时没有进一步及时行CT检查。在读片时只注意一个位置,而003●■容易漏、误诊骨折影像学及图谱不是几个位置结合着比较观察。不注意结合临床体检。现实工作中,临床医生对病史提供不详细也是原因之一,放射科对每例患者均进行详细的体检或问诊也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急诊患者多的单位或值晚班时。医生基础知识、技术水平及经验所限,可导致漏诊或误判,如把正常结构或变异误判为异常骨折,最常见的如把骨的营养血管沟、距骨三角骨、足副舟骨误诊为骨折。这部分将在以后的章节详述。还有就是对病变的影像表现不认识,视而不见常导致漏、误诊,如把髌骨套状骨折误判为单纯脱位」004·第一章总论·第二节容易漏、误诊骨折的影像学及图谱骨折影像学特征包括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直接征象有骨皮质断裂、骨小梁不连续、透亮线或密度增高线、骨形态异常、骨皮质翘起等。间接征象有软组织肿胀、关节积液、液-脂平面或液-脂气平面、脂肪纹的移位、骨外膜与骨内膜反应。容易漏、误诊的骨折常见的有少见部位不明显的骨折、隐匿性骨折、疲劳骨折、撞击综合征、正常骨变异误诊为骨折等。常用的诊断程序是当X线平片无法明确肯定只是怀疑骨折时,可进一步做CT检查,CT无法确诊时可做MRI检查;但反过来,MRI不能确诊时要结合CT或平片。漏、误诊的骨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医生主观疏忽大意。避免或尽量减少漏、误诊要做到了解病史、丰富临床知识、对影像诊断的精益求精、保证充足的诊断报告时间等。无明确急性外伤史的疲劳骨折和一些少见部位、骨关节重叠部位的小的撕脱骨折是容易漏、误诊的骨折。疲劳骨折等隐匿性骨折将在本章小结中详细论述。现将临床上比较容易漏诊部位的外伤骨折图例介绍如下。一、头颈部易误、漏诊的骨折颅盖、颅底骨及颅面骨解剖不规则,骨质结构中缝、隙、沟比较多而且部位隐蔽。常见的容易漏、误诊的骨折包括鼻骨、眶壁、中颅窝底颅骨、颞骨及损伤轻微的颅骨外板骨折(见图1-1)和颅缝轻度分离(见图1-2),在首次CT平扫时如果不做骨窗观窗容易漏诊(见图1-3)。老年或小儿颅骨骨折因为颅内脑外的空隙大,对轻度损伤的颅骨骨折不出现创伤性脑水肿或蛛网膜下腔血肿等脑内损伤改变(见图1-4),颅颈交界处的枕骨髁撞击性撕脱骨折也是容易漏诊的骨折。005容易漏、误诊骨折影像学及图谱(a)()(c)图1-1男,21岁,枕部刀砍伤,颅骨外板骨折(a)CT平扫示枕部软组织肿胀并积气积液(白箭头);()骨窗轴位未见明确异常;(c)CT3D重建VR图示枕骨粗隆外板条状骨折线影(黑箭头)006···试读结束···...

    2022-09-06

  • 《老年髋部骨折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与管理》苏瑞鉴黄有荣|(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老年髋部骨折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与管理》【作者】苏瑞鉴黄有荣【页数】193【出版社】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7【ISBN号】978-7-5551-0770-5【价格】68.00【分类】老年人-髋骨-骨折-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苏瑞鉴黄有荣.老年髋部骨折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与管理.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7.图书封面:骨折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与管理》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精准医学和精准管理的发展,精准医学和精准管理的关系,论述精准治疗与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的内容和方法,重点介绍老年髋部骨折的预防及其危险因素,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管理内容,老年髋部骨折精准诊断,术前、术后精准评估方法,精准手术的具体步骤,术后精准康复管理,以及出院后精准预防措施等,为临床提供规范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老年髋部骨折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与管理》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精准医疗与治疗概述一、精准医学与精准治疗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个性化治疗(PeroalizedMedicie)的理念,随着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大规模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如人类基因组测序)、高通量组学的发展(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检测手段的兴起及计算和分析大规模数据的发展,精准治疗得到了飞速发展。早在21世纪初,中国就已经认识到医学治疗需要“精准”,并于2006年首先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随后“精准治疗”被引用到肿瘤放疗、妇科等医学领域,进而提出精准治疗的概念: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应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相关技术,对大样本人群和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精确治疗,同时融入人文、伦理、经济、社会等知识元素,达到医源性损害最小、医疗耗费最少、疗效最佳的目的。当前,我国医疗支出占比较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相关法律和善后机制滞后,以及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发病病种多、慢性病高发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不仅加大了医疗投入,尤其是重大疾病的医疗投人,而且对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如基因检测技术也提供了宽松的政策和研发技术的支持。我国政府不仅对“精准医疗”给予高度重视,还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部署。国家主管部门召开了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将精准医学(PreciioMedicie)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计划,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以及《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以上这些迅速的反应与组织工作,为精准医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老年髋部骨折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与管理引导的作用。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alItituteofHealth,NIH)给精准医学下的定义:精准医学是一种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的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美国精准医疗计划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医疗成本的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由于医疗科技的发展,主要包括大规模生物数据库的建设、基因测序能力的提升和测序成本的下降以及大数据计算分析手段的提高。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肿瘤基因组计划等多个大型基因组研究计划,再到精准医疗计划,美国在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地向“精准医疗”迈进,目的是实现上述技术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应用,继而扩展到与健康相关的所有领域中。精准医学是一个生物医学医疗保健战略,是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断、医疗决策、药物治疗、治疗及预后,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精准医学又称为“个性化医疗”,是一种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患者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定制医疗模式。并根据疾病的生物机制和预后,患者对疾病的易感性、对治疗的反应等分类成不同亚群。在“2015年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上,中国科学家对精准医学的定义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它强调在治疗时考虑个人的基因变化、环境影响、生活方式等,基于患者遗传信息的诊断测试,结合其他分子或细胞的分析结果,再针对性地选择最佳的疗法,从个性化治疗到精准治疗。二、精准医学的现状(一)精准医学的发展最早的个性化医疗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归功于医学领域的基因组学的突破。1999年12月初,英国的Nature杂志刊登了Duham等216位科学家联合署名的关于人22号染色体DNA序列的学术论文。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在DNA大规模测序上的一项突破性进展,是最终完成人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此,关于结合个体的基因信息进行诊断和治第一章概论疗的成功案例逐渐增多。1997年,NatureBiotechology载文称,基因组学的进展为“新一代个性化医疗”打下基础。自此,“个性化医疗”成为人类畅想医疗模式从“对症下药”转变为根据个体差异“量身定做”预测、诊断和治疗的方式。这个转变主要得益于基因组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户进行的医疗服务和产品营销。2001年,在上海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研讨会上,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王升启教授描述了医学发展的美妙前景:每个患者都有一张“基因卡”,医生刷卡识别信息,对人对症。基因卡的核心技术就是生物基因芯片。精准医疗由个性化医疗的概念进化而来,个性化医疗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个性化医疗是指根据患者身体特征,特别是疾病特征如基因构成或正在表达的蛋白质,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个性化治疗。但个性化医疗所关注的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核心并不完全正确。例如,个性化医疗只关注个体情况,而事实上,当前的药物越来越趋向于精确面向患有特定疾病的大量患者中的少量特定人群,这部分人群有相同的分子问题(患有相同的疾病),同时、在分子层面问题上也保持一致。广义的个性化医疗包含6维概念,即疾病(D1)、环境(D2)、基因(D3)、药物治疗(D4)、医疗保健(D5)和信息(D6)。通常疾病发展、环境(微生物)和基因表达整合成了一个概念性个体化空间。但上述个性化医疗包含的6维概念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针对某个体的医疗保健(D5)服务,若要明确其是否可能是一个HV病毒感染者,首先涉及疾病(D1)和环境(D2),然后考虑在应用阿巴卡韦(Aacavir,抗病毒药,D1,D4)治疗前是否应该进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分型(D1,D3),最后还要考虑是否提供相应的信息指南(D6)。因此,不难看出,个性化医疗保健涉及一个相互联系的6维概念网络空间。精准医学的基础是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omic)的发展,精准医学可用于创建更新奇、更安全的疗法,改变患者异常的基因融合和突变、甲基化或乙酰化作用、畸变和变异或蛋白过度表达。精准医学可基于人类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下一代基因测序、信号路径、基因交互和网络、分子的监管和控制机制等方面创建更新奇、更安全的疗法。精准医学的新意体现在生物医学新技术对许多疾病有更深入的理解,表现为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3老年髋部骨折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与管理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节约医疗的费用,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预测未来可能会患有哪些疾病,从而更好地进行预防。如此,患者一旦患上了某种疾病,可以进行早期诊断,诊断后用药的靶向性也更强,患者将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和药物,并在最佳剂量和最小副作用及最精准用药时间的前提下用药,疾病的护理和愈后效果也将得到准确的指导和评估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精准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基因诊断和治疗的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根据基因测序所进行的个性化诊断,目的是把DNA序列与疾病或体征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求DNA测序更快更准确,成本足够低:另一方面要求找到生物信息和疾病的联系。目前最先进的测序仪已经实现了高通量测序,使一个全基因组得到快速测序,且成本明显降低,这使基因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可能。许多基因突变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已取得突破,并且表明了人类的很多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二)国内外精准医疗的发展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了题为《走向精准医学:建立生物医学知识网络和疾病的新分类》的报告,提出了“精准医疗”的概念,并提出“新分类学”,将在传统的疾病症候之外通过潜在的分子以及其他因素来区分疾病,并提出建立新的数据网络,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数据和生物医学研究结合起来。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PreciioMedicieIitiative,PMI),并为精准医疗计划制订了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短期目标是为癌症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长期目标则是为实现多种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计划收集包括美国各地的1万多名志愿者的基因数据、生物样品和其他健康信息,通过分析大范围数据来更好地预测疾病风险,了解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并提出改进诊断和治疗的策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等机构资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在英国,政府创新中心推出一个“精密医学弹射器”计划,旨在加快精密医学的发展,并于2015年10月26日宣布将建立剑桥总部、北英格拉、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南英格兰等6个“精密医学弹射器”中心,每个···试读结束···...

    2022-07-27 老年髋部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 老年髋部骨折 中西医结合诊断

  • 《基层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武中庆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层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作者】武中庆主编【页数】172【出版社】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11【ISBN号】978-7-5210-0455-7【分类】老年人-髋骨-骨折-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武中庆主编.基层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11.图书封面: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内容提要:本书分14个章节阐述了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老年髋部解剖结构、生物力学创伤机制及骨折特点以及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检查、分型、治疗理念、保守方法、手术方法、骨折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疼痛管理和中西医结合康复等。《基层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内容试读第一章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一节老年髋部骨折与膳食结构一、目前的膳食结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慢性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逐渐变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有学者在对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中研究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中患慢性病的比例将接近七成。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由于疆域辽阔,也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特色的各地地方的饮食习惯。有研究表明饮食习惯、营养状况和慢性疾病密切相关。许多学者也就各地区的老年人做了营养健康的调查,发现中国老年人总体来说膳食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表现是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且城乡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城市老年人的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低于农村。衰老是人类必经的一个过程,进入老年后,人体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对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合成代谢等机能逐渐减退,使得患病率大大增加。省会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老年人普遍对蛋白质摄入能满足营养需求,来源也较为合理,动物性食物摄入多于植物性食物:对脂肪的摄取过量,对蛋类及奶类的消费需求增加,普遍存在着营养过剩、肥胖的问题:对维生素的摄人很不合理,普遍维生素A、维生素B2的摄入量不足:出现慢性病老人的肥胖和超重比例明显高,而超重和肥胖病人中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老年人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低,餐桌食物较为单一,其中脂肪供热比较高而碳水化合物供热比相对较低,蛋白质的摄入来源较为合理,但是摄人量普遍不足,容易出现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营养不良,从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老年人营养不良的患病率比其他年龄阶段的都高出数倍,并且农村老年人的患病率更高。在老人的膳食结构中,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精神因素在老年人营养状况中占。1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现在特殊的国情,在农村和城镇中,空巢老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老年人由于家庭寂寞,对生活缺乏热情,干扰了正常的进食心情。部分丧偶老人对饮食不讲究,自理能力差,营养更加跟不上供给,会导致各种疾病,影响健康。有些老年人由于退休,离开了自己适应的工作环境,不能适应闲适的生活节奏,也会影响食欲。总之,老年人的膳食结构特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许多不可抗力,如何让老年人吃得好,吃得更合理,活得更健康,是更多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二、老年髋部骨折与膳食结构的失衡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在骨质疏松相关性骨折中,髋部骨折的危害最严重。发生髋部骨折后,病人需要至少1年的医疗卫生服务,由此带来昂贵的医疗费用。据统计,由髋部骨折所带来的医疗费用占全球疾病负担的0.1%左右,治疗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约有20%的髋部骨折患者在1年内死亡,而幸存者有近半数不能独立行走,导致永久性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据统计,髋部骨折的总人数将会从1990年的170万上升到2050年的630万。目前,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虽属于较低水平,但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若不适时地开展防治,髋部骨折的发病人数将会大幅度上升。目前,对髋部骨折危险因素的研究包括体力活动、妇女的月经生育史、遗传和营养等方面。对于髋部骨折与膳食结构失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钙、蛋白质、维生素D以及各种营养,并且显示出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膳食结构中,钙的摄入失衡,是髋部骨折的危险因子:正常成年人含钙量是1000~1500g,其中99%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来自骨骼,钙是防治髋部骨折最重要的营养成分。中老年人胃肠道吸收钙的能力降低,以及肾保钙能力下降等使中老年人摄钙量需求增大。中老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维持在1000~1500mg,而大部分的中老年人达不到这一标准;钙的供应不足会引起血钙降低,进而引起骨量丢失,而足够的钙供应能明显缓解中老年人骨量的减少;有研究表明,当机体钙发生负钙平衡时,血钙水平降低,使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过多,造成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速,骨钙溶出释放人血,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发生骨质疏松,更进一步就有可能发生髋部骨折或其他类型的骨折。引起机体缺钙的直接因素是膳食钙的摄入不足,所以膳食钙的失衡可能是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病的危险因子。膳食中的蛋白质(失衡)缺乏或过高均不利于骨骼的形成。蛋白质摄入降低可致肠中钙的吸收减少,但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降低骨密度,诱发骨折,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在人体内呈酸性,人体无法承受血液中的酸性环境,于是机体利用碱性物质·2·钠与钙来中和,故摄入的蛋白质越多,消耗的钙也越多,故高蛋白质摄人可能产生负钙平衡,从而诱导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风险。有研究表明高蛋白质的摄入是骨折的膳食危险因素,特别是高动物蛋白而不是植物性蛋白的摄入提高了骨折的危险性。蛋白质的摄入对骨骼的影响可能是两面的,过高或过低皆不利于骨骼的形成。膳食结构中维生素D的失衡也可诱导髋部骨折的发生:维生素D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活性代谢物1,25-(OH)D能促进肠上皮细胞钙结合蛋白的合成和肠道对钙的主动吸收和利用,并且还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从而增加人体对钙的利用率。此外,维生素D还参与骨转化过程,成年人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软骨病。中老年人日光照射减少,皮肤对前体物质活化能力、饮食量及吸收能力等均下降,从而导致维生素D水平降低。中老年人维生素D的每日推荐摄入量800IU(20vg),而在实际生活中,饮食中钙的摄入不足往往伴随着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从而诱导髋部骨折的发生。除了上述膳食成分以外,膳食中其他一些营养成分在髋部骨折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膳食中锰、磷等摄入不足,均增加了髋部骨折的发病风险,并提示铜、锌与髋部骨折有关系,铜、锌等摄人不足,可通过影响酶及辅助因子的合成,使骨有机基质合成减少,骨矿化降低而诱导髋部骨折的发生。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K不仅参与凝血,而且通过参与维生素K依赖性骨蛋白的羧化影响骨代谢。膳食维生素K摄入不足,机体维生素K水平低,则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危险性增加。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A、维生素C、钾、镁、氟等均与骨代谢相关。以上膳食中的结构失衡与髋部骨折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更进一步地说,以上各种成分只是髋部骨折的保护或危险因子,相关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第二节老年髋部骨折相关的生理病理学基础一、骨质疏松各种原因导致的骨小梁数量和质量下降、骨力学强度降低,会形成骨质疏松,使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和性能下降。作用于股骨颈部的力超过骨结构所能承受的极限应力达到屈服点时,会无法抵抗髋关节所承受的内、外生物力而导致骨折,最常见的为股骨颈骨折。此时,骨组织抗张应力能力较弱,故骨折多发生在承受张应力最大的部位。当老年人骨质疏松时,骨的生物力学性能急剧下降,首先是抗张应力减弱,故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首先发生在承受张力最大的股骨颈外上头颈交界处。另外,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多次跌闪甚至轻微跌倒时,往往于股·3.骨头颈交界处外上侧张应力集中区最先出现骨小梁的疲劳骨折。骨小梁骨折和修复可反复发生,但压力骨小梁系统仍保持支持作用,故临床上可仅有髋痛症状。若此期间突然跌倒,股骨颈受力骤增,可导致有临床典型症状的股骨颈骨折。另一方面,适量的一定方向的生物力可促进骨痂生长,有利于骨小梁修复骨折愈合;:不适宜的旋转力、剪切力则可使之畸形愈合。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及骨质疏松症与股骨颈骨折发生的原因、机制、治疗、术后康复等密切相关。减少髋关节负荷最有效的方法是持拐或手杖,故老人持杖行走应大力提倡。详见第二章。二、性激素老年人由于性腺功能下降,尤其是妇女绝经期后卵巢功能衰退,雌雕激素的生成逐渐减少,正常情况下,性腺激素对骨组织的合成作用与肾上腺皮质酮对骨组织的抗合成作用处于一个动态平衡。性激素的减少将使这一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肾上腺皮质酮相对升高,骨的吸收分解增强,成骨延迟及减少,其中雌激素缺乏对骨组织合成造成的影响尤为突出。雌激素包括雌酮(E1)、雌二醇(E2)及雌三酮(E3),绝经期E1和E2的生成均明显减少,E2的生成仅为绝经前的10%。雌激素减少引起骨量丢失的机制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①雌激素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并刺激其制造骨基质,若雌激素降低,将使成骨细胞活性下降,骨形成减缓;②雌激素对降钙素具有调节作用,E2可刺激甲状腺分泌降钙素,当E2减少时,降钙素减少,骨吸收增加,骨代谢障碍:③雌激素可间接促进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雌激素下降使骨组织对甲状旁腺素敏感性增强,骨矿物质溶解增加,导致骨吸收加速。雄激素缺乏被认为是男性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雄激素在成年男性正常性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维持男性骨密度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中老年男子在雄激素水平下降的同时,伴随着骨密度值的降低。有研究表明,老年男性每增加5岁,骨折的危险性将增加1倍。因此,与年轻男性相比,老年男性容易发生骨折。大量的临床观察显示,髋部骨折的老年男性患者中,有50%~95%患有男性性腺功能低下,所以雄激素是影响男性骨骼硬度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在性腺激素下降的同时,肾上腺皮质活动的下降相对较少,结果抗合成类固醇增多,骨形成进一步延迟。雄甾烯二酮产自肾上腺,可转换为雌酮。65岁以下女性有骨质疏松者,其雄甾烯二酮水平与同年龄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有人认为降钙素的缺乏也是骨质疏松的病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降钙素水平变化较大,其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性腺激素不足、营养缺乏,包括钙吸收不良及低蛋白质饮食和制动是产生骨质疏松的因素。可能是其中某一因素起主导作用,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而起作用。·4.(一)雄激素对骨的作用雄激素是怎样影响骨骼硬度的呢?骨组织中含有两种最主要的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这两种细胞主宰着骨骼的新陈代谢,维持成骨与破骨的平衡。先是破骨细胞将陈旧的骨质“清除”,随之成骨细胞生成新的骨质将其修复。在成骨细胞膜上,存在有雄激素发挥作用的受体。通过受体,雄激素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能力,以生成更多的新的骨质。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雄激素水平缓慢下降,成骨细胞的活性减低,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加,骨质的破坏大于重建,于是骨骼密度逐渐降低,久而久之就变得疏松。既然中老年男性雄激素水平降低是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补充雄激素治疗,将会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产生有益的作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证明,雄激素补充治疗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男子的骨质密度。但由于雄激素在治疗上存在着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定期随诊,雄激素制剂的选择以使用方便、安全有效、易于调整剂量的口服剂和透皮贴剂较为理想」除了雄激素水平降低之外,中老年男子骨骼密度下降还有其他原因参与。肌肉力量减弱、体育锻炼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以及嗜好过浓咖啡等,都对其骨质疏松的发生起着促发的作用。一些影响钙盐沉积和脂溶性的维生素吸收及其作用发挥的疾病,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二)雌激素对骨的作用研究中均发现男性和女性在40岁前虽都已有骨量缓慢下降,每年丢失0.3%~0.5%,但40岁以后妇女的骨量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且主要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明显的妇女,每年平均丢失的骨量为2%~3%,个别人高达7%。老年女性的骨量丢失可比男性高达30%。在女性的一生中约丢失50%的骨松质和35%的骨密质,男性的骨质丢失量只有女性的2/3.70岁的妇女骨量只有30岁时的57.5%~61.2%,而丢失最快的时间是绝经5年之内,可高达每年10.5%,10年后丢失降为每年1%以下。骨量丢失超过15%则易发生骨折。这些骨量的变化主要与雌激素的改变有关,和其他激素及脑垂体激素变化的关系较小。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雌激素能够影响调节骨代谢的物质,能同时抑制骨形成和骨吸收过程。雌激素的分泌减少,使骨形成和骨吸收都加快,但吸收的加速幅度比形成的更大,因此,骨吸收的量超过骨形成量,产生负平衡于是出现骨质疏松。美国科学家发现,雌激素除了它的间接作用外,还对骨代谢产生直接的调节作用,更说明了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是造成骨质疏松的最重要原因。绝经越早,发生骨质疏松越早,可能发生骨折的时期越长,机会越多。绝经后妇女用雌激素代替治疗,能够防止骨质疏松的·5加重,甚至使之减轻或无临床症状,从另一方面证明雌激素缺乏与骨质疏松的关系。雌激素与成骨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后,促使其分泌胶原酶、释放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等进行骨重建:作用于破骨细胞则抑制其溶酶体的活性,抑制骨吸收,并抑制其产生凹陷的能力。另外,当雌激素缺乏时,骨骼对甲状旁腺素敏感性增加,加速了骨吸收;同时降钙素合成减少,而降钙素可通过作用于破骨细胞上降钙素受体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骨吸收,也可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雌激素对于成骨有重要作用,绝经后和切除卵巢的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骨转换增加,骨丢失加速,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危险增加。在影响骨量的诸多因素中,雌激素缺乏是骨量丢失的最重要原因,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替代治疗可预防骨量减少。体外实验证实,17-B雌二醇可使各种成骨细胞培养系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并诱导I型胶原合成,对正常动物给予大剂量雌激素亦可促进骨形成。雌激素缺乏时,骨代谢转换亢进,骨吸收超过骨形成,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6(L-1,L-6),肿瘤坏死因子B(TNF-B)增加,L-1,L-6均可刺激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生成和分化,并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加而促进骨吸收,TNF-B是骨吸收诱导剂。雌激素通过受体发挥生物效应,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防止骨量减少。女性绝经后明显加快骨质丢失,绝经前若做双侧卵巢切除者亦常出现骨质疏松。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预防骨质丢失。雌激素能改变骨组织对甲状旁腺素(PTH)的反应敏感性。雌激素能刺激成骨细胞产生骨基质。若雌激素不足则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雌激素还可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与PTH的作用相拮抗。雌激素替代疗法对防治骨质疏松效果明显。雌激素虽然不能增加骨量,但可减少骨吸收降低血清钙、磷水平,也使尿钙和尿羟脯氨酸排泄减少。雌激素还可使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促进肠钙吸收。雌激素用量要适当,己烯雌酚每日用量0.5~1mg,每月服药25d,停药5d。雌激素应用效果与给药时间有密切关系,一旦停经即宜及早给予。老年人有动脉硬化者用药应慎重,用药期间还要注意不要引起肝损害。应用雌激素不致增加乳腺癌的发生率,但应注意子宫内膜增殖及功能性出血,也有可能诱发子宫内膜癌或宫颈癌。三、糖尿病与老年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而其中50%~6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骨质疏松。胰岛素具有促进骨形成、促进骨蛋白的合成及骨基质的形成、维持钙、磷代谢的正常的作用,故发生糖尿病时可出现钙磷代谢障碍及骨代谢失调,使骨矿含量减少、骨密度减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近年来有增加趋势。糖尿病患者多尿,钙亦随尿大量丢失,有人统计糖尿病由尿而丢失的钙较正常人高。6···试读结束···...

    2022-07-27 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新进展 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护理进展

  • 《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李国梁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作者】李国梁等主编【页数】206【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3639-9【价格】50.00【分类】骨折-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李国梁等主编.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目录:骨折治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诊断,常见症状的辩证论治,肩、上臂部骨折,肘、前臂骨折,腕、手部骨折,骨盆与髋臼骨折,髋、大腿部骨折,膝、小腿部骨折,踝、足部骨折等。《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第一节发展简史一、中医骨伤科学早在公元前11一前8世纪的周朝时期,我国医学分科已有“疡医”,即外伤科医生。公元前476一公元220年的战国、秦汉时期,伤科基础理论已基本形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包括手术、练功及方药等治疗骨折、创伤及骨病的经验,其中对破伤风(“痉”)的描述为全世界最早的记录。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医骨伤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公元220960年的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伤科诊疗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晋代葛洪(公元261一347)著《肘后备急方》,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方法:还记载了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烧灼止血、桑白皮线缝合创伤肠断裂等开放创口处理原则。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公元752年成书)记载了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的治法,提出了骨肿瘤的诊断和预后。隋代巢元方(公元581618年)著《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复杂骨折的处理,书中记载了用丝线结扎血管,还提出对破碎的关节和折断的骨骼在受伤后可立即用线缝合,这是世界上关于骨折内固定的最早记载。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公元752年成书)指出,损伤“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最早将伤科疾病分为外损与内伤两大类。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公元841一846年成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提出了骨折整复固定方法和处理开放性骨折需要注意的原则,形成了麻醉、清创、整复、固定、练功、按摩及内外用药等一系列治疗方法。公元960一1368年的宋元时期,中医伤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成书),倡导柳木板固定骨折;张杲在《医说》中记载了切除死骨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发骨髓炎的成功案例;《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施行类似异体植骨术的病例,以及“八段锦”练功方法的名称;《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不少检查外伤的方法。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成书),记录了当时已采用刀、剪、钳、凿、夹板等多种医疗器械进行骨科手术,提出的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进行脊柱骨折的整复为世界首例。公元1368一1840年的明清时代是骨伤科的兴盛时期。明代《金疮秘传禁方》记载了骨中西医结合骨折洛疗学一一一一一一--》擦音作为检查骨折的方法,对开放性骨折主张把穿出皮肤已被污染的骨折端切除,以防感染。朱棣等编著《普济方》,辑录治疗伤科方药1256首,是15世纪以前治伤方药的总汇,在“接骨手法”中,介绍了12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方法,在“用药汤使法”中又列出15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法。薛己所撰的《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强调突出八纲、脏腑、气血辨证论治,用药主张以补气血、补肝肾为主,行气活血次之,开创了以“气血学说”和“平补法”为基础的骨伤科“内治学派”先河。异远真人所著的《跌损妙方》,记载全身57个穴位,总结了一套循经疗伤、按受伤穴位而施治的方药,成为骨伤科“少林学派”的代表。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骨折的治疗方面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种整骨手法,“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以及竹簾、杉篱、腰柱、通木、抱膝圈等各种外固定器材。清代钱秀昌所著《伤科补要》、赵竹泉所著《伤科大成》都系统论述了各种损伤证治,并附有很多治伤方药。二、西医骨科学约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记录有青铜刀割治创伤的条文:约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有对股骨骨折和肩关节脱白的描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和他的弟子著《希波克拉底文集》,记录了四肢骨折用手法复位局部外固定治疗,肩关节脱位施行手牵足蹬复位法、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法、牵引白床等运用机械力辅助处理骨折脱位。古希腊盖伦在《骨的基本行径》《基础肌学》中,对骨骼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做了较正确的记录,奠定了西医骨科学的解剖学基础;记录了钻颅术、压迫结扎或烧灼止血、亚麻线缝合伤口、手法复位局部木板固定骨折、截肢术及功能体育疗法。17世纪,法国巴累以肢体功能和畸形诊断骨折、脱位,首创人工假肢,运用机械牵引治疗股骨干骨折,描述了脊椎的畸形,提出用牵引头颅复位颈椎损伤。18世纪,西医骨科学独立形成并高速发展。1741年,法国安德雷提出“orthoaedia”一词,被认为西医“骨科”的正式分科产生;英国波特著《骨折与脱位》,确立骨折以复位和固定为治疗原则,提倡包括上下关节的广泛固定法,虽然同时代的法国医师大卫于1779年提出了“自主的运动对损伤的修复十分重要”,但波特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显微镜的问世,英国解剖学家哈佛报道了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其结构,开创了骨组织形态解剖生理学的先河。19世纪,随着X线的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骨折脱位诊断的分型分类逐步丰富和发展。石膏绷带外固定的应用,被视为骨折疗法的一个革新。同时,相应的一些固定器具如托马斯夹板、石膏支架、U型行走石膏铁镫等石膏外固定技术也相继出现,还新创了多种牵引技术、器材等用于持续牵引、广泛固定治疗骨折和损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磺胺药物、青霉素、合金内固定钢板的应用,内固定技术得到迅速的推广。1946年,美国埃格斯提出“接触压迫因素”是骨折愈合的基本因素。及至20世纪50年代,A0学派(AociatioofOteoythei)诞生,以解剖对位、坚强内固定、无创手术操作、无痛功能活动为原则,设计了全套内固定用具和手术器械,全身骨折均可施行加压内固定技术治疗。1952年,法国奥比涅成功进行了髋白再造和合金杯髋关节成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人工关节陆续广泛用于临床。2第一章概述在骨病方面,1810年,英国威廉海伊首先提出应用瘘管扩张、死骨摘除和灌注治疗骨感染,并开始对骨髓炎进行病理研究。1927年,美国奥尔提倡早期制动用石膏封闭创口的疗法处理开放性骨折感染和骨髓炎。同时期,利佐、斯塔尔和威伦斯基等人先后应用骨膜切除、皮质骨钻孔开窗等手术治疗急性骨髓炎,奠定了急性骨髓炎手术疗法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一些学者主张在抗生素辅助下,使用局部瘢痕、死骨切除、肌肉填塞骨腔手术疗法,至50年代被广泛推广。1882年,德国罗伯特·科赫分离出结核杆菌后,骨关节结核病才逐渐被认识。随着20世纪40年代抗结核药陆续问世,骨关节结核病的死亡率迅速下降,20世纪50年代以后,彻底解决了骨关节结核的治疗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的西医骨科学者方先之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关节炎及其他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自19世纪后才被逐步认识,开始从组织学、病理学方面进行一系列研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CT、MRI等计算机放射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使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疗效不断提高。三、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鸦片战争后(1840一1949年),中国逐渐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医受到歧视,伤科也面临危机,处于花叶凋零、自生自灭的境地。在此期间,伤科著作甚少,以前处于萌芽状态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技术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基本上失传。西方医学大量输入中国,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即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唐容川为代表的,主张“中体西用”“衷中参西”的“中西医汇通派”,继而到20世纪20年代兴起了中西医结合研究。19世纪末一些开明中医骨伤科医师开始注重吸收西医知识,尤其是关于骨骼解剖、肌肉、韧带的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中医手法治疗中。进人20世纪,诸如X线等物理诊断技术传入中国,当时有条件的中医骨伤科医生都尽可能地吸取X线诊断知识,利用X线拍片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骨伤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与此同时,一些著名骨伤科医生一方面看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X线诊断技术应用尚不广泛,传统的诊断技术在更多地区仍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另一方面,X线诊断技术较之丰富的中医骨伤科诊断经验而言,亦有其局限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中医骨伤科和西医骨科的临床进行了深人探讨,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在骨折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的正骨经验,博采各地中医伤科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开创了动与静的治疗观,总结出新的正骨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材,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治及传统的练功方法,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根据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以内因为主导的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相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内外兼治(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骨折治疗新原则,骨折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进一步提高,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被国际骨科界称为“C0学派”(ChieeOteoythei)。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光镜、电镜、电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分3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学一一-一-子生物学、同位素、磁共振、骨密度仪等现代科学技术已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中得到应用。一些治疗骨延迟愈合、骨质疏松、骨缺血性坏死、骨髓炎及骨性关节炎的中药新药不断研制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颈肩臂痛、腰腿痛、骨关节粘连性疾病、脊柱内脏相关性疾病的诊治中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经验的积累,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微创诊断与治疗技术取得了不断进步,微创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成为骨伤科领域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微创技术作为有创手术和无创手术发展的桥梁,将会促进骨科技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朝着利用先进的微创工具或操纵机器人向极微创或无创治疗的目标不断前进。3D打印技术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使患者康复得更快、更好,后遗症更少。(李国梁)第二节研究范畴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以人体运动系统疾病的防治为研究范畴。运动系统疾病依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损伤和筋骨关节疾病两大类。损伤是指因外力所致的运动系统损伤性疾患,筋骨关节疾病则包括非外力因素引发的运动系统其他相关病证。按西医学人体组织系统分类,运动系统包括骨骼与软组织两大部分。传统中医对骨骼原有较全面的描述,但是对骨骼的命名不如西医完整、准确;至于软组织,西医广泛涉及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韧带、肌腱、关节囊、关节软骨和神经、血管等,中医伤科则统称其为“筋”。随着中西医理论的相互交叉渗透,特别是现代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发展,对运动系统组织及疾病的认识渐趋一致。由于专科的特点,中医骨伤科学与西医骨科学在临床上又有着较大的共同性,尤其对创伤疾患的认识有许多共同或相近之处。如对骨折的发生因素和机制、处理步骤及原理,中西医之间有许多共同认识,只是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对于骨折后的肢体功能恢复,中、西医均认为必须通过患者的自主锻炼才能取得,只是在认识功能锻炼的时间上有差异,中医强调应在骨折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西医则认为应待骨折愈合后再进行。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和实验研究,西医逐步认识到长期而广泛的固定、不及时进行功能锻炼给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带来的不良后果,也越来越重视骨折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现在更多的西医学者主张采用操作简单、痛苦小、并发症少、可早期活动的骨折治疗方法,甚至提出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即是生命”作为骨折治疗的指导思想,从而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理论体系。(李国梁)】第三节研究意义中医骨伤科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在农业、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疾病的认识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4第一章概述实践,形成了以气血学说、肾主骨学说、经络学说为主的理论体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原则及相应治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没有与现代科学结合,因此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局限性,中医伤科理论对疾病难以做到深入细致的说明。西医骨科学是在近代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解剖、生理、病理等近代科学知识,又及时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因此对疾病的认识比较深入细致。然而西医骨科学主要依靠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而迅速成长,重视实验医学、重视专科医疗科研机构的建设和学术的交流,可谓西医骨科学迅速发展之经验。概而言之,依靠现代科学发展起来的西医骨科学,它的科学的、先进的技术当然是主要的,但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中西医结合,才能使两个学科各自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中西医结合研究关键在于中西医结合点的研究。中医骨伤科学与西医骨科学因其在研究对象上的相容性,可望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率先作出开创性贡献。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发展的任务,是在认识到现代医药学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彻底更新理念,开拓思路,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伤科整体观念和临床经验优势的基础土,借鉴西医骨科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和方法,使中、西医两种理论不断渗透,综合优势,融会贯通,创立中国独特的新医药学,使之成为一门统一认识、趋向完善的学科。(沈润斌)第四节中医治疗骨伤科的优势一、整体疗法整体疗法是中医骨伤科的优势之一,要求在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中,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人体内外环境、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康复的目的、要求等进行综合考虑。“治病求本”,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尽量做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动态平衡。以脊柱相关疾病为例,在中医脏腑相关、表里相关和气血经络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从脊柱力学观,点出发研究脊柱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证实由于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而引起身体其他系统的相应症状、体征,发生疾病的脏器或组织均与脊柱相互分离且有各自的功能。患者就诊多以复杂的症候群为特点,涉及循环、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感觉和运动等多个系统。临床上多采取以推拿整脊手法为主,配合穴位按压、针灸、针刀、牵引、穴位注射、中药内服外用的综合疗法来进行治疗。如果按照传统的分门别类的科室就诊,患者就会疲于奔波在不同学科间而不能获得满意疗效。之所以近年在临床上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就在于临证时注意处理好了以下几点:1,注意处理好个性化诊疗与规范化技术的辩证关系个性化诊疗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没有个性化诊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规范化的诊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若仅局限于个性化的诊疗经验,过分强调个性化诊疗经验的特殊性,则势必掩盖甚至抹杀了它的普遍意义,使其游离于规范化技术的边缘。因此,应在坚持个性化诊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5中西医结合骨折疗学一炼出规范化技术常规。要实现这个目标,有统计学介入的前期科研设计是必不可少的。2.注意近期疗效的统计与远期疗效的随访在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报告中,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关于疗效评价的标准。从疗效评估来看,除患者症状、体征等软指标外,还需要大量能够说明问题的客观指标,尤其是那些一锤定音的“金标准”。我们注意到,一个诊疗标准的建立和实行要依靠大量的临床实践、长期的跟踪观察、科学的检测手段和集体的智慧创造。近期疗效的统计分析固然重要,远期疗效的随访则更说明问题,如果把近期疗效比做开花,那么远期疗效就是结果。在强调前瞻性的对比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回顾性的随访研究。尤其是一年或几年以上的随访结果,对于以恢复肢体功能为目标的骨伤科来说这种结果就是产生“金标准”的温床。3.注意各种组织对整脊手法的动态响应特点手法治疗是目前对脊柱相关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法作为一种外力干预,要通过机体的各种组织的反应起到治疗作用。因此,各种组织对整脊手法的动态响应特点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是手法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时间和作用方式;另一方面是骨骼肌肉、关节、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对外力所做出反应的质、量和度。要抓住这些动态反应的特点,实时非侵人检测和记录手段是最基本的要求。4.注意局部症状体征与系统反应的调节途径脊柱本身是一个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结构上是联系的,在功能上是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脊柱及其所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相互联系,是以脊柱为中心,通过神经、血管、经络等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它体现在脊柱与四肢,脊柱与脏腑、经络、气血、组织之间的生理与病理的各个方面。在发生病变时,脊柱的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反应于脏腑、肢体,脏腑、肢体的病变也可通过脊柱而表现出来。要搞清楚这些反应的调节途径,只有靠多学科的团结协作。二、续贯疗法骨伤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改变,针对这一过程则是一系列的干预手段与方法,而且是连续的,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的。历史上著名的扁鹊见齐桓公的典故就生动地阐释了这一道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公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日: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日: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痛,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从社会学角度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讳疾忌医,从医学角度则揭示了疾病的发展及治疗方法的变化。在实施续贯疗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下列问题:1.由现象到本质要注意细节宋·苏洵《辩奸论》载:“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骨伤科疾病临床表现错综6···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出版社 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