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托马斯电子版PDF下载完整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为读者提供了明确的公民参与操作指南。作者概述了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策略和途径,并试图告诉读者公共管理者应该如何在保持公共管理效率和有效性的同时,肩负起促进公民参与各种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作者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公民参与决策模型,并用大量的实证案例来说明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关于作者约翰·克莱顿·托马斯(JohClaytoThoma)是乔治亚州立大学公共管理与城市管理研究学院的教授兼院长。他曾在多个城市事务管理和公共行政研究机构担任领导职务,包括1990年至1992年担任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协会会长,并于1994年担任美国行政学会全国会议的项目联合主席。他的主要著作是《公民与城市之间》和《转型中的大城市政治》。精彩的书摘由此产生的社会动荡可想而知,最终导致国会通过林登·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法案。该法案旨在通过建立一系列直接针对低收入者,尤其是美国黑人的减贫的联邦计划来向贫困宣战。考虑到反贫困计划的实施不能重蹈城市重建计划的覆辙,即不能通过加强平等主义政策来破坏城市重建计划的成果。语言要求,在实施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必须“以项目实施地区的公民和公共服务目标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引导可行的公众参与”(Judd,1979,.第302-303页)。随着这些新法律条款的使用和推广,公民参与的新时代开始了。正如我们最初了解到的那样,新公民参与运动或公民参与与传统的公众参与主要有两个不同之处:首先,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和角色仅限于政策制定或决策,而新公民参与运动更加强调公民参与政策执行,即公民不仅参与政策制定,而且政策一旦通过,也参与到政策的实际运行中,进入公共的实际管理过程。项目。其次,新公民参与运动反对传统公民参与的精英主义倾向,如城市更新项目咨询委员会的“蓝丝带”模式等,扩大了公民参与的范围。该过程包括那些低收入阶层的公民。1970年代,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民间组织进一步纳入。在这个时代,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公民组织。他们代表消费者、环保主义者和公众关注和讨论社会和公共问题,例如对弱势群体和穷人的援助问题(Walker,1983)。对于这些公民组织,公民参与联邦政府计划,并承诺公民可以对影响其生活质量的政府计划决策产生影响。结果是,虽然反贫困战争项目的实施令人失望,因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大多数分支要么被取消,要么处于破败状态,然而,公民身份的扩大在政策参与执行,特别是增加公民参与联邦政府项目的想法,正在获得动力。从196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中期,公民参与在许多联邦政府项目中蓬勃发展。在1960年代后期,只有31个联邦政府资助的项目实施了公民参与,到1974年底,管理的公民参与项目的数量在1960年代后期增加了两倍多,达到100个。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参与度又增加了50%,另外55个联邦项目也包括公民参与(政府间关系咨询委员会,1979年)。章节详情第1章描述了当今新的公民参与运动的发展。从一开始,本章就通过生动的例子描绘了过去两三年中日益增长的公民参与。本章的第二部分解释了新的公民参与运动给当代公共管理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压力。第二章介绍了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本章追溯公民参与理论的历史演进,从1960年代“新公共行政”大力倡导公民参与的充分作用,到当前反对公民参与,主张公民参与经常提出很多问题。除了这个简短的历史回顾外,本章还进一步说明了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方式发生的许多变化。最后,本章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建议公共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所发挥的实质性但有限的作用。第3、4和5章描述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这是本书的核心,作为解释公共管理者何时以及如何让公民参与的基本分析框架。第三章讨论了模型的第一部分,描述了模型在决策初始阶段的使用,并分析了公民是否应该参与特定的公共决策过程;第4章侧重于公共管理者在定义和判断谁方面的作用在参与决策时以及在参与某种形式的公民时应如何使用有效的决策模型各种形式的公民参与。在第6章和第7章中,作者将研究视角从公民参与的各种方法转向公民参与的工具和机制。第六章阐述了公共管理者采取以收集和获取政府信息为中心的公民参与机制,以获取相关政策信息;第七章提出,当公共管理者期望公民充分理解和接受政府公共政策时,可以考虑的各种公民参与机制。在这两章中,我们重点关注特定形式的公民参与更有效的情况和背景,以及公民参与形式缺乏有效性的背景。在这里,作者认为公民参与形式的选择和使用的有效性与公民参与的决策模式密切相关。第8章进一步就公共管理者如何与公民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提出建议,并说明一旦公民公民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对于发展成功的公民参与方法至关重要(Fiher和Brow,1988年)。政府组织不断深化,公民参与才能深入发展。在此基础上,第9章讨论了一些新发展起来的高级公民参与形式,旨在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第十章对前几章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总结,并对公民参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首先,本章总结了几个“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建议,倡导公共管理者时刻思考公民参与的问题;其次,笔者在本章中指出,在公民参与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公共管理民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要求公共管理者具有新的管理技能和策略;最后,本章进一步探讨了当代民主价值观随着管理技能和参与形式的发展而演变。直面挑战公共决策和公共行政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随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实施和管理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运行方式明显已经过时。我们对公共管理者的公民参与发展提出了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挑战:第一,理解新的公民参与运动的必要性,本章讨论并在下一章中详细阐述;二是对各种分散的事物进行融合整合,提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决策模式。本章的后半部分解释了公众参与的一些挑战,因此本书其余部分旨在讨论公共管理者如何成功地整合这些部分。...

    2022-05-06 什么是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媒介研究在线免费阅读pdf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传播学具有跨学科性质,“性别”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紧密结合。因此,性别与传播理论体系不仅以传播理论和性别理论为基础,而且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媒体研究df图片预览简介性别视角的媒体研究将媒体研究与性别研究、女权主义视角和媒体研究中的经典主题相结合。系统分析了媒体与女性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媒体与女性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回顾。关于作者刘立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传媒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体与妇女”教席主持人、美国艾森豪威尔学者、全国妇联秘书处专家顾问、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妇女英才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体与性别研究、国际传播学等。代表著作有:《性别与媒体传播》、《国际视野下的媒体与女性》、《美国电视节目的形式》、《国际交流导论》等。目录前折标题页版权页目录第一章媒体理论与女性研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第二节女权主义理论第三节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理论第4节人类学和心理学中的媒体和性别理论第二章媒体与女性研究方法第1部分:媒体与女性研究的方法论渊源第二节几种常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3部分:媒体与女性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三章媒体与女性研究的历史发展第1部分:媒体与女性研究的发展第二部分:现代中国的媒体与女性第三节女性在媒体中的公共空间——以玲珑为例第四章:电视与女性研究第1节电视和女性研究回顾第二部分:我不爱红衣爱武装——电视剧中的革命女性思想与形象第5章网络与女性研究第1节互联网与女性研究概述第二节女性研究的网络和特点第三部分:互联网与女性研究现状第6章广播与女性研究第一节: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广播第二节女性电台节目的性别意识——以“三色玫瑰”为例第3部分:提高女性广播节目中的性别意识的对策第7章媒体与女性研究热点问题第1节性别问题的媒体传播第二节“剩女”传播现象与媒体传播策略第8章:国际视野下的媒体与女性研究第1节媒体与女权主义第二节女性主义媒体研究的研究领域第三节女性主义媒体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后记折叠封底...

    2022-05-05 人类学 性别 亲属 继嗣 婚姻 人类学 性别气质

  • 建筑的梦想公民城市与未来pdf免费在线阅读|百度网盘下载

    小编点评:给自己一口愿意设计的毒鸡汤面向公众的未来之书,包含数百份手稿、绘画、照片、建筑梦想中的城市和未来df极具收藏价值、建筑的未来、学术著作和传记,有很多信息。可惜,浦东陆家嘴设计失传。建筑梦想数字预览图书特色★“诺贝尔建筑奖”获得者、伦敦千禧穹顶、巴黎蓬皮杜中心首席设计师理查德·罗杰斯的作品★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回顾他从阅读障碍儿童到建筑师的历程★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一个更好的社会,一本关于公民的书★阅读本书,犹如与大师深入对话,享受人文主义和自由精神的熏陶★精装大幅面,全彩四色印刷,包括数百份手稿、图纸、照片,适合收藏★我对未来和现在感兴趣,而不是过去。——理查德·罗杰斯理查德·罗杰斯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到伦敦的劳埃德大厦,从马德里的巴拉哈斯机场到香港的汇丰银行,他留下了许多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建筑梦想》一书是对罗杰斯建筑生涯的总结,回顾了他从小就患有阅读障碍、不擅长绘画而获得“诺贝尔建筑奖”建筑师的成长历程。这本书不仅介绍了罗杰斯众多建筑杰作的设计过程和理念,还与当时许多著名建筑师分享了他的轶事。它还包括他选择的数百份手稿、图纸和照片。有趣,知识渊博和意识形态价值。通过他漫长而富有创造力的职业生涯,罗杰斯向我们展示了建筑师的终生职责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球公民。-普利兹克奖评审团罗杰斯设计了一系列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且令人惊叹的独特建筑,这些建筑将永远被人们铭记。——《独立报》这位建筑师充满了人文理念,他对城市及其可能性的探索极具感染力。——英国小说家、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尤恩关于作者理查德·罗杰斯1933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196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他和他的合作伙伴设计并建造了许多20世纪的著名建筑,包括蓬皮杜中心和千年穹顶。1991年被伊丽莎白女王封为爵士,他还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等重要的建筑荣誉。理查德·布朗伦敦独立智库“伦敦市中心”调查主任,前伦敦遗产开发公司规划总监。目录前言第一章早期影响第2章新事物的影响第3章建筑语言第四章乔治蓬皮杜中心-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地方第五章政治与实践第6章建设城市第7章人性第8章生命的层次第九章公共空间第10章市民和紧凑型城市第11章公平社会后记,思考未来年表建筑梦想在线阅读我一接电话,伦佐·皮亚诺就问:“先生,你坐好了吗?”我告诉他我坐好了。“我们赢得了设计蓬皮杜中心的竞赛,”他解释道。“颁奖典礼今晚在巴黎。我们必须到那里,但我不能离开热那亚。你能来吗?”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消化这个消息,更不用说为我们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转折点做准备了。当我告诉正在温布尔登的家中园艺的妈妈时,她泪流满面。为了准时赶到巴黎参加塞纳河游轮的庆祝活动,我和约翰·杨、露丝和我赶紧去伦敦接同事准备护照(因为当时我们工作不多,人也没有。”不需要去办公室)。当时我们几乎不会说法语,所以我们穿着各种牛仔裤、T恤、运动鞋和迷你裙渗透到法国精英阶层。这里的女人穿着晚礼服和头饰,男人也穿着长袍、勋章和腰带。那是1971年7月,那时我们二三十岁。在过去的七年里,我们只设计了几个房子、展厅和小工厂。而这一次,是完全不同层次的项目——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大型公共建筑。虽然我们之前没有太多经验,但我们相信我们的设计可以震撼世界。比赛是在一个破旧的市中心设计一个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将设有图书馆、美术馆和实验艺术中心。我们提交的设计方案空间宽敞,结构灵活。中心区是一个公共广场,占据了一半的土地面积。广场从底层延伸到街道层,设有多层电梯和走廊。我们设计的不仅仅是一座高雅文化的宫殿,更是一个大家的家,无论是老人、小孩、贫富,不分国籍、不分信仰,都可以在这里接受。既有时代广场的都市活力,又有大英博物馆的高雅文化。这是一种双向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它是一个城市公用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个由社会政治责任驱动的建筑项目。这似乎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声明,但实际上,建筑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不容忽视。我一直认为,建筑的影响远不止建筑本身。我们公司行为准则的第一条规则是“建筑与使用它的个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我们最好的建筑不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能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例如,蓬皮杜中心将文化带给大众。劳埃德大厦不仅是金融市场的所在地,还选择性地展示了这些金融活动,不仅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也为路过的人带来了美。我们在1990年代设计的波尔多法院也考虑到了司法大楼的用途。我们设计它的想法是,这个法庭不是犯罪和惩罚的堡垒,而是一个可以吸引公众谈论社会正义的地方。威尔士议会大厦于几年前完工,它不仅仅是一个立法机构的座位,它的底层是一个公共室内广场,人们可以在那里用餐、会面,还有一个议会大厅,里面有一个可以观看国会议员讨论决策的长廊。丽都大厦是一座五十层的摩天大楼。它于2014年竣工,是当时伦敦最高的建筑。一至七层为开放式、大跨度、无墙广场。电梯可以直接带你到上面的接待处。.建筑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可以传达其他的东西。建筑师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它们不仅可以解决三维问题,利用结构和材料为人类活动创造空间,还可以捕捉光影艺术,为您创造美好的感受。从原始的小屋到雅典的聚会场所,从中世纪的宫殿到市政厅,从街头的长椅到大广场,建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好的建筑带来文明,坏的建筑带来无知。阅读障碍患者的思维方式与正常人不同。我们可能不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我们的视觉感官和三维空间的思考能力很强。就我而言,它让我很早就意识到,在一个团队中,通过创造性的合作,团队可以比一个人的奋斗更有力量。人们经常问我阅读障碍是否会让你成为更好的建筑师。我不确定是不是这样,但它确实帮助我排除了其他一些职业,专注于我能做的事情。它定义了您在某个领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份能让我与其他人一起工作并取得成果的职业。但是很多孩子的运气不如1、他们发现自己的未来被狭隘的教育体系摧毁,没有人支持他们。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在上议院的一大乐趣就是见到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很高兴看到良好的教学和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做出的改变。引自第一章早期影响...

    2022-05-04 查理罗杰斯 蓬皮杜艺术中心 罗杰斯蓬皮杜文化中心

  • 《网络文学的媒介转型》许苗苗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网络文学的媒介转型》【作者】许苗苗著【页数】359【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5203-7914-4【价格】138.00【分类】网络文学-传播媒介-研究-中国【参考文献】许苗苗著.网络文学的媒介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媒介转型》内容提要:本书回顾中文网络文学二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背后的推动力量及在话语权和利益争夺中暴露出的问题。曾经被视为试验性小众概念的网络文学,如今已成为流行故事的生产者和通俗文化产业链的源头,其大众参与的创作模式虽然众声喧哗,但也具备自我完善的可能。网络文学引发人们有关文学本质、表现形式、创作过程和接受模式等问题的再思考,也孕育着文学在新时代的新诉求。《网络文学的媒介转型》内容试读导言一研究缘起及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现状本书所指媒介转型指文学作品突破原有载体向其他媒介传播和延伸的过程。网络改变了人们对媒介与文学关系的认识,作为文学在新媒介中的表现形式,网络文学的出现一方面将媒介问题引入文学视域,将文学的本质、样式、审美形态、接受过程等传统文艺理论问题再度推到台前;另一方面,它为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不同文化娱乐形式跨越媒介边界、相互融合做出多次有价值的探索。这里,我们将分析网络文学在媒介转型中的表现和作用,探索文学理论在跨媒介背景下的新动向。(一)本书研究缘起互联网的兴起分流了大量传统媒体如书刊、电视、广播等的受众,特别是印刷读物更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文学”观念的普及基本与印刷媒体的普及同步。因此,印刷品作为主要传播媒介时,借助文字表达的文学与印刷品的联系被看作“天然”。印刷技术、编排样式、刊刻版本等媒介特性未受重视,而当屏幕和网络成为印刷媒介的替代品后,“网络文学”概念的诞生却唤醒了人们对媒介本身的关注。作为印刷媒介向网络媒介转型的产物,网络文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突破媒介自身限制而进行的种种转型尝试显示出价值。本书拟从“网络文学”1网络文学的媒介转型这个文学与媒介结合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在媒介转型这一特殊过程中的表现,探索媒介转型背景下文学研究的新思路说起文学,人们往往从形式、题材、审美特质、文学性等角度出发,想到的是“文学作品”。传统文学理论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学,却很少涉及媒体。仿佛文学是想象的精灵,媒介则是精灵迫不得已的栖身之。如果不是为了传播,这一精灵便与媒介毫不相干。对于强调想象修辞、审美等精神维度特质的文学来说,媒介是一个被动的可有可无的因素。然而,果真如此吗?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手段越来越多地介入文学,文学被放在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交叉视野中予以观照,媒介对文学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如果我们将文学看作语言文字的艺术,这一简单的概括本身就包含了“语言”和“文字”两种媒介形式。钱存训《书于竹帛》对汉字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的溯源,从甲骨到青铜,从竹简到缣帛,从书法艺术到印刷推广,汉字的形态、构造极大地受到媒体影响①。文字是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当文字书于竹帛,文学也自然带上了“竹”或“帛”的属性。刻在青铜器上只能是简短的铭文,记录在竹简上的则是记述国家事务的应用文“策”:而瑰丽又昂贵的缣帛与“赋”的华丽辞章辉映。印刷文学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几个与刊刻技术和媒介传播手段紧密相关的阶段。随着大众传媒飞速发展,新媒体的需求更推动新文学样式的诞生和流行。如《申报》和《沪报》开辟我国日报刊载长篇小说的先声,《野叟曝言》《七侠五义》等都随近代报业的兴起为大众所识。为应付每日更新的副刊版面,吸引普通市民读者持续兴趣,增加可读性和吸引力,报上会出现“长篇小说连载”以填充内容。当办报者发现“小说与报纸的销路大有关系”后,报载小说便开始成为普遍现象。然而,由于当时作者有限,供稿不时出现问题,不仅常见断档、暂停等现象,有时甚至在连载中断后再也不见下文乃至影响报纸销路。这种不稳定性又促使报刊大力推动短篇小说的创作①参见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2导和阅读。《时报》在短篇小说兴起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其长篇待刊稿遗失,他们不得不刊载短篇救急,还特地发广告向习惯阅读长篇的读者解释,“短篇小说本为近时东西各报流行之作”,篇幅虽短却同样“立意深远,用笔宛曲,读之甚有趣味”。《时报》《笑林报》等进而开启向社会征集短篇小说的序幕①。除了载体介质本身,编辑、文选的收录也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被称为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的《典论·论文》在我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拥有奠基性的地位,作者也出身显赫。但如果没有《昭明文选》的有意识选择和留存,恐怕这篇文章终将与《典论》里其他篇章一起佚失,无法继续“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即便是工业时代的通俗读物,是刊登在每天更新的报纸上随日期渐远而丢弃,还是由出版社再次结集印刷成单行本,其形态、命运也都有所不同。以金庸作品为例,有学者对比早期《明报》创刊时的连载专栏和后来的多个编校、修订版本,发现最初报纸连载中为迎合大众口味的流行趣味被弱化,逻辑线索、人物形象等都在后期修订中获得完善,能看出通俗文学向严肃文学靠拢的痕迹。如今金庸的“经典”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根据不同媒体特色,在其间转换、整合、自我完善的过程②。以上文学与媒介之间的牵连,都将多少反映在网络文学中,并于下文论述涉及。虽然我们谈论文学时强调它的想象力和精神特质,但它并不能完全脱离媒体,甚至可以说,文学和媒介的关系特别紧密,只是此前没有被发觉。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如今成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但麦克卢汉本人却是文学教授。对虚构的想象性文学的研究,使其能够以预言般的想象力对真实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判断。在印刷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知识储备、教育传承主要依靠文字,大量印刷出版物成为文学的主流形态,而那些以语言为表达介质、强烈依①参见陈大康《近代短篇小说的复兴》,《光明日报》2018年3月15日②参见高玉《金庸小说误读与武侠小说形象重塑》,《文艺研究》2014年第7期。3网络文学的媒介转型赖于艺人表现能力的口头文学则逐渐沦为边缘形式。到了网络文化兴起并日渐强势的时代,屏幕阅读开始抢夺纸媒体的主导地位,在适合视觉形象、动态传递的屏幕上,文字阅读不再是主流。当前最为流行的电脑、手机社交媒体如微信朋友圈、微博,国外的Faceook、Ita-gram等,主体形式为图片、视频加简短文字标题说明,在这类媒体上,讲究有理有据的长篇学术论文也被提炼为简明的段落概要。这种趋势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是散文式微,短小机智的警语、笑话流行;小说则呈现分化:一方面篇幅短小的“微小说”被广泛张贴转发,赢得了超高的知名度和眼球效应;另一方面,驻扎于文学网站的明星作者则以超长篇幅和持续更新建立了稳固的粉丝团队,从而找到开发后续产品的可能性。媒介发展如何影响人类文化已不乏专论,这里仅做简单概述。本书从网络文学这一“媒介·文学”形式入手,考察在网络文化兴起之际,形成于印刷文化中的“文学”概念存续、变形、演化的过程。这里讨论的“网络文学”主要指中国大陆文化现象,部分章节涉及中国台港和海外情况。(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要点新鲜活跃的网络文学现象,在国内研究界获得众多关注。研究者不仅各有侧重,还不断引导新鲜力量加入。与国外研究偏重于媒介不同,国内网络文学研究比较重视其“文学”特质,例如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与文学两概念孰轻孰重,印刷与网络文学的关系、区别,网络文学对印刷文学特点的继承与改变等,总体来说,是在与印刷文学的比较中开展的。1.介入文艺学和文学史范畴的网络文学国内最为主流的网络文学研究模式是从媒介环境的转变入手,依托文艺学、媒介学理论关注新技术、新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多数是从文艺学视野下的跨媒体文学理论展开。学者黄鸣奋在21世纪之初即涉足网4···试读结束···...

    2022-04-28 网络文学媒介 网络文学媒介转型

  • [每天读本书] 数字时代如何《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我们通常想到的媒体主要是报纸、广播和电视。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人体和大脑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住房是温度调节机制的延伸,马镫、自行车和汽车都是腿和脚的延伸。媒的延伸。媒介是技术,可以是任何人的延伸。媒体成对结对,一个包含另一个。因此,电报包含印刷单词、手写单词和单词。前者包含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信息。信息是朦胧的,所以用户看不到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由于媒体的强烈影响,所谓的内容或信息对任何信息的影响都远低于媒体本身。所以他说,媒体就是信息。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是成对的。麦克卢汉发现了两个例外。上述例子中有一个例外:文本中包含了文本,但文本媒体是媒体链的终点。思想是非语言现象,是一个纯粹的过程。第二个例外是电光,它使黑暗中无法进行的活动成为可能。这些活动可以被视为电光的内容,这加强了麦克卢汉的原则:任何媒体最强大的影响是改变人们的关系和活动,改变其形式、规模和速度。媒体是我们经历世界变化的动机,是我们互动关系变化的动机,也是我们如何使用感知的动机——这里所谓的感知是媒体扩展的感知。研究媒体必须研究其影响,因为持久和不可避免的媒体互动使媒体的影响模糊,阻碍了我们有效使用媒体的能力。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体通常不会取代或取代另一种媒体,而是会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新旧媒体的相互作用模糊了媒体的效果。人类最早的技术是语言,这是文本、印刷和电报的来源。转化为文本后,语言获得了强烈的视觉偏见,直到今天才影响到社会和文化组织。但收入必须失去,因为文本将文本与其他感知分感知分开。广播的发展延伸了言语。此时,类似的损失也发生了,因为广播将言语简化为一种感知-听觉。广播不等于言语,因为我们只使用一种感官,即听觉,但就像文本一样,它产生了一种包含言语的幻觉。注:以上节选自本书增订评注序。————————————–原作名:UdertadigMedia:TheExteioofMa[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译者:何道宽评分:8.8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今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得到了反复的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哪些新媒体?人类的延伸将在哪里扩展?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讨论了技术、人类和社会的命题。毕竟,理解媒体是为了理解我们的社会生态,并在冲击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2022-04-04 文本 感知 景观 文本感知能力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