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牡丹诗词名篇鉴赏》陆炎著;汤兆基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代牡丹诗词名篇鉴赏》【作者】陆炎著;汤兆基主编【页数】260【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2017.01【ISBN号】978-7-5458-1326-5【价格】40.00【分类】古典诗歌-诗歌欣赏-中国【参考文献】陆炎著;汤兆基主编.历代牡丹诗词名篇鉴赏.上海:上海书店,2017.01.图书封面:牡丹诗词名篇鉴赏》内容提要:本书包括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著名的诗人在内。《历代牡丹诗词名篇鉴赏》内容试读11.春色岂知心1.春色岂知心一王维《红牡丹》的咏物抒情王维(701一761),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他从小受到过很好的家庭教育,才华出众,幼年时聪明过人。十五岁即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得一手好诗,又善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到京城,立即就受到京城王公贵族的宠爱。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但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被贬职。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才被提升,先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岂料,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叛军所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无几,战乱平息,又遭朝廷以“叛徒”之罪拘捕下狱。所幸,因在安史之乱被俘后曾作《凝碧池》,抒发了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并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才得宽宥,免于一死。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因政治上缕遭挫折,政局又变化无常,意志便逐渐消沉,从此不闻朝政,一心吃斋念佛,隐身于京城的南蓝田山麓别墅。那山麓别墅很宽阔,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是修养身心的好去处。王维又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将自己以“维”名之,以“摩诘”为字。这便是他名和字的来历。王维在诗歌艺术上,成就与孟浩然并驾齐驱,都是屈指第一。他的边塞、山水诗、律诗或绝句,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尤其是山水诗,无论是名山大川,无论是流水人家,前者壮丽宏伟,后者恬静闲适,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生动形象,诗情与画意融合完美,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被称作“田园诗人”。咏物诗同样如此,着墨无多,意境高远。例如他的《红牡丹》,咏物抒情,两全其美。下面就是他的这首牡丹诗: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2历代牡丹诗词名篇鉴赏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四句,总共20个字,诗人不但将“红牡丹”色彩艳丽,花肥姿姣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喜不自胜,还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令人为之忧伤。首句“绿艳闲且静”,诗人先写“红牡丹”的枝叶情状:叶子浓绿艳丽,花枝闲适而文雅。这一句,不仅赞美了“红牡丹”枝叶的色彩美,还赞美了枝叶的静态美。“绿”,绿色;“艳”,鲜艳;“闲”和“静”,描写了枝叶的姿态闲适而又文静,使人感受到了一种高雅美;“且”,是个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闲”和“静”,表递进关系。首句还没有写牡丹花,仅写了她的枝叶,就使人获得了诸多的美感,这在写作艺术上,就叫做“先声夺人”。第二句,“红衣浅复深”。这才写了“红牡丹”盛开时鲜花的深红浅红,姹紫嫣红,在青枝绿叶的衬托下更加娇媚,更加可爱喜人。以上两句,诗人由衷地赞美了“红牡丹”枝叶和盛开的鲜花是多么的可爱,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红牡丹”的热爱。但是,诗人赞美“红牡丹”的鲜艳可爱,并非是这首诗的题旨,而只是借咏牡丹来述怀,为三、四句抒情作铺垫。第三句,“花心愁欲断”。这是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盛开着的红牡丹花,忧伤满怀,愁心百结肠欲断。如此艳丽的牡丹花,为什么会愁心百结肠欲断?诗人也不得其解,便向春光来求问:“春色岂知心”?这是第四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春光呀,难道你不知道牡丹花的心思吗,她究竟是为何如此忧伤?诗人向“春色”求问,其实是在借牡丹的忧伤来抒发自己的思想。但诗人在构思艺术上,将自己政治上几经坎坷,险遭杀身,不幸的命运不直接抒发感慨,而是以委婉的手法,借用向“春色”求问,这在构思艺术上是何等的巧妙!“春色”,即春光;“岂”,是表反诘的助词;“心”,心思,也就是思想。以上,就是这首《红牡丹》的思想内容。我们鉴赏王维的这首牡丹诗,不仅获得了诗人笔下“红牡丹”枝叶浓绿的艳丽、盛开的鲜花姹紫嫣红,色彩缤纷,无比可爱的审美享受,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生不逢时,尽管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21岁就状元及第,如同姹紫嫣红的“红牡丹”曾受人宠爱:但入士不久,就被贬职;又遭安史之乱,政治上几经挫折,险乎遭杀,人头落地;又因政局变化无常,被迫离开仕途,一心吃斋念佛,以此了其终身。所以,他写这首《红牡丹》,31.春色岂知心就是借花喻人,咏物抒情,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发感叹。王维,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他的不幸命运,是时代造成的。他写《红牡丹》来感叹自己的不幸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剧。4历代牡丹诗词名篇鉴赏2.近来无奈牡丹何柳浑《牡丹》深刻的社会意义唐代的牡丹栽培繁盛,京城长安成为全国的牡丹中心,春天观赏牡丹成为时尚。因而,刘禹锡在他的《赏牡丹》中才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但在天宝之前,牡丹主要栽培深藏在宫中花苑,所以,一般的人很难得到观赏牡丹的机会。柳浑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因而,要想观赏牡丹,就得花钱去买。正如俗话所说:“物稀为贵”。为此,他写下的一首牡丹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买牡丹的情况。柳浑(714一789),唐诗人。初名载,字元舆,后改名浑,汝州梁县(今河南汝州)人。从小孤儿,由亲戚抚养长大,天资聪明,好学不厌。生活虽然贫困,但志存高远。正因为勤奋努力学习的结果,才使他在天宝元年(742)中举成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善文,也善诗词。但他的诗作留存下来的《全唐诗》中仅此一首。所以,能欣赏到幸存下的这首牡丹诗,正是难能可贵。下面让我们就来欣赏他现存唯一的一首牡丹诗:牡丹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文字浅显易懂,但题旨高远,社会意义深刻。首句,“近来无奈牡丹何”。诗人一下笔,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问题:近来对牡丹实在是有什么办法呢?“奈…何”,用反问的方式表示有没有办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无奈…何”,则是说,对牡丹没有办法。对“牡丹”为什么“没有办法”呢?第二句,诗人为我们作出了正面回答:“数十千钱买一棵”。原来,想“买一棵”牡丹,价钱高得吓人一竟要“数十千”钱!事实也就是这样。据唐·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52.近来无奈牡丹何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贵贱没有固定的价格,还价要看花朵的数目。鲜艳的红花一百朵,价值二十五匹帛。“二十五匹帛”,换成“钱”,那就相当于“数十千”。这样昂贵的价钱,只有那些王公贵族、富贵闲人才会去买花,才能如此挥金如土。第三句,“今朝始得分明见”。这一句是说,今天早晨,我才把牡丹看清楚。“始得”才得到;“分明见”,看清楚。那么,他“分明见”了什么?那就看第四句,他告诉了我们什么。原来,“也共戎葵不校多”。谁知道,这么昂贵的“牡丹”,原来是跟普通的“戎葵”差不多的一种花卉,只是它出自皇家深院,便身价百倍,加之富人们相互攀比,使牡丹一路飙升,直至“一颗”卖到“数十千”!“戎葵”,即蜀葵,别称“蜀季花”等,花型大,花色分白、黄、红、紫多种;“不校多”,就是差不多,并不值钱的普通的花卉以上,就是这首小诗《牡丹》的内容。如果我们单从内容上来看,不也就是买“牡丹”吗?其实否也。诗人通过买“牡丹”这样一件小事,却揭露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朝廷政治腐败,下自村吏,上至京城高级官员,贪污受贿,大兴土木,追求豪华,追求奢侈,追求娱乐,相互攀比,挥金如土;而穷人,农村凋敝,农业荒芜,年轻人流向城市,一贫如洗…食不果腹,也就是连肚子也吃不饱;而富人,却为买“一颗牡丹”,竟然不惜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社会贫富悬殊,向两极高度分化,唐玄宗和杨贵妃沉香亭赏牡丹只是一个例子。所以,这首《牡丹》所反映的,跟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所描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岂不异曲同工。这是唐玄宗天宝后期社会的真实写照。人们常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时朝廷的政治腐败,追求豪华、奢侈、享乐…为后来“安史之乱”,潜伏下了的灾祸,使大唐盛极而衰。由上可见,鉴赏柳浑的这首《牡丹》小诗,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题旨高远,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也为后人“以史为鉴”,不重蹈覆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试读结束···...

    2022-05-09 写牡丹的名篇 牡丹的美篇

  • 宋代家族与文学 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张剑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作者】张剑著【页数】373【出版社】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01【ISBN号】7-200-06313-4【价格】19.00【分类】家族-研究-山东省-宋代-古典文学-文学研究-中国-宋代【参考文献】张剑著.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01.图书目录: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内容提要: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暨首都师范211大学工程建设规划项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资助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深刻揭示了晁氏家族的“祖宗家法”,晁氏天分、寿夭、婚姻、迁徙、卒葬对家族的影响以及家族的兴衰状况,又细致地论证晁氏家族文学与文化在宋代家族文学与文化中的典型性等。《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内容试读导言中国古代家族发展到宋代,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如从组织结构看,许多个体小家庭开始由古代农业社会自然形成的“宗族聚居”,逐渐向有意识地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聚族而居”转变,形成了近代封建家族组织的雏形①;从其潜在的社会意义看,它使官僚阶层无法像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那样长期占有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增加了社会上下阶层的流动,给宋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作为社会缩影和社会基本细胞的家族,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宋代家族的研究也成果斐然,漆侠、朱瑞熙、王曾瑜、张邦炜、邓小南、何忠礼、包伟民、工善军、王德毅、陶晋生、①徐扬杰先生《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与《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均认为:魏晋以后家族聚居的形式是以庄园制为主的,一个庄园即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单位,好像同姓聚居的村落一样;而宋以后的家族组织则是同一男性祖先的子孙,虽已分裂为为数不等的个体小家庭,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办法聚族而居的一种社会组织。但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一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岳麓书社1997年版)却指出“宗族聚居”反映族人住处相对集中这一客观现象,“聚族而居”则是在宗族观念支配或影响下的自觉行为。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杜2005年版)进一步论证宋以前真正有意识的“聚族而居”很罕见,而“宗族聚居”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自然形成的一种居住状态,其存在具有普遍性。笔者认为杨、李的说法更具有合理性。即使是现在的农村也是以“宗族聚居”为主要组织形态,但同样的客观“聚居”形态,宋以前较少有意识的理论指导和民众主动的参与,宋以后则多了乡规族约、族谱族长、义田祭田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和民众普遍的认同。1黄宽重、柳立言、包弼德〔美〕诸位先生或重个案,或重地域,对宋代家族的世系、交游、仕宦、婚姻、财产等作了相关考察(见参考文献),然而从家族角度观照文学或者从文学角度观照家族,长期以来尚属于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环节。已有的几部涉及中国古代家族与文学关系的专著,多集中于六朝隋唐时期,如刘跃进先生的《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程章灿先生的《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及《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李浩先生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及《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宋代还属拓荒阶段,整体把握宋代家族与文学,或者通过个案研究来透视家族与文学关系的专著尚未发现,①即使单篇论文也很罕见。②如果在对宋代家族本身做较为深入的观照的同时,还能适当地探讨宋代家族与文学的关系,那么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还能够为宋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阐释视角。这类选题,对于宋代家族文化和宋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知识创新意义。宋代家族按与皇权关系的远近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可以分为①汤江浩博士论文《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重在家族人物生平及王安石诗歌的辨伪、辑佚研究,如其自述“关于临川王氏家族主要人物之交游关系考述、文学成就之理论辨析…今暂付阙”(论文第2页)。②笔者所见仅有李国庭《兴化蔡氏家族诗词小论》,《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1994年第5期;杨胜宽《老坡与小坡:“家法”一脉承》,《乐山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冯丽君《谈宋代山阴陆氏家族对陆游的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周芬、张如安《论宋代都县史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等数篇而已。2宗室、世家大族、地方望族、普通家族四种。宗室又称皇族,是皇帝的近亲,社会地位最高,但由于宗室子弟在宋代只享有经济特权,而无实际的参政权,因此很难对社会产生影响。世家大族主要指那些出现过名卿重臣、仕宦人数众多及连续性强的家族,他们交游广阔,社会关系能够渗透到中央决策部门并对之产生或明或暗的影响,这种家族虽然数量不多,却是形成“大传统”的主要因素,是宋代政治、文化的主体。地方望族指那些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和影响的家族,这类家族中可能有人仕宦,但官职不高,难以将社会关系渗透到中央政府,他们既是“大传统”的接受者,又是“小传统”的引导者。普通家族即一般民众组成的家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无任何特权,他们虽然是“小传统”的主体,却被人漠视而资料缺乏,尚难对其深入研究。目前研究宋代家族,较为适宜的是首先对那些世家大族予以关注,从而为深人了解宋代主流的政治、文化特色奠定基础。宋代世家大族按照不同的观察角度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从家族主要的社会活动领域可分为政治型家族、经济型家族、文化型家族、军功型家族等;从家族兴盛时间的久远还是短暂可分为绵延型家族和断裂型家族;从家族人物是聚居还是星散可分为内敛型家族和开拓型家族;从家族出身可分为旧勋型家族和新贵型家族;从家族活动及其影响力的范围可分为区域型家族和多域型家族,等等。每种家族类型多少会体现出不同的家法家风,文学上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但正像家族类型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一样,所谓文学表现上的差异也只能是相对的。鉴于宋代家族的复杂性及其与文学关系研究的薄弱性,我们目前仍不宜采取整体观照的方3晁子健刊刻晁迥手泽本《坛经》和乃祖晁说之《嵩山文集》。“百”字辈晁百谈有《归田杂著》、《带川集》等。“世”字辈虽已式微,亦曾科第、入仕,如晁世美为迪功郎、平江府昆山县主簿,晁世范为从仕郎、南丰县主簿,晁世康为迪功郎、宜州天河县令,晁世禄为特科进上。①另外,晁氏又兼藏书世家,多与豪门联姻通婚等,具有宋代世家大族的诸多复合因素。总之,是一个较为合适的研究个案。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即对晁氏家族这一个案运用分解、剖析、论证、预测的研究方法,以期对晁氏家族文化及其文学创作作一较有说服力的阐述,属于以小见大的微观研究。统计分析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即对晁氏家族与文学中所要研究的问题经过调查统计、数量归纳,以简明科学的方法获取所需的种种数据,然后据此得出结论。但宋代家族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极其复杂,晁氏家族这一个案到底具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尚须谨慎考察。本文对微观研究通常会犯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保持警惕,因此也试图将这一个案研究放到宋代家族与文学的整体背景下观照。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导言、正文、余论、附录、参考文献五部分。导言阐述论文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概念使用等。正文分六章,第一章“祖宗家法”,通过对晁迥及其文化价值的论述,观照不同家族类型中核心人物对家族文化起到的作用。第二章重在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考察家族兴衰的因素,论①参拙著《晁说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5述晁氏天分、寿天、婚姻、迁徙、卒葬对家族的影响。第三章重在从后天诸因素探讨晁氏家族文化,并适当论及宋代家族文化的特征及晁氏家族的典型性与独特性。第四章论述晁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家法意识,晁氏家族文学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等问题。论文前四章是一个互相呼应的有机整体,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家族家风开创与承变拓展的关系,大体上晁迥为开创奠基之祖,后世承其筚路蓝缕之功而发扬光大,有承有变,而其中变化之处又未必与开创者之间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如晁迥文风平易,至“端”字辈、“之”字辈则趋于怪奇,而至“公”字辈复归清平,其中有时代、遭遇、交游、个性、寿天等诸多先后天原因,总之既是历时性变化,又是共时性的差别。第一、第三章内容虽有交叉重复,但观照角度并不一致。第五章、第六章选择晁氏家族中文名最盛的晁补之和晁冲之作为晁氏家族文学研究的个案,注意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来分析其独特性。第五章着重分析晁补之代表性诗体五古的风格和艺术表现,还对其散文创作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指出其古奥文风在苏门文学中的意义;第六章通过对晁冲之生平、性格、诗词艺术的分析,展现其人格魅力以及善于表现自我的诗歌艺术和清疏的词风。第五、第六章与前四章之间仍有家族脉络可寻,补之诗文的古奥朴涩、斑斓奇瑰,冲之诗词的酒脱清奇、不拘一格,和晁氏家族“不肯适人适”(晁补之《次韵四弟以道十二弟叔与法王唱和兼示无致弟二首》之二)的求奇文化传统就有内在一致之处。余论则就论文本身没能展开或尚可开拓的部分予以讨论,重在从家族史和文学史方面总结晁氏家族的意义,探寻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6···试读结束···...

    2022-05-06 澶渊与澶州 澶州王安石

  • 宋代古琴音乐研究pdf高清全文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在此成果中,深入细致的考证考证,对宋代琴曲创作、琴学派、琴人、琴学等方面的研究,孜孜不倦,成果显着.扩展和改进提供了一个详细、可靠和有价值的例子,显示了作者强大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的学术精神。简介张华英的《宋代古琴音乐研究》是古琴研究领域第一部具有前沿性和开创性的古琴史专着。本书史料基础扎实,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内容涵盖古琴研究的方方面面。它从整体上展示了宋代古琴音乐文化的全貌,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新知识成果。这一成果包括对宋代琴曲创作、琴学派、琴人、琴学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详细、可靠、有价值的例子,展示了作者强大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的学术精神。宋代古琴音乐研究df预览目录简介第一节宋代古琴艺术研究现状综述1、宋代琴学史料整理现状述评2、宋代琴学研究现状述评三个。宋代琴乐记谱与研究现状述评第二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2、研究方法第3节研究意义第一章宋朝古琴音乐第一节宋帝秦1、宋太宗赵炯2、宋徽宗赵吉3、宋高宗赵构4、宋太子、妃子与琴第二节:宋朝礼乐中的古琴第三节宋代“歌谱”的来源、用途及类型第四节:宋朝的秦朝制度1、待订钢琴的产地2、宋秦待命的设定3、宋代秦的官位、品格与转移4、宋朝秦朝待诏第5节结论第二章宋代文人与钢琴第一节宋代士大夫与秦琴的关系、琴学著作及审美思想探析1、崔尊度和他的“秦鉴”2、范仲淹3、欧阳修4、韩琦5、赵…\6、苏轼7、朱长文及其《秦史》第八,鹅湖畔,鹿洞之声——朱熹与秦九,娄基十,真正的美德秀十1、许立和他的“琴童”第二节林泉高知——宋代隐士与秦一个,你你死了——魏夜和秦第二,让鹤在林中飞翔——林宝和秦三,唐一和秦第三节:世人厌倦游人,世人悲叹——南宋江湖文人弹琴1、南宋江湖琴人的社会文化背景2、南宋江湖琴人的身份与生活状况3、姜逵:悲伤时代的醇厚冷香第四,郁闷,郁闷,郁闷——试论王元良的诗词和秦记第三章禅月琴心——宋代秦僧现象探析第一节“秦僧”现象溯源第二节:宋代秦僧现象的文化解读1、宋代佛教的传播、繁荣与转变2、水与烟——宋代秦僧的文人情趣第三节:禅林风——宋代秦僧地理分布第四节:宋代僧人与钢琴1、“九僧”与宋初的钢琴2、北宋秦僧师师制3、宋代僧琴故事研究第五节钢琴中的僧侣与朋友——宋代文人与僧侣的友谊第六节:宋代秦僧著作考证1、石泽全的“指法”与“节奏”2、石居月《秦乐谱》、《秦舒蕾合集》等第7节结论第四章:宋秦派第一节宋秦派地域分布1、钢琴流派的由来精彩的原文试读《秦学之始》:声古,法严。歌曲的开头从树叶开始,类似捶衣服,但弹奏的是音节,让人感觉清晰而陌生。所以,前人说:秋红是《广灵散》的遗产,相信不假。曲子中手指的使用难度极大,各有各的魔力,所以有30多段,我觉得并不复杂。不能按月、按日得到。注意病情轻重缓急,分清断续,勿以快手取胜。当琴弦和徽记忘掉,就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秋天气氛和一片飞雁。最奇妙之处在于虚空,升腾,飞溅,一气相通的地方。如果把它当做练习,可以搭配《潇湘》《挠头》等练习,词有灵性韵律,歌曲组合没有难度。继续。都是老原曲,曲子不纯,节奏不严,意取于精神,不乏准备。听听老调杂质的原因,显然不是调子的本意,好相信和古寨说的节奏是真的。...

    2022-05-05 琴史是哪位宋代琴家的作品 宋代古琴家

  • 刘子健《宋代中国的改革》pdf电子书下载

    宋代中国的改革》: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重审士大夫政治之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书名:宋代中国的改革作者:刘子健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标题:王安石及其新政译者:张钰翰出版年:2021-12-1页数:240类别:中国史格式:df、eu、moiISBN:9787208173163《宋代中国的改革》作者简介:刘子健(1919—1993),祖籍贵阳,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48年赴美。20世纪50年代,研究重心转向宋史。1960年,入斯坦福大学任教。1965年,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刘子健是美国宋史研究的顶级学者,也是促进国际宋史交流的领袖人物,对突破国家与民族界限的国际性学术合作卓有贡献。主要专著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两宋史研究汇编》等。《宋代中国的改革》内容简介: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2022-04-08 王安石变法有谁 王安石变法叫啥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