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康d3100配什么镜头(尼康d3100配什么镜头好)

    尼康d3100最适合配以下镜头:AF-SDXNIKKOR18-55mmf/3.5-5.6GVR、AF-SDXNIKKOR18-105mmf/3.5-5.6GEDVR、AF-SDXNIKKOR55-200mmf/4-5.6GEDVR、AF-SDXNIKKOR35mmf/1.8G、AF-SDXNIKKOR10-24mmf/3.5-4.5GED、AF-SDXNIKKOR16-85mmf/3.5-5.6GEDVR、AF-SDXNIKKOR18-200mmf/3.5-5.6GEDVRII等。一.尼康d3100如何配镜头:1.你好!我个人的建议:在预算范围内尽量上成像好的镜头,既可以让自己拍的爽,也便于以后升级转手,或者出让了回收资金。2.玩单反的没几个不想更换镜头的,单反的乐趣之一就是可以换镜头。所以建议尽量买口碑好成像好的镜头,以便于以后。3.一定要买自己最常拍的焦段的好镜头,不常拍的焦段可以暂时不考虑,或者少投资。宁肯把买3个头的钱用来买一个成像很好的头,也别随便凑合。4.尤其是一些人在钱不太富裕的情况刻意的为了配齐17-200的焦距买了一堆镜头,结果花钱很多,还没有一个成像效果好的。5.拍风景用的广角镜头买一个一般的足够了,因为拍风景大多要用小光圈,而小光圈的情况下,普通镜头的成像都会很不错,所以除非是特别需要,一般来说没必要买那种大光圈的广角了。6.35-135这样的中焦使用的时间和次数是最多的,因为拍纪念照、人像、人文都是在这个焦段。尤其是50MM、85MM这样的焦段几乎是人手一个,因为你可以不拍风景,可以不去拍昆虫植物,但是你很难不拍自己的女友、老婆、儿女、朋友、家人、嗯,对了,还有PLMM。7.长焦建议确实喜欢远摄影的人买,因为长焦镜头普遍都很重,不是很喜欢的人,一般都不愿意带很重的镜头出去拍。8.买了长焦用的少的人很多,大多还是喜欢24-70、28-70、85mm这样的中焦镜头。尼康的镜头有很多档次,低端的只要几百元,高端的要一万多。二.尼康d3100配哪款镜头最好:1.这个要根据自己的拍摄需要配镜头。风景大场景配广角头。拍摄动物、鸟类要长焦镜头。人文摄影是35mm中焦段最实用。三.尼康D3100配什么镜头好?:1.你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几个镜头,拍人像,最好是弄个定焦头,358或者508/4都不错,背景虚化包括取景的难易都比较适中,这么说吧,一般搞摄影的人,都会在第二个头选择人像定焦。2.如果拍鸟,或者拍些远景,那直接上70--300吧,300端要比200端远望很多,不过这个头就不能长时间挂机了,没有办法拍人物,不适合旅游使用,仅仅小品一些人像,或者打个鸟。3.如果你经常旅游,建议你配一个18--200或者腾龙好像有一款18--250,远近都可以,不用再户外换镜头,效果只能说是一般,不过带来的方便是自己能体会到的。四.尼康D3100配什么镜头好?:1.呵呵,如果你连Nikkor16-85mm和Tamro17-50mm都看不上,那就只有Nikkor17-55mm能达到你的要求,该头是APS画幅相机中的镜皇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点评: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尼康D3100配什么镜头最好,根据不同的拍摄需求,推荐了不同的镜头,而且还给出了不同档次的镜头,让读者有更多的选择,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值得学习。...

    2023-02-21 扫街用什么焦段镜头 人眼视角相当于多少焦段镜头

  • 三星详细介绍了其108MP传感器背后的非电池技术

    三星的108MP传感器背后的非电池技术主要包括:1.全像素双核技术:三星的108MP传感器采用了全像素双核技术,它可以将每个像素分成两个子像素,从而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2.高动态范围(HDR):三星的108MP传感器采用了HDR技术,它可以捕捉更多的细节,从而提高图像的动态范围。3.全像素抗噪技术:三星的108MP传感器采用了全像素抗噪技术,它可以有效地抑制噪声,从而提高图像的清晰度。4.全像素自动对焦:三星的108MP传感器采用了全像素自动对焦技术,它可以更快地定位和跟踪目标,从而提高图像的清晰度。5.全像素景深技术:三星的108MP传感器采用了全像素景深技术,它可以更好地控制图像的景深,从而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在GalaxyS20系列发布仅几天后,S20Ultra依然是各大城市讨论的话题。有很好的理由。S20是迄今为止在Uacked活动上宣布的最令人兴奋的设备,甚至超过了可折叠的GalaxyZFli。有两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主摄像头的108MP传感器和100倍空间变焦。为了满足我们的兴趣和营销目的,您知道三星的最新新闻稿为我们提供了关于108兆HM1传感器的结构和功能的更多详细信息。三星详细介绍了其108MP传感器背后的非电池技术。你可能会想,比如为什么正好是108兆而不是100兆?好吧,因为12x9等于108。9很重要,因为它是4之后的下一个平方数。还困惑吗?这是一幅清晰的画面:三星详细介绍了其108MP传感器背后的非电池技术。1.08亿像素中的每一个都是边长为0.8微米的正方形(1微米=0.00001米,作为参考,非常细的人发为17m)。虽然有足够的光线进入传感器,但它足够大,但在弱光下,您需要更大的像素来捕获适当的图像。这就是非细胞技术发挥作用的地方。诺娜来自拉丁语,意思是9。传感器将多少像素组合成一个边长为2.4m的像素,这样,与使用48MP传感器相比,手机仍然可以产生更精细、分辨率更高的微光图像。然而,在新传感器内部还有更多工作要做。上文详细描述的ISOCELL技术“大大降低了串扰,并将光损耗和反射降至最低”。此外,传感器使用实时HDR技术为每个像素选择合适的曝光长度,并结合多次曝光获得最佳最终结果。为了防止东西看起来模糊,基于陀螺仪的电子稳像功能和三星的Suer-PD相位检测功能正在协同工作。即使没有潜望镜镜头,GalaxyS20Ultra的变焦功能也比大多数手机要好。108MP传感器可以实现高达3倍的无损变焦。“这可以通过传感器使用嵌入式硬件IP直接转换像素来实现,而不是将任务委托给移动处理器。”因此,从像素合并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来看,108似乎是新的48。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会看到一些惊人的成果。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如果作者信息标注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你。...

    2023-02-21 怎样提高照片像素清晰度 如何提高手机像素清晰度

  • Z5056-好机友摄影-佳能尼康富士视频录制通识课|百度网盘下载

    佳能尼康富士视频录制通识课官方99.0《Z5056-好机友摄影-佳能尼康富士视频录制通识课》]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2-07

  • 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D810相机操作指南|百度网盘下载

    尼康D810相机操作指南官方128.0《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D810相机操作指南》]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2-07

  • 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D5相机操作指南|百度网盘下载

    尼康D5相机操作指南官方128.0《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D5相机操作指南》]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2-07

  • 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D7000相机操作指南|百度网盘下载

    尼康D7000相机操作指南官方128.0《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D7000相机操作指南》]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1-29 尼康D7000相机使用方法图解 入门教程 尼康d7000 相机不对焦了怎么办

  • 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D5600相机操作指南|百度网盘下载

    尼康D5600相机操作指南官方128.0《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D5600相机操作指南》]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1-28

  • 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相机视频拍摄、摄影+后期VIP会员|百度网盘下载

    尼康相机视频拍摄、摄影+后期VIP会员官方999.0《Z5074-好机友摄影-尼康相机视频拍摄、摄影+后期VIP会员》]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 Z5132-后浪电影-【线下课程】邓璐:斯坦尼康训练营 第2期|百度网盘下载

    【线下课程】邓璐:斯坦尼康训练营第2期官方8500《Z5132-后浪电影-【线下课程】邓璐:斯坦尼康训练营第2期》]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1-28 后浪 康斯坦丁

  • 《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控制技术》张永昌,张虎,李正熙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控制技术》【作者】张永昌,张虎,李正熙编著【丛书名】电力电子新技术系列图书【页数】256【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1【ISBN号】978-7-111-48482-0【价格】59.80【分类】异步电机-自动控制【参考文献】张永昌,张虎,李正熙编著.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控制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控制技术》内容提要: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和闭环高性能控制技术在变频调速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是现代交流传动系统的研究热点。本书以工业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异步电机为对象,深入介绍了无速度传感器和高性能控制技术在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对异步电机的各种高性能闭环控制策略和速度磁链估计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实验验证,包括电机参数自整定、直接矢量控制、间接矢量控制、定子磁场定向控制、直接转矩控制、间接转矩控制、开环速度磁链估计和速度自适应磁链观测器等等。《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控制技术》内容试读交平的通日面第1章异步电机控制概述1.1引言进入21世纪,中国能源领域总量需求不断增大,能源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在世界上都居于前列,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能源消费大国,伴随而来的是能源紧张,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单位产值能耗太大,能源消费惊人,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节约能源,提高效率,是我国经济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必由之路。国家有关部门深刻认识到变频调速对于节能的意义,在2004年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节能中长期规划》中,电机系统节能被列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在2007年由科技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工业电机及典型泵阀关键技术研究”又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电机是电能消耗的最大户,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电机新增容量达1.5亿千瓦,总容量超过7亿千瓦。目前中国电机年用电量超过200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用电量的60%和工业用电量的80%。在电动机中,交流电动机占90%左右,应用最多的是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交流电动机特别是笼型异步电动机,由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廉,而且坚固耐用、运行可靠、惯量小、很少需要维护、可用于恶劣环境等优点,在工业公用工程、国防军事装备、交通运输、电力、煤炭石化、塑胶、冶金、纺织化纤以及食品行业等各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低压380V电动机数量最多,但单机容量小,只占电动机整个用量的一部分,而1kV以上的高压电动机由于单机容量大,是电动机用电的主要部分,通常用于重要工业场合。比如,大功率的传动机械、大功率风机和水泵在工业领域占有主要地位,它们通常采用400kW~40MW,3~10kV的大功率交流电机进行拖动,采用高压大容量变频器对其进行变频调速改造后,可以直接降低电厂的厂用电和发电损耗,增大上网电量,同时还能提高电厂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运行寿命。因此,大力发展高性能变频调速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对于完成“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重大[2]。交流异步电动机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高阶的非线性系统,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水平的提高、电动机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微机控制技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2的迅猛发展,交流调速理论不断完善并且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直流调速。目前比较实用的交流调速控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转速开环恒压频比控制、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DTC)等几种方式[3]。对于风机水泵等一般性能的节能调速,采用简单的恒压频比控制即可满足要求。实际中还存在大量的对转速精度和转矩响应都有一定要求的工艺性调速,如电力机车牵引、电动汽车、轧钢系统、船舶推进等场合。过去由于电力电子器件的制造水平和电机控制理论发展程度的限制,通常采用直流调速以实现高性能的闭环控制,但直流电动机存在电刷和换向器,需要经常维护,而且换向能力限制了直流电动机的容量和速度。矢量控制是交流异步电动机高性能调速场合应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又称为磁场定向控制。磁场定向控制可分为定子磁场定向、转子磁场定向和气隙磁场定向三种。其中,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应用最多,可以实现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解耦控制,即磁链和转矩的独立控制,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动态性能与直流电动机相媲美。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又分为直接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和间接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在异步电动机直接矢量控制系统中,转子磁链观测是实现磁场准确定向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控制系统的性能[4]。通常是通过检测电流、电压和转速等可以直接检测的量,通过磁链电压模型和磁链电流模型,或者采用状态观测器的方法来观测电动机的转子磁链,计算得到转子磁链的幅值和相位。磁链观测的准确与否取决于电压、电流信号和速度信号的检测精度以及电动机参数的准确程度,如果检测信号精度低,受干扰波动大,或者运行环境改变引起电动机参数变化,都将会影响到磁链观测的准确性。要实现异步电动机的高性能调速控制,除了磁链观测外,还需要准确的转速信息,速度闭环是实现高性能调速的必要条件。一般都是通过安装速度编码器来获得转速信息,这种有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系统,响应快,精度高,性能好,可实现低速和零速平稳运行。但是速度编码器的引人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受检测干扰和硬件故障因素影响而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另外,还存在安装问题,受高温、粉尘潮湿、空间等因素影响,有些场合不允许或不适宜安装速度编码器。因此,研究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具有实际意义,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借助DSP通过电动机电流和电压信号来估算转速是可能的[4],但是转速估计一般很复杂,另外转速估计十分依赖电动机自身参数。尽管目前许多国外品牌的变频器已经实现了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并投入了实际应用,但是由于信号的噪声干扰和电动机参数的不准确和变化,造成低速估计不准,在低速性能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低速场合磁链观测、转速估算精度和稳定性,一直是个研究热点5],除了不断改进观测技术和估算方法外,电动机静止和运行时电动机参数的准确获取是准确观测转子磁链和速度进而实现高性能交流调速的前提。因此,研究高性能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加自主高性能变频技术的积累,促进国内变频器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对变频器的需求量相当大,3但是市场上销售和企业使用的大都是国外品牌。我国变频调速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品牌的变频器产品大都是采用标量控制,主要是应用在对控制性能不高的低端场合,采用真正矢量控制的国内品牌变频器相对较少,且其性能与国外品牌相比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外品牌的变频器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因此需要提高国产变频器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促进国内变频器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国内市场份额。开发高性能无速度传感器交流调速技术并尽快将其产品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治金轧钢、矿井提升、机车牵引和船舶推进等国民经济重要场合,这些应用领域不仅需要高稳态转速精度、快速的转矩响应和较强的过载能力,而且通常需要较大的功率输出。随着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如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和高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HV-IGBT),以及多电平拓扑的成熟,如三电平中点钳位结构,多电平高性能大功率变频调速在上述场合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基于中点钳位的三电平高性能变频调速系统最为突出。由于三电平高压大容量变频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市场需求,并且技术门槛高、开发难度大,目前已经成为电力电子研究和应用的热点[6]。三电平结构具有所需器件少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和能量可双向流动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高性能调速系统。目前国内研究三电平变频器的厂家并不多,与H桥串联结构相比,不够成熟,大部分局限于恒f比水平[8]。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三电平高压变频器上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技术比较成熟,从开环到高性能闭环控制都有系列的产品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典型代表是西门子公司的三电平矢量控制系统和ABB公司的三电平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并且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出于技术保密等因素,很多关键技术都对外保密,无从查询。因此,研究基于三电平逆变器结构的高性能闭环控制算法,对于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提高国内自主研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2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1.2.1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发展日里是中扇器交卧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电力电子器件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耐压、大电流的全控型器件问世,为高压大容量变频器形成工业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电力电子器件按照触发信号来分可以分为电压控制型器件和电流控制型器件。电压控制型器件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和电子注入增强型栅极晶体管(EGT),其特点是输人阻抗高、驱动电路简单、所需驱动功率小开关频率高,电流控制型器件包括晶闸管(SCR)、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和功率晶体管(BJT),其特点是具有电导调制效应,通态压降低,但工作频率低,驱动电路较复杂,驱动功率较大。目前在实际中使用4的高压器件主要有SCR、GTO、IGCT、IGBT和IEGT等。此外,大功率的快速恢复二极管作为不可控开关器件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SCR是半控型器件,它所能承受的电压和电流仍然是目前电力电子器件中最高的,但由于开关频率低,只能采用相控方式,对电网的谐波污染严重,随着大功率的IGCT和IGBT的出现,SCR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GTO是改进的SCR,不仅可以控制开通,也可以控制关断。其最高容量是10kV/6kA。GTO被普遍应用在大功率机车牵引等场合,但其吸收电路复杂和驱动电路功率较大,限制了其应用。由SCR和GTO派生出来的IGCT由于其优异的性能,正在逐步取代GT0,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IGCT是将门极驱动电路和门极换流晶闸管集成于一个整体形成的器件,它不仅与GTO有相同的高阻断能力和低通态压降,而且有与IGBT相当的开关性能,兼有IGBT和GTO所长,是一种理想的兆瓦级开关器件。IGCT具有如下特点[2]:①缓冲层设计技术使IGCT的芯片厚度比同样耐压等级的GT0芯片厚度减少了40%;②透明阳极技术可以快速释放器件的存储电荷,大大缩短了关断时间;③逆导技术较好地解决了GCT和二极管阳极间的隔离问题;④硬驱动技术大大减少了门极电路上的杂散电感。基于以上新技术,IGCT具有可靠的门极驱动、优异的关断特性和更小的通态及关断损耗,采用IGCT的大容量变频器结构更简单,效率更高。IGBT是功率晶体管和MOSFET的复合器件,既有GTR的导通压降低、通流密度大的优点,又有MOSFET的开关频率高、开关损耗低和控制方便等优点,因此成为中小功率等级的主导器件。IGBT发展很快,为了适应更高功率的应用场合,其功率等级一再提高,目前已有6.5kV的IGBT研制成功[]。电子注入增强型栅极晶体管(EGT)是在IGB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复合器件,具有低损耗、高速动作、高耐压、有源栅驱动智能化等特点,以及采用沟槽结构和多芯片并联而自均流的特性,通过模块封装方式还可提供众多派生产品,在大、中容量变换器应用中被寄予厚望。目前4.5kV/6000A的EGT已经研制成功[1o]。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碳化硅(SC)器件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碳化硅材料和其他半导体材料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高禁带宽度、高饱和电子漂移速度和击穿强度、低介电常数和高的热导率。上述这些特性决定了碳化硅器件在高温、高频和高功率等场合是理想的电力电子器件。但由于碳化硅材料的制约,在SC材料和功率器件的机理、理论和制造工艺等方面还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解决,碳化硅器件的普遍应用还需假以时日。总之,电力电子器件的飞速发展,为高性能变频器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预见以后会有性能更好的电力电子器件出现。51.2.2电动机控制用功率变换器两电平三相变换器是最为成熟的功率变换器,在中小功率等级的电动机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各大半导体厂商几乎都有电压和功率等级不同的三相两电平变换器产品,极大地方便了两电平变频器的生产和制作。为了进一步减少体积,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能,很多公司将控制和功率器件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形成了功率集成电路(PIC)。像专用功率器件模块和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回路部分用到的智能功率模块(PM),把功率器件、驱动、控制、保护电路都集成在一起,给应用带来了很大便利。虽然传统的两电平变换器结构日趋成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受制于器件的耐压和容量限制,用于大功率场合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获得高压大功率,两电平拓扑不得不采用器件串联或者并联技术,从而带来动静态均压和均流等问题。另外,还有过高的dv/d:和共模电压,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多电平变换器,与传统两电平变换器相比,可以降低器件的承压,易于实现高压大容量,而且输出电压有更多的电平数,谐波含量小,因此在高压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电平逆变器主电路及其方案最早由德国学者Hotz于1977年提出,其中每相桥臂带一对开关管,以辅助中点钳位。后来,1980年日本学者A.Naae在当年的IAS年会上对此进一步改进[],将这些辅助开关变成一对二极管,分别与上下桥臂串联的主管中点相连,以辅助中点钳位,从而构成二极管中点钳位型(NeutralPoitClamed,NPC)三电平变换器。与前者相比,该电路更易于控制,且主管关断时仅承受直流母线一半的电压,因此更为实用。1983年,Bhagwat和Stefaovic进一步将这种电路结构由三电平推广到多电平,从而奠定了NPC结构的多电平模式[2],为高压大容量变换器提供了新思路。多电平变换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压大容量功率变换器,从电路拓扑结构入手,在得到高质量的输出波形的同时,克服了两电平变换器需要输出变压器和动态均压电路的诸多缺点,具有以下主要优点:①更适合高压大容量场合;②电平数越高,输出的电压谐波含量越低;③器件开关频率低,开关损耗小,效率得到提高;④器件应力小,无须动态均压。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高压交流调速和大功率静止无功补偿等场合13,14],目前已经成为电力电子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5]。多电平逆变器的思想提出至今,出现了许多电路拓扑,现在一般认为目前实际应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多电平变换器有三种主要拓扑结构:二极管中点钳位型、飞跨电容型和输出串联型。1.二极管中点钳位型拓扑图1-1a给出了中点钳位型多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图。这种结构的特点是采用多个二极管对相应开关元件进行钳位,输出相应M电平的相电压。二极管钳位6型拓扑具有多电平逆变器共同的优点,但存在自身不足:①所需钳位二极管的数量随着电平数的增多而急剧增多,提高了成本,实际应用中通常不超过五个电平;②电平数增多时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难以控制,尤其在高功率因数负载和高调制比运行时,三电平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中点平衡16,1],包括软件和硬件的方法,而三电平以上仅靠软件的方法通常比较困难18,19],从而加重了直流母线侧电压的负担;③电平数超过三时,钳位二极管承受电压不均衡。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做了很多工作19,0],有的着力于解决电容电压的不平衡,有的着力于解决电平数多时二极管的均压问题,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体来讲,NPC结构在实际中以三电平最为实用。2.飞跨电容型拓扑飞跨电容型(FlyigCaacitor)多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图如图l.l所示,又称悬浮电容钳位型多电平逆变器,由T.A.Meyard和H.Foch在1992年PESC年会上提出[2]。最初目的是减少二极管钳位多电平变流器在较多电平情况下过多的钳位二极管。也就是采用悬浮电容器来代替钳位二极管工作,直流侧的电容不变。工作原理与二极管钳位型变流器相似,但在电压合成方面,开关状态的选择比二极管钳位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当然,这种拓扑结构也存在许多问题:①引人大量直流电容,不但带来了体积、成本等多方面问题,而且必须设计复杂的电容预充电电路;②控制方法相对复杂,同样存在电容电压不平衡问题。3.输出串联型拓扑输出串联型主要是具有独立直流电压源的级联型逆变器(CacadedIverter)。通过叠加低压逆变器的输出获得高压输出,包括H桥串联型多电平电路和三相逆变桥串联型多电平电路15,2)。图1.1c所示为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拓扑图。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①输人侧功率因数高;②各个单元相对独立,容易采用冗余方式实现高可靠性;③控制非常简单,易于扩展输出;④电平数越高,相对于其他结构较简单。但是,由于每个单元均需要一个独立电源,系统结构复杂。通常采用三相交流通过不控整流得到直流电源,由于采用曲折变压器,增大了体积和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较大限制。另外,其制动困难,动态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主要用于风机水泵等对动态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目前国内高压大容量变频器的结构大都是基于这种拓扑。有学者[22]提出了不对称多电平方式,采用1:2的直流电源,可以用较少的串联桥数输出较多的电平,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选取不同的功率开关器件,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性能和价格,但这种不对称多电平方式难以保持各单元H桥的功率平衡。除上述典型多电平拓扑外,有学者提出了具有自平衡能力的多电平变流器拓扑[23],可以在理论上把二极管钳位型和电容悬浮型统一起来,但这种采用了较多开关和电容的拓扑用于大功率变频器存在许多问题。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混合型多电平变换器结构,即NPC/H桥结构,与同样的NPC结构相比,相电压有五个电···试读结束···...

    2022-10-09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器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df免费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SeoradDetectioTechologydf是作者徐克军主编的一本书,介绍了自动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全书共324页,54.5万字。用户可以下载这个PDF版本的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简介df本书包括自动检测技术基础知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过程检测仪器、共性技术和自动检测新进展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以及传感器的静态和动态特性和标定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电阻传感器、变电抗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和电动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第三部分介绍温度检测、流量检测、液位检测和成分检测。第四部分介绍了误差校正技术、MEMS技术和微型传感器、虚拟仪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软测量技术。本书是“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期间。可用作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量与控制。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者简介徐克军教授,近十年主持完成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完成和研究3项“863”项目,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项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df零件目录第一章介绍1.1自动检测技术概述1.1.1自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1.1.2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1.1.3自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1.2传感器概述1.2.1传感器定义1.2.2传感器的组成1.2.3传感器的分类1.3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1.3.1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分类1.3.2准确度1.3.3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1.3.4随机误差1.3.5系统错误1.3.6严重错误1.3.7测量不确定度1.3.8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1.4传感器的一般特性1.4.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1.4.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1.5传感器的标定与标定1.5.1传感器的静态校准1.5.2传感器动态校准思考题和练习1第二章电阻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2.1应变传感器2.1.1金属电阻应变片它是如何工作的2.1.2电阻应变片的特性2.1.3电阻应变片测量电路2.1.4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应用2.2压阻式传感器2.2.1半导体的压阻效应2.2.2体半导体电阻应变计2.2.3扩散压阻式压力传感器2.2.4压阻式加速度计2.2.5测量电桥和温度补偿思考题和练习2...

    2022-05-15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

  • 尼康D7000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pdf|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尼康D7000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df是一本关于单反摄影的书籍,主要讲述尼康d7000的使用教程、设置、拍摄技巧和方法、照片后期处理等。.电子书内容神龙摄影主编的尼康D7000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由浅入深,一步一步介绍尼康D7000的相机设置、基本操作、拍摄技巧、各种主题拍摄、后期处理等。摄影知识和创作理念,并通过大量实例详细讲解丰富有效的实拍技巧,告诉读者如何实现拍摄意图,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相信,只要你从入门到精通阅读和实践尼康D7000数码单反摄影,你的摄影水平会迅速提升,进入艺术创作的大门。本书作者介绍神龙摄影团队得到了国内众多知名摄影师、知名专业摄影师、专业版主的全力支持,活跃于国内各大专业摄影网战。出版的《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共3册)先后获得“全国畅销书金奖”、“大学生喜爱图书奖”和“图书版权出口奖”。电子书前言前言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数码相机普及的今天,很多朋友都用数码相机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悟。然而,摄影不仅仅是了解光圈、快门速度和灵敏度等术语。摄影师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摄影理论,熟悉手中的相机,协调好光圈和快门速度,选择合适的测光。模式、对焦方式等,更需要从审美和艺术表现方面提高对摄影的理解,让自己的摄影技巧更上一层楼。本书分为7部分:简介、进阶、拍摄体验、镜头及配件、创作理念、实拍、后期处理。本书首先介绍了尼康D7100数码单反相机的特点。而摄影的基本理论,摄影师在熟悉了相机的功能后,才能更好的理解在摄影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接着介绍摄影师的拍摄心得,让摄影师快速掌握拍摄精美作品的秘诀,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相关的摄影技巧,拍出高品质的影像。然后分析了相机镜头的特点和各种配件的使用,进一步帮助摄影师学会通过选择设备来提高拍摄画面的质量。然后讲解构图、光线和色彩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让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懂得如何表达主体。接下来,我将介绍各个题材的真实拍摄技巧,并对不同的题材进行详细讲解,让摄影师了解更多的摄影创作技巧。最后,通过后期处理的讲解,摄影师可以掌握常用的照片后期处理技巧,帮助摄影师获得更高质量的作品。期待这本书对摄影爱好者有所帮助,并为所有读者带来美妙的视觉体验。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著名摄影师和资深摄影师的大力支持,包括摄影师李旭林、郝友林、邹本义、徐涛、李伟光、徐忠东、张玉宁、姜振才、于惠武、郭永新、任冰、肖水莲、孔迪科、孙旭东、摄影师郭锐、朱玲、周文彦、孙连3、丑哥、李景新、尚至礼、孙壮、于博格、赵秋明等正是因为有很多摄影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才让本书中的图片更加精彩,在此表达我的敬意和感谢。本书由神龙摄影工作室主编,马兴才、刘启旺、钟伟明、易巧丽等。本书内容经作者反复修改,力求严谨,但可能仍有很多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书主要内容开始第1章介绍尼康D70001.1前置摄像头1.2相机背面1.3相机顶部1.4相机侧面1.5相机底部1.6取景器显示1.7控制面板1.8显示第2章快速设置2.1安装镜头2.2安装电池2.3查看电池信息2.4插入存储卡2.5在插槽2中设置存储卡2.6格式化存储卡2.7屈光度调整2.8设置图像质量2.9设置图片尺寸2.10设置优化校准2.11设置色彩空间2.12设置动态D-Lightig2.13设置多重曝光2.14设置语言2.15设置时区和日期2.16设置显示亮度2.17选择和微调白平衡2.18设置AE-L/AF-L按键功能2.19调整图片色彩平衡2.20动画设置2.21清洁图像传感器2.22手动清洁传感器第3章拍了我的第一张好照片3.1掌握正确的拍摄姿势3.2自动模式拍摄3.3回放查看和删除3.4自动模式也能拍出不错的人像照片3.5自动模式也能拍出不错的风景照片3.6自动模式也能拍出不错的运动照片3.7启用内置闪光灯进行拍摄高级第4章曝光4.1什么是曝光4.2影响暴露的因素4.3什么是正确曝光4.3.1井喷4.3.2缺少阴影4.4不同曝光及效果对比4.4.1过度曝光4.4.2正常曝光4.4.3曝光不足4.5曝光构图4.5.1什么是曝光组合4.5.2选择曝光组合4.6曝光锁定第五章曝光模式5.1什么是曝光模式5.2程序自动(P)5.3快门优先级(S)5.4光圈优先(A)5.5手动(M)5.5.1手动模式的应用5.5.2长时间曝光5.5.3如何在相机上设置长曝光5.6自动5.6.1自动模式(AUTO)5.6.2自动闪光关闭5.7场景模式5.8用户设置:U1和U2模式5.8.1U1、U2设置5.8.2U1和U2的使用第6章曝光补偿6.1什么是曝光补偿6.2不同曝光补偿效果对比6.3白加黑减6.3.1增加曝光补偿值拍摄浅色物体6.3.2降低曝光补偿值拍摄暗物体6.4拍摄雪景,增加曝光补偿6.5不同亮度的背景,更亮更暗6.6如何操作曝光补偿6.7查看直方图6.8闪光补偿6.9如何设置闪光补偿6.10曝光补偿和闪光补偿的区别第7章括号7.1什么是AEB7.1.1自动包围效果对比图7.1.2如何设置自动包围曝光7.1.3HDR包围7.2什么是白平衡包围7.2.1白平衡包围效果对比图7.2.2如何设置白平衡包围7.3什么是动态D-Lightig包围7.3.1主动式D-Lightig包围效果对比图7.3.2动态D-Lightig包围设置方法第8章光圈8.1什么是光圈8.2光圈的作用8.2.1控制曝光8.2.2控制景深8.2.3控制图像质量8.3如何在相机上设置不同的光圈8.4最佳光圈是多少8.5何时使用大光圈8.5.1这么大声,你还是甜美出众8.5.2此刻你的气质无与伦比8.5.3极速时刻,张扬魅力8.6何时使用中光圈8.7何时使用小光圈8.7.1深山中8.7.2灯笼点亮海边的夏夜8.7.3万千玉帘,坠入世间第9章快门速度9.1什么是快门速度9.2快门的作用9.2.1控制曝光9.2.2高速快门的效果9.2.3慢速快门的影响9.3不同快门速度效果对比9.4如何在相机上设置不同的快门速度9.5何时使用慢速快门9.5.1马滑如雾9.5.2流光溢彩,点缀繁华都市9.5.3烟花映衬寂静的夜空9.5.4筵席宴席的喧嚣中,懿人孤独憔悴9.6何时使用快速快门9.6.1出发,飞向白云之巅9.6.2只是为了在人群中看到你更多9.7高速连拍9.8什么是安全百叶窗第10章灵敏度10.1什么是灵敏度10.2不同感光度照片的画质对比10.3如何设置灵敏度10.4何时选择低感光度拍摄10.4.1阳光下的笑容像顺化10.4.2雨中的情绪,凄凉凄凉10.4.3天翻地覆,多云有雾10.5何时选择高感光度拍摄10.5.1落霞与孤单飞翔10.5.2海边的夏夜,形容歌曲的结尾第11章焦距11.1什么是焦距11.2不同焦距效果对比11.2.1焦距不同带来视角差异11.2.2焦距不同带来画面深度的差异11.3如何调整不同的焦距11.4中短焦适合拍风景11.5中长焦适合拍人像11.6长焦适合拍鸟第12章重点12.1什么是焦点12.2不同焦点效果对比图12.3如何选择焦点12.4不同场景下如何选择对焦点12.5自动对焦模式以及如何改变它12.5.1自动伺服自动对焦12.5.2单伺服自动对焦12.5.3连续伺服自动对焦12.5.4如何更改自动对焦模式12.5.5提高自动对焦精度和性能12.6AF区域模式12.6.1单点自动对焦12.6.2动态区域自动对焦12.6.33D跟踪12.6.4自动区域自动对焦12.6.5如何更改自动对焦区域模式12.7手动对焦第13章白平衡13.1什么是白平衡13.2不同白平衡效果对比13.3如何设置不同的白平衡13.4自动白平衡适合日常拍摄13.5如何设置色温值13.6使用不同色温值拍摄冷暖色照片13.7如何设置手动白平衡13.8使用手动预设白平衡还原图片的真实色彩第14章测光模式14.114.214.314.4D7000的几种测光模式14.4.1点测光14.4.2矩阵测光14.4.3中央重点测光摄影体验第15章大师级射击体验15.1纵向15.1.1如何设置大师的拍摄模式15.1.2专家如何设置ISO感光度15.1.3专家如何设置白平衡15.1.4专家一般选择哪种计量方式?测光点应该放在哪里?15.1.5专家如何选择焦点15.1.6初学者如何避免人像照片不清晰,总是失焦15.1.7拍摄高级人像照片需要在相机上进行哪些设置15.1.8拍摄时散焦问题15.1.9大师如何拍摄夜景人像15.1.10高手如何拍出梦幻般的雾气“冲光”效果15.2风景15.2.1如何调整光圈和焦距,让照片前后清晰15.2.2专家如何解决亮天和暗景的曝光差异15.2.3高手如何拍出星爆效果镜头和配件第十六章尼康尼克尔镜头16.1尼康镜头型号说明16.2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的区别16.2.1变焦镜头16.2.2定焦镜头16.3变焦镜头的种类16.3.1广角和超广角变焦镜头16.3.2中等或标准变焦镜头16.3.3长焦变焦镜头16.4定焦镜头16.5特殊镜头16.5.1微距镜头16.5.2移轴相机16.5.3鱼眼镜头16.6镜头焦距范围及配置第17章相机配件17.1相机包17.1.1购买相机包要注意哪些功能17.1.2为D7000选择合适的相机包17.2三脚架和云台17.2.1为D7000选择合适的三脚架17.2.2云台17.3独脚架17.4闪光灯和漫射器17.4.1为D7000选择合适的闪光灯17.4.2D7000的闪光灯同步模式17.4.3扩散器17.5镜头配件17.5.1遮光罩17.5.2过滤器17.6反射器17.7全球定位系统17.8无线发射器17.9电池盒把手17.10远程控制17.11清洁工具17.11.1吹气17.11.2镜头笔17.11.3镜头纸创意第十八章常用作曲技巧18.1什么是组合18.2摄影构图要素18.2.1主题的确定18.2.2陪护体的选择18.2.3用环境渲染主体18.2.4留空:营造画面气氛18.3格式18.3.1横幅18.3.2纵向18.4不同拍摄角度的特点18.4.1向下看18.4.2抬头18.4.3抬头18.5构图对比18.5.1明暗对比18.5.2大小比较18.5.3动态和静态对比18.6几种常用的构图方法18.6.1三分法构图18.6.2三角形合成18.6.3S形构图18.6.4对角线合成18.6.5帧合成第十九章摄影色彩的配置与应用19.1摄影色彩的构成19.1.1色彩构成的概念19.1.2颜色三要素19.2摄影色彩的应用19.2.1黑线19.2.2白线19.2.3红色19.2.4绿色系统19.2.5蓝线19.2.6黄色19.2.7紫色19.3色相19.3.1相邻色调19.3.2对比色调19.3.3暖色19.3.4冷色第20章摄影照明技术20.1光质量20.1.1直射光20.1.2散射光20.1.3反射光20.2光的方向及其用途20.2.1顺光20.2.2侧灯20.2.3斜侧灯20.2.4背光20.2.5侧背光20.2.6顶灯20.3音20.3.1高调20.3.2低调20.3.3中间调20.4色调对比度20.4.1软化20.4.2硬键真实的投篮技巧第21章拍摄户外人像21.1一般拍摄技巧21.1.1设备选择和准备21.1.2选择外景拍摄的时间和地点21.1.3与模型建立积极的互动21.1.4人像摄影要注意拍摄角度21.1.5人像摄影中的构图21.2阴天如何拍好人像21.3如何拍摄逆光人像21.4如何拍摄背景虚化效果21.5如何拍摄特写人像21.6如何拍好外景情侣照21.7如何用镜框拍出聪明优雅的女孩21.8如何拍摄白色婚纱21.9如何拍出高贵优雅的旗袍美女21.10如何拍出漂亮的泳装21.11如何拍摄夜间人像21.12如何在雨中拍摄甜蜜情侣21.13如何拍摄人像剪影第22章室内肖像22.1通用技术22.1.1选择合适的拍摄地点22.1.2室内光的使用22.1.3使用外接闪光灯22.1.4使用环境光22.1.5合理的构图和道具22.2如何拍出高彩复古风格的照片22.3如何拍摄室内情侣22.4如何拍摄性感私照22.5隔壁萌妹子怎么拍22.6如何拍摄性感内衣美女22.7如何在车展上拍摄漂亮的模特22.8如何打出漂亮的台球22.9如何在舞台上拍摄演员22.10如何拍摄性感的汽车修理工第23章拍摄老人和儿童23.1老年人拍摄技巧23.1.1拍摄老人精神23.1.2环境利用23.1.3使用正确的灯光23.1.4拍摄姿势和角度23.1.5表达老年人的生活23.2儿童射击技巧23.2.1善于引导孩子23.2.2善于抓拍或使用高速连拍23.2.3改变拍摄角度23.2.4场景选择第24章纪实摄影24.1什么是纪实摄影24.2纪实摄影技术24.2.1使用黑白模式24.2.2长焦和广角镜头的使用24.2.3捕捉精彩瞬间24.2.4选择不同的场景第25章拍摄风景25.1雪景拍摄技巧25.1.1正确测光和曝光25.1.2色温的影响25.1.3选择最佳拍摄时间25.1.4雪景细节拍摄25.1.5设备保护25.2如何拍摄纯白的雪25.3水景拍摄技巧25.3.1光线对画面的影响25.3.2曝光控制25.3.3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呈现不同的效果25.3.4充分利用反射25.3.5灵活组合25.4夜景的一般拍摄技巧25.4.1精确计量25.4.2选择合适的拍摄地点和拍摄角度25.4.3使用三脚架25.4.4白平衡设置25.4.5使用罩和过滤器25.5如何在夜间拍摄城市全景25.6如何拍摄夜间车流轨迹25.7如何使用中途变焦拍摄夜景建筑物25.8如何拍摄散景图像的朦胧美25.9山景拍摄技巧25.9.1拍摄准备25.9.2选择合适的位置25.9.3光的使用25.9.4灵活组合25.10如何拍摄迷雾中的群山第26章拍摄动物26.1动物摄影技巧26.1.1选择正确的背景和场景26.1.2使用长焦26.1.3合理使用灯光26.1.4灵活捕获26.2如何拍摄可爱的小猫第27章射花27.1花卉摄影技巧27.1.1选择合理的拍摄时间和天气27.1.2背景选择27.1.3灯光的选择27.1.4微距摄影27.2如何拍摄花海后处理文章第28章后处理28.1图像处理基础知识28.1.1像素和分辨率28.1.2色彩模式28.1.3常用文件保存格式28.1.4直方图28.2使用NikoCatureNX2处理照片28.3后处理战斗技巧28.3.1修正曝光不足的照片28.3.2修正曝光过度的照片28.3.3分区锐化照片28.3.4秋天的味道28.3.5创建Photomerge合并图像28.3.6冬天的童话28.3.7调出明亮的阳光色彩28.3.8快速打造完美新娘...

    2022-05-09 白平衡是光圈吗 光圈快门白平衡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答案胡向东pdf+word免费版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全国高职电工电子类专业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胡向东小编带来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答案df+word可编辑免费版供有需要的用户使用,欢迎免费下载。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答案图片预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答案摘要1.1什么是传感器?Awer:传感器是一种能感应按一定规律由杀生境规定的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装置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1.2传感器的共性是什么?Awer:传感器的共性是利用物理规律和物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来转换非电性地址(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输出。1.3传感器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答:传感器的基本组成部分分为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此外,一般还包括信号调理电路、辅助电源等。1.4传感器如何分类?答案:@根据输入地址,包括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根据输出,有校准传感器和数字传感器:@根据工作原理,有应变传感器、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释电式传感器等;@根据基本效果,传感器分为物理型、化学型和生物型三种:@按成分分为物性型和结构型:?根据能量-粘度转换关系可分为能量-积转换型和能量-地址控制型传感器。@按技术特点分为普通传感器和新型传感器。1.5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一般来说,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六个方向:一是改进和提高传感器的技术性能;一。开展基础研究,寻找新原理、新材料、新飞行艺术或新功能等;三是传感器的集成;四是传感器的智能化;五是传感器联网;第六是传感器的相似性。1.6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有哪些?答案:@差分技术:@均值技术:@补偿与校正技术:@屏蔽、隔离和干扰抑制:@稳定性处理。第二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2.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什么?描述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Awer: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它在稳态学习作用下的输入输出关系。静态特征描述的传感器输入输出关系不包含时间变化。其主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分辨率、滞后、重复性和漂移。2.2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线性化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实现其线性化?Awer:理想的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应该是线性化的,这有助于简化传感器的理论分析、数据处理、生产校准和测试。如果传感器非线性项的幂次不商,在输入地址变化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切线或割线拟合、过零旋转拟合、端点平移拟合等以接近实际曲线。一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最小二乘法来找到拟合直线。关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为了便于学习和应用,以信息感知、转换和处理为核心,描述了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在传感器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对传感器进行标定和正确选型,对温度、压力、液位、厚度、流量、位移、速度、加速度、气体成分、浓度、光电等参数的检测是主线,并根据传感器的用途进行划分。本章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技术指标和使用特点。同时介绍了检测系统的组成、现代总线控制技术、虚拟仪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和传感器电路的抗干扰技术。《检测技术(第二版)》的编写力求系统性,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又兼顾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可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与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等方面的教材。作为自学书。...

    2022-05-08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陈杰pdf免费版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是北京高等教育的优质教材。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普通高等教育教材”,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系统地讨论了基本原理、基本特性、信号调理电路、设计原理及其在电流和非电流传感系统中的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陈杰df预览简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被评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项目建设项目”,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统地论述了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特性、信号调理电路、设计原理及其在电气和非电气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全书共15章。0、1章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述,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一般特性和分析方法;第2章至第9章讨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传感器,它是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磁电式、压电式、光电式、热释电式、核辐射传感器传感器;第10章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开发的智能化新型传感器,反映了当代传感器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成果;第11章和第12章介绍了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和可靠性;第13章是检测技术的基础,讨论了数据检测和信号处理的方法与技术;第14章介绍的是一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第15章介绍了现代检测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有练习、思考题和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素材新颖,内容丰富,兼顾博大精深,以适应不同层次物体的使用。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目录0传感器和检测技术概念0.1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0.1.1传感器定义0.1.2传感器的组成0.1.3传感器的分类0.2传感器的作用和地位0.3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0.4检测技术的定义0.5检测技术的作用1传感器的特性1.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1.1.1线性度1.1.2滞后1.1.3重复性1.1.4灵敏度和灵敏度误差1.1.5分辨率和阈值1.1.6稳定性1.1.7温度稳定性1.1.8多种抗干扰能力1.1.9静态错误.1.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1.2.1动态特性的数学描述1.2.2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1.2.3传感器动态特性指标1.2.4动态响应分析的基本方法1.2.5典型链路的动态响应特性2个电阻传感器2.1电位器式电阻传感器2.1.1线性电位器2.1.2线性电位器2.1.3负载特性和负载误差2.1.4电位器的结构和材料2.1.5电位器传感器应用实例2.2应变式电阻传感器2.2.1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2.2.2金属电阻应变片的主要特点2.2.3温度误差及其补偿2.2.4应变片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2.2.5应变片电阻传感器应用实例3个电感式传感器3.1自感应传感器3.1.1工作原理3.1.2灵敏度和线性度3.1.3效果电路3.1.4转换电路3.1.5零点残余电压3.1.6自感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3.2变压器传感器3.2.1工作原理3.2.2高效电路及其特点3.2.3差动变压器传感器测量电路3.2.4零点残压补偿3.2.5变压器传感器应用实例3.3涡流传感器3.3.1工作原理3.3.2转换电路3.3.3涡流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3.4压电传感器3.4.1工作原理3.4.2结构4个电容式传感器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类型4.1.1工作原理4.1.2类型4.2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线性度4.3电容式传感器的特性及有效电路4.3.1功能4.3.2效果电路4.4电容式传感器的设计要点4.4.1保护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4.4.2边缘效应的消除和减少4.4.3消除和降低寄生电容的影响4.4.4防止和减少外界干扰4.5电容式传感器的转换电路4.5.1调制电路4.5.2脉冲电路4.6电容传感器应用实例4.6.1差动电容压力传感器4.6.2电容式加速度计4.6.3电容式液位传感器4.6.4电容式位移传感器5个磁电传感器5.1磁感应传感器5.1.1工作原理及结构类型5.1.2动态特性分析5.1.3测量电路5.1.4磁感应传感器应用实例5.2霍尔传感器5.2.1霍尔效应和霍尔元件材料5.2.2霍尔元件结构及测量电路5.2.3霍尔元件主要技术指标5.2.4霍尔元件补偿电路5.2.5霍尔传感器应用示例6压电传感器6.1压电效应6.1.1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6.1.2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6.1.3高分子材料的压电效应6.1.4压电方程和压电常数6.2压电材料6.3效果电路6.4测量电路6.4.1电压放大器6.4.2电荷放大器6.5压电传感器应用实例6.5.1压电式称重传感器6.5.2压电加速度计6.6影响压电传感器精度的因素分析6.6.1线性6.6.2横向灵敏度6.6.3环境温度的影响6.6.4湿度的影响6.6.5电缆噪声6.6.6接地回路噪声7光电传感器7.1光电效应7.1.1外光电效应7.1.2内部光电效应7.1.3光伏效应7.2光电器件及其特性7.2.1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7.2.2光敏电阻7.2.3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晶体管7.2.4光电管7.2.5半导体光电元件的特性7.3光电传感器测量电路7.3.1光源7.3.2测量电路7.4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7.4.1模拟光电传感器7.4.2脉冲光电传感器7.5光纤传感器7.5.1光纤7.5.2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7.6电荷耦合器件(ccd7.6.1ccd的工作原理7.6.2ccd应用示例7.7光栅传感器7.7.1基本工作原理7.7.2云纹7.7.3方向判别和细分电路原理7.8激光传感器7.8.1激光干涉仪测量位移7.8.2激光测长原理8个热释电传感器8.1热阻8.1.1热电阻材料及工作原理8.1.2测量电路8.2热电偶8.2.1热电效应8.2.2热电偶的基本定律8.2.3热电偶材料及常用热电偶8.2.4热电偶测温电路8.2.5热电偶参考结温度8.3热敏电阻8.3.1热敏电阻的主要特性8.3.2热敏电阻特性的线性化8.3.3热敏电阻应用示例9核辐射传感器9.1核辐射的基本特征9.1.1核辐射特性9.1.2测量中常用的同位素9.2核辐射传感器9.2.1电离室9.2.2气体放电计数器9.3核辐射传感器应用实例9.4放射性辐射防护10个生物传感器10.1概述10.1.1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10.1.2生物传感器的类型10.1.3生物传感器的优势10.1.4生物传感器的固定化技术10.2电化学DNA传感器10.2.1电化学da传感器原理10.2.2DNA固定在固体电极上10.2.3电化学da传感器中的标记10.2.4电化学da传感器的应用10.3半导体生物传感器10.3.1原理与特点10.3.2Bio-FET的结构类型10.3.3应用研究实例11集成智能传感器11.1单片集成智能传感器11.1.1智能传感器的基本特性11.1.2智能传感器发展趋势及应用11.1.3单片智能传感器主要产品分类11.2联网智能压力传感器11.2.1t、tr系列联网智能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11.2.2t系列联网智能压力传感器典型应用11.3单芯片指纹传感器11.3.1生物识别发展概况11.3.2指纹识别的基本原理11.3.3fcd414/at77c101指纹传感器11.4特殊集成传感器11.4.1lm1042型一体化液位传感器11.4.2mc系列烟雾探测报警集成电路12传感器校准12.1传感器静态特性标定12.1.1静态标准条件12.1.2校准设备精度等级的确定12.1.3静态特性校准方法12.2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12.3振动传感器标定12.3.1校准方法12.3.2对比校准方法12.4压力传感器校准12.4.1动态标定压力源12.4.2激波管校准13传感器可靠性技术13.1可靠性技术基础概述13.1.1可靠性技术的定义及特点13.1.2可靠性技术的基本特征量13.2可靠性设计13.2.1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性13.2.2可靠性设计程序和原则13.2.3系统可靠性框图模型及计算13.3可靠性管理13.3.1可靠性管理的意义和特点13.3.2可靠性管理组织和职责13.3.3可靠性标准、情报和保证13.3.4可靠性管理的实施13.4可靠性测试13.4.1传感器环境测试概述13.4.2传感器可靠性测试示例13.5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的失效分析13.5.1概述13.5.2分析方法14检测技术基础14.1检测技术概述14.2测量方法14.2.1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同时测量14.2.2偏差测量、零位测量和差分测量14.3测量系统14.3.1测量系统的组成14.3.2主动和被动测量系统14.3.3开环测量系统和闭环测量系统14.4测量数据处理方法14.4.1静态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14.4.2动态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15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15.1概述15.1.1概念15.1.2意义及应用15.2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分类与结构15.2.1传感器信息融合分类15.2.2信息融合的结构15.2.3信息融合系统结构示例15.3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一般方法15.3.1嵌入式约束15.3.2证据组合法15.3.3人工神经网络方法15.4传感器信息融合示例15.4.1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信息融合15.4.2船舶传感器信息融合16现代检测系统16.1计算机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16.1.1多路模拟开关16.1.2a/d转换和d/a转换16.1.3采样和保持16.2总线技术16.2.1总线的基本概念及其标准化16.2.2总线的通信方式16.2.3测控系统内部总线16.2.4测控系统外部总线16.3虚拟仪器16.3.1虚拟乐器的出现16.3.2虚拟仪器硬件系统16.3.3虚拟仪器软件系统16.3.4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16.4网络测试仪16.4.1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网络化测控系统16.4.2面向跨网测控系统16.4.3联网测试仪器和系统示例16.4.4无线传感器网络测控系统17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17.1温度传感器实验17.1.1铂热阻实验17.1.2温度变送器实验17.1.3热电偶测温实验17.1.4热电偶校准实验17.1.5结温敏二极管实验17.1.6半导体热敏电阻实验17.1.7集成温度传感器17.2涡流传感器实验17.2.1涡流传感器的静态校准17.2.2被测材料对涡流传感器特性的影响17.2.3涡流传感器幅值测量17.2.4涡流传感器转速测量实验17.2.5集成传感器力平衡传感器实验17.3半导体传感器实验17.3.1湿度传感器湿度电容实验17.3.2湿度传感器耐湿性实验17.3.3气体传感器演示实验17.4光电传感器实验17.4.1光敏电阻实验17.4.2光敏电阻暗光电路的应用17.4.3光电二极管特性实验17.4.4光电晶体管特性测试17.4.5光电晶体管对不同光谱的响应17.4.6光电开关(红外发光管和光电晶体管17.4.7光电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性能实验17.4.8红外光敏管应用红外检测17.4.9光电池特性测试17.4.10光纤位移传感器原理17.4.11光纤传感器位移测试17.4.12光纤传感器应用温度传感器17.4.13光纤传感器动态测量17.4.14光栅衍射实验中光栅距离的确定17.4.15光栅传感器衍射演示与测距实验17.4.16电荷耦合图像传感器ccd相机卡尺实验附录练习和问题参考文献前言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时,必须从外界获取大量信息。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已成为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为了及时、正确地获取这些信息,必须合理选择和应用各种传感器和检测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已渗透到人类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广泛领域内对促进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已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为使本书紧贴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全面介绍这些领域相关知识的特点,本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生物传感器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测控系统,修订了集成智能传感器,和实验部分已经整理出来。生物传感器一章介绍电化学DNA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一章介绍了单片集成智能传感器、联网智能压力传感器、单片指纹传感器和专业集成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测控系统主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特点和关键技术,使读者对传感器在网络测控系统中的应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材料广泛、结构清晰、概念清晰、通俗易懂、系统性强。全书共17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传感器,第二部分为检测技术,第三部分为实验。第0章介绍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第1章介绍传感器的特点;第2章至第11章介绍了目前使用的几种类型的传感器,例如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和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光电式、热释电式、核辐射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知识,以及集成智能传感器的介绍;第12、13章介绍传感器标定方法和传感器可靠性技术;第14章是检测技术基础,介绍数据的检测和处理方法;第15章介绍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第16章介绍了现代检测系统,让读者了解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全面的认识;第17章为实验部分,旨在提高读者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王璞教授主持了本书的审校,也得到了各领域其他专家的支持。我要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编辑水平,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22-05-0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设计题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王化祥版免费版pdf附答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十三五”高校教材,王华祥版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附答案,以信息交换与处理为写作体系,可应用于自动化、测控技术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设备与电气工程专业及自动化专业学生。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王华祥df图片预览简介本书以非电测量技术为主要内容,信息交换与处理为写作体系。主要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本书共分12章,除第1、2章外,其他各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第1章和第2章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传感器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第3~10章介绍了一些典型传感器的变换原理、特点、测量电路和应用技术;第11章介绍智能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相关内容;第12章介绍了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的最新发展。本书内容简练实用,深入浅出,便于读者自学。目录第一章介绍11.1传感器的作用11.2传感器和传感技术11.3传感器2的组成1.4传感器的分类21.5传感器发展趋势3第2章传感器的一般特性52.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52.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9第3章应变计传感器133.1金属应变片传感器133.2压阻式传感器25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33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34.2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384.3电容式传感器误差分析454.4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46第5章电感式传感器525.1自感应传感器525.2差动变压器555.3涡流传感器62第6章压电传感器716.1压电效应716.2压电材料746.3压电传感器76的测量电路6.4压电传感器的应用81第7章数字传感器877.1编码器传感器877.2光栅传感器92第8章热释电传感器1008.1热电偶1008.2热阻1088.3热敏电阻1128.4集成温度传感器118第9章磁传感器1249.1霍尔元件1249.2磁敏电阻1339.3磁性二极管和三极管135第10章光电传感器14010.1光电效应14010.2光敏电阻14110.3光电管14410.4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晶体管14710.5光电传感器的种类及应用15210.6光纤传感器156第11章智能传感技术16811.1智能传感器16911.2网络传感器178第12章物联网传感技术18312.1物联网183的概念12.2物联网架构18312.3物联网关键技术18512.4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应用186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93参考194关于作者王华祥,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IEEE高级会员,国际学会技术委员会委员过程成像(WCIPT),IEEETraactio国际学术期刊如oItrumetatioadMeauremet的特别审稿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传感器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仪器仪表学会过程检测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JouralofSeigTechology、ChemicalAutomatioadItrumetatio、AutomatioItrumetatio、JouralofTetigTechology等期刊的编委。前言阅读传感器技术(即非电测量技术)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核心课程,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器作为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化的自动测控系统;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传感器技术的重要性,传感器技术被列为国内外科技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国内高校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普遍开设传感器课程,这些课程被列为必修课,并附有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本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根据相关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而编写。本书从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入手,重点介绍了应用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一些广泛使用的传感器。同时,根据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当增加智能传感器的相关内容和当前快速发展的物联网传感器技术。通过相应的例子和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本书的学习对课程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本书省略了繁琐的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在应用。本书共分12章,除第1章和第2章外,其他各章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第1章和第2章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传感器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第3~10章介绍了一些典型传感器的变换原理、特点、测量电路及应用;第11章介绍智能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相关内容;第12章介绍了当前快速发展的物联网传感技术。本书附有电子课件,供选择本书作为教材的学校使用。如有需要,请发邮件至ciedu@163.com索取。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国内外出版的一些相关教材和文献,在此向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和经验有限,本书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作者2017年10月在天津大学。...

    2022-05-03 传感器测量电路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传感器测量电路有哪些常用的电路类型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