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归》王建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指归》

【作 者】王建华
【页 数】 279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2022.07
【ISBN号】978-7-5334-9336-3
【价 格】49.00
【分 类】教育学
【参考文献】 王建华. 教育指归.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2.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教育指归》内容提要:

该书以“教育的意蕴”与“教育学的想象”为核心议题,对于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学的学科定位进行了澄清,展现了教育及其研究的复杂性。本书将对教育的意蕴的探究与对教育学学科定位的思考结合起来,为理解现实教育问题和推进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指南。

《教育指归》内容试读

教育的意蕴

说起来多么令人伤心!我们不得不以最大的努力和最高的清晰度加以证明的竟然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许许多多的人都不具有看见显而易见东西的眼睛。但是,这种证明是多么乏味啊!

—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一章论人类的教育

第一章

论人类的教育

教育是人性得以升华的根本途径。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教育使人与动物相区分,同时也是人类赖以对抗自然的选择,坚持文化进化的崇高事业。没有教育人类会重返野蛮,也会和动物没有区别。教育是人的造物,人也是教育的产物。如康德所言:“人唯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决非人所创造的教育以外的产物。确切地说,人唯有凭借人,亦即唯有凭借同样受过教育的人才可能受教育。”①因此,没有人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教育也没有人。人性是教育得以展开的基础,教育也是人性得以形成的基础。人的可塑性赋予教育以可能性,教育的塑造也赋予人以可能性。教育可以张扬人性中的善,实现人的幸福;教育也可以助长人性中的恶,导致社会的苦难。当然,无论人性还是教育都并非亘古不变。古今中外的教育形式千差万别,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古今之争中人性的差异不可不察。人性的差异不同于基因的差异。基因虽然为人性提供了生物学的基础,但基因绝不等于人性。基因的构成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人性则不然。“没有基因,我们将什么也不是,这是真的;但同样真实的是,如果我们只有基因,我们也将变得什么都不是。”②哲学上,人是类的存在物,

①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中文修订版)[M门.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3:71.

②杰罗姆·凯根.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M们.

王加丰,宋严萍,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77.

3

教育指归

具有类本质。由于社会构成的影响,同一时代或同一文明中的人往往拥有某种类似的人性。在人性问题上,同一时代或同一文明中的人之间往往会共性大于差异。比如,历史上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就与那个时代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构成相一致。后来在英国自由教育演变为博雅教育也是由英国那个时代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构成决定的。再后来,自由教育在美国又被通识教育所取代,同样也体现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构成的变化。社会的构成和人性的变迁不仅影响教育的内容,而且决定着教育的形式。近代以来,家庭教育的式微和学校教育的繁荣就和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16世纪时蒙田认为:“学校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囚禁孩子的监狱。”①到了17世纪,延续古典教育的传统,洛克还认为家庭才是最为理想的教育场所,学校教育乏善可陈。直到18世纪,卢梭通过《爱弥儿》同样展现了种有别于学校教育的自然教育。但最终无论是洛克式的家庭教育还是卢梭式的自然教育都不再可能,以学校为基础的制度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19世纪以后,作为制度化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学校通常由政府建立。随着公立学校的普及,学校逐渐成为教育的代名词。在制度同形性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人类最普适的教育组织形式。而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以来,正是以学校教育为范本,人的教育的含义被过度窄化,关于学校的规则和制度被误认为了教育的规律,教条的规律话语抑制了教育生活的可能性,也束缚了人类教育的想象力。

第一节人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事关人的完善,教育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没有人无所谓教育,没有教育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是人类的造物,人也是教育的产物。为了能够让人成为人,教育必须是人的教育,而且是为了人的教育。为了人的教育需要直面人的自然而不能只关注

①蒙田.蒙田随笔全集(上)[M门.潘丽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185.

4

第一章论人类的教育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人性的复杂决定了教育是人类最复杂、最困难的事业。学校的发明为人类的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组织载体,人类也以学校为基础普及了制度化的教育。但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教育没有普适的规律,也没有捷径可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而非专业性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灵魂对于卓越的不懈追求。

从生物学上讲,人是由基因决定的,判定人与非人的标准就是DNA

的结构。人性中的很多成分也的确能够在基因中找到某些根据。①但在社会学或文化学的意义上,人仍然是教育的产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基因。人之为人主要不在于基因抑或单纯的生物因素不足以使人成为人,而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无论古今也无论中外,教育都是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此外,之所以说人是教育的产物,还因为“人就是他学习要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处境”。②人的这种教育处境是命定的,无法逃避。没有任何人可以不通过教育或学习而成为人或展现出丰富的人性。教育可以和人的生存无关,但却是生活的要件;如果只是在生理学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活着,人可能不需要受教育。但人需要的是可能的生活而不仅是机械的生存。“教育有其目的,不论对人类、还是对个别人。凡被教育者,都将被教育成某种东西。”③为了人的教育所追求的正是一种可能的生活以及对于这种可能生活的终极态度。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教育不是对环境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以人性为基础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的事业。“学习关注的是概念、观念、信仰、情感、感觉、认知、辨别、法则和所有构成人的处境的东西。”④教育中虽然也包含对于某些技能和实用知识的学习,但单纯的技能训练不能称之为教育。“训练在未来重复已完成的过去,教育将未完成的

①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人性:影响人性的若干基因[J门.心理学探新,2006

(1):18.

②迈克尔·欧克肖特.人文学习之声[C].蒂莫西·富勒,编.孙磊,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

③莱辛.论人类的教育一莱辛政治哲学文选[M门.朱雁冰,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8:125.

④迈克尔·欧克肖特.人文学习之声[C].蒂莫西·富勒,编.孙磊,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

5

教育指归

过去延续到未来。”①教育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主要在基因,但人类之中人与非人的区别不在于基因,而在于人性的善恶。人可能有兽性,但兽却不可能有人性。人性的可塑性赋予了教育的可能性,但人性之中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教育的困境。但无论如何,“教育首先需要弄清楚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及其本质上所包含的价值尺度是什么”。“而一旦失去了这些,教育便也失去了其全部的人性意义,或者变成了一种培养为国家效力的动物的过程。”②因此,所谓的教育就是要唤醒人的自觉,弱化人性中残留的动物性,使其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或好人。实践中教育致力于人的完善,帮助人在善与恶的挣扎中做出选择,教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或好人。“既然做还是不做高尚(高贵)的行为,做还是不做卑贱的行为,都是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既然做或不做这些,如我们看到的,关系到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就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③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是可教的,教育的任务也是要解放人或塑造人,使人成为人,但由于人性的易变性,加之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教育的理想在实践中往往会遭遇现实的挫折。无论任何社会,也无论任何时代,教育都可以对人性中的善产生影响,但教育的最终结果往往充满不确定性。比如,路易斯就认为:“‘人’的这种随其所好塑造自己的权力,意味着一些人随其所好塑造另一些人。那些新时代的人类塑造者,其装备将是全能国家和势不可当的科学技术:我们最终将会得到一个配制师种族(A Race of Conditioners),他们的确能够把所有后代雕凿成他们所喜欢的样子。”④然而,利维斯却认为:“教育并不能‘塑造人’,它只能发挥有限

①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M门.马小

悟,余倩,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24

②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M].高旭平,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7-8.

③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们.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2.

④C.S.路易斯.人之废[M门.邓军海,译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72-74.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