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本书]《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仰望猿》是辉格对人性文化和社会性的观察。辉格不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学术研究,也不打算以科普的态度向读者介绍学术界已成定论的确切知识 。相反,他宁愿作为一个勤于观察和思考的普通人,记录自己的理解、经历和遐想。以下是作者接受《中国出版媒体商报》书面采访的问答记录。

Q:为什么要关注文化和社会的话题?

A:我是一个深度御宅族,情商低,社交能力弱。然而,我的情商还没有达到严重自闭症患者的水平;这种特征组合使我非常适合成为社会和文化的热情旁观者;在我看来,很多普通、理所当然、被忽视的事情都会很有趣,所以我会多想想。

让我说,人类社会真的很有趣。

Q:木猿的冠指是什么?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A: 3/4 来自成语沐猴而冠,1/4 来自德斯蒙德·莫里斯的裸猿字。

古人早就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生物学,更在于文化,他们经常用衣冠来象征后者。因此,孔子被称为左翻领,历史学家被称为衣冠南渡。后人有更清晰的说法,了解圣王,走在衣冠文物之邦。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仅仅使用衣冠等表面象征并不能使动物成为合格的人类,所以有衣冠兽和猴冠等贬义词,也就是说,人类的文化特征不仅体现在器皿上,而且体现在行为和心理上。

至于裸猿这个词,目的恰恰相反,旨在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人性的生物学,跟随动物学家的眼睛,看看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我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强调生物和文化的特点和过程在人性塑造中紧密缠绕,难以分离。在一起,难以分离。此外,如果我们以生物学调查为起点,它将非常有利于我们理解人性和文化。

我特别喜欢猿字,这是一个持久的动词,沐浴是一个延续一段时间的过程,而不是瞬间完成动作,所以非常适合表达我对文化和人性进化的看法,即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上逐渐获得的,不是每个人都一样。

Q:文化如何塑造人性是你这本书的副标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A:我试图用这句话来表达三个含义:1)对于个人来说,他所处和成长的文化在他被组装成一个合格的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提供了大量的组件。这些组件的特性及其组合构成了其个性(人性的实例)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不仅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文化,而且不断被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反映在行为和心理上,也反映在生理上,如烹饪文化,缩短消化道,缩短牙齿、下巴和咀嚼肌肉。

3)由于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他们的人性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些长期生活在畜牧业文化中的民族获得了乳糖耐受性的新生理特征。

Q:在过去的几年里,你的专栏集合在一起。你说这些话是你自己写的,以解决你的困惑。现在,回顾这些话,答案仍然让你满意吗?答案是否仍然适用于今天。

A:从大框架来看,目前大多数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些文章最近才被选中。然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如民族问题,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更准确地说,它们仍在摇摆),我对语言的看法从未稳定过。

需要强调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对社会和文化的概念体系没有太大的冲击,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它满意,事实上,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我非常不满意,除了语言和民族问题,在宗教、战争、国家起源、组织和权力等问题上,远没有形成清晰透彻的观点,这些方面对理解社会至关重要。

Q:如今,许多人被文化束缚,有些人是文化叛逆者。你觉得这两者的关系怎么样?

A:嗯,束缚和叛逆确实是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我看来,大多数叛逆文化的人往往受到另一种文化的束缚。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西方叛逆青年,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相似和一致,多么模式化,对各种外部刺激的反应的反应,多么僵化和缺乏反省,类似的情况可以在各种叛逆的浪潮中观察到。

请注意,我这么说并不是为了表现出一种一样的愤世嫉俗态度;诚然,每个人都注定要被一种文化(或几种文化的特定组合)所塑造,所以它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被束缚,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或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都是一样的,远非如此。

在我看来,束缚的程度取决于个人反思和自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非凭空而来。它恰恰来自于环境和历史进化过程赋予我们的本能和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是我们反思、自省等理性活动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有时我们觉得被他们束缚,因为我们有时窥视但不了解自己的工作机制,就像一只猫,不明白尾巴是他们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协调他们不同的生理/心理水平的本能、欲望、意图、理想、价值观。

所谓摆脱束缚,就是只能通过反思和自省来协调。反思的结果可以是但不必是叛逆,但完全可能是理性审视后对当前状态的肯定,甚至在认识和理解过去束缚自己的传统后,自觉愿意保守。

Q:文化宽容和文化代沟对于构建人们独有的文化体系和独特的文化人格有什么意义?

A:文化宽容是一种现代事物。传统社会要求个人完全接受共同体的整套文化规范及其价值观,深入生活的每一个毛孔。

在现代流动性大社会,这样的要求已不切实际,也不再必需,它只须要求个人接受维持和平共存所需要的最小规范,而在多数具体事情上,只要求在特定圈子、特定场合、特定关系中,遵循特定规范,而是否进入这些圈子、场合和关系,个人有着充分选择机会,这些选择所构成的组合,可让每个人拥有独特的文化人格。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情况,并不是每个现代社会都如此开放和宽容,但幸运的是,至少在某些社会,事实表明,人们可以创造这样的宽容条件,社会足够和平。

代沟的存在表明,即使个人选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结果也远非随机。协调的结果将结晶为时代潮流和时尚。当文化进化足够快时,这些时尚可以在两代人之间产生巨大的隔膜。

Q:探索人性是你长期以来特别喜欢的研究,人性是由文化和社会创造的。你对人性有什么理解和理解?

A:人性丰富、饱满、层次分明,本能、欲望、动机、意图、信念、情感、价值观、道德感、宗教感……通常以相互对抗和抑制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人类的感官和认知模式也非常多样化,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各种来源的信息,这些特征,使我们对外部条件的微妙变化非常敏感,条件略有变化,行为可以非常不同。

关于人性,最常见的错误理解是单调的,比如性善/性恶之争。我们天生善良还是暴虐?贪婪、慈爱、好斗、好奇、好色、理性、合作、道德和宗教……,我们的本性是什么?这种单调的问题毫无意义,只能误入歧途。

——————–

来源:海德沙龙

辉格,本命周彪,1970年出生,浙江嘉兴人,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期担任自由程序员(1993-2007),之后,我从事商业和时事评论(自2008年以来)。2008年, 被聘为《21 世纪商业先驱报》的评论员,并开设了一个独立的博客海德沙龙。有自私的球和自由进化。

——————–

mu-yuan-er-guan

副标题: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作者:辉格
评分:8.2

从人类裸猿的生物本质出发,通过对饮食、男女、家庭、教育和传统的观察,到对现代、城乡和文化领域的观察,回到对人性可能性的讨论。一长串的逻辑链构成了对人性塑造的观察和分析。每篇文章后记的细化和文本的补充,使文章逻辑完整,形成本书的最大特点。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