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本书]《美的历程》中国古典文艺入门经典

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门之间的不平衡,让人们怀疑艺术与社会条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能找到一个共同或普遍的文学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吗?当民生衰退和社会痛苦时,就会出现文学和艺术的高峰;当政治繁荣和经济繁荣时,文学和艺术就会萎缩。同一个社会、时代和阶级也可以有完全不同和相反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学校。……这些都是常见现象。客观规律在哪里?

维列克(Renè Wellek)反对这种探索(见其文学概论)。但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不应该做任何简单的处理,需要具体的历史研究;然而,只要我们相信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在发展,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经济生活的进步,总有一个规律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通过曲折渠道,应该是肯定的。

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而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杰出对抗而出现。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简而言之,只要你相信事物有因果关系,具体的历史研究和探索,你就会发现文学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因此,作为对美丽过程的总结之旅,即可以尝试的工作。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如此古老和早期的古典艺术仍然能感染和兴奋今天和后代?为什么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人们要反复回顾和欣赏这些历史遗迹的痕迹?如果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和社会学问题,那么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更困难的审美和心理学问题。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提出过这个问题。解决艺术永恒秘密的关键在哪里?

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新作品,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即使是莎士比亚,也不能取代今天的作品;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流向变异多彩的巨川;另一方面,这里存在继承和统一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冻结在上述古典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品味和艺术风格仍然符合今天人们的感受和爱好?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亲密关系?这些作品中积累的合理结构是否与当今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历史积累的产物吗?也许这就是它包含艺术作品永恒的秘密?也许,应该逆转的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也包含了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

心理结构创造了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了反映人类传播的社会共同心理结构。然而,它们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转瞬即逝的,不可预测的,它们不是神秘的集体原型,也不应该是超我(Super-ego)或“本我”(id)。心理结构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浓缩,艺术作品是时代灵魂的心理学。这就是所谓的人性,对吧?

重复一遍,人性不应该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应该是官能满足的兽性。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感性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是积累了理性的感性,积累了想象和理解的情感和知觉,也就是积累了内容的形式。它是一个需要在审美心理上找到的数学结构方程。(significant form)。这就是积累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善、合规与目的的统一(参考拙作《批判哲学批判》第十章,人民出版社,1979年),和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就。尽管如此匆忙,如此粗糙的随笔礼记和历史巡演不仅仅是一件休闲或毫无意义的事情。

不过,美的过程指向未来。

注:以上摘自本书的结论。

————————————–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评分:9.2

这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它体现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他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精致感受,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文学进行了总结和美学把握。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