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全集共12卷合集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语:西南联大英才,英语学术巨擘

全面收集王佐良先生散落在各种专着和选集中的文章和珍贵的历史照片,按内容分类,包括学术论文、翻译作品、散文、散文、诗歌创作等,填补了这一出版空白。编辑在全面搜集整理王作良先生作品的前提下,重点纠正了王作良先生传下来的各种版本的文字错误和错误,统一了全书的风格。

王作良全集共12卷合集完整版

王作良全集电子预览

王作良全集(共12卷)目录

总目录

王作良全集第一卷

出版说明

第 1 节

前言二:回忆良师

序言三王作良的生平与事业

王作良生平及主要活动简述

王佐良主要作品一览

第一卷说明

英国文学史

顺序

第一章介绍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三章文艺复兴文学:诗歌与诗剧

第四章:文艺复兴散文

第 5 章 17 世纪诗歌

第六章维新时期与十八世纪文学:小说的兴起

第 7 章 18 世纪下半叶的散文

第 8 章 18 世纪诗歌

第 9 章浪漫主义诗歌(上)

第 10 章浪漫诗(下)

第 11 章浪漫主义时期的散文

第 12 章 19 世纪的小说

第 13 章 19 世纪散文

第十四章 19 世纪诗歌

第15章20世纪文学:总图;新剧

第16章20世纪诗歌

第十七章地域文学诗歌

第十八章二十世纪小说

第 19 章 20 世纪散文

第20章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

索引

参考书目

王佐良全集第二卷

出版说明

第二卷说明

顺序

简介

第一章古英语诗歌

第二章中古英语诗歌

第 3 章文艺复兴的早晨

第 4 章马洛和莎士比亚

第 5 章 Jonson、Dorn 和他们的追随者

第 6 章弥尔顿

第 7 章复辟时期和 18 世纪诗歌

第8章浪漫主义诗歌导论;伯恩斯,布莱克

第 9 章华兹华斯,柯勒律治

第 10 章:新一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

第十一章斯科特和其他诗人

第十二章十九世纪诗歌;丹尼森,布朗宁

第十三章二十世纪诗歌;哈代,叶芝

第 14 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英国诗歌

第 15 章现代主义:艾略特

第16章奥登一代

第 17 章:二战中的英国诗人

第18章:世纪下半叶的诗歌

第19章凯尔特想象力的作用

结束语

参考书目

索引

王作良全集第三卷

出版说明

第三卷说明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

顺序

介绍与转折

第 1 章 新风吹来:烧伤

第 2 章想象力:布莱克

第 3 章抒情歌谣的力量

第四章柯勒律治

第 5 章华兹华斯

第6章:两代人之间:理想的消退与重燃

第七章:新一代的愿景

第8章拜伦

第九章雪莱

第 10 章济慈

第十一章斯科特;其他诗人

第 12 章:浪漫主义时期的散文

尾声,高潮后的诗境

索引

王作良全集第四卷

专家委员会

出版说明

第四卷说明

英国散文的演变

顺序

第一章引言:莫尔的历史著作和风格

第二章文艺复兴

第三章复辟时期和18世纪上半叶

第四章十八世纪下半叶

第 5 章浪漫时期

第 6 章 19 世纪

第 7 章:20 世纪(第 1 部分)

第 8 章 20 世纪(下)

第 9 章结论:一些总结

参考书目总结

索引

王作良全集第五卷

出版说明

第五卷说明

英国文学史

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概貌

摩尔

16 世纪散文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译者

马洛和莎士比亚的非戏剧诗

17世纪上半叶散文导论; “KJV”圣经及其影响

培根的科学哲学和散文

各个流派的风格和风格

随机样式

小册子等

双韵诗与英雄

《英国20世纪文学史》序言

20世纪初文学

萧伯纳和新剧

20世纪初的小说

20 世纪苏格兰文学

二战与文学

20 世纪盎格鲁威尔士文学

20世纪中叶以后的小说

王作良全集第六卷

出版说明

第六卷说明

英国文学论文集

顺序

英国诗歌和莎士比亚

阅读莎士比亚的随想曲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

彭斯的成就

拜伦的杰作《唐璜》

雪莱的歌词

William Corbett 的“乡村骑行”

狄更斯等人的特征

阅读《皮石巷革命》

论萧伯纳的戏剧艺术

萧伯纳的戏剧理论

辛奥凯西的剧本

奥凯西的自传

伟大的苏格兰诗人——休·麦克迪尔米德

莎士比亚简介——以及中国的莎士比亚

顺序

总体观点

英国诗歌和莎士比亚

阅读莎士比亚的随想曲

白体诗中的想象世界

舞台上的白诗最后的日子

哈姆雷特的刀和更多

剧本以外的诗

一首哲学诗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和两种气氛

以诗译诗,知沉浮——评卞之琳《莎士比亚的悲剧》

关于河流

春天想起莎士比亚

附录中国的莎士比亚时刻

附录哈姆雷特的匕首等

参考书目

王作良全集第七卷

出版说明

第七卷说明

约翰韦伯斯特到 1830 年的文学声誉

第一章十七世纪

第二章改编

第三章书商、学者和选集家

第四章查尔斯·兰姆

结语

附录 1708 年之前韦伯斯特戏剧的演出

参考书目

亲和度——比较文学研究

前言

论文学亲和

第一部分:跨文学

两位早期译者

鲁迅

鲁迅与西方文学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诗人

诗人作为翻译

论乔伊斯、伯恩斯等人的翻译

第二部分:亲和力的种类

查尔斯·兰姆和约翰·韦伯斯特

Sean O'Casey 在中国

对休·麦克迪尔米德的思考

选择参考书目

索引

开始的感觉——文学与翻译研究

前言

文学史:中国开端

中国的莎士比亚时刻

哈姆雷特的匕首等

丹尼尔·笛福:现代人之首

中国现代主义者及其蜕变

英文诗歌与中文读者

跨越文学:中国的翻译热潮

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观察

中国翻译标准:调查

对字典的反思

索引

王作良全集第八卷

出版说明

第八卷说明

英文文体论文

顺序

现代英语的多种功能

简洁的现代英语

强调英文

词义、风格、翻译

英式风格与风格研究

英语文体研究及其他

介绍一部口述文学作品

分析一首现代诗歌

对字典的反思

翻译:思考与写作

顺序

思考的第一部分

新时代的翻译观——在翻译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词义、风格、翻译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翻译与文化繁荣

严复的勤奋

在译诗与写诗之间——读《戴望舒译诗选》

牡丹的由来与去向

答案:关于文学翻译

重新思考烧伤

试卷第二部分

简介:一个业余译者的评论

1、外译章节

2、外篇中文翻译

论诗的翻译

顺序

谈谈诗人对诗歌的翻译

译诗与写诗之间——读《戴望舒译诗选》

牡丹的由来与去向

莎士比亚译者的旅程

以诗译诗,知沉浮——评卞之琳《莎士比亚的悲剧》

答案:关于文学翻译

重新思考烧伤

一首哲学诗及其翻译

中国译者和美国诗歌

另一面镜子:英裔美国人如何翻译外国诗歌

附录诗成诗:评论

王作良全集第九卷

出版说明

第九卷说明

英文诗的境界

顺序

中世纪

斯宾塞 (1552-1599)

米尔顿 (1608-1674)

教皇 (1688-1744)

安德鲁·马弗尔 (1621-1678)

托马斯·格雷 (1716-1771)

黑色 (1757-1827)

华兹华斯 (1770-1850)

斯科特 (1771-1832)

拜伦 (1788-1824)

雪莱 (1792-1822)

济慈 (1795-1821)

哈代 (1840-1928)

霍斯曼 (1859-1936)

叶芝 (1865-1939)

缪尔 (1887-1959)

艾略特 (1888-1965)

麦克迪尔米德 (1892-1978)

欧文 (1893-1918)

Empusun (1906-1984)

奥登 (1907-1973)

斯彭德 (1909-1995)

R。 S. 托马斯 (1913-2000)

拉金 (1922-1985)

琼生 (1573-1637)

兰多 (1775-1864)

莫里斯 (1834-1896)

格雷夫斯 (1895-1985)

麦克尼斯 (1907-1964)

肖尔·麦克莱恩 (1911-1996)

希默斯·希尼 (1939- )

这不是舞蹈,英国著名散文的新精选

顺序

托马斯·摩尔 (1478-1535)

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

托马斯·奥弗伯里 (1581-1613)

约翰·韦伯斯特 (1578-1632)

约翰·塞尔登 (1584-1654)

艾萨克·沃尔顿 (1593-1683)

托马斯·布兰克 (1605-1682)

丹尼尔·笛福 (1660-1731)

贾娜·珊·斯威夫特 (1667-1745)

约瑟夫·艾迪生 (1672-1717)

漫威蒙太古 (1689-1762)

塞缪尔·约翰逊 (1709-1784)

威廉·科比特 (1762-1835)

查尔斯·兰姆 (1775-1834)

威廉·赫茨莱特 (1778-1830)

约翰·济慈 (1795-1821)

托马斯·卡莱尔 (1795-1881)

乔治·布拉顿·麦考利 (1800-1859)

乔治·伯纳德·肖 (1856-1950)

马克斯·比尔博姆 (1872-1956)

伯特兰·罗素 (1872-1970)

莱顿·史迪奇 (1880-1932)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

奥尔德斯·赫胥黎 (1894-1963)

J。湾。普里斯特利 (1894-1984)

V。 S. Prichot (1900- )

乔治·奥威尔 (1903-1950)

雅各布·布朗诺夫斯基 (1908-1974)

约翰·希拉贝 (1917- )

伦纳德·布莱斯 (1922- )

附录 1. 英国散文的流变学

附录2.英语散文现状

英国文学笔记精选

顺序

埃德蒙·斯宾塞 (1552-1599)

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

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

乔纳森·斯威夫特 (1667-1745)

亚历山大·波普 (1688-1744)

威廉·布莱克 (1757-1827)

罗伯特·伯恩斯 (1759-1796)

乔治·戈登·拜伦 (1788-1824)

威廉·科贝特 (1762-1835)

罗伯特·布朗宁 (1812-1889)

乔治·伯纳德·肖 (1856-1950)

詹姆斯·乔伊斯 (1882-1941)

王作良全集第十卷

出版说明

第十卷说明

赵兰收藏

顺序

英国文学概论

白诗中的想象世界:论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简介

春天想起莎士比亚

成熟的开始——评《请进瓮》的表现

读教皇

萨克雷的《名利场》——以及对优秀翻译的评论

难忘的“下乡之旅”

《英格兰湖畔三诗人选》中译序

《英世金库》汉译序

《彭斯诗》序

阅读《草叶集》

布莱的境界

詹姆斯·赖特和他的诗

通过选集看美国短篇小说

一堆短篇小说

1、华盛顿欧文:“里普范温克尔”

2、纳撒尼尔·霍桑:族长的黑面纱

3、赫尔曼梅尔维尔:“女儿的地狱”

4、安布罗斯·拜尔斯:“空中骑士”

V。亨利·詹姆斯:“四次会议”

6、西奥多·德莱塞:“老洛格姆和他的特蕾莎”

7、薇拉·凯瑟:“汤姆外域的故事”

8、舍伍德·安德森:“我想知道为什么”

9。凯瑟琳·安·波特:“正午酒”

10。欧内斯特·海明威:“弗朗西斯·麦库姆短暂的幸福生活”

11.威廉·福克纳:“熊”

12.罗伯特·佩恩·沃伦:“春寒”

13.詹姆斯·亚瑟·鲍德温:桑尼的忧郁

14、约翰·奇弗:“贾斯蒂娜之死”

善于讲故事的作家——纪念欧亨利诞辰100周年

中国第一部美国文学史——评《美国文学简史》(上)

鼓舞人心的五月秀-观看后的“推销员之死”

文学史视角下的西方现代主义

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学习与创新——在大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阅读和感受

风格和风格的背后

顺序

关于当代英语散文

阅读埃德蒙·威尔逊的来信[1]

另一种文学理论:诗人谈论诗歌

《英文诗选》序言

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评述

译诗与写诗之间——读《戴望舒译诗选》

牡丹的由来与去向

刘译伯吉斯《莎士比亚》序言

白诗中的想象世界——论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

舞台上白诗的末日——莎士比亚戏剧语言之二

中央大厦

顺序

看小说的注意事项

作为散文家的罗素

阅读埃德蒙·威尔逊的来信

阅读牛津论文选集

另一种文学理论:诗人谈论诗歌

语言之间的恩怨

和朋友一起收藏书籍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开拓者

尝试的开始

重新思考文学史的写作风格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米尔顿

介绍“唐璜”

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问题 - 研讨会上的演讲

我为什么要翻译诗歌——翻译诗集的序言

附录诗歌批评与翻译——与王作良教授探讨

学术、花园和社会 - 两个月的英语和法语新闻

浙江的兴趣

想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演讲

白色建筑下的思绪

去图书馆

萧的笑声——北京人民文艺汇演“芭芭拉少校”之后

论穆旦的诗

怀觉良

《周觉良文选》序言

《袁鹤年文集》序言

两篇西方新文学理论综述

一些我想看的书

关于蓬勃发展的人文学科的几点思考

王作良全集第十一卷

出版说明

第 11 卷说明

心灵的风景

顺序

第 1 部分:风景和文学风格

澳洲节日现场

诗人布莱的通宵谈话

乔伊斯和“可怕的美”——乔伊斯百年国际研讨会

冥想烧伤国家

写在斯凯岛

爱丁堡和欧尔班的朋友

牛津和剑桥一瞥 - 1982 年 7 月之旅

文学的伦敦,生活的伦敦

第二部分:情感之旅

图书馆

女孩

新英格兰的知识氛围

中心的绿洲

伯克利的势头

湾区风景图

散文集

旅程

武汉

北京三吉

“12.9”活动

想法、风景、人物

重庆初行

会见卡尔森少校

云南·贵州·四川

大学教育的恶化

德益的宣传技术:宣传之一

日本的谣言攻势:说宣传第 2 部分

典型的小县城

民主国家的反扫荡:谈论宣传第 3 部分

论东西方新闻体裁——为中国新闻学会的成立写给新闻界

论德军渡海进攻英国

租借法案通过后的新形势

1941 年的颂歌

昆明的苦难

道路致敬

论美国士兵:1. 不好理解

关于我们的新文学

关于短篇小说

关于翻译

诗篇

论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暴风雨》的后记

阅读笔记

三十年代之后:杰克林赛的英国小说及其未来

读拜伦——纪念拜伦诞辰170周年

关于口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肖恩·奥凯西

提高口语和书面语言掌握程度的方法

从李约瑟的书目开始

更广泛、更系统

写在《外国文学》的卷首

先生。淮严伯孙

《英国诗歌散文选集》序言

祝贺和希望

“中外文学”题字

珍惜“依林”,帮助“依林”

随着学风的变化,中国学者如何表现?

我对加强外国文学研究的看法

高等学校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二届会议工作总结报告

对“外语教学与研究”百题的思考

在文华中学学习英语

《300首英文诗》序言

外套

入学前

生病的朋友

节前

骑士

背景

平原的边缘

当今中国文学的趋势

文渊前言

关于英语文学教学

关于英语诗歌教学

早春

暮光之城

四月

线程中的中国历史书籍

褪色

八首十四行诗

两首诗

三首诗

去国家银行,1947 年

巴黎码头

伦敦的夜晚

漫漫长夜

1948 年圣诞节

城里有花

江南风光

正定隆兴寺

夏日场景

比尔

在雨中

读一本翻译诗集

内蒙古之行

福建之行

北美合影(六首歌曲)

别哭了

参观展览

论诗歌 - R. S. Thomas 的戏仿

语言

异国语言学

在国外机场看到

我对北非感兴趣

看电视

半个世纪之歌

《诗海》初读

网络和屏幕

知识和时间

房子

王作良全集:第十二卷

出版说明

第 12 卷说明

烧伤诗

翻译顺序

彭斯生平年表

歌词

哦,我喜欢它

麦田有好垄

玛丽·莫里森

芦苇草

男孩的父亲,这个快乐的人

生个孩子

赶羊上山(一)

赶羊上山(二)

我还没到结婚年龄

风来自四面八方

从前

我的好玛丽

阿东河

睡不着哦!

我的心在高原上

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人

双河

一个吻

美丽的莱斯利

这群国家渣

奴隶的怨恨

帅气的织布工

高原的玛丽

邓肯·格雷

给我开门,哦!

洛根河

郎哨姑娘会来

苏格兰

一朵红玫瑰

不管是哪一组

如果你站在寒风中

因文纳斯的美丽女孩

穿过麦田

为了我们的正统国王

自由树

讽刺

献给那些出人意料的好,老式的严肃的人

威利长老的祷告

死亡与亨伯克博士

圣典

导致虱子

即兴创作

Baughai 房东詹姆斯·格里芬

纸币上的线条

离开弗格森

给画家

致马赫诗歌的译者E先生

被任命为税务局文员

谢某军捐赠报纸

沃尔特·利德尔

问题在环球大酒店的窗户上(第四首歌)

Moscono Place Willie Gramzan

约翰·布希比的墓志铭

像拉塞尔船长

关于动物的诗

快乐

给老鼠写信

老农夫祝贺母马玛吉

叙事诗

两只狗

股东的星期六晚上

汤姆·奥桑特

致拉布雷克

致奥吉尔·柯利的威廉·辛普森

合唱

爱与自由:合唱

苏格拉底诗选

翻译

威廉·邓巴 (1460?-1520?)

冬季冥想

送给女士

民间

帕特里克·斯宾塞爵士

两只乌鸦

艾伦·拉姆齐 (1684/5-1758)

两本书

罗伯特·弗格森 (1750-1774)

麂皮

罗伯特·伯恩斯 (1759-1796)

苏格兰

这群国家渣

我的心在高原上

不管是哪一组

从前

一朵红玫瑰

穿过麦田

风来自四面八方

如果你站在寒风中

我的好玛丽

玛丽·莫里森

郎哨姑娘会来

邓肯·格雷

因文纳斯的美丽女孩

洛根河

双河

给我开门,哦!

高原的玛丽

离开弗格森

谢某军捐赠报纸

威利长老的祷告

致拉布雷克

股东的星期六晚上

给老鼠写信

两只狗

圣典

汤姆·奥桑特

爱与自由:合唱

沃尔特·斯科特 (1771-1832)

可怜的人

洛辛瓦

乔治·戈登·拜伦 (1788-1824)

爱在祖国

哀悼希腊

埃特温·缪尔 (1887-1959)

堡垒

确认

休·麦克迪尔米德 (1892-1978)

忽略漂亮的孩子

松林中的月亮

石头

空锅

哦,哪个新娘

心情沉重

悼念约翰·泰勒

未来的骷髅

两首列宁颂歌(节选)

印象深刻

我为什么选择红色

吃货,吃货

写在卡松《巴黎大屠杀》的扉页

肖尔·麦克林 (1911- )

出卖你的灵魂

选择

让我断了

我看不到

图片

黎明

青色堡垒

叶芝墓前

爱尔兰国家博物馆

春潮

英国诗歌

翻译顺序

约翰·米尔顿 (1608-1674)

失乐园(节选)

威廉·布莱克 (1757-1827)

升天日 (2)

生病的玫瑰

爱的花园

“这些脚是不是在古代”

威廉·华兹华斯 (1770-1850)

丁丁神庙旁

珀西·贝西·雪莱 (1792-1822)

朱利安和马达罗

给让

威廉·莫里斯 (1834-1896)

希望的朝圣者(节选)

威廉·巴特勒·叶芝 (1865-1939)

歌曲

以后呢?

罗伯特·格雷夫斯 (1895-1985)

斗篷

威廉·恩普森 (1906-1984)

南岳之秋

温斯坦·休·奥登 (1907-1973)

对暴君的悼词

路易斯·麦克尼斯 (1907-1963)

秋季日记(节选)

出生前的祈祷

伦尼特·斯图尔特·托马斯 (1913-2000)

塔利辛,1952

家谱

无家可归

菲利普·拉金 (1922-1985)

去教堂

离经叛道

耳语婚礼

阅读习惯

消失

雷暴雷暴

前言

人物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全集索引

出版说明

王作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英语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作家。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学校迁往云南昆明。于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1939年留校任教。1947年公费考取留学,考入英国牛津大学马尔登学院,获硕士学位。 1949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系主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外国语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协会副主席,学术期刊《外国文学》主编,多语种学术期刊《文苑》主编等。曾任第6、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文学组组长,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

先生。王作良毕生致力于外语教育和外国文学研究。他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和学术骨干,还与老一辈学者一起为外语教学学科建设和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杰出的贡献。他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广泛的知识和对西方历史、文化和语言的深刻理解。以此为背景,他对英国文学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果的研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专家之一。他是中国近代以来为数不多的用英语撰写比较文化和文学研究的先驱之一。 Most of the papers he deals with are academic topics of great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study, which fully reflects his profound language skills and knowled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high fusion ability. Based on national culture, he absorbed advanced western research methods and formed a unique and forward-looking translation theory.

先生。 Wang Zuoliang began to create literature since his student days. He accep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Western Modernism in both content and skills, and gradually became a young poet who is well-known in the literary world.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generation of new poets. In his later years, he mainly composed prose, with a simple and vigorous style, and he was good at writing strong feelings with a light pen, which complemented his academic articles and represented the interes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in the cultural prose line.

先生。 Wang Zuoliang was a patriotic intellectual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in his early years. After returning from England in 1949,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education cause of the New China. He devoted his life to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and the cultural destiny, and contributed to this all his heart.

先生。 Wang Zuoliang has been writing since the 1930s, and has written prosperous throughout his life. In order to completely preserve his research results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caus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my country, with the authorization of his family,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ublishing House established the "Wang Zuoliang Complete Works" Expert Committee and Editing and Publishing Committee, which is the first time to comprehensively collect and organize His writings were published in twelve volumes. In addition to the monographs, collections, and translations finalized by the author during his lifetime, the Complete Works mainly supplements works scattered in newspapers, magazines, books, and manuscripts. The period ru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 and a few works are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pinion of the author's family, letters, diaries, etc. are not included.

The complete works are generally arranged in volumes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works, and the collections of the addendum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publication or writing time of the works. A description is added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volume, briefly introducing the content and version origin of the volum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a single work, the repeated content in the monographs and anthologies published by the author during his lifetime has not been deleted, and the supplementary articles not written by the author have not been accepted; the inconsistencies in the repeated content are changed by the author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re reserved. Version differences. The last volume contains an index of the works of the complete works,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readers to consult. Supplementary articles other than monographs and anthologies, especially articles under pseudonyms, will be screened and included as appropriate based on the opinions of experts and family members. The collected works and essays are marked with the version and source of the collation, and try to refer to other versions as far as possible.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data collection, some works by known authors such as "Dubliners" and "Kunming Residence" could not be included.

During the editing process of the Complete Works, the editors regard respecting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work as the main principle, focus on determining the textual differences of each version, revise some texts and punc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anguage and text standards, and unify the style of the whole book. The characters that cannot be recognized due to the extensiveness of the original text are replaced by □. Except for technical proofreading, the editor does not make any changes to the original text. All the author's own annotations will not be supplemented; the translator's annotation added by the author is marked with "Translator's Note"; .

先生。 Wang Zuoliang has profound knowledge and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his works are rich in meaning. The editor is limited to his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Although he tries his best, there are still omissions. Readers are requested to educate them. The author's family has provided a lot of materials and pictures. The "Complete Works" expert committee, the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School History Museum, the Brown University Library, and the China Modern Literature Museum have all given important support and selfless help to our work. With sincere thanks.

Excellent preview

Bunce's life was short: born in "a gust of wind" on January 25, 1759, died in his hospital bed on July 21, 1796, and lived to be no more than 37 years old.他的父亲先是园丁,后为佃农,始终经济困难,彭斯弟兄从小就在田里劳动,经常都如他弟弟吉尔勃特所说那样,干“超过体力所允许的”苦活,而仍然入不敷出,“好几年都吃不上肉”[1],最后几年他虽当了税局职员,却要骑马在雨中巡行,每周达200英里,因此得了风湿性心脏病。他是由于劳累过度而早死的,而且死时还欠着债。

他在世之年,正是苏格兰、英国、欧洲以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多事之秋。18世纪下半叶的产业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西欧社会的经济结构,从而又引起一系列其他变动,例如农业的耕作方法由于实行大面积灌溉而在革新,而彭斯父子屡次务农失败,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财力适应这个新的形势。1775年彭斯16岁,大西洋彼岸爆发了美国革命。后来彭斯写过一首诗,除了赞扬华盛顿领导下的美国人民敢于同英国暴君斗争之外,还慨叹苏格兰人安于受人奴役的可耻:

你那自由的灵魂逃到了何处?

同你伟大的先烈进了坟墓!

(《颂歌(庆祝华盛顿将军诞辰)》)

1789年,彭斯30岁,巴黎群众攻下了巴士底大狱,开始了法国革命。英国受到极大震动,苏格兰也动荡不已。彭斯早就相信人是生来平等的,现在更是言行激烈,1792年还买了从一条走私船上没收的四门小炮托人送往法国,仅因中途为英国政府截获而未达目的地。[2]这年年底他终于受到税局上级的传讯,几几乎掉了饭碗。等到法王路易十六夫妇被人民处决,全欧的君主都着慌了,英国政府加紧扑灭民主运动,苏格兰志士缪亚等在爱丁堡被控叛国大罪,后来流放海外。彭斯在这段时期里却写下了这样的诗:

国王可以封官:

公侯伯子男一大套。

光明正大的人不受他管――

他也别梦想弄圈套!

管他们这一套那一套,

什么贵人的威仪那一套,

实实在在的真理,顶天立地的品格,

才比什么爵位都高!

好吧,让我们来为明天祈祷,

不管怎么变化,明天一定会来到,

那时候真理和品格

将成为整个地球的荣耀!

管他们这一套那一套,

总有一天会来到:

那时候全世界所有的人

都成了兄弟,不管他们那一套!

(《不管那一套》)

针对路易十六被处死一事,他不顾风声鹤唳,写信给一位平素相知的夫人,坦白说出自己看法:

说一句体己话,你是知道我对政治的看法的。对于那位诚实的医生哭哭啼啼地悲悼某对伟人夫妇应得的命运,我是不以为然的。试问把一个欺诈成性的木头人和一个无耻的婊子交到绞刑吏手上有什么了不得,值得我们在这紧要关头去分神注意呢?现在的情况,正如我的朋友洛斯科在利物浦用卓越的诗行所写那样:

几百万人民的命运悬而未决,

命运的天平正在颤抖!

不过我们的医生朋友曾经受惠于当权大人物,而且要为自己妻儿着想,所以我也不怪他,因为我想他本质上还是自由的忠实朋友。 ――谢谢上帝,伦敦的几桩审判案件总算让我们可以吐口气了,并且我想时间不会太久了,总有一天一个人可以自由地骂几句比利・庇特而不至被称为国家的敌人了。

(1795年1月12日致邓禄普夫人函)

比利・庇特即当时英国首相威廉・庇特,彭斯轻蔑地用小名比利(Billy)叫他,发泄了他对这个组织了全欧反动势力去攻打革命的法国的刽子手政权的憎恨。

他对于海外大事这样关心,而本人却始终没有能够离开苏格兰一步。 1786年,由于务农失败,同琴・阿摩的婚事也遭遇挫折,他曾想移居西印度群岛去另谋生计。为了筹划旅费,他设法出版了诗集,不料这本名叫《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的小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于是他改而去了爱丁堡,接着有南部边境和西北部高原之游,此后一直守在家乡,连伦敦也从未去过。这样一个土生子,一个长期在地里干活的佃农,为什么竟对海外风云这样敏感?当然,他生活在一个斗争剧烈的时代,许多正在进行的巨变使他不能不加以注意。但这也说明他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如何强烈。

因此,等他回头来看苏格兰农村的生活,他也就既充满了热爱,又感到气闷,他爱好苏格兰的山水,人物,习俗,传说,民歌;没有谁曾像他那样热烈地歌颂苏格兰的美丽,甚至在他吟咏苏格兰美女的时候,他也是带着民族的自豪感的:

回来吧,美丽的莱丝莉,

回到凯利堂尼,

让我们夸口有一位姑娘,

谁也比不上她美丽。

(《美丽的莱丝莉》)

伴随着这自豪感而来的,是对凌驾于苏格兰之上的伦敦政府的仇恨,并以对英国当权者的态度来区别两种苏格兰人。虽然苏格兰早在1707年就同英格兰合并了,但是80年后,彭斯还在咒骂“民族败类”:

武力和欺诈不曾把我们征服,

历尽多少世代的战争,

如今几个胆小鬼把大事全误,

为一点赏钱干了卖国的营生。

英国的刀枪我们鄙视,

自有勇士们守住堡垒,

英国的银子却把我们克制,

民族中竟有这一撮败类!

(《这一撮民族败类》)

而他所不忘的,则是历史上的抗英英雄:

跟华莱士流过血的苏格兰人,

随布鲁斯作过战的苏格兰人,

起来!倒在血泊里也成――

要不就夺取胜利!

不只是缅怀昔日的英烈,而且号召后来的志士:

打倒骄横的篡位者!

死一个敌人,少一个暴君!

多一次攻击,添一分自由!

动手――要不就断头!

关于作者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最著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代表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高峰。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