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共8种14册电子版免费阅读|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的话:科学研究哲学集书

Elsevier科学哲学手册共8类14卷是迄今为止综合性的科学哲学系列丛书,呈现了新世纪科学哲学的研究面貌。宏大的视角!这套丛书汇聚了世界科学哲学领域顶尖专家的集体智慧,整合了相关科研领域的新成果。如果你想免费阅读,可以直接下载。

Elsevier 科学哲学手册包含 8 种 14 卷 pdf 图片预览

简介

The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Series(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Series)是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公司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于2006年出版的一套科学哲学研究。著名科学哲学家——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 Dov M. Gabbay、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 Paul Thagard 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 John Woods John Woods)合编。该丛书一经推出,立即对科学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普遍认为是世界出版的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科学哲学参考书。

Elsevier 科学哲学手册汇集了世界领先的科学哲学专家的集体智慧。立足当代科学哲学前沿,整合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全面展示了当今科学哲学研究的世界全景。该系列风格严谨,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涵盖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还涉及应用研究的具体领域。它是科学哲学及其各个分支研究人员的必要参考资料。也非常适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阅读。此外,本系列也适合对其专业领域的方法论问题感兴趣的科学家。

整个20世纪,伴随着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性进步,它所产生的科学哲学也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再到转型的过程。 21世纪初,面对科学哲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召集了一批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完成了迄今为止综合性的科学哲学系列——《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以宏大的视角呈现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通过梳理和阐释一般科学哲学和各种具体的科学哲学研究,力图为未来的科学哲学开拓视野。 .

正如《科学哲学手册》的三位主编 Dov Gabbay、Paul Thagard 和 John Woods 一致认为的那样,在任何特定时间,科学都处于最前沿。知识和现实的本质。科学辩论提出了诸如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解释的性质以及科学与现实的接近程度等问题。在特定的科学中,关于什么是存在以及如何知道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特别的关注,例如物理学中时空的本质,以及心理学中意识的本质。因此,科学哲学是对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科学哲学越来越成为哲学的核心。

尽管仍有哲学家认为可以通过纯粹的沉思来发展关于知识和现实的理论,但大多数哲学研究表明,关注相关科学发现是必要且有价值的。例如,心灵哲学已经明显地与经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而政治理论经常与经济学相交叉。这些科学哲学研究在哲学探究和科学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宝贵的桥梁。科学哲学本身越来越不再局限于科学本质和科学合法性等一般性问题,而是针对特定科学哲学中提出的具体问题。

正因如此,本丛书的编辑们规划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哲学子学科群,并试图建立一种偏向于特定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模式。这一举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特定的科学哲学已经成为未来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当代科学本身的发展和研究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重新定位和调整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法,让哲学与科学之间的桥梁畅通无阻;另一方面,科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关系日益密切,存在普遍的交集,其影响多体现在科学分支学科甚至一些研究前沿与人文社会学科的互动上。领域,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学视为一个简单的整体,而是要在每个具体的科学领域中探索科学对人文社会的交叉和影响。基于这些判断,可以认为未来的科学哲学研究将随着各领域的科学发现而不断推进和深化,对一些传统问题也将走向新的认识和讨论,引领科学哲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爱思唯尔出版的这本《科学哲学手册》的一大特点是规划严谨的学科体系,以基础学科介绍为导向,与特定学科的发展史密切相关(甚至邀请该领域的许多特定科学学者撰写一些重要科学人物的传记和某些学科或命题的发展简史),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所涉及的哲学话题非常前沿,不仅吸引了许多哲学学者的关注,也来自各个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赞誉。在内容上,兼顾基础和前沿。它是科学哲学中独一无二的稀有系列。

作者简介:《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是国际学术出版公司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于2006年推出的科学哲学系列丛书。共同主编为国王学院的Dov M. Gabbay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 Paul Thagard 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 John Woods。

Elsevier 的科学哲学手册还会出版多少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于2015年完结,正值十二五规划结束之际。这个庞大的出版项目做得恰到好处。但我还是要多说几句。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到 2012 年已经出版了 16 本书,可能还没有完结。根据我的猜测,第16卷可能无法击败。估计要四舍五入,不知道做成20卷。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完成这么大的项目是不现实的。分几期是合理的。

但我们在“十二五”规划中只发布了 9 个。这7种未列入“十二五”规划。下面我将列出 19 Elsevier 科学哲学手册。看看还有什么未发表的。现在好像爱思唯尔没有定数,有的给出卷数。例如,《信息哲学手册》是第8卷(见图),但在Elsevier的网站上并没有标注。 8卷;有些根本没有给予,大多数没有给予。也许他们还没有完成,但这是我按出版时间给出的清单。到2009年他们正好出版了9本。但是就是这9种,但是网页上没有标明卷数,2010年他们只是没有出版一本。而2010-2015恰好是我们的时期“十二五”规划。

目录

总目录

认知科学的心理学和哲学

标题页

目录

翻译顺序

总序列

贡献者目录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导论

1、心理学和认知科学

2、哲学与科学

3、认识论问题

4、形而上学问题

5、道德问题

6、本书概述

表征

1、表示的基本问题

2、表征的标准模型和表征

3、表示和信息

4、表征与实现

5、表示类型

6.表现形式

机制和心理解释

1、简介

2、机械哲学的出现及其在心智中的应用

3、信息处理机制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4.当代机制概念

5、机理解释

6、分层机制、组织层次与恢复

7、发现机制

8、心理学中的机械解释:动机和奖励

9。总结

实现:形而上学的视角和科学的视角

1、两主一仆

2、觉悟与心灵的形而上学

3、实现与认知科学

4、实现的可行解释

5、自治、恢复和多重实现

6、结论:一起努力

简化:跨科学关系模型及其对心理学-神经科学接口的影响

1、简介

2、恢复标准模型和新浪潮修正主义

3、具有良好理论间映射的新波连续体

4、非还原唯物主义的两个论据

5、 (毕竟)不是这样的新浪潮 还原论:理论的共同关注

6、 (毕竟)不是这样的新浪潮还原论:坚持单一模型

7、跨学科科学背景下的解释多元化

8、多重可实现性作为(而不是反对)可简化性的论据

9。机理分析作为解释多元性的一个缩影

10。启发式身份和解释差距反驳

注意前感知和现象感知

1、早期视觉的结构

2、竞争、选择、关注

3.特点和现象属性

4、前面提到的现象属性

5、现象意识,但限制意识

6.分离的哲学意义

7、分离后的感性心理

8、结论

意识:现象意识、通达意识和科学实践

1、导言:科学的意识与哲学

2、现象意识的现象结构

3、现象意识、访问意识和主观特征

4、认知科学案例研究

5、结论:捍卫科学实践

关于限制性语言学的证据基础

1、简介

2、 Jared Katz:本体论的局限性证明

3、奎因:限制性的彻底经验论证

4、维特根斯坦:关于限制的“规范社区实践”论证

5、反对限制证据基础

6、详细示例

情绪:相互竞争的理论和哲学问题

1、简介

2、情绪理论

3、三个哲学问题

模拟

1、简介

2、模拟的替代理论

3、模拟理论

4、开发:错误信念任务

5、模拟和镜像系统

6、模拟和图像

7、情绪的模拟读心

8、高级读心术

9。结论

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1、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2、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论

计算神经科学

1、概述

2、表征

3、计算

4、动力学

5.综合

6、认知

精神病理学:关注精神疾病

1、什么是精神疾病?

2、心理学是一种精神疾病

3、澄清提案

4、心理痛苦与生活问题

5、意识表征的内容

6、心理限制

7、大脑受损

8、意识表征内容与环境交互

9。严格定义和治疗的精神疾病

10。结论

进化心理学的适应程序

1、进化心理学计划

2、工程设计与进化心理学

3、自然选择的动态模型

4、设计的动态模型

5、系统发育与适应

6、结论:进化心理学与进化

态势感知

1、简介

2、例子

3、认识论反思

人工智能:历史、基础和哲学问题

1、人工智能的起源

2、早期的人工智能程序

3、微世界人工智能

4、类神经元计算的发展

5、新的人工智能

6.图灵测试

7、中式议论文

8、超级计算

9。彭罗斯对人工智能的“哥德尔反驳”

生物学哲学

标题页

目录

翻译顺序

总序列

顺序

贡献者目录

第 1 部分传记

查尔斯·达尔文

1、地质学家达尔文

2、达尔文成为进化论者

3、自然选择

4、 《物种起源》

5、一致性

6、在“起源”之后

7、哲学问题

8、达尔文革命

罗纳德·埃尔默·费舍尔爵士

1、早期生活和教育

2、在洛桑:一个活跃的时期

3、伦敦大学学院

4、在生命的尽头

霍尔丹与现代遗传理论的诞生

1、简介

2、历史背景

3、霍尔丹的数学理论

4、 《进化的原因》

5、后果

6、历史的重构

休厄尔·赖特

1.简介

2、近亲繁殖

3、统计与路径分析

4、发育遗传学

5、种群遗传学

6、动平衡理论

7、哲学

8、赖特作为一个普通人

木村志诚

1.简介

2、种群遗传学

3、中性理论

4、木村作为一个普通人

第二部分进化

自然选择

1.健身

2、自然选择解释了什么

3、适应理论

4、驱动力和原因

中立

1、中性理论:一些历史背景

2、理论接受

3、木村的中性进化论

4、中性理论检验

5、中立主义和适应性进化:分子和表型维度

6.什么是中性理论背景下的漂移

选定的关卡

1、简介

2、从有机体到基因和种群

3、基因和有机体:复制子、相互作用子和其他“单元”

4、组选和单选

5、利他主义的问题和选择的层次

6、多元主义与现实主义

7、分组作为上下文,分组作为超个体

8、进化史的变化

什么是进化

1、后生动物和团藻:两种不同的进化命运

2、藻类差异的局限性

3、健身:一种进化模型

4、进化、个体与环境

中立

1、简介

2、碎片化进化论

3.亚生物生物学

4.三级个体发育参与

5、结论:查看这些级别

演变与规范

1、简介

2、达尔文的影子

3、最后的想法

进化伦理

1、简介

2、背景假设

3、利他主义的演变

4、生殖策略与双重标准理论

5、生殖策略和性别角色

6.道德与婚姻的妥协

7、增强规格和控制规格

8、未解决问题的争议

第三部分遗传学

基因分析

1、简介

2、从遗传因素到基因:孟德尔到乔纳森

3、染色体遗传理论

4、作为分析策略的遗传连锁

5、基因——遗传的原子:从马勒到沃森和克里克

6、从基因型到表型再到模式的见解

7、种群遗传学支持达尔文的理论

8、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法律的缺陷

9。总结

群体遗传学的发展

1、早期:祖传法

2、统计达尔文理论和孟德尔因素

3、从统计生物学到数学组

4、基因与选择:综合建立

5、辩论详情

进化生物学中的最大化原理

1、简介

2、物理学中的极值原理

3、作为适应度最大化的进化:(1)Fisher的“基本原理”

4、作为适应度最大化的进化:(2)对原理的误解

5、进化作为适应度最大化:(3)还有什么需要提到的

6、作为熵最大化的进化

7、重构进化:简约法则和奥卡姆剃刀

8、进化重建:最小进化方法

生物学中的还原论

1、后实证主义的理论间还原

2、理论之间的反还原论

3.历史还原论

4、完成进化生物学中的“为什么需要解释”

性状、基因和密码

1、基因的独特性

2、关注的原因

3、失败的开始和死胡同

4、更好的主意

5、不情愿

6、编码范围

第四部分分类法

物种、分类学和分类学

1、简介

2、物种

3、分类多元化

4、林奈成绩

同源同态

1、简介

2、相似度

3.分级与胚胎发育

4、同源同态的重新概念化

5、同源相似性描述

6、形状一样

7、同质与同态

8、收敛

9。并行性

10。逆转

11.原型和残余

12.回归

13.连续体

种族的生物学概念

1、简介

2、种族的类型学概念

3.种族的地理概念

4、反对人类生物种族的总体论点

5、种族的生态学和系统发育学概念

6、结论

第 5 部分专题

进化生物学的形式化

0。简介

1、通往伽利略科学理论观的路径

2、进化论的复杂结构

3、构成当代进化论的一些组成理论的形式化

4、回顾模型和理论

特点

1、生物功能问题

2、有机体、人工制品和主题

3、选择效果说明

4、选择效应解释问题

5、功能障碍

6、目标方向

7、康德的映射理论

8、自然主义

心理表征的生物学方法

1、故意提问

2、功能和语义规范

3、分界线

4、弥合鸿沟:神经科学

5、目的论语义中的一些问题

先天性

1、乔姆斯基的“不良刺激”

2、运河化和表观遗传景观

人造生命

1、历史和方法

2、当代人工生命研究的三个例子

3、人工生命研究的哲学意义

4、结论

信息哲学(第 2 卷和第 2 卷)

标题页

目录

目录

翻译顺序

总序列

贡献者目录

第一部分简介和背景

第一章简介:信息就是信息的作用

1、简介

2、信息简史

3、信息论的三大主线

4、本书各章节介绍

5、一些一般性主题和新问题

6、本章总结并重申了本书的目的

第二部分:思想史:信息的概念

第二章认识论与信息

1、一些必要的概念:意义、真理和信息

2、信息与交流

3、传播理论的应用

4、频道

5、剩下的问题和选项

第 3 章自然语言中的信息

1、简介

2、两条主要开发线

3、上下文中的含义建模

4、话语连接建模

5、接收器建模

6、自然语言信息

7、前景与挑战

第四章:信息哲学的一些趋势

1、简介

2、信息哲学的定义

3、信息哲学中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4、信息的性质

5、信息动态分析

6、统一信息论面临的问题

7、数据接地问题:数据如何获得意义

8、语义问题:有意义的数据如何获得真正的价值

9。信息加工与认知研究

10。科学与信息建模

11.信息本体状态

12.归化信息

13.从比特假说看信息技术

14、结论

第 5 章学习和协作计算领域

1、简介

2、学习与认知的不稳定结合:参与还是建构

3、人类效率的奥秘

4、学习、计算、信息和熵

5、协作计算领域

6、结论

第三部分三种主要的基础研究方法

第六章信息定量论

1、信息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2、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问题

3、真实与描述的二元性

4、容量只对工程师有用吗?

5、多用户通信

6、结论

第 7 章逻辑和信息

1、介绍与总结

2、逻辑中的信息

3、作为范围的信息:状态空间、认知逻辑和信念逻辑

4、信息流与动态逻辑

5、作为相互关系的信息:情境主义的世界

6、合并范围和约束视图

7、信息即代码:语法、证明和计算

8、语义、句法和证明:实现收敛

9。结论:作为信息论的逻辑

10。深入的话题和广泛的延伸

第8章算法信息论

1、简介

2、 Kolmogorov 复杂性:一些要点

3、概述和总结

4、 Kolmogorov 复杂性:详细讨论

5、香农和科尔莫哥洛夫

6、有意义的信息

7、哲学含义和结论

第四部分:信息传输和使用中的主题

第 9 章奥卡姆剃刀原理、真理和信息

1、简介

2、标准解读

3、分析判断

4、帮助旅行者

5、一些例子

6、理论结构推断

7、经验策略和收敛方案

8、根据效果定义的经验复杂度

9。奥卡姆剃刀原理

10。稳健性和最终信息

11.收敛的认知成本

12.最坏情况成本范围

13.相对效率

14、最优性

15、标准奥卡姆策略的独特最优性

16、经验复杂度的一般定义

17.随机申请简介

18. Occam、易错性和“信息”

附录

第十章认知逻辑与信息更新

1、简介

2、简介:逻辑语言与逻辑表达

3、认知逻辑中的深层问题和领域

4、认知逻辑:什么和为什么

5、动态认知逻辑

6、时间推理和动态认知逻辑

7、信念变化与动态认知逻辑

8、结论

第 11 章信念修正中的信息结构

1、简介

2、关于信息、真理和灵魂

3、信念改变=修正+反思

4、简单变更操作的推理操作:三个示例

5、用优先的数据库操作表示一致的信念变化

6、信仰修正简史

7、结论

第 12 章信息、流程和游戏

1、简介:基本困境

2、简介:问题与方法

3、背景理论导论

4、定性信息论与定量信息论的结合

5、博弈、逻辑均衡与信息流守恒

6、层创建逻辑:信息流的几何学

7、结论

第 13 章博弈论中的信息和信念

1、博弈论本体

2、个人信息汇总

3、信息个性化处理

4、信息的集体影响

5、个别供应信息

6、信息的集体传播

7、信息与学习

第 5 部分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信息

第 14 章计算机科学中的信息

1、消息是什么

2、什么是“计算机科学”

3、作为信息(“数据”)处理器的计算机

4、计算机不仅限于“计算”

5、信息概念史

6、经典信息论

7、 “猴子悖论”

8、 Solomonoff - Kolmogorov - Chaitin “算法信息”

9。冯诺依曼对偶

10。信息检索、信息表示、网络化和分布式信息

11.量子计算/信息

12.建模、仿真、复杂系统、虚拟现实

13.人工智能

14、道德问题

15、结论

第 15 章信息物理学

1、信息物理学

2、热力学

3、统计力学

4、非线性动力学

5、关于熵

6、量子信息

7、黑洞:时空信息的悖论

8、结论

第 16 章人机交互研究中的信息

1、信息作为分析工具

2、信息

3、信息是如何产生的

4、情境主义

5、人机交互示例

6、以基于信息的方式分析萨克斯风示例

7、业界典范

8、信息职位的实用性和相关性

第17章人工智能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

1、简介

2、一些历史评论

3、人工智能的哲学预设

4、人工智能的科学假设

5、常识和常识信息上下文

6、哲学中的人工智能——一些建议

7、上下文中的信息和关于上下文的信息

8、结论

第 18 章信息、计算和认知科学

第 19 章生物系统中的信息

1、简介

2、信息作为工具

3、信息的存储和处理

4、密码

5、信息和意义

6、生物符号学

7、结论

索引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3卷)

总目录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第 1 部分)

标题页

目录

翻译顺序

总序列

作者列表

一般介绍

1、技术与工程科学

2、多种研究路径

3、该领域的研究简史

4、本手册的研究框架

5、本手册的研究议程

6、本手册的汇编和致谢

第 1 部分技术、工程和科学

简介

1、定义的类别

2、关系类型

3、模型类型

第一章定义技术和工程科学

1、定义方法

2、词源学和早期概念史

3、科学与工程中的定义

4、人文学科的定义

5、社会科学中的定义

6、结论和启示

第 2 章科学、技术及其关系

1、简介

2、基本方法论问题

3、技术作为应用科学

4、科技是科学的终结

5、实验与科技的关系

6、科学即技术

7、结论

第 3 章社会科学在工程中的作用

1、理论和方法问题

2、工程师需要知道什么

3、社会科学的自主性——以计算机系统设计为例

4、工程师与设计的社会研究 - 揭示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5、技术的社会塑造与社会科学的塑造

第 4 章工程科学的诞生:历史分析

1、简介

2、古代、中世纪和早期现代

3、 18、19世纪工程科学的起源

4、工业研究时代的工程科学:1850-1925

5、政府资助研究时代的工程科学:1900-1945

6、技术科学时代的工程科学:1945-2000

Chapter 5 Consistency and Diversity in Engineering Science

1、简介

2、 Consistency and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3、 Methodological consistency and diversity

4、 Consistency and diversity in engineering science disciplines

5、 General Technology

6、结论

Part II: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of Artifacts

Introduction II

Chapter 6 Artifacts in Metaphysics

1、 Root causes of neglect and reasons for rejection

2、 Dependence on existence

3、 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artifacts

4、 Do artifacts have mind-independent properties?

5、 Comparison of natural sciences with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6、结论

Chapter 7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Artifact Function

1、简介

2、 The phenomenon of artificial function

3、 Theory of Artificial Function

4、 Evaluation Theory of Artificial Function

Chapter 8 Functional Decomposition and Part Theory in Engineering

1、简介

2、 Function group and function composition

3、 Functional Description and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of Technical Function

4、 Functional Parts - Whole Relationship and Part Theory

5、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functional decomposition

6、 Tentative conclusion

Chapter 9 Artifacts in Formal Ontologies

1、简介

2、 Form Ontologies, Systems and Choices

3、 Artifacts existing in ontology

4、 DOLCE Basic Ontology

5、 Extending DOLCE to Artifacts

6、 Artifact modeling

7、 Beyond the Basics

8、结论

Chapter 10 The Nature of Technical Knowledge

1、 From applied science to cognitive liberation

2、 Contrasting natur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3、 instrumentalist objection

4、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technical knowledge

5、 Double demarcation problem

6、 The tacitness of technical knowledge

7、 social skepticism

8、 Normative knowledge

9。 Outdated liberationism

10。 Positive Actions and Future Outlook

11.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12. The foundation of technical knowledge

Chapter 11 Tacit Knowledge and Engineering Design

1、简介

2、 Tacit knowledge: from fringe to mainstream

3、 A selective view of tacit knowledge

4、 Conclusion and Synthesis

Chapter 12 Practical Reasoning and Engineering

1、简介

2、 Instrumentalism

3、 Consistency

4、 Normative theory

5、设计

6、结论

Part III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Design

Introduction 3

Chapter 13 Thinking about Design Historically

1、简介

2、 The Rise of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s and Design Education

3、 Survey Strategy and Design Science

4、 Design methodology and critical awareness

5、 Design Method Movement

6、 Design methods, methodology, principles and causalit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middle)

标题页

目录

Chapter 14 Design Practice Type Theory

1、简介

2、 Typology

3、 Problems in Design Problems

4、 Design thinking mode

5、 Type of designer: Design expertise

6、 Types of Design Contexts

7、 Conclusion: Towards a Multi-Parent Typology of Design Practice

Chapter 15 Conversion of Customer Requirements to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1、简介

2、 Transformation of customer role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3、 Differences in descriptions of technical artifacts between users and designers

4、 Knowledge of the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objects

5、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er needs to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6、 Conversion method

7、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

8、 Materials and Software and Artifacts as Application Areas

9。 Customer base questions

10。 The multidisciplinar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11. Ambiguity of the term "translation"

Chapter 16 Basic Issues in Engineering Design

1、简介

2、 Engineering Design and Science

3、 The essence of engineering design

4、 Engineering Design: From Function to Structure

5、 Means-End Reasoning

6、 Stage model in engineering design

7、 Design plans rather than physical entities

8、 Technical Design

9。 Complexity and traditional design paradigms

Chapter 17 Computational Representation of Functions in Engineering Design

1、 Function and behavior

2、 Design features

3、 Calculation function

4、 Summary

5、结论

Chapter 18 Rationality in Design

1、简介

2、 Engineering Design

3、 The Application of Rational Criteria in Engineering Design

4、 Rational aspects

5、 Rational Instrumental Concept

6、 Rationality in engineering design practice

7、 Design as a Social Process

Chapter 19 The Design of Socio-Technical Systems

1、简介

2、 Research Scope of Socio-Technical System Design

3、 A framework for socio-technical system design

4、 Normative basis, design goal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5、结论

Part IV Modeling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Introduction 4

Chapter 20 The Concept of Models: A Historical Review

1、简介

2、 The origin of the word "model"

3、 Model

4、 Model as one of the design steps

5、 A modern tool for designers

6、 About the model of the world

7、 From teaching model to mathematical model

8、结论

Chapter 21 Functional Modeling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Semantic Analysis

1、 About Semantics

2、 Three real cases

3、 Explanatory Modeling and Functional Modeling

4、 Graphic or text

5、 Original words and explanations

6、 Truth and Its Substitutes

7、 Semantic Model

8、 Theory is attached to the system

9。 Isomorphism and Similarity

第22章 工程科学中的认知工具:模型

1.引言

2.科学哲学中的科学模型:从表征到认知工具

3.科学模型的发展和认识论应用:卡诺热机模型案例

4.走向扩展的模型概念

第23章 交叉学科工程中基于模型的推理

1.引言

2.组织工程实验室:“血管构造模型系统”

3.神经工程实验室:“物化培养皿模型系统”

4.基于模型的推理

5.结论

第24章 工程科学中的标度模型化:以弗劳德为例

1.引言

2.标度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3.基于物理相似性的标度模型化

4.基于标度模型的知识生产

5.结论与后续研究

第25章 相似性与量纲分析

1.简介与综述

2.数量、单位与量纲

3.无量纲量

4.无量纲参数与物理系统

5.白金汉定理

6、 “某些方面”相似、完全相似与部分相似

第26章 测量理论与工程

1.引言

2.有限等距测量模型

3.广延测量的扩展和近似

4.误差的定性概率分布

5.结论

第27章 技术解释

1.引言

2.关联性

3.技术解释与科学解释

4.问题与内部受众和外部受众

5.术语

6.系统

7.社会性

8.对失败的解释

9.结论与反思

第五部分 技术与工程中的规范和价值

导言五

第28章 技术因何具有内在规范性

1.引言

2.技术

3.规范性

4.技术为何具有内在规范性

5.结论

第29章 人工物和规范性

1 引言:人工物、人工物功能及其规范性维度

2.规范性的概念

3.作为规范性陈述的价值陈述

4.作为规范性陈述的功能和故障陈述

5.关于人工物应该做什么的理解

6.技术人工物的超越:一般功能项的规范性

7.人工物的非工具价值

8.结论与思考

第30章 工程实践中的职业标准

1.引言

2.公共道德

3.伦理法则

4.技术法则和标准

5.公认的工程实践标准和审慎标准

6.创新和职业标准

7.监管人员的行为约束

8.设计

9.实践标准的范围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下)

标题页

目录

第31章 工程设计中的价值

1.引言

2.价值

3.技术和价值

4.工程设计过程中的价值

5.工程设计中价值冲突的处理:优化设计

6.工业设计中价值权衡的非优化方法

7.结论

第32章 效率的概念:历史分析

1.引言

2.效率的范畴

3.效率的历史背景:持久的细微差别

4.效率:当代的重要特征

5.效率在工程中的设计价值

6.效率的评论

7.结论

第33章 技术与工程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1.引言

2.设计大型对象:城市景观规划和建筑

3.设计小型对象:化学

4.设计虚拟对象:软件工程

5.结论

第34章 技术中的风险与安全

1.引言

2.关键术语的定义

3.安全工程

4.风险分析

5.风险伦理

第35章 技术评价:概念与方法

1.引言

2.技术评价:概述

3.技术评价的规范性与价值问题

4.当前的发展与未来的挑战

第36章 历史视角下的伦理与技术的互动

1.前现代的伦理与工艺

2.现代伦理与技术

3.技术伦理观:三个流派

4.伦理塑造技术

5.技术塑造伦理

6.结论:伦理与技术互动

第六部分 工程学科中的哲学问题

导言六

第37章 建筑哲学

1.引言

2.哲学思想与世界观

3.伦理

4.美学

5.建筑实践中阐释的哲学立场

6.结论

第38章 农业技术哲学

1.贯穿哲学史的农业

2.土地变更的政治经济学

3.绿色革命

4.绿色革命的讨论

5.生物工程与基因改良

6.现代有机农业

7.有机农业的创始人

8.结论

第39章 医学技术哲学

1.引言

2.诊断技术

3.治疗技术

4.增强技术

5.使能技术

6.医学中技术的一般影响

第40章 生物技术哲学

1.引言:定义与区分

2.生命的“信息化”

3.认识论问题与本体论问题

4.伦理、规章与管理

第41章 计算与信息技术哲学

1.引言

2.计算哲学

3.计算机科学哲学

4.人工智能哲学

5.互联网与新媒体哲学

6.计算机与信息伦理

后记

逻辑哲学(套装上下册)

总目录

逻辑哲学(上)

标题页

目录

翻译顺序

总序

前言

撰稿人名录

引言:当代逻辑哲学

1.逻辑与哲学

2.在逻辑的糖果店里

3.理解逻辑的多元性

4.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的未来方向

逻辑是什么?

1.逻辑与推理

2.演绎推理与信息

3.分析推理

4.外推性推理

5、 “逻辑”对“超逻辑的系统化”

6.语形与语义

7.语形进路的限制

8.语义进路的限制

9.策略性规则与定义性规则

10.什么是一阶逻辑?

11.公认一阶逻辑的预设

12.量词的意义

13.语义博弈

14.独立―友好逻辑的含义:可公理化性

15.否定及其重要性

16.高阶逻辑

17.没有本体论差异的一个区分

18.替代逻辑?

19.外推性推理与信息采集

逻辑的范围和限制

1.全面回顾

2.逻辑的定义

3.属于逻辑的概念

4.三段论断言

5.推理模式

6.逻辑还原

7.蒯因的“逻辑的范围”

8.逻辑概念

9.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哲学中的逻辑

1.在那个世纪

2.一次快乐的历史之行

3.逻辑形式与自然逻辑:从三段论逻辑学到广义量词

4.推理类型:从波尔扎诺到条件逻辑和人工智能

5.语义解释机制:从塔斯基到“动力学”

6.理论与信念修正:从新实证主义到计算机科学

7.动态逻辑、交流、行为和博弈

8.深入主题

9.结论:再次讨论逻辑与哲学

非形式逻辑与论证概念

1、 “论证”的技术和日常意义

2.论证作为通过提供一个以上的理由支持某观点的对话

3.诱导推理的论证

4.扩展:潜在论证与论证的等价类

5.复合直接论证

6.假定论证

7.总结一

8.论证的竞争概念

9.排除在论证类之外的对象

10.总结二

11.后记

论非形式与符号逻辑的关系

1.一种奇怪的二分法

2.关于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定义

3.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合作

4.结论

模糊性与日常语言的逻辑

1.认知诊断

2.逻辑适用于日常世界吗?

3.柏拉图天堂中的模糊性

4.逻辑适用于日常语言吗?

5.作为前逻辑现象的模糊性

6.逻辑只能松散地使用吗?

7.真值间隙

8.逻辑多元论

9.变异逻辑

10.多值逻辑

11.家族相似性

12.原型

逻辑与语义分析

1.引言

2.一些经典的论证

3.通过逻辑类推进行语义分析

4.在逻辑中进行语义分析

5.开放性问题与深入解读

形式语义学的辩护无关问题

1.背景及概述

2.辩护一种形式逻辑的问题

3.逻辑衍推系统E

4、 E-模型结构――Ems的使用与解释

5.关于两个和三个“点”的世界―线矩阵

真之简史

1.简介

2.早期观点

3.中期思想

4.后期观点

5.简短的结论

真与悖论:哲学概览

1.本文的目标与结构

2、 d真与真

3.说谎者悖论:总括图景与计划

4.弗完全

5.弗协调逻辑

6、 d真、有效性与保真

7.离开d真:参数与语境转变

8.修正理论

9.集合论悖论

10.最终的复仇

11.延伸阅读

希尔伯特纲领的过去与现在

1.引言

2.希尔伯特纲领的过去

3.希尔伯特纲领的哲学解释

4.希尔伯特纲领的现状

5.结论

逻辑主义及其在当代的遗产

1.弗雷格

2.语境、数与新弗雷格逻辑主义

3.罗素的逻辑主义与“无类”理论

4.卡尔纳普的内在逻辑主义

5.逻辑主义的当代评论

6.结构主义对逻辑主义的替代

7.逻辑主义与类型论

经典逻辑时代的来临

1.引言

2.一阶逻辑的崛起

3.语义可判定性与语义完备性

4.形式上不可判定的陈述、真的不可定义性以及非标准模型的存在性

5.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以及后来哥德尔成果的扩充

6.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之后的一致性证明

7.递归论的兴起

8.选择公理与广义连续统假设的相对一致性

9.巅峰与编撰

无穷

1.引言

2.实无穷

3.潜无穷

4.物理无穷

逻辑哲学(下)

标题页

目录

勒文海姆―司寇仑定理

1.引言

2.勒文海姆―司寇仑定理

3.勒文海姆―司寇仑―塔斯基定理

4.从“非常大”到“非常小”

5.建构基数到逻辑中

6.普通逻辑系统中的转移

7.一般性质

8.在有穷中的转移

司寇仑悖论的数学

1.司寇仑悖论

2.一个简明的技术求解

3.量化的优点

4.量化I的缺陷

5.量化II的缺陷

6.一些结论

量词的对象与替换的解释

1.引言

2.蒯因和本体论承诺

3.指称的与非指称的基础语义学

4.替换策略

5.克里普克关于替换量化

6.莱肯―范・因瓦根―法恩的反对

7.太多名称的问题

8.自然语言替换主义

多值逻辑

1.基本观点

2.历史概述

3.多值逻辑的基本系统

4.标准的及代数的语义学

5.特殊的三值和四值―系统

6.基于t-范数的联结词逻辑

7.剩余蕴涵对S-蕴涵

8.连续t-范数

9.连续t-范数的逻辑

10.左连续t-范数的逻辑

11.一些推广

12.帕维尔卡式外延

13.杰拉的一般方法

14.最近的一些应用

相干逻辑

1.经典“蕴涵”的一个问题

2.一次衍推

3、 T-聚焦票据衍推

4.其他相干逻辑:B、L、E和R

弗协调逻辑与弗协调性

1.引言

2、 C-逻辑

3.弗协调集合论

4.亚希科夫斯基的逻辑

5.标记逻辑

6.弗协调逻辑的发展

7.应用

8.结束语

外延与内涵逻辑

1.弗雷格的意谓

2.卡尔纳普的外延及外延逻辑

3.外延性的失败与卡尔纳普的内涵

4.模态逻辑

5.模态谓词逻辑

6.蒙塔古的“局部的”内涵逻辑

7、 “整体”内涵逻辑

8.蒯因的外延主义者计划

9.超越内涵

逻辑可能世界和模态逻辑的对应语义学

1.导言

2.没有对象的世界

3.对象的世界

模态实在论及其在数学实在论中的根源

1.引言

2.刘易斯的可能世界

3.普兰汀格的可能世界理论

4.论证T的一个检验

5.结束语

自由逻辑

1.自由的好处

2.空域

3.证明理论

4.单域(single-domain)与对偶域(dual-domain)

5.正语义学(POSITIVE SEMANTICS)

6.负语义学(NEGATIVE SEMANTICS)

7.零价的语义学(NONVALENT SEMANTICS)

8.超赋值(SUPERVALUATIONS)

9.哪一种语义学? (WHICH SEMANTICS)

10.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

11.集合论(SET THEORY)

12.被定义的逻辑及程序语言

13.模态和时态逻辑(MODAL AND TENSE LOGICS)

14.直觉主义逻辑

15.双条件句替换的失败

16.一种表达的限制(AN EXPRESSIVE LIMITATION)

17.什么是自由逻辑?

18.结论

虚构及其逻辑

1.逻辑

2.虚构逻辑的目标

3.直觉

4.考察基本概念模型

5.最大的解释

反事实语句、因果关系以及抢先占有

1.引言

2.反事实语句的逻辑

3.反事实的因果论

4.作为影响的因果关系

5.事实上的依赖

6.蓝图策略

逻辑、数学与自然科学

1.引言

2.自然科学中假设演绎法构造方法的适当性问题

3.经验理论的反驳

4.不可证经验陈述的反实在论解释

5.应用数学中严格经典定理的命运

6.面对伯吉斯的反对

缺省推理

1.缺省推理

2.展望错误的前景

3.作为缺省推理的归纳

4.非单调的缺省推理

5.一些有益的思考

索引

数学哲学

标题页

目录

翻译顺序

总序

顺序

撰稿人名录

危险关系

数学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马克・巴拉格尔(Mark Balaguer)

1.立场回顾

2.对各种观点的批评

3.结论:问题不可解和一种更好、更温和的实证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 詹姆斯・富兰克林(James Franklin)

1.引言

2.亚里士多德实在论者的观点

3.数学作为量和结构的科学

4.关于实在的必然真理

5.形式科学

6.柏拉图主义和唯名论的比较

7.认识论

8.实验数学和猜想的证据

9.结论

数学哲学中的经验主义 大卫・博斯托克(David Bostock)

1.引言

2.亚里士多德

3.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附录 非欧几何

4.密尔的现代支持者

5.蒯因、普特南和菲尔德

6.逻辑和分析

康德的数学哲学观点

0.引言

1.数学,形式科学

2.个体对象――为什么数学不能被还原为逻辑

3.形式规则――为什么数学不能被还原为纸上符号的操作

4.表征的规则和形式――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

5.公理化和结构――改变数学对象

6.集合论提供了杂多的一种纯理论吗?

7.序数、基数和两种无穷

8.直觉和纯杂多的理论

9.作为集结的杂多

10.最大值、最小值――总体和量词

11.康德的进路是什么?

附录 一种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逻辑主义 亚科・欣蒂卡(Jaakko Hintikka)

1.什么是逻辑主义?

2.什么是数学?

3.什么是逻辑主义的逻辑?

4.弗雷格 第一位逻辑主义者

5.弗雷格的量词逻辑

6.定义实数

7.弗雷格的高阶逻辑

8.公理集合论VS.逻辑主义

9.数学原理及其后果

10.逻辑主义VS.数学

11.逻辑主义的转变

12.纠正弗雷格的量化理论

13.还原到一阶层面

14.得到辩护的逻辑主义?

形式主义 彼得・西蒙斯(Peter Simons)

1.准备工作

2.旧的形式主义及其驳斥

3.新公理

4.容度危机

5.经典时期

6.哥德尔的爆炸性事件

7.形式主义的遗产

8.结论

数学中的构造主义 查尔斯・麦卡蒂(Charles McCarty)

1.引言:各种各样的构造主义

2.19世纪的构造主义:杜・博伊斯-雷蒙德和克罗内克

3.直觉主义和L. E. J.布劳威尔

4.海丁和形式的直觉主义逻辑

5.马尔可夫或俄罗斯的构造主义

6.毕晓普的新构造主义

7.直谓主义

8.有穷主义

虚构主义 丹尼尔・博内维奇(Daniel Bonevac)

1.各种各样的虚构主义

2.数学哲学中虚构主义的动机

3.虚构主义简史

4.没有数的科学

5.巴拉格尔的虚构主义

6.亚布洛的比喻主义

7.语义学策略

从康托尔到科恩的集合论 阿基伊罗・卡纳莫里(Akihiro Kanamori)

1.康托尔

2.数学化

3.统一

4.独立性

交错集合论 彼得・阿波斯托利,罗兰・欣尼恩,阿基拉・坎达,蒂里・利伯特(Peter Apostoli,Roland Hinnion,Akira Kanda,Thierry Libert)

0.引言

第Ⅰ部分 弗雷格问题的拓扑学解决策略

1.朴素的集合概念

2.抽象过程

3.集合和属于关系

4.一阶版本

5.罗素悖论

6.解决途径

7.弗雷格结构

8.大小的限定性学说

9.增加结构

10.拓扑结构和不可辨别性

11.作为一个快速执行者的不可辨别性(?)

第Ⅱ部分 部分集、悖论集和二重集

12.引言

13.部分集

14.正集合

15.悖论集

16.二重集

第Ⅲ部分 精确集合的邻近空间

17.引言

18.朝向模态集合论

19.邻近结构

20.邻近的弗雷格结构

21.精确集合的正交格

22、 PFS的模型

23.论不相交集合的可辨别性

24.充分

25.结论

概率哲学 乔恩・威廉姆森(Jon Williamson)

1.引言

第Ⅰ部分 概率框架

2.变量

3.事件

4.语句

第Ⅱ部分 概率解释

5.解释和区别

6.频率

7.倾向

8.机会

9.贝叶斯主义

10.作为最终信念的机会

11.应用概率

第Ⅲ部分 客观贝叶斯主义

12.主观和客观贝叶斯主义

13.概述的客观贝叶斯主义

14.挑战

15.动机

16.语言依赖

17.计算

18.定性知识

19.无穷定义域

20.完全客观概率

21.概率逻辑

第Ⅳ部分 对数学哲学可能的影响

22.解释的作用

23.数学的认识论观点

24.结论

论可计算性 威尔弗里德・西格(Wilfried Sieg)

1.引言

2.可判定性和可计算性

3.递归性和丘奇论题

4.计算和组合过程

5.可计算性的公理

6.关于机器和心灵的观点

不相容的数学:一些哲学影响 克里斯・莫腾森(Chris Mortensen)

1.引言:悖论

2.逻辑的作用

3.纯数学

4.几何学

5.应用数学

6.回到逻辑主义和基础主义

7.修正主义和对偶

8.文本的作用

9.结论

数学和世界 马克・科利范(Mark Colyvan)

1.不可或缺性论证

2.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3.自然主义和整体论

4.通向唯名论的艰难之路:菲尔德的规划

5.通向唯名论的容易之路:拒绝整体论

6.数学不可思议的有效性

7.应用数学:哲学课程和未来的方向

索引

一般科学哲学:焦点主题

标题页

目录

翻译顺序

总序

撰稿人名录

序言:科学哲学中的阐释

第一章 定律,理论和研究纲领

1.导言

2.观察定律和适当理论

3.插曲:理论的结构主义进路

4.研究纲领和研究策略

第二章 对解释的以往和当代观点

1.导言

2.亚里士多德:作为证明的解释

3.笛卡尔:机械解释

4.莱布尼茨:力量与目的论

5.牛顿:动力学解释

6.休谟:反对解释的形而上学

7.康德:解释的形而上学依据

8.穆勒:作为统一的解释

9.逻辑实证主义者的遗产

10.规则的可预期性

11.进入因果性

12.因果历史

13.自然定律(的一个简短注释)

14.重勘统一

15.重勘机械论说明

16.作为操纵的解释

17.统计的解释

18.统计的关联性

19.演绎―律则―概率解释

20.关于历史的和目的论的解释

21.结束语

第三章 理论评价

1.导言

2.评价的范围

3.理论的优点

4.确证

5.接受

6.结束语

第四章 自然科学中实验的功能: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例子

1.实验结果

2.实验的作用

第五章 社会科学中实验的功能:经济学的案例

1.社会科学中的从观察到实验

2.社会科学中“实验”的概念:从传统到扩大的视角

3.社会科学中实验的发展:在经济学中的情况

4.实验经济学中的预测作用:博弈论的影响

5.预测成功的衡量标准:准确度和精确度

第六章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立场

1.本体论立场

2.认识论立场

3.方法论立场

第七章 还原、整合与科学的统一:自然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

1.对于统一性历史的考察

2.还原和统一性的现代概念的场引导

3.基切尔对于统一性的修正主义观点

4.对于统一性的批判

5.整合而非统一

6.作为机制的还原

7.跨学科还原与统一的例证研究

第八章 逻辑的、历史的和计算的方法

1.导言

2.维也纳学派及其追随者的逻辑研究法: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3.历史研究法的挑战(约1960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

4.20世纪70年代:作为问题求解的科学

5.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科学推理和发现的逻辑模型与计算模型

6.结束语

第九章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1.导言

2.为什么要划界

3.如何划界

4.知识诸领域的特征

5.不科学的领域

6.原科学和异端

第十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从科学逻辑到科学哲学:1930―1960年的欧洲与美国

1.科学哲学的出现:1938年前的科学的逻辑

2.维也纳学派在英国:移民与交往

3.维也纳、巴黎和“法国关联”:约定论

4.在美国的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和(新)实用主义

5.结语

索引

后记

物理学哲学(套装共3册)

总目录

物理学哲学(上)

标题页

目录

翻译顺序

总序

简介

撰稿人名录

第一章 经典力学中的辛约化

铭文

1.引言

2.辛约化:综述

3.一些几何工具

4.李群的作用量

5.泊松流形

6.重温对称性和守恒性:动量映射

7.约化

第二章 力学中时间和变化的表征

1.引言

2.哈密顿和拉格朗日力学

3.辛事物

4.拉格朗日场论

5.良态场理论中的时间和变化

6.复杂情况

7.广义相对论里的时间问题

第三章 经典相对论

1.引言

2.相对论的结构

3.专题讨论

第四章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

1.理论

2.运动学形式体系从哪里来?

3.经验内容

4.不确定性

5、 “测量问题”

6.非定域性

7.数学附录

物理学哲学(中)

标题页

目录

第五章 在经典与量子之间

1.引言

2.早期历史

3.哥本哈根:再评述

4.量子化

5.极限?→0

6.极限N→∞

7.为什么是经典的态与可观测量?

8.尾声

第六章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

1.引言

2.经典信息

3.量子信息

4.借助于纠缠实现的量子传输

5.量子密码学

6.量子计算

7.量子信息视角下的量子力学基础

第七章 量子场论的概念基础

1.量子化场概念导论

2.标量场

3.旋量场

4.规范场

5.布劳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

6.幺正性

7.重整化

8.反常

9.渐近自由

10.拓扑扭曲

11.禁闭

12.展望

第八章 代数量子场论

简介

1.代数学前言

2.可观测量代数网的结构

3.非局域性及其AQFT中的开放系统

4.粒子图景

5.在AQFT中值的确定性问题

6.量子场和时空点

7.不等价表象的问题

8.局域化的可输运自同态的范畴Δ

9.从场到表象

10.从表征到场

11.重构定理的基本含义

附录 对称张量*范畴的抽象对偶性理论

第九章 经典统计物理基础概论

1.引言

2.正统热力学

3.分子运动论――从伯努利到麦克斯韦

4.玻耳兹曼

5.吉布斯统计力学

6.统计力学的现代方法

7.随机动力学

物理学哲学(下)

标题页

目录

第十章 量子统计物理

1.引言

2.早期成就

3.公理化修整

4、 KMS平衡条件

5、 KMS条件、QSP和热力学

6、 QSP何去何从?

第十一章 宇宙哲学中的问题

1.引言

2.宇宙学概论

3.问题A:宇宙的唯一性

4.问题B: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巨大尺度

5.问题C:早期宇宙中的无约束能量

6.问题D:解释宇宙――起源的问题

7.问题E:作为存在背景的宇宙

8.问题F:明确的哲学基础

9.关键问题

10.结论

谢谢

第十二章 量子引力

1.引言

2.方法

3.方法论问题

4.空间和时间的本质

5.与其他未决问题之间的关系

6.结论

第十三章 经典物理学中的对称性与不变性

1.引言

2.物体的对称性与定律的对称性

3.对称性与群论:早期历史

4.什么是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定义与种类

5.对称性在经典物理学中的应用

6.广义相对论中的广义协变性

7.诺特定理

8.经典物理学中对称性的解释

第十四章 现代物理学中的决定论

1.引言

2.引论

3.经典物理学中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4.狭义相对论物理中的决定论

5.普通量子力学中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6.经典广义相对论中的决定论

7.相对论量子场论中的决定论

8.决定论和量子引力

9.总结

索引

优秀的试读

通过以上同类丛书的比较,可以发现爱思唯尔出版的这部《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最大特点在于其所规划的严密学科体系,并且面向基础性的学科导论,与具体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紧密(甚至邀请许多具体科学领域的学者撰写一些重要科学人物的传记以及某些学科或命题的发展简史),科学色彩浓厚,所涉及的哲学论题十分前沿,不仅受到许多哲学学者的关注,也受到了来自于各相关领域科学家们的好评。在内容上兼顾了基础性及前沿性,是一部特点鲜明、不可多得的科学哲学丛书。下面我们对首批出版的9部译著做一简要的概览:

――《一般科学哲学:焦点主题》由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理论哲学系教授西奥・A. F.库珀斯主编,是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一卷。本书精心挑选了一般科学哲学研究领域中若干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阐释,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一幅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全景画卷。本分册包含十个系统论述:第一章“定律、理论和研究纲领”,对经验科学的这三大主要单元进行了综合研究;第二章“对解释的以往和当代观点”,全面描述了历史上若干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包括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莱布尼茨、牛顿、休谟、康德到穆勒对“解释”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对最重要和有争议的当代解释模型提供了一种系统性考察;第三章“理论评价”考察了一致性、真、先天和后天的可能性、信息内容、经验内容、解释力和预言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性、精确性、近似为真和似真性等理论评价的核心标准,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从比较的以及量的方面来阐释理论确证;第四章“自然科学中实验的功能”,以物理学与生物学为例,提出了一种实验的认识论,即在实验结果中提供合理信念的一套战略;第五章“社会科学中实验的功能”,以经济学为案例,集中在社会科学中实验的发展上,尤其考虑了莱因哈德・泽尔腾的贡献;第六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立场”,指出在科学史中本体论课题具有最高的重要性,认识论难题主要涉及归纳推理,最具基础性的是阐释理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方法论问题中最关键的是科学方法的单一性或确定性问题;第七章“还原、整合与科学的统一”,考察了替代统一的支持整合的论证以及基于机械论的支持还原的论证,提供了热物理学、分子与发展生物学、考古学以及语言学中关于推定的还原与整合的案例研究;第八章“逻辑的、历史的和计算的方法”,指出对机器学习的研究为诸如归纳和溯因提供了新的洞见,推进了新的阐释,同时也使得科学发现的问题被提到了一个更加形式化的层面;第九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探讨了划界问题的标准,提出了描述性与规范性科学指标的综合名单;第十章“科学哲学的历史”,创造性地重建了一种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哲学从中欧到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长期转换、变形和互动发展。全书各章节主题各异,但都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和印证了“阐释”这一在科学哲学中极为重要,却由于其隐含性而长期被忽视的科学哲学方法。在这一意义上,“阐释”也是贯穿整套科学哲学手册的一条重要逻辑线索。

――《物理学哲学》在整套丛书中拥有最长的篇幅。物理学哲学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领域,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又是所有哲学中最古老的分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与物理学相关的哲学探讨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相对来说,物理学哲学依然是一个新兴学科,正如其编者巴特菲尔德所说,物理学哲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成为一个强大而且充满生机的哲学分支,还只是过去近半个世纪的事。

现代物理学的三大支柱――统计物理、量子理论与相对论,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它们不只为哲学理论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案例,更促使科学哲学家们转向了对实在论与工具主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等问题的争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物理学自身内部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引起了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关注,并且逐渐成为物理学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物理学哲学》的两位编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取了14篇论题相对集中的代表性文章结集成册,来为我们展现近代物理学的这些基本问题。

《物理学哲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对当代物理学的五个主题中基本问题的探讨,即热物理学、量子理论、相对论、量子场论和量子引力,它们一共占据了前十二章内容。对热物理学基本内容的介绍主要由尤菲克和埃姆什给出,他们分别从经典与量子两方面阐述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中基本概念的演变。关于量子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三章,分别是:迪克森对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及其中涉及的基本问题的回顾,兰兹曼从数学物理学的视角对量子与经典理论关系的探讨,以及巴布对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中一些核心思想和结果的阐释。与相对论有关的论题由马拉蒙特、贝洛特和埃利斯完成,其中马拉蒙特讨论了三个特定论题:狭义相对论中同时性的定义、牛顿引力的几何化以及因果结构如何决定时空几何的问题;贝洛特则主要对发生在经典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难题”做了一个详细的陈述;埃利斯通过回顾相对论宇宙学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包括人择原理和多重宇宙的存在可能性等九个哲学主题。在量子场论方面,特霍夫特从粒子物理学的视角对量子场论进行了权威的纵览,霍尔沃森和缪格则借助代数量子场论工具,讨论了粒子和定域化的本质、非定域性、量的赋值和单个时空点上量子场的可定义性问题。在量子引力方面,主要有两篇文章,其中罗韦利的论文介绍了该学科的历史、当前两种主要理论(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以及量子宇宙学的现状;埃利斯在其撰写的章节提出关于“终极”物理理论观念等基本问题,可以看作是对罗韦利一文的自然补充。最后的两章则分别讨论了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两个基本问题,即决定论与对称性。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也为彼此相互分割的各物理学分支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密切的联系。各章与各类物理学哲学期刊中的论文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更偏重于对问题的历史性回顾而不是逻辑性论证;在探讨的问题方面,则尽量回避了偏向形而上学的问题,而集中对物理学哲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阐释。

现代物理学哲学与物理学自身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而且,物理学哲学领域的一些非常突出的成果甚至都是由物理学家做出的。这一点从各章作者的身份就可以看出,因为在他们之中除了专门从事物理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之外,还有几位是理论物理学家,即埃利斯、埃姆什、兰兹曼、罗韦利、缪格和特霍夫特,其中特霍夫特还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另一方面看,完成其他各章的科学哲学家们,包括贝洛特、布拉丁、巴布、巴特菲尔德、卡斯特拉尼、迪克森、厄尔曼、霍尔沃森、马拉蒙特和尤菲克,都接受过完整的哲学训练,也掌握了充足的物理学知识。因此每一章都非常专业且完整地介绍了它们所涉及的论题,明确展示了现代物理学哲学研究偏重物理学前沿问题的特点。

――《生物学哲学》由多伦多大学的莫汉・马修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斯蒂芬斯两位加拿大学者共同主编。生物学哲学作为近几十年迅速崛起的科学哲学子学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它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晚期不断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之下,将生物学及其理论作为一种另类科学形式展开全方位的讨论,覆盖了从科学到社会人文领域的广阔论题,使人们看到了一种充满活力并多姿多彩的科学哲学研究。

本书较之其他的同类著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进化理论上。特别是在第一部分,收录了达尔文、费希尔、赖特、霍尔丹、木村资生这五位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进化理论家的传记,充分体现了这本书的主编强调进化理论的意图,同时也隐晦地表明一种态度,即自达尔文以来的进化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充满哲学思辨性的议题,特别是关于物种起源与进化的理论化本身需要哲学的参与。第二部分直接将进化作为该部分的标题,在其中探讨自然选择、中性论、选择层级、可演化性、发育论、进化规范性、进化伦理学议题,从本质、机制、层次以及社会性议题等方面全方位阐述有关进化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在理论层面上的问题。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哲学分析方法在进化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第三部分聚焦遗传问题,这一议题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进化论题的补充,而在讨论内容上则更加偏向于生物学研究的方法论。例如,遗传分析、群体遗传的理论构建问题、生物学中的还原论问题、遗传代码的定义与分析等。这一部分主要还是继承了生物学哲学中的一些传统议题,只不过是在现代生物学语境下对它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解读。第四部分探讨分类学问题,就生物学命名体系所面临的概念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其中的哲学问题主要还是围绕传统分类学理论与当前进化理论观念之间的概念冲突与结构分析,充分体现了分析哲学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最后一个部分专门设为特殊话题,包括生物学理论的形式化议题、生物学功能概念的分析、生物学路径下的心灵问题研究、先天性的概念分析以及对于人工生命问题的哲学探讨。应该说,这一部分既囊括了像功能分析这样的传统哲学话题,也包括了人工生命这样的新兴话题,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学哲学研究开枝散叶的不同方向,很有可能发展为极具潜力的交叉研究。

从本书的章节作者上看,这部书不但请来了迈克尔・鲁斯、萨赫托・萨卡尔、拉斐尔・福尔克等老一代科学哲学家作为撰稿人,同时也邀请来了亚历山大・罗森伯格、金・斯特林等如日中天的一线学者,甚至包括詹姆斯・F.克罗这样的遗传学家。可见这本书的主编们用心良苦,尽力为读者阐述当下的生物学哲学研究究竟是什么人在做,怎么做,有哪些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将生物学哲学研究的面貌展现出来,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数学哲学》的写作立脚点在于,提供一种尽可能全面并具有一定深度的数学哲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当前,数学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为数学的本质及其数学实践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连贯的、普遍的和整体的哲学说明。由此数学哲学的核心论域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数学的本体论。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即,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个别的作为个体的数学对象还是数学结构?数、函数、集合、群等这样的数学实体存在吗?它们是物质实体、心理实体抑或是柏拉图世界中的抽象实体?它们的存在独立于我们的物质世界以及我们人类的大脑吗?由此延伸出一系列有关数学实体的认识论问题和数学真理问题。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引发了各种数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立场及争论。典型的有:数学柏拉图主义、数学对象柏拉图主义、结构主义、虚构主义、不可或缺性论证、数学的自然主义实在论、新逻辑主义或新弗雷格主义,等等。第二,数学知识的本质及其确定性。数学知识的本质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数学知识确实有一个确定的基础吗?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引发了数学知识的先验论和经验主义解释,继而激发了康德对数学知识所做的著名的先验综合说明,寻求数学基础的努力则造就了20世纪前半叶的三大基础主义学派: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第三,数学实践中的哲学问题。这又包括两方面:(1)与一般科学哲学问题相类似的一般的数学哲学问题:数学说明的本质是什么?数学中有哪些推理?数学与实在世界的关系是什么?选择新的数学公理依赖的根据是什么? and many more. (2)具体数学分支领域中的哲学问题,比如集合论、概率论、可计算性理论、范畴论等引发的哲学问题。

而本书从历史的脉络围绕数学哲学探讨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内容较丰富且较全面的数学哲学图景:传统理论(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验主义、康德主义);三大基础主义学派(逻辑主义、形式主义、构造主义);当代的观点(虚构主义、全面柏拉图主义、不可或缺性论证、结构主义、演绎主义、约定主义、自然主义实在论、模态主义解释等);具体数学分支领域中哲学问题的前沿研究(集合论、可计算性理论、概率论、弗协调性)。由于篇幅所限,本书尽管没有面面俱到地涵盖数学哲学的所有发展和观点,然而它仍不失为一本兼具前沿视域宽广和信息量丰厚之作。本书既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料,又可以为想了解数学哲学发展的读者提供一种源自历史视角的全面概览。

――《逻辑哲学》主编戴尔・杰凯特,是当今最著名的逻辑学家之一。他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内涵性、形而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及哲学史等领域。在他主编的《逻辑哲学》中,收录了当代最著名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和集合论学家在逻辑哲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运用示范性的专业技术,在广度和深度上囊括了数理逻辑和哲学逻辑中的广泛主题。本书共收录29篇论文,这些论文代表了当代逻辑和逻辑哲学的研究现状。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和专业研究人员了解逻辑哲学的主要发展提供基本背景;二是收集了逻辑及其哲学中的新视角、新挑战和新进展,可作为当前逻辑实践的典范和逻辑未来发展的风向标。本书每章都具有特定主题选择和问题及方法说明,较为全面且深入地呈现了逻辑哲学这一领域的丰富性,既鼓励读者去探索数理逻辑最新发展的技术进步,同时保持了哲学对逻辑本质的敏锐关注。这些论文包括目前形式符号逻辑某些最重要的子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围绕逻辑的新理论发现和应用的哲学本质及其影响,涉及形而上学基本概念、知识论、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以及价值观,特别是美学规范的基础,反映了以逻辑系统构造和评价这些概念的基本方式。在我们看来,这些论文均是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对具体问题进行详尽阐释,旨在呈现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同时保留了问题的讨论空间。因此,通过学习和参考这些论文,读者不仅可以直接了解当前的论题、各位作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及逻辑技巧,而且能够直接进入对开放问题的深入探讨。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