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PDF电子书下载

编辑评论:

新基建是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书深入剖析新基建内涵,提出独到见解。对新基建的政策制定、实施、产业发展、机构和个人投资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基建全球变革下中国新经济引擎PDF电子书下载

简介

全球疫情大流行、世界经济危机和中美贸易摩擦引发了宏观经济思维和政策的重大争论和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度过危机,走出衰退?

新基建经济应运而生,已成为应对危机和大国竞争的关键赢家。从历史经验和实践实践看,新基建是应对经济危机更简单、更有效的方式,兼顾短期有效需求扩大和长期有效供给扩大,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综合重要性。美国过度依赖量化宽松,而中国正在推动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化危为机。

作者长期倡导新基建,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和业界讨论。新基建终于从学术讨论走向社会共识和国家战略。

未来,新基建在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充电桩、城市群等领域​​的大规模部署,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变革和重大机遇。 ,为打破美国的战略遏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作者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级),研究院院长。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司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方正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联席所长证券。兼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首都金融智库专家、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升级评审专家科技部科技区、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等外籍兼职导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参与起草重大文件和改革方案,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专着和翻译书籍《宏观经济结构研究》、《从奇迹到成熟:韩国的转型经验》 》、《大势与判断》: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周期、新周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全球房地产等。</p >

恒大研究院首席宏观研究员。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他的研究兴趣是宏观经济学、货币理论和政策。在《南方经济》、《金融发展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2016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论文奖”经济组一等奖,2017年“金融发展研究”优秀论文奖。受中央领导指导,参与完成国家发改委多项项目。

恒大研究院首席技术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学学士。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产业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被中央采纳,在《国际金融与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新基础设施经济学宣言前言

第 1 章大流行、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第一节 疫情对宏观经济、中小行业和微观个体产生综合影响

第二节 全球流动性危机一度出现

第三部分:全球大流行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传播途径?

第二章启动新基建:补短板、稳增长、五个新思路

第一节中国基础设施的短板在哪里

第二节新基建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新基建五个新概念

第三章 5G: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与大国竞争

第一节 5G时代来临

第2节5G是新一代全球信息技术的制高点

第三节 5G 国际竞争格局

第 4 节展望与建议

第四章:数据中心:抓住数字经济中的新机遇

第 1 部分:抓住数字经济的新机遇

第二节 数据中心的建设恰逢其时

第 3 节行业面临的挑战

第 4 节展望与建议

第 5 章人工智能:欢迎来到智能新时代

第 1 部分:欢迎来到智能新时代

第二节: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之争

第三节展望与建议

第六章充电桩:迈向新能源汽车时代

第一节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

第 2 节行业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展望与建议

第 7 章城市群:大规模迁移带来的投资机会

第一节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

第 2 节国际人口迁移法

第三节中国人口大迁移:从城市化到大都市群

第四节 未来1.9亿城市新增人口将去向何方

第五节 适当推进人口流入大的城市群和大都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章新基建与功能金融

第一节新基建资金来源

第二节财政赤字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中国财政赤字现状

第 4 节不应限制赤字的原因

第 5 节平衡财政转向功能性财政

第九章全球六次金融危机的启示

第一节金融危机的内在逻辑

第 2 节主要金融危机案例研究

第三节总结与反思:危机后经济学院的诞生或盛行

附录来自全球瘟疫历史的启示

参考文献

新基础设施经济学宣言

1、 “新基建”是百年宏观经济思想的第四次革命

经济学是对实际应用的研究,以解释和解决时代重大问题为使命。回顾100年的经济思想史,宏观经济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曾多次尝试拯救世界。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危机中诞生,也在经济危机中发展变化。穷人会改变,改变会过去,普通人会持续。正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才赋予宏观经济学旺盛的生命力,使其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研究。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各种经济金融危机接连出现,如1929年的大萧条、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代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9-2012年的欧债危机等等。为了应对危机,不同的经济学流派诞生或复兴,革命的或反革命的。争论的核心是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以及以何种方式干预。

1929 年的大萧条是宏观经济思想的第一次重大辩论和分裂,也是凯恩斯主义革命的兴起。伯南克称赞对大萧条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大萧条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继续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的信念、政策建议和研究过程。在此之前,欧美国家信奉古典主义,认为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最优配置资源。但大萧条打破了这一神话,全球经济陷入长期、深度衰退。 1929年至1933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30%,工业生产下降近50%,物价总水平下降25%以上,失业率攀升至25%。古典主义无法解释为什么经济有大量闲置资源,胡佛政府任由市场出清,美联储甚至错误地收紧货币,将经济进一步推入衰退的深渊。更为严重的是,世界各国采取以邻为壑的手段,如贸易摩擦、加征关税、竞争性货币贬值等,加剧了危机,使危机从金融危机蔓延到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提出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应通过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失灵。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的实践,最终帮助美国走出了大萧条。

1970 年代的“滞胀”是宏观经济思想的第二次重大争论和分歧,也是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被西方国家奉为标准,“菲利普斯曲线”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力依据。 “黄金时代”。然而,在 1970 年代,由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美国经济出现了高通胀和高失业率的滞胀。无效,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和处理。除了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成本冲击外,滞胀主要是由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此前为追求过度就业目标而实施的过度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弊端,凯恩斯主义受到挑战,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奥地利学派、新自由主义等层出不穷,古典主义精神得到复兴。践行上述思想的沃尔克采用紧缩货币来对抗通货膨胀,里根实施了减税、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等供给侧改革。美国经济迎来了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宏观经济思想的第三次重大争论和分歧,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复兴。滞胀后,大多数西方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和通胀目标制,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1980年代中期以后迎来了低通胀、高增长的“大缓和”时代。然而,央行在锚定物价稳定的同时,却忽视了金融稳定,放松了金融监管。低利率和金融自由化催生了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 2008年美国次贷违约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面临“二战”后最严重的“大衰退”,堪称百年一遇。主张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再次受到挑战和诟病,凯恩斯主义再次盛行,美欧国家广泛采取大规模QE(量化宽松)、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虽然成功避免了大萧条的悲剧,但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问题:长期依赖货币释放增加了经济结构改革的难度,延迟了市场出清,鼓励投机而不是创新,和错位的资源。同时,长期的货币过剩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社会撕裂等深层次矛盾。民主、贸易保护主义、激进政见抬头,逆全球化风险上升,贸易摩擦升级,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动荡。

2020年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经济危机可能成为宏观经济思维的第四大争论和主要分工。新基建经济应运而生,成为化解危机和大国竞争的关键赢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叠加美国企业部门的高杠杆、欧洲政府部门的高负债,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流动性危机一度爆发,全球经济经济衰退超过2008年。“QE+零利率”组合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应对,极度依赖货币政策。近年来,现代货币理论(MMT)甚至提倡将财政赤字货币化。然而,美欧过去20年的经验教训表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延缓了危机的爆发,反而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中国也经历了2009年货币释放强刺激的教训,虽然挺过了危机,但也埋下了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杠杆率飙升、收入差距扩大等隐患。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缓解风险。面对全球疫情、经济深度衰退、中美贸易摩擦、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挑战,中国没有再次实施货币泛滥、重回老路,而是选择扩大消费以“新基建”为主导的投资。一揽子宏观对冲内需政策,与美国过度依赖“QE+零利率”政策组合形成鲜明对比。现实是最好的实验,历史是最好的判断。中美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分歧可能会再次引发宏观经济思维的大分歧和大转变,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国博弈。最后一章。

第二,“新基建”是应对经济金融危机并将其转化为机遇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在人类社会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宏观经济学诞生了。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巨大争议,但通过各国政府长期丰富的实践和经济学家的深入研究,一些广泛共识已逐渐形成。

首先,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供需、长短期、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不能走极端。激进的市场无所不能和激进的政府无所不能都是错误的,市场已经失败了。当政府失灵时,政府不作为,市场放任自流,或者政府过度干预,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行,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金融风险。

第二,以往危机的实践证明,及时的政策应对可以有效切断传导链条,防止危机蔓延和加深,而一味放任自流则会延长危机持续时间,加深危害

p>

范围。

第三,货币政策对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有明显效果,但刺激需求就像“拉绳子”,效果有限;而财政政策就像是扩大有效需求的“拉绳”,效果更加明显。正确应对危机是先通过货币政策宽松缓解流动性危机,然后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 “罗斯福新政”时期放弃金本位制,央行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缓解流动性危机,进而通过“复兴计划”扩大财政支出,成功推动经济复苏.

第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增加债务或增加货币发行量。关键是当前债务的增加能否在未来带来收益,这是金融周期和债务周期的核心。单纯通过货币超发来刺激消费不会导致资本形成,反而会导致债务空置,而有效投资会增加资本形成和未来收入,促进经济增长与消费扩大的良性循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比单纯刺激消费更有效。

5、新基建是应对经济金融危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兼顾短期有效需求扩大和长期有效供给扩大,综合结合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现在的中国还是曾经的美国,都是先进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

新基建经济学是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一场思想革命,是人类社会认知的重大进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倡导新基建,立场鲜明。 2020年2月28日,我们发布了《开启“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好时机》一文,相关转发全网阅读数以亿计,“新基建”成为年度热搜词引爆市场广泛关注和行业讨论 社会各界对新基建的呼声很高,新基建终于从学术讨论走向社会共识和国家战略 我国推出一揽子宏观对冲政策(参考2018年7月,《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潜力巨大》,2019年12月,《是时候行动了,财政优于货币:政策建议》) 2020年》、2020年2月《开启“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好时机》、《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等3月2日文章020.)

狭义的新基建是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弥补短板的基础设施,如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都属于“新基建”。

“新基建”以时代为标志。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的“新基建”将是5G、人工智能等技术、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主要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

启动“新”轮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新”。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四万亿”,简单地回到老路,导致产能过剩。 、资源浪费和“鬼城”现象。

未来“新”轮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包括五个“新”。

一个是一个新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充铁路、公路、和桥梁。汽车充电桩、教育、医疗等新基建。改革创新稳增长,发展创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个是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服务于人口和工业。未来城镇化人口将更加集中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群和都市圈

等。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在上述地区进行适度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人口流入地区,适当放宽地方债务要求,推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对于人口外流的地区,应加强债务约束,避免因大规模基础设施而造成大量浪费。

三是新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变革。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需要有别于传统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体系的支持。财政政策方面,研发费用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低;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重组、IPO(首次公开发行)、债券发行等方面给予支持。 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产业政策方面,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四是新的主题。要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对有一定效益的项目平等对待民间资本。事实上,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都在新基建上投入巨资。政府、市场、企业相互支持合作,尽可能把市场交给市场,效率更高,政府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等基础支持。区分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前者是政府和市场在一起,后者更依赖市场和企业。

五是新的内涵。除了硬的“新基建”,还应该包括软的“新基建”,也就是体制改革。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产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特别是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实行竞争中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家。

3、“新基建”是大国竞争的关键

“新基建”不仅能在短期内扩大有效需求,在长期内也能扩大有效供给,通过增加资本存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在所有宏观对冲政策中,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无论是QE、减税、基建、现金补贴还是消费券等工具,要么是通过央行发币,要么是通过政府加息。债务。既然都是发币或者增债,那么从债务周期或者金融周期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考虑当前的债务增加是否能够带来未来的收益。单纯通过货币超发来刺激消费不会形成资本形成,也不会增强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只会造成巨大的债务积压和金融风险,削弱长期竞争力。 2020年的次贷危机和流动性危机,导致竞争力急剧下降,霸权地位不断弱化。南欧国家生活在贫困之中,国民福利高,储蓄低,债务高,这导致了2009年至2012年的欧洲债务危机,欧洲正在衰落。但是,扩大有效投资可以增加资本形成和未来收入,提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在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实施了大规模、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成功应对了危机,也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制造业。这是中国的经济奇迹。尖端。

回顾历史,新基建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在大航海时代,英国是世界霸主,造船、航海等新型基础设施造就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在19世纪的美国,铁路是最大的新型基础设施,大规模、先进的铁路建设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上半叶,铁路是美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从 1830 年到 1915 年,美国铁路以每年约 5,500 公里的速度增长。内战爆发时,美国铁路总里程只有4.8万公里。 1900年已达30万多公里,超过欧洲铁路的总数。里程,几乎占世界铁路里程的一半。美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开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镀金时代”。美国崛起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在1990年代的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是最大的新型基础设施,实现了美国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领先优势。 1993年,克林顿政府启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在20年内逐步将电信光缆铺设到所有家庭用户;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了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随后,培育出微软、谷歌、苹果等全球高科技巨头,称霸今日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