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未删节全彩插图版PDF电子书下载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作家榜经典: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被誉为“人人都应该读的心理学”。正是这本通俗易懂、透彻而实用的小书让阿德勒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

自卑与超越未删节全彩图鉴PDF电子书下载

简介

自卑其实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故事:为什么我们都感到自卑?为什么幸运的人从小就治愈了一辈子,而不幸的人从小就治愈了一辈子?为什么看起来傲慢自负的人很可能自卑?我们如何应对低自尊?如何超越自卑,提升自己?

打开本书,带你认识自卑的本质,成为坚强的自己,获得面对一切问题和困难的智慧,从自卑走向卓越。

关于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奥地利人,心理学硕士,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他的父亲出生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镇,是一位富有的犹太商人。阿德勒排名第三,从小患有佝偻病,无法剧烈运动。 5岁时,我差点死于肺炎。我很快就看到我哥哥死了,我梦想成为一名医生。

小学和中学的成绩都很差,经过不断的努力,我终于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了维也纳医学院。 25岁时,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工作后,他先后当过眼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后将重心转向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并曾与弗洛伊德一起学习过一段时间。

26 岁时应征入伍,在奥地利军队的一家医院工作。 27岁至28岁时,他回到维也纳大学继续深造,期间他嫁给了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罗莎。 29岁受弗洛伊德之邀成为当时精神病理学会的核心成员之一,40岁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41 岁时,他因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而离开学校。 42岁时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51岁开始在欧美旅行和讲学,56岁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他在 64 岁时定居纽约,并在苏格兰巡回演讲时去世,享年 67 岁。

阿德勒的经典名著《自卑与超越》,深刻阐释了教育、爱情、婚姻、社交等对生活的深刻影响,启发无数人认清自卑,超越自我,寻找人生的真谛,成为内心强大的自己。

吴永利

博士德国文学专业,现就职于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上半叶德国思想史和德语国家文学。翻译代表作有《希伯来思想与希腊思想比较》、《瓦尔特·本雅明:救世美学》、《从柏林到耶路撒冷》。 《自卑与超越》新译成功入选作家榜经典文库。

本书的优点

自卑其实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超越自卑情结可以导致内在的力量和卓越!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代表作,心理学入门级经典,帮助我们走出自卑情结。

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激励着无数人超越自卑,寻找生活的意义,开启新的生活。

新作家榜经典《自卑与超越》的8个特点:

1。新译: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翻译吴永利倾心翻译。翻译流畅优美,通俗易懂!

2。全新解读:新增5000字精彩介绍,带你领略“自卑超越”的核心精髓,终生受益!

3。新模块:全书共12章,讲解童年、梦想、青春期、家庭、学校教育、爱情、婚姻、职业、社会交往对生活的影响,了解自卑感的来龙去脉,帮助我们彻底了解自己!

4。全新彩色插图:60幅世界名画罕见收录。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值得阅读、收藏、赠送。

5。新年表:特别添加完整的阿德勒年表,为您展示阿德勒的传奇一生,相当于一口气读完阿德勒的传记。

6。新装订:笑脸版,极简封面,裸书脊全彩印刷,排版稀疏悦目,字体清晰。

7。思维导图:特别呈现《自卑与超越》思维导图,帮助你快速掌握本书的要点,一目了然,老少皆宜。

8。新礼物:每张精美明信片一个书签,方便实用。

目录

第一章生命的意义001

由三种债券构成的现实世界

第2章身心037

感知与行动的相互作用

第3章自卑与优越073

追根溯源

第4章早期记忆105

人类随身携带的提醒

第5章梦139

我们都是梦中的诗人

第6章家庭的影响177

父母的责任

第 7 章学校影响 227

家庭的延伸

第8章青春期265

全新的测试和性萌芽

第九章犯罪及其预防287

缺乏合作精神

第10章职业345

早期培训和专业态度

第 11 章个人与社会 365

个人进步和社区进步

第12章爱情与婚姻381

维护人类发展的重要合作

后记 418

阿德勒生平年表 428

精彩的书摘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1919年,一代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因与老师弗洛伊德的学术分歧,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这个消息对弗洛伊德来说就像晴天霹雳。多年来,他和荣格相识,并分享了他的父亲和儿子。他曾经骄傲地将自己与摩西相提并论,并将才华横溢的荣格与约书亚相提并论。人们相信荣格是精神分析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既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现代心理学的鼻祖怎能不心痛绝望呢?

弗洛伊德一生中不止一次与亲密战友分手。 1911年,弗洛伊德最早的追随者和追随者之一,本书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离开了精神分析的学术阵营,独自创立了个人心理学学派。阿德勒对学校的背叛对弗洛伊德来说就像一场灾难,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因为与荣格相比,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年龄更接近,而且都是在维也纳长大和接受教育的犹太人,甚至他们就读的大学和专业都相同——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更重要的是,原本受益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理论的阿德勒,完全否定了老师的性理论和性命题,个体心理学则另辟蹊径,面向社会共同体,力求合作共赢。方向。个体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精神分析理论格格不入,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两位学者之间的无情仇恨在21世纪难以化解。

阿德勒于 1870 年出生在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谷物商人,他的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家里有兄弟姐妹七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排行老三,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阿德勒从小就体弱多病。佝偻病曾经严重阻碍了他的身体活动。声带的轻微痉挛让他产生了长期的自卑感。在他四岁的时候,一场肺炎让他死而复生,所以他下定了决心。成为一名医生。十八岁时,他如愿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界,七年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实习期间,阿德勒师从著名医师赫尔曼·诺特纳格尔(Herman Nortnagel)。诺特纳格尔有一句近乎于口头禅的说法:“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好医生,你首先必须是一个仁慈的君子。”阿德勒自然记住了这一点。

实习结束,阿德勒很快拿到了政府颁发的医学资格证书。他在维也纳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因为他没有忘记恩师诺特纳格尔的教导,所以他对病人没有自负,态度平和。 ,能用日常语言清晰地表达,从不假装雄辩或故意使用专业术语。遇到不治之症,他绝不会轻易放弃。为了治病,他经常跨越医学领域,涉足精神病学、心理学,甚至哲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来解决问题。

因此,他的诊所蓬勃发展是很自然的。

阿德勒在心理学领域的探索使他很自然地关注弗洛伊德这个精神病理学的权威,尤其是弗洛伊德的梦理论让他特别感兴趣。凭借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非凡的领悟能力,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也获得了弗洛伊德的关注。两位心理学大师感同身受,开始频繁对话,密切合作。

1902 年,弗洛伊德亲切地邀请阿德勒参加著名的“Psychologische Mittwoch·CGesellschaft”的筹备工作。然而到了1910年,这种亲密关系逐渐黯然失色,两人的学术分歧越来越大,不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第二年,出现了前文所述的分道扬镳的场景。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理论的区别是一个非常敏感但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学者们进行了很多讨论。我们从哲学的角度选择了三个最重要的区别,总结如下:

首先,从方法论上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走的是“因果论”的思路,而阿德勒走的是“目的论”的思路。让我们举个例子。例如,有一个顽皮任性的男孩,经常扰乱课堂秩序。 “因果关系”的拥护者弗洛伊德会问:“这个孩子扰乱课堂秩序的原因是什么?”他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孩子的童年经历。通常一个人童年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都难以保存,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一个人的病态行为或非常规的过激行为是工作中最压抑的部分。所以,只要你能找到这个

划分记忆的来源(比如通过催眠),找到疾病的根源,那些怪异的行为就会自动消失。总之,弗洛伊德是在从病人过去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如果这个孩子去看阿德勒医生的医生,阿德勒问的问题是:“他很乐意骚扰别人,他想做什么?”显然,阿德勒的目光投向了这还没有发生,但患者非常高兴的可以预见的未来。在这本书中,阿德勒向读者明确指出:人类一直生活在一个有意义的领域中,没有任何绝对客观的事物不被主体赋予意义;因此,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不同的人生意义,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基于这个人生意义而向外延伸,并在这个意义的引导下从事各种活动,并努力推动这个意义的实现。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认清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教育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生活方式的错误,否则其他一切措施都只能徒劳。 .

众所周知,性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础,所谓“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是世人皆知的。阿德勒将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归因于性本能的抽象和现成的原因,认为这样做太武断和鲁莽了。 “情结”做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反驳。在他看来,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在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而追求优越、超越他人的心理动机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个宏观的基础上,他对身体残障和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感(见第三章)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解释,关于如何克服自卑感,他还提出了一个足够积极的计划。眼前人品好学好学的哥哥,用自己在书中的例子,大力驳斥了遗传和环境决定论(第7章)。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的出现绝非孤立的证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天才和英雄都有严重影响其事业的身体缺陷,如画家梵高视力不佳、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泰尼小时候嗓子沙哑,甚至口吃……读者在阅读这样的论文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启发和自信。

第二个方面在于对人的理解:是把人看成独立的个体,独立于他人和整体,还是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无意识的,性心理,尤其是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性压抑和性冲动的综合作用。无论他的理论形式和治疗方法多么复杂多变,归根结底,他并没有脱离一个人有限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广阔的外部世界从来都不是他所关心的。我们应该注意西方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自笛卡尔时代以来,欧洲哲学思想已经偏离了突出个体主体的主题。对群体的强调只是旧时代的残余,是鄙视和讨伐的对象。不用说,弗洛伊德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在他的理论受到世界的短暂抵制后,他很快在欧美和西方获得了一大批衷心的支持者。

但阿德勒逆势而上,甘冒天下大起大落的风险,一刀切地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中国读者对“个体心理学”这个词会有一个误解,好像这个学派也提倡个体优先,其实不然。在德语中,“个人”(individuum)这个词直接借用了阿德勒一个社会底层的犹太家庭,从小就饱受疾病折磨,用的是拉丁文,字面意思是“不可分割的”,读者很容易想到希腊词“ atom”,也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但是,“原子”意味着它已经是最基本的粒子单元,不能再进一步划分;并且在最权威的德语词典的定义中,明确指出“个体”的意思是“无法对个人所属的整体,以及自己在整体上的确定性”。所以这个词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价值含义的概念。特别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个人主义”主张:一个人必须表现出应有的宽容、高度的尊重和严格遵守社会的规则和要求。在面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时,在群体内的共同体内,自觉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当然,在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猖獗的20世纪,德语世界也有人公然歪曲把这个概念化为一个迎合时代潮流的原子化、碎片化的存在。

Adler 从整体角度了解个人。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棵大树上的叶子和叶子之间的关系。它们共同吸收大树提供的养分,也共同共同接受明亮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来提供树,树完成叶子,叶子支撑树的生命。个人和群体也是这样一种相互满足的关系,没有一个或另一个,就不可能单独存在。在本书的第十二章中,作者明确指出“对陪伴的兴趣标志着人类物种取得的所有进步”、“合作是以人为的努力为最终目标”、“人与人之间不应该互动” 、互相指责、互相贬低”。阿德勒进一步指出,一个人之所以有精神病,是因为他没有与他人结成群体的能力,更根本的是,他对社会没有了解,没有兴趣。在别人眼里,他想的都是自己。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