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李时珍|(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本草纲目》

【作 者】李时珍
【页 数】 304
【出版社】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1
【ISBN号】978-7-5335-5421-7
【价 格】37.80
【分 类】《本草纲目》
【参考文献格式】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1.

图书目录:

《本草纲目》内容提要:

《本草纲目》内容试读

序例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五味偏胜

[岐伯曰]五味人胃,各归所喜。 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 ,辛先人肺,咸先人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本草

[王冰曰]人肝为温,人心为热,人肺为清,人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 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 久则从化。故久服黄连、苦参反热, 从苦化也。余

味仿此。气增不已,则脏气偏胜 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天。 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 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

[杲日]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

属,则天癸竭而荣涸。阴剂柔胜,积若凝水 为洞泄、寒中之病,则真火微而卫散。 故大寒、大热之药,当从权用之,气平而止。 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夭之由也。

五味宜忌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 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 又日: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 长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常存(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 本草纲目

序例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 肾欲咸, 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

[五宜]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 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麦、羊、杏、薤。 黄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枣、葵。 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黄黍、鸡、桃、葱。 黑色宜咸,肾病宜食大豆、猪、栗、藿。

[五禁]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枣、葵。 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韭。 脾病禁酸,宜

本草纲目

食咸:大豆、豕、栗、藿。 肺病禁苦,宜食:麦、羊、杏、薤。 肾病禁甘,宜食辛:黄黍、鸡、桃、葱。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 夏宜省苦增辛以养肺,秋宜省辛增酸以养肝 冬宜省咸增苦以养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养肾。

[时珍日]五欲者,五味入胃,喜归本脏 ,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五禁者 五脏不足之病,畏其所胜,而宜其所不胜也。

[五走]

2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 酸气涩收,胞得酸而缩卷,故水道不通也。 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变呕。 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故变呕也。 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懊心。甘气柔润, 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故懊心也。辛走气 气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 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咸走血, ,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 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干。

[五伤]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 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 咸伤血,甘胜咸。序例

本草纲目

[五过]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肉胝脂而唇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皮槁而毛拔。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 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涩而变色。

[时珍日]五走五伤者,本脏之味自伤也 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也。五过者,本脏之 味伐其所胜也,即脏气偏胜也。

标本阴阳

[李杲曰]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 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 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 十二经络在外为标。而脏腑、阴阳、气血、

本草

经络又各有标本焉。以病论之, 先受为本,后传为标。 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纵先生轻病, 后生重病,亦先治其轻,后治其重, 则邪气乃伏。有中满及病大小便不利,则无问先后标本 必先治满及大小便,为其急也。故日: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又从前来者,为实邪;后来者,为虚邪。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假如肝受心火为前来实邪, 当于肝经刺荣穴以泻心火,为先治其本; 于心经刺荣

穴以泻心火,为后治其标。 用药则人肝之药为引,用泻心之药为君。 《经》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是也。 又如肝受肾水为虚邪, 当于肾经刺井穴以补肝木,为先治其标;后于肝经刺合穴以泻肾水,为后治其本。 用药则人肾之药为引,补肝之药为君。

3

《经》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是也。

升降浮沉

[李杲曰]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 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 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 ,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 气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补之以辛、甘 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 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 但言补之以酸、苦、咸、 寒及气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 在人之身,肺肾是矣。淡味之药,渗即为升,泄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