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马松源译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本草纲目》

【作 者】(明)李时珍著;马松源译注
【页 数】 449
【出版社】 北京:线装书局 , 2019.01
【ISBN号】978-7-5120-3548-5
【价 格】78.00
【分 类】《本草纲目》-译文-《本草纲目》-注释
【参考文献格式】 (明)李时珍著;马松源译注. 本草纲目. 北京:线装书局, 2019.01.

图书目录:

《本草纲目》内容提要: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是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书为《本草纲目》精华版。编辑精心编选其中的精华,精选常见的药物、药材,尽量保持该书的原貌,不断章取义,不损害原书的价值,力求翔实而严谨地为读者展现古书的精华,力图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而为加强养生保健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草纲目》内容试读

本草纲目序例

历代诸家本草

《神农本草经》

掌禹锡日:旧说《本草经》三卷,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 志》亦无录焉。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 遣诣京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 此。唐李世鲭等以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 又疑所载郡县有后汉地名,似张机、华佗辈所为,皆不然也。 按《淮南子》云:神农尝百 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 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华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 由是见于经录也。

寇宗奭日:《汉书》虽言本草,不能断自何代而作。《世本》《淮南子》 虽言神农尝百草以和药,亦无本草之名。 唯帝王世纪云:黄帝使岐伯尝味 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 乃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始。盖上古 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后世贤 智之士.从而和之.又增其品焉

韩保升日: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 多也

《名医别录》

李时珍日:《神农本草》药分三 品,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 梁陶弘景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三百六十五种,谓之《名医别录》。 凡七卷.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虫兽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 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进 上梁武帝。 弘景,字通明,宋末为诸王侍读,归隐勾曲山号华阳隐居,武帝每咨访之,年八十五卒,谥贞白先生。 其书颇有裨补,亦多谬误。

《雷公炮炙论》

时珍日:刘宋时雷救所著,非黄帝时雷公也。 自称内究守国安正公, 或是官名也。胡洽居士重加定述。 药凡三百种,为上、中、下三卷。其性 味、炮炙、熬煮、修事之法多古奥,文亦古质,别是一家,多本于乾宁晏先 生。其首序论述物理,亦甚幽玄,录载于后, 乾宁先生,名晏封,著《制伏 草石论》六卷,盖丹石家书也。

《唐本草》

时珍日:唐高宗命司空英国公李鲼等修陶隐居所注《神农本草经》,增为七卷。世谓之《英公唐本草》,颇有增益。 显庆中右监门长史苏恭重加 订注,表请修订。 帝复命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等二十二人,与恭详定,增药一百一十四种。 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禽、有名未用十一部。四种,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未 用十一部。凡二十卷,目录一卷,别为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卷,共五十三卷。世谓之《唐新本草》。 苏恭所释虽明,亦多驳误。

《药性本草》

禹锡日:《药性论》凡四卷,不著撰人名氏 分药品之性味,君臣佐使主 病之效。一本云陶隐居撰。 然其药性之功,有与本草相戾者,疑非隐居 书也。

时珍日:《药性论》,即《药性本草》 ,乃唐甄权所著也。权扶沟人,仕 隋为秘省正字。唐太宗时,年百二十岁,帝幸其第,访以药性,因上此书, 授朝散大夫,其书论主治亦详。 又著《脉经》《明堂人形图》各一卷。详见 《唐史》。

《食疗本草》

禹锡日:唐同州刺史孟诜撰。 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旧为二 百二十七条,凡三卷。

时珍日:诜,梁人也。武后时举进士累迁风阁舍人,出为台州司马, 转同州刺史。睿宗召用,固辞。卒年九十。 因《周礼》食医之义,著此书,

.2.多有增益。 又撰《必效方》十卷,《补养方》三卷。 唐史》有传。

《本草拾遗》

禹锡日:唐开元中三原县尉陈藏器撰。 以《神农本经》虽有陶、苏补集 之说,然遗沉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日《本草拾遗》

《海药本草》

禹锡日:《南海药谱》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杂记南方药物所产郡县及 疗疾之功,颇无伦次。

时珍日:此即《海药本草》也,凡六卷,唐人李珣所撰。殉盖肃、代时 人.收采海药亦颇详明。又郑虔有《胡本草》 七卷,皆胡中药物,今不传。 《食性本草》

时珍日:书凡十卷,总集旧说,无甚新义。 古有《淮南王食经》一百二 十卷,《崔浩食经》九卷,《竺喧食经》 十卷,《膳馐养疗》二十卷.昝殷《食医 心镜》三卷,娄居中《食治通说》一卷陈直《奉亲养老书》二卷,并有食治 诸方,皆祖食医之意也。

《蜀本草》

时珍日:蜀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等与诸医士.取《唐本草》参校增补注释,别为《图经》凡二 上卷,昶自为序,世谓之《蜀本草》其图说药物 形状,颇详于陶、苏也。

《开宝本草》

时珍日:宋太祖开宝六年,命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等九人,取唐、 蜀本草详校,仍取陈藏器《拾遗》诸书相参,刊正别名.增药一百三十三种。 马志为之注解,翰林学士卢多逊等刊正。 七年复诏志等重定,学士李昉等 看详,凡神农者白字,名医所传者墨字,别之。 并目录共二十一卷。序 日: 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辨,本草存其录。 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 至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而又考彼功用,为之注释,列为七卷,南国行焉。逮乎 有唐,别加参校,增药余八百味,添注为二 十一卷,《本经》漏功则补之,陶

.3.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