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年代》程光炜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的文学年代》

【作 者】程光炜著
【丛书名】新文艺观察
【页 数】 196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2021.02
【ISBN号】978-7-5068-8245-3
【价 格】45.00
【分 类】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史
【参考文献】 程光炜著. 我的文学年代.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1.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我的文学年代》内容提要:

文学与中国可以作出多种解读。在作者的理解中,它应该表达这样一层意思:文学从中国的现实中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文学又会以自己的创造来反哺中国。另外,文学与中国的话题还铺垫着一个中国与世界的话题。我们是在中国与世界的背景下来讨论文学与中国的。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中国向世界日益开放,中国也必须让世界获得最真切的了解。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会发现,文学是最佳的窗口。世界通过文学可以更容易也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因此我们要认真处理好文学与中国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向世界提供一个文学的中国。在本书中,作者正是从现实中国、精神中国和理想中国这三个方面来讲述一个最完整的文学中国。

《我的文学年代》内容试读

我的文学年代

002

我的文学年代

怎样研究新时期文学

当2019年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想,很多文学工作者

心中都会萦绕着怎样评价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问题。作家、批评家还有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答案千差万别。客观超然的历史评价需要时间来沉淀,更要有学术研究的推进和深入,而且需要“文献学”的辨析和证明。

历史漫长,人生却苦短。新时期文学在1979年登场时,我刚二十三岁,它走过四十年,我已六十有余。人生大半岁月都耗费其中,等想做点有益的事情,可惜已进暮年。忆及与这四十年相关联的人与事,不免戚然、黯然和欣然。李泽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后记”中说:“回忆50年代初在抗美援朝捐献声中写成谭嗣同研究第一稿时,还在北京大学上一年级,对一切满怀天真幻想;而在70年代末不无感慨地草写太平天国时,历史已过去快三十年了。”①他曾回忆自己的学术生涯:“我非常爱

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后记》,人民出版社,1979,第488页。

读那些功力深厚具有长久价值的专题著作,我也羡慕别人考证出几条材料,成为‘绝对真理’或集校某部典籍,永远为人引用…据说这才是所谓‘真学问’。大概这样便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了。但我很难产生这种‘不朽'打算。”①种种宏伟计划就在新时期文学急匆匆的脚步中错过,沉下心来做所谓学问的定力,经常受到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浪潮的影响干扰。我想,这不是我一人独特的经历、体验。

不容回避的是,新时期文学四十年与我们的大半生高度叠合。这部文学史中的大半作家、批评家,我还都熟悉,虽说不上过从甚密,也不免偶有谋面,相互赠送新作,还会进行某些探讨,例如,这四十年中,究竟有无“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哪些人可列入其中?又例如,关怀现实人生的文学和关注写作本身的文学,谁对于未来的读者更具启示和意义?一个问题就会牵扯出一百个激切争论、质疑,所谓平心静气地对话,并不存在合适的文化土壤,连一篇公允适当的作家论,也很难平顺地问世,遑论稍微宏大深入的文学史反思了。许多人面对新时期文学四十年时大概都会出现这种尴尬心理。

一、记忆与文学的叠合

对于文学史建构来说,当事人的历史记忆有那么重要吗?克罗齐特别强调记忆对研究的影响:“历史脱离了活凭证并变成编年史以后,就不再是一种精神活动而只是一种事物。”②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后记》,人民出版社,1986,第324页。

②[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9页。

003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