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理论模式研究》李春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理论模式研究》

【作 者】李春晖著
【页 数】 182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2021.03
【ISBN号】978-7-5108-9782-5
【价 格】58.00
【参考文献】 李春晖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理论模式研究.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21.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理论模式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标准,以及培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及体系。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标准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理论模式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与我国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价值观念产生冲突,青年大学生在追求时尚、新潮中文化辨别、价值辨析也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点工作。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需要面向文化多元化、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科学化,减少教育活动设计的随意性、临时性、琐碎性,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与课程思政密切配合,切实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养。同时,还需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践行德育生活化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园事务性工作之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鲜活而富有生命气息,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典型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含义非常丰富,不仅要具有文化基础和制度保障,还要求基于相关理论、形成较为成熟的工作方式方法,并注重实务发展成效的社会工作模式。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颇具成效的、又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括以“家国”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德育模式和以发扬革命传统为鲜明特征的政治教育模式。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在“家国同构”政治伦理基础上,是以理想人格培育为核心的思想教化模式。当今时代,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面临“世界化、现代化、现实化”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理论模式研究▣○口

三大课题(樊浩,1994)。中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在中国国情下寻找新的动力与活水,才能确立起适合新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结构与运行原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的德育模式。

从教育类型上看,这一工作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可以分为基于思政课教育的引导灌输模式、基于日常教育的结合渗透模式和基于实践教育的行为养成模式。这类工作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外部条件因素,希望通过思想品德、价值观、态度养成的教育与分享,达成学生的社会性品质培育的目标。

二、社会工作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其他社会工作一起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各项社会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是

一切社会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工作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毛泽东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毛泽东文集,1999)

社会工作模式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特征和不同境遇选择相应的工作方式,针对的是特定的目标人群,要解决的是某个类别的共性问题。社会工作模式强调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来的规律,是解决社会工作问题的经验总结,对解决同一类别的共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的重点内容。无论是政治教育,还是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因素都是上述教育的重要要素。任何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无不从知、情、信、意、行这几个心理过程的基本要素的运动变化开始。也正因如此,这种模式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颇为流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流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模式,往往针对的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与治疗,其实质上是一种医学—生物模式。这种模式虽然重视了心理因素或心理品质的培育,但注重的是体验、感悟和心理成长,指向的是行为适应,关注的更多是人际、团队意识、沟通、同理心、自我概念等领域,很少涉及政治、核心价值观、道德等高级心理活动领域。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理论模式研究▣口○

觉性、启发性、激励性、民主性、实践性特征。

上述工作模式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曾经或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或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或是以主体性教育、主体间性教育为价值取向。主体性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以培养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性人格为目标,强调自我主体化与对象客体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教育的研究本质,但也体现出自我主义的倾向。然而在教育现实中,希望建立这种基于人与人之间完全的对称关系是不可能的,教育者不可能强求受教育者完全像自己

一样,具备同等的意识和觉知,具有同样的社会自我。正如赵汀阳先生(2001)所说,主体间性倡导的互相理解,仍然是知识论水平上的事情,它完全不能蕴含实践论上的积极结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不足,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的创新的横断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也反映出特定阶段中国人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特点。但研究之间难以比较,更无法深刻反映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特征。因此,开展采用稳定的价值观工具进行长期性、周期性的历时性研究十分必要。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为社会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必须保障他们毕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正因为如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进而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本质特征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体现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贴近学生生活的亲和力、感染力,才能使受教育者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人脑入心。

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